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文学审美风格

文本文学审美风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中国言志诗与西方模仿文学互照互识出发,用符号─结构方法重构文学现象,本书指出不存在泛泛而论的文学风格,任何文学风格总是以文本为切分单位的文本现象。而且,这种文本风格不是浑然无序的,而是包含最小文学手法、文本手法统一体、文本纯文学风格、文本文学审美风格四个结构层级之整体。

本书特色

  以中、西两面的文学理论,全面论述文学风格。

作者简介

苏敏

  1982年获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学士。1990-1991年前苏联访问学者,研究俄苏诗学。2000-200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研究先秦诗歌、哲学。2008年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博士,博士论文《文学审美风格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文学审美风格的研究对象
     1.1.1.问题的提出
     1.1.2.文学审美风格的研究对象
     1.1.3.文学审美风格论的基本概念
  1.2.文学审美风格研究的方法
     1.2.1.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
     1.2.2.中西学术研究的严谨客观原则
     1.2.3.诗学模子双线并进寻根探固方法
  1.3.符号-结构方法:文学审美风格命题逻辑推演的方法
     1.3.1.符号学的历史回顾
     1.3.2.符号学的基本概念
  1.4.文学审美风格论研究的起点、单位
     1.4.1.文学审美风格研究的起点
     1.4.2.文学审美风格的切分单位

第二章 中西文艺学风格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1.西方风格理论研究的历史
     2.1.1.「风格」在英语中的词源及含义
     2.1.2.在西方文艺学中风格理论研究的历史
  2.2.中国「体」论研究的历史
     2.2.1.中国古代的相关话语
     2.2.2.《文心雕龙》的「体」论
  2.3.20世纪中西风格理论研究
     2.3.1.20世纪西方风格理论研究
     2.3.2.20世纪中国风格理论研究

第三章  最小文学手法
  3.1.文学作品中的最小文学手法
    3.1.1.最小文学手法的定义
    3.1.2.研究最小文学手法的双重单位
    3.1.3.文学作品中的最小文学手法考察
  3.2.最小文学手法的构成
      3.2.1.最小文学手法的能指:自然语言横组合片段
      3.2.2.最小文学手法的所指:不可再分文学想像具象
  3.3.最小文学手法的两次结构转换
      3.3.1.什么是最小文学手法的两次结构转换
      3.3.2.最小文学手法第一次结构转换的三种意义
      3.3.3.最小文学手法第二次结构转换的意义之一:造型性
      3.3.4.最小文学手法第二次结构转换的意义之二:虚构性
  3.4.最小文学手法的纵聚合类型
     3.4.1.最小文学手法的纵聚合三大类型
     3.4.2.最小文学手法纵聚合三大类型在文学作品中的考察
     3.4.3.最小文学手法的纵聚合类型的「价值」
     3.4.4.最小文学手法横组合的自由与纵聚合的不自由
  3.5.最小文学手法的结构特征
     3.5.1.最小文学手法的整体性
     3.5.2.最小文学手法的转换性
     3.5.3.最小文学手法的自我调整性
  3.6.最小文学手法的文学性
     3.6.1 关于文学性、文学手法相关研究
     3.6.2.从最小文学手法看文学性
     3.6.3.最小文学手法基本意义
     3.6.4.最小文学手法的基本意义与具体意义、潜在意义

第四章  文学审美风格个体
  4.1.文学审美风格研究的相关概念
      4.1.1.文学审美风格结构等级序列
      4.1.2.文学风格的「言语」
      4.1.3.自然语言与文学的「言语-语言」辨析
  4.2.文本手法统一体
      4.2.1.文本手法统一体概说
      4.2.2.文本手法的文学性
      4.2.3.文本手法统一体的文学性
  4.3.文本纯文学风格
      4.3.1.文本纯文学风格概说
      4.3.2.文本纯文学风格的所指
      4.3.3.文本纯文学风格横组合构成意义
      4.3.4.文本纯文学风格纵聚合类型
      4.3.5.文本纯文学风格的意旨作用
  4.4.文本文学审美风格
    4.4.1.相关研究
    4.4.2.文本文学审美风格构成
    4.4.3.文本文学审美风格所指
    4.4.4.文本审美理想纵聚合两大类型
    4.4.5.文本文学审美风格必然所属物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问题意识,是一切学问的开始。虽然学术活动存在它自己的自主自足演化过程,但是,其自主自足演化过程不是绝对封闭的,它同时与当时具体历史时空社会需要存在这种那种联系。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体系,到康德的哲学革命以及黑格尔的体系以及胡塞尔现象学、伽达默尔阐释学,从孔子的儒家哲学的创立,到朱熹的理学以及新儒家,精神科学的学术创造和发展的动力都来自各自具体历史时空存在的问题。当下具体历史时空所存在的问题,是一切学术创新中最重要开端,正是在具体历史时空的生命体验孕育的研究动机,选择了具体研究对象。任何学术研究,既要了解学术发展过程以及学术前沿,同时,更要关注当下自己所在具体历史时空所存在的问题。研究主体从当下历史时空「问题」意识出发言之有据的研究,虽然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使其学术研究带上自己具体历史时空独特的视域侷限,但另方面,也使其研究烙印上具体历史时空人类灵性与理智的独特价值,并以此融入人类精神世界。

文学审美风格理论,肇始于笔者1982年在师范学院中文系讲授外国文学课程时碰到的问题,即按照现实主义典型化创作原则,或者当时流行的「性格二重组合论」,雨果、拉辛、莫里哀的文学成就不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然而,在外国文学实际教学中,或者说,在外国文学作品实际接受活动中,文学作品给人的生命体验并不存在这种「理论」人为划分的高低之别,拉辛、莫里哀、雨果等人的作品给人的强烈艺术震撼,丝毫不亚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

面对当下以西方学术为龙头的当代学术前沿,这个问题或许根本没有对话的价值。而且,即使就中国学界而言,这个问题似乎也在过时,现在中国的文艺理论专着或教材中似乎也已在淡化现实主义规律问题。但是,把某种文学类型人为规定为文学规律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是否可以把某种具体历史时空存在过的文学类型或者价值尺度作为文学规律或者绝对价值尺度看待,或者说,文学活动中是否存在绝对价值尺度,这个问题并没有在理论上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

要指出的是,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中国文学理论界存在的特殊问题,国外学界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只是因为这样的观点在国外不是出于国家意识形态的规定,没有被作为统一教材的观点固定下来,因此,这种观点在国外不存在中国这样尖锐的理论与现实之冲突。譬如,韦勒克就希望在批评史中寻找某种具有普遍性的文学价值判断标准。 再如,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历史视域中提出一种普遍性的、更正确的大视域,在方法论上,与韦勒克关于普遍性的文学价值判断标准相近相通。

韦勒克关于文学绝对价值尺度探寻、伽达默尔关于大视域的提出,不存在非学术研究因素的影响。因此,从方法论看,在精神文化中是否存在一种超越历史具体时空而绝对正确的大视域、在文学审美活动中,是否存在一种超出历史之外的绝对价值尺度,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研究或者说文学本体研究不应该而且也不能够回避的重要问题。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