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文学中的城市」为轴,探讨大陆十七年文学的城市表述问题,并借此展开对社会主义文化危机的探索。不仅探讨了「从乡村到城市」这个中国革命的基本命题,以及社会主义遭遇城市「市民社会」的理论难题,还着重论述了中共城市改造及其文学表述的现代意义。其中尤为重要的讨论在于呈现了城市的空间变革,以及消费主义与革命宏大话语之间的矛盾与裂隙,堕落的「消费城市」不得不通过「生产城市」的文学建构而得以救赎的现实。总之,本书通过考察「社会主义文学」与「城市」这个资本主义「场域」之间冲突、顺应、分野的意识形态聚合过程,剖析了「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和焦虑。
本书特色
探讨社会主义与文学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如何影响文本的问题。
作者简介
徐刚
1981年生于湖北,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近年来在《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南方文坛》、《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第一节 「城市文本」与「阅读的困惑」
第二节 想像城市的方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城市类型学
第一章 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变奏
第一节 进城的冲突与改造的焦虑
第二节 「堕落干部」的进城故事
第三节 「农民进城」与城市想像
第二章 城市改造的文学表述
第一节 治理「龙须沟」与北京城市改造
第二节 改造「妓院」与「城市文明病」的疗救
第三节 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城市的建构
第三章 「消费城市」的空间变革
第一节 从「营业舞厅」到「机关舞会」
第二节 「街道」的美学与政治学
第三节 从「无轨电车」到「火车」
第四章 革命伦理与城市日常生活
第一节 「上海姑娘」:摩登与革命的辩证法
第二节 《上海的早晨》:文本分裂与城市物质主义的隐现
第三节 革命城市与日常生活的焦虑
第五章 「生产城市」的建构及其文化政治
第一节 城市的消费与生产
第二节 共同体与社会主义新城
第三节 工业「风景」与「劳动乌托邦」
第四节 「激情」与「理性」的争斗:工业题材文学的文化政治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自序
在《文学中的城市》(The city in the Literature)中,理查.利罕(Richard Lehan)将城市视为「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持续不断的双重建构」 。这样的概念用在十七年社会主义城市及其文学之上也是同样有效的。作为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城市类型,社会主义城市所体现的「另一种现代性」并不为人所熟知,但其文学(或文化)想像在与城市的互动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政治却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内涵。而本论文通过解读「社会主义文学」的「城市视角」,也意在揭示这种中国现代性的秘密。在此,张英进教授的名着《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如其所言,「本书研究的不是『城市文学』本身(那是一种具体的文学),而是『文学中的城市』,即文学与电影文本中想像的城市。」 因此,其研究的重心不是城市文学,而是「文学中的城市」:不是城市如何影响了文学,而是文学如何通过对城市的「构形」成为现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化生产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有意绕开文学中的城市再现的真实性及其与现实城市的关系这一难题,而是强调文学与电影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如何象征性地构筑『真实的』或『想像性』的城市生活,如何使城市成了一个问题」 。在这本书中,「构形」成为解读文学中城市的核心辞汇,它指文学艺术对城市书写或叙事的结构方式──不仅包括作品中所呈现的城市形象,更指作者叙述城市时运用的感觉体验和话语修辞「策略」。这毋宁说是一种「以城市为方法」的文学∕文化研究方式。在此意义上,探讨文本创作的意义便在于去追问「城市是如何通过想像性的描写和叙述而被『制作』成为一部可读的作品」 。张英进的研究在张鸿声教授那里得到了回应,张鸿声也认为,传统的城市文学研究,强调的是城市之于作家的经验性,而忽视了文学的「文本性」。城市文学之于城市,绝非只有「反映」、「再现」一种单纯的关系,而可能是一种超出经验与「写实」的复杂互动关联 。因此,城市的历史形态与城市文学文本之间构成了极其复杂的对应关系,这一切则以对城市的不同表述体现出来。而城市叙述也绝不以城市题材为限,它可以存在于各种题材之中。所以,鑑于城市文学研究自身逐渐以「城市性表述」涵盖了「文学再现城市」,从概念上来说,「文学中的城市」要比「城市文学」能够揭示更多城市对文学的作用与两者的复杂关联。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后者更接近文化研究 。因此就本文而言,论文也试图以「文学中的城市」为方法探讨十七年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复杂秘密。
本论文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将分五个章节来讨论十七年文学中的城市表述,从而一窥「社会主义文化」及现代性的矛盾问题。
