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迟夜读

星迟夜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夜里拎亮一盏灯,拯救那摇摇欲坠的垂危命运。从死亡,从背叛,把不断沉下去的心灵抢救回来,回到宁静安稳的文学阅读。沸腾的审判噪音统治外面那世界时,能够收留漂流的身躯,唯文学而已。现实是那样窄仄拥挤,文学是如此开阔丰饶。浮游的命运终于停靠在文学疆界,接受文学力量的淘洗。那是一种净化的仪式,擦拭伤痕累累的创口,洗涤风尘仆仆的衣袖。坐对情绪退潮的夜窗,一个全新的许诺适时降临。--陈芳明

  历经半生的漂流苦痛,陈芳明教授透过挑灯夜读和《新台湾文学史》的撰写,展开漫长的精神之旅。「第一辑」、「第二辑」收录的文字大多是针对新世代作者而写的序与书评,对高翊峰、黄文鉅等文坛新星的作品给予独树一格的定位与阐释;「第三辑」呈现作者的阅读经验以及书写台湾文学史时所构筑的多元视野,见证女性文学、同志文学、原住民文学如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花盛放季节,他在不同作者、文体、形式之间阅读跋涉,开启了我们对台湾文学的认识。借由文学与阅读,我们看到生命中看不见的世界,我们得以张开眼阅读整个台湾社会。

作者简介

陈芳明

  从事历史研究,并致力于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陈芳明,一九四七年出生于高雄。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系、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他曾任教于静宜大学、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中文系,后赴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任教,同时受委筹备、成立该校台湾文学研究所。目前获聘为国立政治大学讲座教授,以显其治学和教学上的卓越成就。

  陈芳明创作逾三十载,其编着的作品影响深远,例如主编《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选文篇》、《余光中跨世纪散文》等;其政论集《和平演变在台湾》等七册见证了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而散文集《风中芦苇》、《梦的终点》、《时间长巷》、《掌中地图》、《昨夜雪深几许》、《晚天未晚》,在在呈现了高度文学造诣。

  在文学创作之余,陈芳明的诗评集《诗和现实》等二册,文学评论集《鞭伤之岛》、《典范的追求》、《危楼夜读》、《深山夜读》、《孤夜独书》、《枫香夜读》,以及学术研究《探索台湾史观》、《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运动史论》、《后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传记《谢雪红评传》等书,为台湾文学批评建立新的研究典范。

  二○一一年,陈芳明终于完成历时十二载的《台湾新文学史》,为全世界的中文读者打开新的台湾文学阅读视野。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余生与未了--《星迟夜读》自序

第一辑  介入与涉事
暗夜里的乡土--横路启子《文学的流离与回归》序
俯视黑暗的井底--重读林佛儿《北回归线》
傲慢的食梦兽--序陈永兴《无悔之旅》
文舞双全的林怀民--读《高处眼亮》
在关闭的地方重新开启--序汪其楣《归零与无限》
寂寞的时光与灵光--序尉天骢《回首我们的时代》
花谢落土又再回--《谢雪红评传》再版序
宽与勉,两个世代的传承
水淹鹿耳门
艾雯和战后台湾散文长流--「艾雯全集」序
孤儿精神与林惺岳美学--序彭宇薰《激流逆境》
记忆是一面镜象--读郭松棻的遗稿〈惊婚〉
毛泽东的牙齿
启开黑暗的闸门

第二辑  技艺与开展
后乡土的考掘学--序张耀仁《亲爱练习》
携梦继续航行--序林文义《边境之书》
文学史的重访与重塑--序朱芳玲《六○年代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现代性》
Love Is Four-Letter Word--《婴儿宇宙》推荐序
文学史的逐梦与筑梦--序杨照《雾与画》
雪落韩半岛--《无穷花开》序
盆地的巨河--序庄华堂《水乡》
从孤岛到孤岛
模煳世代的魔幻诗学--读高翊峰的《乌鸦烧》
忏情与忏觉--阅读黄文鉅《感情用事》书序
权力与暴力--读林宜澐《海啸》

