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言志诗与西方模仿文学互照互识出发,用符号─结构方法重构文学现象,本书指出不存在泛泛而论的文学风格,任何文学风格总是以文本为切分单位的文本现象。而且,这种文本风格不是浑然无序的,而是包含最小文学手法、文本手法统一体、文本纯文学风格、文本文学审美风格四个结构层级之整体。
本书特色
以中、西两面的文学理论,全面论述文学风格。
作者简介
苏敏
1982年获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学士。1990-1991年前苏联访问学者,研究俄苏诗学。2000-200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研究先秦诗歌、哲学。2008年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博士,博士论文《文学审美风格论》。
第一章 引言
1.1文学审美风格的研究对象
1.1.1.问题的提出
1.1.2.文学审美风格的研究对象
1.1.3.文学审美风格论的基本概念
1.2.文学审美风格研究的方法
1.2.1.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
1.2.2.中西学术研究的严谨客观原则
1.2.3.诗学模子双线并进寻根探固方法
1.3.符号-结构方法:文学审美风格命题逻辑推演的方法
1.3.1.符号学的历史回顾
1.3.2.符号学的基本概念
1.4.文学审美风格论研究的起点、单位
1.4.1.文学审美风格研究的起点
1.4.2.文学审美风格的切分单位
第二章 中西文艺学风格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1.西方风格理论研究的历史
2.1.1.「风格」在英语中的词源及含义
2.1.2.在西方文艺学中风格理论研究的历史
2.2.中国「体」论研究的历史
2.2.1.中国古代的相关话语
2.2.2.《文心雕龙》的「体」论
2.3.20世纪中西风格理论研究
2.3.1.20世纪西方风格理论研究
2.3.2.20世纪中国风格理论研究
第三章 最小文学手法
3.1.文学作品中的最小文学手法
3.1.1.最小文学手法的定义
3.1.2.研究最小文学手法的双重单位
3.1.3.文学作品中的最小文学手法考察
3.2.最小文学手法的构成
3.2.1.最小文学手法的能指:自然语言横组合片段
3.2.2.最小文学手法的所指:不可再分文学想像具象
3.3.最小文学手法的两次结构转换
3.3.1.什么是最小文学手法的两次结构转换
3.3.2.最小文学手法第一次结构转换的三种意义
3.3.3.最小文学手法第二次结构转换的意义之一:造型性
3.3.4.最小文学手法第二次结构转换的意义之二:虚构性
3.4.最小文学手法的纵聚合类型
3.4.1.最小文学手法的纵聚合三大类型
3.4.2.最小文学手法纵聚合三大类型在文学作品中的考察
3.4.3.最小文学手法的纵聚合类型的「价值」
3.4.4.最小文学手法横组合的自由与纵聚合的不自由
3.5.最小文学手法的结构特征
3.5.1.最小文学手法的整体性
3.5.2.最小文学手法的转换性
3.5.3.最小文学手法的自我调整性
3.6.最小文学手法的文学性
3.6.1 关于文学性、文学手法相关研究
3.6.2.从最小文学手法看文学性
3.6.3.最小文学手法基本意义
3.6.4.最小文学手法的基本意义与具体意义、潜在意义
第四章 文学审美风格个体
4.1.文学审美风格研究的相关概念
4.1.1.文学审美风格结构等级序列
4.1.2.文学风格的「言语」
4.1.3.自然语言与文学的「言语-语言」辨析
4.2.文本手法统一体
4.2.1.文本手法统一体概说
4.2.2.文本手法的文学性
4.2.3.文本手法统一体的文学性
4.3.文本纯文学风格
4.3.1.文本纯文学风格概说
4.3.2.文本纯文学风格的所指
4.3.3.文本纯文学风格横组合构成意义
4.3.4.文本纯文学风格纵聚合类型
4.3.5.文本纯文学风格的意旨作用
4.4.文本文学审美风格
4.4.1.相关研究
4.4.2.文本文学审美风格构成
4.4.3.文本文学审美风格所指
4.4.4.文本审美理想纵聚合两大类型
4.4.5.文本文学审美风格必然所属物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