其中第一章通过讨论「进城」及其文学表述的问题来呈现城乡格局中的「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主要以小说《我们夫妇之间》及相关作品为线索,通过论述「堕落干部」的进城故事展开「革命之后」的「进城」冲突与改造焦虑的问题。由此得以呈现「从乡村到城市」这个中国革命的基本命题,以及社会主义革命遭遇城市「市民社会」的理论难题;另外,「农民进城」与城市想像一节则主要探讨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城市叙述问题,通过「进城的乡下人」视野来呈现城市在社会主义文学中的意义。它通过乡村伦理的坚守、浪漫主义的城市批判,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选择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驱魔」资本主义城市和建构社会主义城市的过程中「构形」城市的意义,并由此彰显彼时的意识形态症候。
第二章「城市改造的文学叙述」主要通过中国共产党进城和城市改造的文学表述,来讨论解放及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意义。主要以「改造龙须沟」、「改造妓女」及建设「工人新村」等三个个案,分别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改造及其文学叙述的现代意义。如果说作为一部城市改造的「寓言」,「龙须沟」的故事将城市环境治理与一个国家万世太平的隐喻联系在了一起,那么「50年代的妓女改造」运动则更为鲜明地呈现出「城市文明病」的「疗救」与「卫生现代性」的建构所蕴含的辩证关系,而「工人新村」的叙述则更为鲜明地突出了城市工人阶级的解放议题。
第三章「消费城市的空间变革」则主要通过1950、1960年代《在悬崖上》、《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几部代表性作品,讨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改造城市消费空间的问题。然而,无论是从「营业舞厅」到「机关舞会」,还是「街道」的美学变化,抑或是从「无轨电车」到「火车」的空间变革,城市消费空间在社会主义城市改造中始终阴魂不散,既成为后者贬抑的对象,又是其得以借重的写作资源。
第四章「革命伦理与城市日常生活」主要讨论意识形态的城市中日常生活的顽强记忆。这里既涉及「消费城市」的遗迹,又关联着市民日常生活。随着战争的胜利,无产阶级革命从农村来到城市。在此之中,意识形态的烛照固然使得昔日城市的资本主义繁华无处遁逃,但作为传统藏污纳垢的所在,解放的城市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并没有一劳永逸地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圣地。相反,在革命宏大话语的裂隙中,城市「消费主义」的残余依然猖獗,它充满诱惑的面孔「幽灵般」地呈现,给「革命之后」的城市日常生活带来了莫大的焦虑。革命年代的「上海姑娘」形象,体现出意识形态表述与城市摩登记忆的复杂纠结,从而彰显出摩登与革命的辩证关系。而在《上海的早晨》等社会主义改造的经典文本中,也出人意料地呈现着城市物质主义的叙述,这种无意识的「文本分裂」流露出的情感倾向引人关注。而作为「消费城市」的衍生物,《年青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等作品中城市日常生活的张扬和市民社会的消费记忆,也严重地干扰了意识形态的达成。
第五章则探讨作为「消费城市」救赎方式的「生产城市」的文学建构过程。在此,「生产城市」的建构并非一句空洞的意识形态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政治实践,即它必须诉诸工业化的城市建设。作为暧昧城市的疗救手段,从「消费的贬抑」到「机械的赞颂」,工业题材文学成为社会主义城市书写的理想方式。在此之中,工业「风景」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得到了张扬。此外,尽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劳动本身突显出极其非凡的意义,但「劳动的乌托邦」以其与资本主义共用的现代性(现代化),也出人意料地显露出「异化劳动」的迹象。然而,在「生产的城市」的建构过程中,工业题材文学突显出它的核心矛盾,即「激情」与「理性」的冲突,此处的「激情」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成为疗救资本主义科层制现代性的重要手段,当然,在「冲破规程」的背后,也隐藏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争辩和第三世界的现代性焦虑。
总之,论文通过考察「社会主义文学」与「城市」这个资本主义「场域」之间冲突、顺应、分野的意识形态聚合过程,来探求一种「社会主义城市」的文学表达。尽管在这种表达背后,暗藏着「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性和内在焦虑,但却是从中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遗产和教训的绝佳视角。在这个意义上,解读「社会主义文学」的「城市视角」,分析十七年文学中的城市表述,为分析198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本论文的部分章节曾以单篇论文发表于《文艺争鸣》、《当代电影》、《文艺理论与批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汉语言文学研究》等刊物,在此需向以上杂志的网双龙、徐辉、檀秋文、李云雷、刘德兴、武新军等诸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本论文还有部分章节曾以会议论文在北京大学「众声喧哗的中国文学──首届两岸三地博士生论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博士生论坛,以及北方工业大学西山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在此也一併感谢以上诸校的会议主办方。作为一部学位论文,本书的写作参考并吸收了该论题最新的研究成果,凡引用他人成果之处皆做了注释,以此向诸位学术前辈致敬,或许有些遗漏的,还请各位见谅,当然,其中的责任自然是由我承担。期待诸位学术同行的批评指正!
