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后,多少楼台歌筵,都已曲终人散,隐入了苍茫烟雨,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本书记录了鲁迅、葛翠琳、王元化、田野、雷雯……等人生故事,容有些许文献和掌故的甄别与考证,却多半并非为了繁琐的学术,而是出自温润的追忆情怀,是一曲曲繁华落尽的慨叹,也是一代文人命运兴衰的挽歌。
徐鲁的文字清新雅洁,散发着温润的人文气息和书卷气。书中虽不乏学理和知性的成分,但相比学术考据着作而言,作者更擅长诗意的表述和散文化的书写。全书以纪事、怀人为主,呈现了老一辈文人鲜为人知的人生故事和高洁的人格风范。由阅读而推及阅世,兼有评述、抒发和感悟,是一部内容丰富、文心温婉而真挚的学术散文选集。全书穿插着数十余幅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图片,与各篇文字相唿应,更增强了整本书的可读性和纪实风格。
本书特色
1.作者更擅长诗意的表述和散文化的书写。
2.全书穿插着数十余幅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图片。
作者简介
徐鲁
着名诗人、作家、书评人,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湖北》杂志总编辑。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诗集、散文集等四十余部,另有长篇小说《为了地久天长》、传记《载不动,许多愁:徐迟和他的同时代人》以及《沉默的沙漏.徐鲁自选集》、《金蔷薇.徐鲁美文系列》(六卷本)等选集。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台湾「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奖、湖北省文艺明星奖、湖北省文学奖等,部分作品被翻译为英文、法文、德文、韩文、希伯来文和阿拉伯文。
上卷 几人相忆在江楼
大师的个性
知己文字
俯首甘为孺子牛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珞珈散文三女杰
「儿童崇拜者」
几人相忆在江楼
朗诵诗人高兰
最后的歌剧
黄河的涛声
拣尽寒枝不肯栖
三十年的牵挂
一棵红枫树
永不熄灭的小橘灯
对人的钟爱
他为小苗洒上泉水
郭风的文学资源与精神气质
叶至善的编辑艺术
大海与玫瑰
「我对世界充满了爱」
我们这代人的红色记忆
多少冷暖花事
追求生活和艺术的「诗与真」
让火燃着
歌浓如酒,人淡如菊
书比人长寿
一位被遗忘的诗人
黄永玉的幽默
红石竹花
下卷 鹤立霜天竹叶三
「谈话风」
遥念故人,应知羞惭(一)
遥念故人,应知羞惭(二)
毕竟是大师
试看红梅一幅
谁言寸草心
骆文诗意书画展
大海茫茫
诗人雷雯的三本书
神居何所
删繁就简三秋树
涓涓春水
《往事梦影》及其他
鹤立霜天竹叶三
慢慢读,欣赏啊!
三生花草梦苏州
遥想当年,雪夜船上
旧书碎影
裁书刀下
豁然开朗,簇生卷耳
二十年前的一册《诗魂》
「七月书旅」
老一辈人的书房
倾听人类灵魂的声音
「知识份子」的使命
一半是诠释,一半是谋杀
为书籍的一生
武汉的书香
编读书简一束
附录 铅字时代旧稿四篇
阳光下的抒情
关于通感的笔记
家在江南黄叶村
漫漫爱之旅
序
大师的个性
翻译过《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着名诗人、翻译家梁宗岱先生,少年时即成名,十六岁时已博得「南国诗人」美誉;十七岁时被沈雁冰、郑振铎邀请加入了着名的现代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后来去法国留学,用漂亮的法文在欧洲着名杂志《欧罗巴》和《欧洲评论》上发表诗歌和论文,得到法国文豪罗曼.罗兰的欣赏,并与当时的诗歌大师保罗.瓦雷里过从甚密。梁用法文翻译的《陶潜诗选》,由保罗.瓦雷里亲自做序。二十八岁时,梁氏从法国归来,担任北京大学法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以后又陆续在南开、复旦、中山大学等着名学府任教和从事着译工作。
也许是因为少年得意和性格使然,梁宗岱在文人中向来以喜欢争辩、自负好胜而闻名。最有名的逸事是他与另一位希腊文学翻译家罗念生先生的「大打出手」。那是在一九三五年,梁与罗在北京一见面,便就新诗的节律问题发生了互不相让的争辩。到最后,两位西装革履的、而且都已大名鼎鼎的外国文学教授,争着争着竟然开始了肢体动作。「他把我紧紧地按倒在地上,我又翻过来压倒他,终使他动弹不得。」多年后罗回忆说。
但两个人却保持着终生不渝的挚友之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梁拖着病体,艰难地翻译出了歌德的名着《浮士德》上卷,身在北京的罗,亲自为他奔走联系出版事宜。梁在诗歌创作和翻译上从来自负得不得了,但他这时竟然能够虚心听取罗的意见。他晚年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我提过一些修改意见,他都接受了,出乎我的意料。」罗回忆说。
梁宗岱在复旦大学任教时的一个学生,也亲眼看见过,梁与一位中文系的老教授为一个学术问题争论不休,而终于发展到「君子动口也动手」的地步:两个人从休息室一直打到院子当中,然后一齐滚进了一个水坑。等到两人水淋淋地爬了起来,彼此看着对方的狼狈相,不禁又一齐放声大笑起来……两位性情君子放浪形骸的情景,令站在一旁讶然观看而不知所措的学生们终生难忘。
文人君子动口也「动手」,还有更着名的一例,就是国学大师熊十力。熊十力在与哲学家梁漱溟尚未谋面的时候,曾先通过书信,说梁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里,「骂我的话却不错,希望有机会晤面仔细谈谈」。不久,两个人见了面。不用说,争论得面红耳赤而并无结果。争论结束后,好斗且好胜的熊十力觉得并没解气,竟趁梁漱溟转身告别的时候,跑上前去报以老拳,口中连骂「笨蛋」方可甘休。熊的争气好斗的性格,由此可见。
我是一个不太常读这类“文学史”读物的人,总觉得会过于严肃或者枯燥。但《几人相忆在江楼:追寻现代文学史上的人影书踪》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的剧本,只不过这些“人”恰好是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作家们。作者的叙事非常有层次感,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人物和事件,而是通过巧妙的连接,将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时代,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读到某个作家的少年时光,又读到他晚年的落寞,这种跨越时空的叙事,让我对人物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书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关于某位作家和另一位作家之间的误会,或者是一次偶然的相遇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创作,都写得非常引人入胜。它们让我看到了,即使是那些伟大的灵魂,也同样会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经历着普通人的情感波澜。这种真实感,让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充满了趣味性和探索性,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想要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