第三辑  经验与回顾
我的散文经验
我们的张爱玲--「香港岭南大学张爱玲九十冥诞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台湾文学的现代与后现代
阅读越美丽
台湾知识分子的宿命与宿愿
了望百年来台湾的文学与艺术
我是如何到达台湾女性主义
十年之约
新台湾.新文学.新历史
无止无息的造山运动--《台湾新文学史》余话
散文可以虚构吗?
东亚现代与台湾书画
(土反)本龙马的造型与变形

图书序言

我们的张爱玲
--「香港岭南大学张爱玲九十冥诞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我的题目是「我们的张爱玲」,刚好能够和周英雄教授做一个对照;他讲的是文本(text),我讲的是历史语境(context),也是历史脉络,指出她在台湾文学史过程中的一个定位。

张爱玲在台湾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她从来没有住过台湾,也未写过台湾,但是最热烈拥抱她的竟是台湾。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指张爱玲的一生是一座孤岛的象征。在战争时期她住在孤岛上海,后来她写《秧歌》和《赤地之恋》也是在孤岛香港完成;再后来她到美国住在曼哈顿,曼哈顿同样也是一个孤岛。但是,张爱玲成名的地方却又是在孤岛台湾。

这样的一位文学家跟台湾完全没有关系,但爲什么竟然被台湾接受?当然这是历史的一个走向,不是依照她本来的预想。漂泊中的张爱玲从来没有想到,天地那么大,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能够接纳她的竟然是小小的台湾。作为一个台湾文学的研究者,我会注意到张爱玲,并不是因为我现在是学者,而是始于一九六○年代还是学生的时期。早在那苍白的年代,台湾已开始阅读张爱玲,她已不属于上海,当然张爱玲更不属于中国,张爱玲是属于中国以外的地区。因此请容许我这样讲,她是我们的张爱玲。

没有台湾,大概就没有后来文学史上的张爱玲。讲这句话,有点傲慢,却是一个残酷的历史事实。当然现在的上海或整个中国,又开始迎接张爱玲;但迎接她、接纳她,并不是完整的张爱玲,而是经过筛选、剔除、压缩的张爱玲。审美原则在中国是减法,在台湾则是加法。张爱玲在台湾受到不断扩充、不断填补,所以最完整的张爱玲,竟然是在台湾。

张爱玲能够到达台湾,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九六○年代,这是一个很不愉快的记忆。一九六○年代的台湾是一个反共社会,当然反对的不只是大陆的共产党,而是对稍具自由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併反对。可是在这样天罗地网的检查制度底下,张爱玲竟然能够穿越缝隙到达台湾。当时接受她的是右派,也就是国民党。当初是把《秧歌》和《赤地之恋》当做反共文学接受的。同样也是由于这两篇文学到达台湾,才使大家对张爱玲非常好奇。

在这阶段,可能跟胡适有关系。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对张爱玲的提拔,开启文学史上的奇异阶段。有人说过,张爱玲对胡适有某种程度的恋父情结。胡适把她介绍到台湾之后,推波助澜的是一九五八年夏济安编的《文学杂志》。他的弟弟夏志清在这本杂志中介绍了张爱玲的小说。这是我们台湾学界第一次比较完整、比较深入理解张爱玲的文学精神是什么。当时,我们看的时候其实没什么感觉。但是七○年代我投入研究时,再去看夏志清所写的文章,才知道他所解释的张爱玲,开启了以后所有张学的一个入口。

当时夏志清的文章是〈谈张爱玲的小说艺术〉,他提到重要的一点,如果人把身份、尊严、荣誉等等都拿掉的话,试问人还剩下什么?张爱玲所写的小说的人物正是如此不堪,如此难为。借由这篇文字,他第一次把我们带进张爱玲的世界。夏志清的功劳,不只是把张爱玲介绍到台湾,把张爱玲的文学提高到鲁迅之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得到一种解读的方式。《文学杂志》是台湾自由主义的一个大门,它是跟自由创作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接受它,其实就是从自由主义或反共立场接受她。这是最早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一九七○年之后,台湾因为钓鱼岛事件整个民族主义开始高涨,这时台湾有左派的民族主义,左派的民族主义是从非常民主的立场来评判张爱玲,当时整个中华民族主义在最高涨的时候,反日的时候,张爱玲就变成了牺牲品与取代品。当时有一个杂志叫《文季》,编辑包括尉天骢、陈映真,还有从香港去的数学教授唐文标,他们开始大力批判张爱玲。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