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文学中的城市」为轴,探讨大陆十七年文学的城市表述问题,并借此展开对社会主义文化危机的探索。不仅探讨了「从乡村到城市」这个中国革命的基本命题,以及社会主义遭遇城市「市民社会」的理论难题,还着重论述了中共城市改造及其文学表述的现代意义。其中尤为重要的讨论在于呈现了城市的空间变革,以及消费主义与革命宏大话语之间的矛盾与裂隙,堕落的「消费城市」不得不通过「生产城市」的文学建构而得以救赎的现实。总之,本书通过考察「社会主义文学」与「城市」这个资本主义「场域」之间冲突、顺应、分野的意识形态聚合过程,剖析了「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和焦虑。
本书特色
探讨社会主义与文学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如何影响文本的问题。
作者简介
徐刚
1981年生于湖北,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近年来在《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南方文坛》、《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第一节 「城市文本」与「阅读的困惑」
第二节 想像城市的方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城市类型学
第一章 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变奏
第一节 进城的冲突与改造的焦虑
第二节 「堕落干部」的进城故事
第三节 「农民进城」与城市想像
第二章 城市改造的文学表述
第一节 治理「龙须沟」与北京城市改造
第二节 改造「妓院」与「城市文明病」的疗救
第三节 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城市的建构
第三章 「消费城市」的空间变革
第一节 从「营业舞厅」到「机关舞会」
第二节 「街道」的美学与政治学
第三节 从「无轨电车」到「火车」
第四章 革命伦理与城市日常生活
第一节 「上海姑娘」:摩登与革命的辩证法
第二节 《上海的早晨》:文本分裂与城市物质主义的隐现
第三节 革命城市与日常生活的焦虑
第五章 「生产城市」的建构及其文化政治
第一节 城市的消费与生产
第二节 共同体与社会主义新城
第三节 工业「风景」与「劳动乌托邦」
第四节 「激情」与「理性」的争斗:工业题材文学的文化政治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