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八篇专论,通过古文字新证与历代注释细读等多元方式,探讨《周易》、《尚书》、《诗经》、《逸周书》、《竹书纪年》等典籍如何被写成?什么原因被写成?在原初语境有何意义?在往后历史中,又如何因晚出的哲学观点而遭到改写或遮蔽?作者借由崭新的研究视野和考古学的证据,提出新的观点,重新审视古代典籍的创作缘由与流传过程。
作者简介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顾立雅(Creel)中国古史名誉教授。研究范围为中国上古文化史、古文字学、经学、《周易》,主要专着包括《西周史料:铜器铭文》、《易经:马王堆帛书易经第一英文翻译》、《孔子之前:中国经典的创造研究》、《温故知新录 : 商周文化史管见》、《古史异观》、《重写中国古代文献》、《兴与象:中国古代文化史论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解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文本诞生之前的漫长岁月,去探究那些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成型的。我尤其对作者关于“先秦诸子百家”的起源的分析印象深刻。他认为,这些思想并非是凭空出现,而是对当时社会现实、政治动荡、文化冲突的直接回应。这种“情境化”的研究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学概念,原来它们都与当时的具体生活息息相关。作者的论证逻辑严谨,语言清晰,虽然涉及的内容相当深入,但读起来却并不枯燥。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思想,不仅仅是理解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产生背景,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思想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过去。
评分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熟知的《论语》、《道德经》这些中国经典,它们的诞生过程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挖掘了孔子、老子这些思想巨擘出现之前的时代背景。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梳理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他们的学说,而是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和分析,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动态的中国思想史的开端。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礼”的讨论,作者细致地考证了“礼”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中的演变,以及它如何成为早期思想家们构建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读完之后,我才真正理解到,所谓的“经典”,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土壤,是思想家们与时代对话、回应社会现实的产物。这种研究方法,让我看到了学术的魅力,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我可能只关注结论,现在我更在意推导的过程,以及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构建他的论点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堂关于如何思考、如何理解复杂事物的启蒙课。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相当的“烧脑”,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智识上的满足感。作者对于早期中国思想的梳理,并非是线性发展的叙事,而是呈现了一种更为复杂、多线交织的图景。他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萌芽的差异性,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渗透。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神话”与“哲学”之间界限的探讨,这让我认识到,在早期,这两者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人们的世界观。他对于“祖先崇拜”、“天命观”等概念的溯源,也让我对后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许多概念,其实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它就像是一张精密的地图,带领我们深入中国思想的腹地,去探寻那些隐藏的根脉。
评分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去追溯它的源头,而《孔子之前:中国经典诞生的研究》正是这样一本让我醍醐灌顶的书。作者的视野极其开阔,他没有局限于某个学派或某个人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春秋战国之前的时代,试图去理解那些奠基性的思想是如何孕育而生的。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言说”与“书写”的区分和探讨,这让我意识到,在文字尚未完全普及、思想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时代,思想的传播和定型有着其独特的逻辑和挑战。他对于早期文献的考辨,细致入微,有时甚至会颠覆我以往的一些认知。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古老而智慧的思想进行碰撞。作者并非在灌输结论,而是在引领读者一同探寻,共同发现。这种参与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启发。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
评分这是一部让我肃然起敬的学术著作。作者以非凡的耐心和洞察力,解构了我们对中国经典固有的认知框架。我之前可能一直以为,孔子、老子他们的思想是那个时代的“顶峰”,是直接出现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这背后有着多么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思想演变。作者对于“德”的理解,从早期的朴素含义到后来的哲学升华,这种梳理让我深刻体会到思想的生命力。他并没有回避那些模糊不清、难以考证的史料,而是巧妙地利用它们,构建出一种可能性,并以此引发读者的思考。读这本书,你需要放下一些固有的成见,准备好接受一些颠覆性的观点。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觉得它极其有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史研究方法的范本,让我看到了学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发现真相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