评分拿到这本《几人相忆在江楼:追寻现代文学史上的人影书踪》时,我本来带着点对“江楼”和“人影书踪”这些意象的朦胧期待,想着或许能读到一些诗意的散文,或者关于书本与记忆的隽永故事。然而,当第一页翻开,那种熟悉的、略带历史尘埃的语感就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上世纪某个安静的午后,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书。作者的笔触并非那种直抒胸臆的激昂,而是缓缓铺陈,细致入微地勾勒出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文学大家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在文字的世界里留下自己的印记,又如何在现实的生活中,经历了种种悲欢离合。那些被提及的地点、事件,即便我并非身临其境,也能通过文字的描摹,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时代气息和人物的命运轨迹。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更像是一种情感的连接,让遥远的过去,通过书页上的文字,变得触手可及,甚至能听到他们在字里行间低语,分享着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深入的探索,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灵魂的共鸣,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预设太多期待,只是被书名里那种古雅的韵味所吸引。然而,阅读的过程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作者并没有使用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有些散文化的笔触,娓娓道来。他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咖啡馆里,一边品着茶,一边跟你讲述那些你可能熟悉,但又未必了解深刻的作家们的故事。我特别欣赏他对人物之间关系的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那些意想不到的缘分,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史料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想象。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投入,甚至开始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感到担忧,为他们的成就而欣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些闪耀着光辉的作品背后,也曾有过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过挣扎与奋斗,有过爱与恨。它打破了我对文学巨匠们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他们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一面,也因此更加理解了他们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像是走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画廊,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一段生命。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那种对人物衣着、神态、甚至是说话方式的细致描绘,都让那些纸上的文字瞬间活了起来。读到某个章节,描述一位作家在创作瓶颈期的挣扎,我能清晰地想象出他紧锁的眉头,在书桌前踱步的身影,以及那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人物深入骨髓的理解。它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了他们的作品,更是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选择和坚持。这本书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文学创作者们共同的追求与困境。我常常会在读完一章后,停下来,闭上眼睛,让那些画面在脑海中流淌,仿佛自己也曾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和他们一同呼吸,一同思考。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获取,更是一种情感的洗礼和精神的启迪。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现代文学史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零星片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突然打开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丰富多彩、充满故事的世界。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式写法,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诗意的方式,去描绘那些曾经在文学界留下足迹的身影。我非常喜欢他在描绘人物时所使用的意象,那些“江楼”、“书踪”的隐喻,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想象的空间。他并不是在给你灌输知识,而是在引导你去感受,去体会。我读到关于某个作家在困境中的坚持,又读到他与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温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创作不仅仅是天赋和才华,更包含着无数的汗水、泪水,以及对生活深刻的体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曾经只是“知道”名字的作家们,让他们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立体,也让我对他们那些作品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