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论述辞赋周旋于经典与世变两端的抒情张力及其文化隐喻,华丽所以铺陈世变的转换,同时世变也有待于华丽的见证,其中不变的是深富经典意蕴的华丽铺陈,而翻转跌宕者,则是世变的风起云涌,从而在辞赋书写的动静抑扬之际,经典与世变交织映蔚,水到渠成。
作者简介
许东海
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所教授。着有:《女性.帝王.神仙:先秦两汉辞赋及其文化身影》、《风景.梦幻.困境:辞赋书写新视界》(以上二书已由本书局出版)等书。主要从事辞赋学、山水田园文学、李白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等相关研究。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充满了复古的韵味,硬壳封面搭配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气息,仿佛捧在手中就能感受到千年文脉的厚重。封面上的图案,我猜想是某种古代宫殿的剪影,或者是一幅意境悠远的写意山水,隐约传递出辞赋这种文学形式的古典美学。我一直对古代文人那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创作状态非常着迷,总觉得能写出那样华丽辞藻、意境深远篇章的人,一定有着非凡的才情和广博的学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经典与世变”这几个字,让我联想到古人如何承袭前人的典范,又如何将时代的风云变幻融入笔端,创造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作品。我期待在书中看到对那些传世名篇的深入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赏析,而是能触及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这些作品为何能穿越时空,至今仍能打动人心。同时,“世变”二字也暗示着书中可能包含对不同历史时期辞赋发展的梳理,以及文学观念的演进,这对于理解辞赋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本制作精良、内容厚重、值得细细品读的学术性读物,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古典文学的向往,也让我对辞赋这一古老而充满魅力的文体有了更深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于“经典”一词的独特理解。他并没有将“经典”仅仅视为那些流传千古、被奉为圭臬的作品,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经典”是如何在不断地“世变”中被重新定义、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我看到了作者如何将历史上那些看似已经“过时”的辞赋,通过解读其潜在的时代价值和普适意义,重新焕发出生机。这种视角,让我对“经典”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一直以为,经典就是永恒不变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经典,恰恰是拥有与时代对话、不断自我更新的强大生命力。作者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辞赋的演进时,特别强调了文人“变”与“不变”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催生出卓越的艺术创造。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一些“非主流”的辞赋作品的挖掘和分析,因为我总觉得,那些被埋没或者被低估的作品,可能更能反映出时代变迁的细微之处,也更能体现出文人面对变化时的智慧与挣扎。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对“经典”定义的挑战,也是一次对辞赋生命力的深度挖掘,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具动态的辞赋世界。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所吸引。它没有像很多通俗读物那样,用大量引人入胜的段子或者哗众取宠的论断来开篇,而是用一种非常严谨、有条理的方式,构建起一个关于辞赋研究的学术框架。我注意到作者在引言部分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界定“经典”与“世变”这两个概念在辞赋史上的意义,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学术文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足以看出作者在学术上的审慎和扎实。对于我这种对文学研究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的论证方式反而更具吸引力,因为它预示着接下来的内容将是言之有物、经得起推敲的。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经典”与“世变”这两个看似有些矛盾的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来解读辞赋的发展脉络。是说辞赋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又如何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注入新的生命力?还是说,那些经典的辞赋本身就蕴含着能够应对时代变迁的特质?我隐隐感觉到,作者可能会从文学形式、思想内涵、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来展开论述,而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分析。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辞赋研究的深度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揭示辞赋在历史长河中不朽的秘密。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篇章,对于我这样并非专业研究辞赋的读者来说,确实构成了一定的阅读门槛。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频繁地引用了一些我不太熟悉的古典文献,也涉及了一些我所不甚了解的学术理论。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更像是为对辞赋有一定基础了解的学者或者深度爱好者量身打造的。它没有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是直接切入到了学术研究的核心地带。不过,尽管如此,我依然能感受到作者在努力地让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更广泛的读者所理解。比如,在一些关键概念的引入之处,作者会尝试给出一些相对通俗的解释,并且通过具体的文本例证来佐证。这种“教学”与“研究”的平衡,让我觉得作者在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具备一份开放和分享的姿态。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分析古人如何应对“世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梳理历史事件,而是去探究这些事件如何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心境,又是如何体现在辞赋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之上的。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文学批评,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与个体精神相互作用的深刻写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必须要说,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相当有挑战性的体验。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文学评论那样,用充满感性的、煽情的文字来引导读者,而是呈现出一种更为冷静、克制的学术语调。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深厚的功底,遣词造句都极为精准,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被删减的冗余之处。有时候,读一句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用意,思考他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一种“修行”。它迫使我放慢速度,全神贯注,去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和精妙的论证。我发现,作者在分析某个辞赋作品时,往往会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考察,并且常常会与其他文学体裁,甚至是哲学、史学上的思想进行横向对比。这种“立体式”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辞赋的认知边界。我能感受到作者并非简单地“讲述”辞赋,而是在“构建”一种关于辞赋的理解体系。这种体系,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虽然偶尔会觉得有些晦涩,但每一次的理解突破,都会带来巨大的满足感。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需要耐心和思考才能真正领略其精髓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