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杨逵

阅读杨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杨逵毕生追求自由、民主、无歧视、无压迫的理想世界
  他那威武不能屈的风骨,备受世人尊崇

  《阅读杨逵》一书的作者来自山东、陕西、香港、台湾各两位,福建、东京、各一位。着手筹备之时,曾有系统地蒐集杨逵研究资料,包括论文以及研究目录,出版前据原件作了覆核。黎活仁、谢惠贞、赵勋达和白春燕的论文,大量征引日语文献,突破窠臼。以文学史、叙事学、空间、底层论述和儿童文研究诸篇,亦另辟蹊径。事前制订高规格写作指标,建议结合东西洋理论以为分析,使短短在十年间成为显学的杨逵研究,向前迈进一步。

作者简介

杨逵(1906-85)

  本名杨贵,台湾着名社会活动家、小说家。一九二四年,前往日本半工半读,曾经参加示威被捕入狱。一九二七年杨逵应邀回台参与农民组合活动。一九三二年,以在东京派报的经验写成小说〈送报伕〉,获得日本《文学评论》征文比赛的第二名。一九四九年,杨逵因发表〈和平宣言〉,结果在绿岛生活了十二年,一九六一年四月出狱。一九八三年荣获吴三连文艺奖。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二日逝世,享寿八十岁。

  一九九八年至二○○一年,台南、文化保存筹备处出版了彭小妍主编的《杨逵全集》,全十四卷,在近十年,杨逵研究成为显学。杨逵的威武不能屈的风骨,备受尊崇。

黎活仁(Wood Yan LAI)

  男,一九五○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名誉研究员。着有《卢卡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996)、《文艺政策论争史》(2007)等。编有《柏杨的思想与文学》(2000)、《香港八十年代文学现象》(2000)、《柳永、苏轼、秦观与宋代文化》(2001)、《李白杜甫诗的开端结尾研究》(2002)、《痖弦诗中的神性与魔性》(2007)、《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周梦蝶新诗论评集》(2010)、《阅读白灵》(2012)、《阅读向阳》(2013)等数十种。

林金龙(King Long LING)

  毕业于东海大学中文研究所,学术兴趣在先秦法家韩非子思想,也曾经因为兴趣再去念静宜大学生态研究所,年轻时学过一些助人与倾听技巧,在电话端上担任解决身心困扰的志工,连续二十二年担任学生辅导中心辅导老师,并兼职学生辅导中心主任,也因为喜欢爬山,一九七一年高中毕业那年暑假,参加救国团兴隆山登山队,首登雪山东峰到二○一二年八月十七日登上玉山东峰,完登百岳,四十一年间出入台湾大小山区,一九九七年起至今十六年,公余担任台湾雪霸国家公园高山保育志工。

杨宗翰(Tsung Han YANG)

  一九七六年生于台北。现为龙图腾文化企划经理,东吴大学中文系、台北教育大学语创系兼任讲师。着有评论集《台湾现代诗史:批判的阅读》、《台湾文学的当代视野》、诗合集《毕业纪念册:植物园六人诗选》,编有《逾越:台湾跨界诗歌选》、《跨国界诗想:世华新诗评析》。作品入选《中华现代文学大系II》(诗卷、评论卷)、《台湾文学三十年菁英选:评论三十家》、《马华文学读本II:赤道回声》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林金龙∕序一 杨逵,台湾的良心
黎活仁∕序二 古墓派文学

文学史上的杨逵
贾振勇∕文学史.杨逵形象.述史肌质
古大勇、黄科安∕「东(南)亚鲁迅」:台湾日据时期作家接受鲁迅的一个精神基点--以杨逵与赖和为中心

日本思潮的影响
黎活仁∕依违于山川主义和福本主义之间--杨逵的左翼思想研究
谢惠贞∕日治时期下台湾的〈纯粹小说论〉论争--兼论杨逵对横光利一理论的援引
附录 《台湾新闻》上的〈纯粹小说论〉论争相关文章
赵勋达∕反教条主义的旗手--杨逵对台湾普罗文学的反思
白春燕∕论杨逵对1930年代日本文艺大众化论述的吸收与转化
附录 「实录文学」的主张

作品叙事分析
吕周聚∕论杨逵小说的叙事伦理--以〈送报伕〉为例
刘宁∕文学地理景观与社会空间创造--以杨逵的小说为例
宋颖慧∕苦难叙述与形象建构--杨逵的底层叙述探析