徐 刚
2012年8月18日
这本书的标题“想像城市的方法” immediately captured my attention. As someone who appreciates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space, I was eager to delve into its contents. The focus on mainland China's "seventeen-year literature" is particularly intriguing, as this period undoubtedly witnessed significant societal transformations, and urban landscapes would have been central to these changes. I envision the book exploring how authors of that era used their narratives to shape perceptions of cities. Did they portray cities as sites of progress and opportunity, or did they highlight the alienation and challenges that rapid urbanization often brings? I'm curious about the methodologies discussed within the book – the "methods" of imagining cities. Are we talking about specific literary devices, narrative structures, or thematic explorations? I anticipate that the analysis will move beyond superficial descriptions to uncover the underlying ideologies and cultural assumptions that informed these urban portrayals. Ultimately, I hope to gain a richer appreciation for how literature serves as a powerful tool for both reflecting and constructing our urban realities, and how these imagined cities, in turn, influence our lived experiences.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城市文学的书,虽然书名有些学术化,但实际内容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城市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探讨了大陆“十七年文学”中,那些关于城市描写的独特方式。我一直觉得,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更是人们情感、记忆和身份认同的载体。而文学,恰恰是捕捉这种复杂性的绝佳媒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不同的作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城市的描绘方式是多么的多元和富有深度。它不像一些枯燥的理论分析,而是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细致解读,展现了文学如何“创造”和“重塑”我们对城市的认知。比如,书中可能分析了某个作家如何通过对街头巷尾的细致刻画,将一个普通的城市空间转化为承载个人命运和时代变迁的宏大舞台。又或者,如何通过对城市中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片段的描绘,揭示城市内部的复杂肌理和社会矛盾。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字的力量,它能够让冰冷的建筑拥有温度,让繁忙的街道充满故事,让一个城市成为我们心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评分我一直对文学作品中对空间的描绘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对城市景观的细腻刻画。这本书《想像城市的方法:大陆「十七年文学」的城市表述》,光听名字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猜想,书中会探讨在大陆“十七年文学”这个独特的历史时期,作家们是如何通过文字来“创造”和“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城市形象的。这可能涉及到他们选择的叙事视角、描绘的城市细节,以及这些细节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涵。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作家们是如何处理城市中的矛盾与张力,比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希望与失落的情感交织等等。究竟是怎样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空间转化为生动、有血有肉的文学意象?这本书会不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比如小说、散文等,来展示这些“方法”的实际运用?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了解“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被定格的城市画面,更能从中学习到如何通过文学的视角,去发现和理解我们身边的城市,看到那些隐藏在熟悉风景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评分《想像城市的方法:大陆「十七年文学」的城市表述》这本书,从名字上看,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学术气息和文学想象。我一直对文学如何塑造和反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充满好奇,尤其是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载体,承载了无数故事、情感和历史。书中“十七年文学”这个时间跨度,在我看来,恰好是大陆社会经历剧烈变迁、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关键时期,这期间涌现的文学作品,必然会对城市形象的构建产生深刻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作品,揭示它们在描绘城市时所采用的独特视角和叙事策略。例如,作者是否会探讨那些曾经辉煌但如今略显斑驳的老城区,在作家笔下是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和情感色彩的?又或者,那些新兴的、充满现代气息的都市景观,又是如何被赋予意义、甚至引发批判的?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作品和作家,通过他们的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个真实的、或者被重新想象的城市。这种结合理论分析与文学文本解读的方式,是我最为期待的。相信阅读这本书,能让我对“城市”这个概念,以及它在文学中的多重可能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读完一本关于文学与城市研究的书,书名是《想像城市的方法:大陆「十七年文学」的城市表述》。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特别,它不是那种上来就抛出晦涩理论的学术著作,而是通过对“十七年文学”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的大量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来展现作家们是如何“想像”和“构建”他们笔下的城市图景的。我一直觉得,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本,而文学作品则是解读这个文本的钥匙。书中一定花了很多篇幅去分析那些具体的文本,比如,作家们是如何选择视角来描绘城市的?他们是通过宏大的全景式描写,还是通过聚焦于某个小人物在城市中的命运来展现城市的?书中还可能会探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城市在文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象征着现代化的希望,还是承载着失落的乡愁?又或者是,城市本身成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张力的空间,折射出时代变迁下的个体生存困境?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通过具体的作品,让我能够“看见”那个时代人们眼中的城市,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是如何将冰冷的地理空间转化为充满情感和意义的叙事空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