「陈超的文学批评洋溢着一种诚恳的感悟力,也充满理解、对话和价值确认的渴望。他的先锋诗歌研究,是对这个时代想像力的高度、诗歌精神的宽度所作的卓越解读。」——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授奖词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历史语境中的诗与思」,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降,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语境下,中国先锋诗歌发展中的几个彼此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下篇「先锋诗历时性线索中的『范型』」,是对20世纪60年代至今,先锋诗歌发展史上的几位标志性、代表性诗人的研究,如:北岛、食指、海子、于坚、西川、翟永明等诗人,并试图在论述时以个案带出史的线索。本书旨在勾勒和阐释中国先锋诗歌发展的概貌,为此后对先锋诗歌做进一步的历史和美学评价,提供相对可靠的起点或某一角度的参照。
本书特色
1. 本书学理性和时效性并举,勾勒和阐释中国先锋诗歌发展的概貌,为此后对先锋诗歌做进一步的历史和美学评价,提供相对可靠的起点或某一角度的参照。
2. 本书对20世纪80年代以降,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语境下,中国先锋诗歌发展中的几个彼此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并对60年代至今,中国先锋诗歌发展史上的几位标志性、代表性的诗人的研究,并试图在论述时以个案带出史的线索。
3. 本书试图从单一化的批评模式中跳出,探寻一种姑且称之为「历史-修辞学的综合批评」的方式,实践一种以话语的历史生成为重心,同步开启历史文化阐释和文体修辞阐释的新的综合批评模式。
作者简介
陈超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诗学着作 8部,诗集 2部。2005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08年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自 序
上 篇 历史语境中的诗与思
第一章 深入生命、灵魂和历史生存的想像力之光──先锋诗歌20年,一份个人的回顾与展望
第二章 先锋诗的困境和可能前景
一、深入当代
二、可能的诗歌写作
三、另一种火焰或升阶书
四、大众传媒话语膨胀时代的诗歌写作
第三章 精神向度:五组「两难」境遇的整合
一、个体主体性对整体生存的包容
二、「不纯」中生命的「纯粹」
三、让语言本体与功能同时「到场」
四、虚无与充实的现代转换
五、「飘泊与定居」互为表里
第四章 贫乏中的自我再剥夺──先锋「流行诗」的反文化、反道德问题
第五章 「正典」与创造生成的「理解」──现代诗人与传统的能动关系
第六章 文学的「求真意志」──对现代性写作的价值基点的思考
下 篇 先锋诗历时性线索中的「范型」
第七章 「X小组」和「太阳纵队」:三位前驱诗人──郭世英、张鹤慈、张郎郎诗歌论
一、郭世英:向生存向艺术掷出的「X」
二、张鹤慈:「挣断了蛛网般的血管……」
三、张郎郎:「太阳纵队」的大顽童骑士
第八章 冰雪之路上巨大的独轮车──食指诗歌论
第九章 让诗与真互赠沉重的尊严──北岛诗歌论
第十章 大地哀歌和精神重力──海子诗歌论
第十一章 让蒙面人说话──西川诗歌论
第十二章 「反诗」与「返诗」──于坚诗歌论
第十三章 女性意识及个人的心灵词源──翟永明诗歌论
第十四章 精神肖像和潜对话──十位新生代诗人简论
欧阳江河
骆一禾
韩 东
柏 桦
臧 棣
吕德安
周伦佑
伊 蕾
郑单衣
大 解
代 跋 我眼中的今日中国诗歌──在2011 年亚洲诗歌节上的主题演讲
一、外部环境
二、写者姿态的变化
三、警觉「泛诗歌」对诗性的稀释、消解
四、不是「美」,而是「活力」
五、个人化历史想像力
六、用具体超越具体
七、探寻本土经验的「装载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