互文阅读
叶瑞莲∕杨逵的〈鹅妈妈出嫁〉与两首《鹅妈妈童谣》、卡夫卡以及卡夫卡的《地洞》的对话

图书序言

文学史‧杨逵形象‧述史肌质
贾振勇


作者简介

贾振勇(Zhenyong JIA),1970年生,男,山东滨州人,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担任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山东省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近年出版学术专着有《理性与革命:中国左翼文学的文化阐释》(人民出版社,2009)、《诗与史的共鸣》(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郭沫若研究十六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

内容题要

内地出版的文学史着作对杨逵及其作品的叙述,已经形成稳定模式。如何丰富文学史叙事中的「杨逵形象」,不仅仅是文学史编撰的个案问题。提升述史「肌质」,是文学史编撰的一条创新之路。

关键字:文学史、杨逵、肌质

一、引言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曾宣称:「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确切地位是文学史的一项首要任务。」作为一项迷人而又危险的工作,文学史编撰的首要任务毫无疑问是发现、选择和评价杰出的作家作品。文学史家们在编撰文学的有关历史时,当然有各自期许和依据的价值标准,但是都毫无疑问地把「好」的作家作品作为述史核心。我们还没有见过一部以「坏」的作家作品作为述史核心的文学史着作。大概没有一位文学史家会把自认为「坏」的作家作品列入文学史序列。尽管有时有些入选作家作品并不优秀,也只能说明文学史编撰者的眼光欠佳。期待入史,毫无疑问是很多作家无法拒绝的诱惑。被列入文学史序列的作家,不但证明了自身具有加入文学传统的资质,而且会获得一种历史地位、声望;尤其通过文学史这种形式的传播,获得了不朽的可能。

二、杨逵及其作品已有的文学史形象

对于杨逵这样的作家,入史已经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应该如何定位和评价,如何把杨逵及其作品的独特性、创造性及其在中国文学传统谱系中的价值准确标示出来。本文拟通过研读内地出版的文学史着作,在观测杨逵及其作品已有的文学史定位和评价基础上,探讨进一步丰富和细化杨逵及其作品文学史形象的可能。鉴于内地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着作数量惊人,自1970年代末以来迄今的40多年间,内地已出版517部各类文学史着作(不含单纯的当代文学史),仅本世纪以来就有229部,因此,很难想像能将内地出版的现代文学史在短期内加以全部研读。更鉴于大量的文学史着作存在很多惊人的相似性,因此选择性研读不失为一条捷径,尽管这样做有挂一漏万之嫌。

(一)以七种较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史作一分析

本文选择性研读的文学史着作主要有:钱理群(1939-)、温儒敏(1946-)、吴福辉(1939-)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以下简称钱温吴本);严家炎(1933-)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简称严本);朱栋霖(1949-)、丁帆(1952-)、朱晓进(1956-)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以下简称朱丁朱本);黄修己(1935-)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黄本);吴福辉着《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简称吴本);顾彬(Wolfgang Kubin,1945-)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以下简称顾本);杨义(1946-)着《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以下简称杨本)。选择这七部文学史着作进行研读的理由:一,这七部史着都有涉及杨逵及其作品文学史形象的叙事。二,编撰者均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在内地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影响性。三,这七部史着作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代表了内地现代文学史编撰的较高学术水准。四,这七部史着在内地甚至海外均产生了较大反响:钱温吴本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严本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朱丁朱本和黄本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吴本是近两年内地出版的获得学术较高评价的现代文学史着作;顾本的作者尽管是外国人,但其特立独行的文学史编撰方式一度引发内地学界的争论,与内地学者的文学史编撰方式形成交集,故而纳入研读范围;至于杨本,尽管是专门体裁的文学史,但出版年代较早、影响较大,对杨逵及其作品的叙事较详细,故而也纳入研读范围。

为了尊重学术事实,更为准确地反映这七部文学史着作中有关杨逵及其作品形象的描述与判断,本文尽最大可能按照客观性原则进行概括与总结,尽管这很难达到真正的客观。至于引用这七部文学史着作的原文,因已经列出出版资讯,故在引用时不再加注,只在正文的相关叙述中标明页码,以免重复带来的不必要的累赘。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