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丛由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担任总经销,由历任所长召集编辑团队。本辑由末学忝任,总计有7篇硕士论文通过审查,并完成修改。兹依主题类别,简介如下:
一、徐淑贤〈战争期台湾商绅对南京的文学想像与意象塑造:以汉诗为探讨对象〉、曾晓玲〈当代台湾女性散文的旅外书写:以乡愁、记忆与认同作为主题〉、陈俊益〈牌局内的「新人文主义」:梁实秋重现《文星》与其出版的「典律化」延伸〉三篇,聚焦于不同时空的旅行书写,处理了跨文化经验与文艺思潮传播等议题。徐淑贤善用「饯别诗」、「赠别诗」、「旅行诗」的交互比对,揭示了台湾传统文人战争期行旅南京前后的幽微心境。曾晓玲细腻分析黄宝莲、郑宝娟、张让、陈玉慧、胡晴舫、蔡珠儿等女性散文家的「软性书写」,归纳出女作家对国族、认同等「硬性课题」殊异的思辨型态。陈俊益则关注梁实秋民国时期的「新人文主义」与缺乏左眼的「五四运动」,探讨它如何越境影响并在战后台湾被典律化。
二、陈冠文的〈被颠倒的「风景」:农民运动与现代小说中的「农」〉、吕政冠的〈民间作为思想的方法:以黄春明《乡土组曲》为例〉两篇,分析了农村基进运动与在地文化思考等议题。陈冠文指出,「农」此一概念如何受到政治社会运动之思想论述影响,从而又与现代小说发生何种紧张关系,论文中对于机械式的「农=怀旧」、「农=抗议」论述模式,有更复杂却也更贴近社会事实的分析。吕政冠则以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互动为视角,勾勒70年代乡土文学创作与民俗採集运动的深层连系与新方法论,别具洞见。
三、陈正维〈「新女性主义」的诞生:战后台湾第一波妇女运动的书写行动背景析论〉和何敬尧〈时间的症状:施叔青《三世人》中历史殿堂的再建〉两篇,则不约而同选择了1976年共组「拓荒者出版社」、宣扬新女性主义的吕秀莲和施叔青进行分析。陈正维挖掘1970年代「新女性主义」支持者以书写从事妇女运动的背景,揭举未受现有台湾妇运史和女性书写史足够关注的女性书写行动历史;何敬尧则分析小说《三世人》与史着《日治台湾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湾》之间的互文性,为历史小说与历史着述各有千秋的表意功能,作了引人入胜的分析。
作者简介
国立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国立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成立于2002年8月,每年招收12名硕士班研究生。本所发展重点如下: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原住民文学研究、古典文学、民间文学、日治时期文学、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跨文化流动及东亚研究、电影与影像研究、性别研究、文学创作等。台湾文学的研究既在回顾历史更在瞻望未来,现阶段除了整理文献之外,更在于奠定台湾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价值,并与当代人文思潮对话。
序 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的大队接力 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柳书琴 004
1. 战争期台湾商绅对南京的文学想像与意象塑造:以汉诗为探讨对象 硕士生 徐淑贤 008
2. 当代台湾女性散文的旅外书写:以乡愁、记忆与认同作为主题 硕士生 曾晓玲 050
3. 「新女性主义」的诞生:战后台湾第一波妇女运动的书写行动背景析论 硕士生 陈正维 092
4. 被颠倒的「风景」:农民运动与现代小说中的「农」 硕士生 陈冠文 132
5. 民间作为思想的方法:以黄春明《乡土组曲》为例 硕士生 吕政冠 166
6. 牌局内的「新人文主义」:梁实秋重现《文星》与其出版的「典律化」延伸 硕士生 陈俊益 208
7. 时间的症状:施叔青《三世人》中历史殿堂的再建 硕士生 何敬尧 242
在众多关于台湾文学的探讨中,我最近接触到的《台湾文学论丛(五)》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呈现的,并非是泛泛而谈的文学概览,而是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进行抽丝剥茧般深入分析的集合。我被书中关于“都市想象与空间叙事”的章节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描绘了城市的面貌,更是深入探讨了城市如何成为台湾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如何承载着现代性、疏离感、身份认同等复杂议题。作者们通过对不同作品的细致解读,展现了城市空间在文学中的变迁,从早期的工业化都市的压抑,到后来的后现代都市的碎片化与多元化。这种对文学与社会背景之间深刻联系的洞察,让我对台湾文学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对一些相对冷门但极具代表性的作家的重新发掘,也给我带来了惊喜。他们不再只是在文学史的“主流”叙事中扮演可有可无的角色,而是被赋予了应有的关注和分析,从而构建了一个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台湾文学图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去思考,去追溯,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台湾文学理解体系。
评分坦白说,《台湾文学论丛(五)》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学术体验。它并非面向大众读者的通俗读物,而是更侧重于对台湾文学史中特定议题的深度挖掘和理论探讨。我被其中几篇关于“文学与社会运动的互动”的章节深深吸引。作者们将文学创作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考察了台湾历史上几次重要的社会运动,如民主化运动、妇女运动等,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和塑造文学的发展。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时代精神和社会变革的晴雨表。书中对一些被时间遗忘但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文学社群和刊物的介绍,也让我对台湾文学的丰富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是那种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快速读完的书,更适合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书,或者在有一定文学基础的读者闲暇时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它所展现出的,是对台湾文学发展脉络的精细梳理和深刻洞察。
评分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书名颇有深度,叫做《台湾文学论丛(五)》。尽管我并非研究台湾文学的专业人士,但出于对这片土地及其文化的好奇,还是忍不住深入其中。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而细致的学究精神。作者们仿佛是考古学家,一点点地挖掘着台湾文学的宝藏,从早期的日治时期创作,到战后的乡土文学论战,再到当代多元化的发展,几乎涵盖了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和议题。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走入了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展区,展示着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作家的贡献。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殖民时期女性书写”的讨论感到着迷,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边缘化的声音,通过作者的梳理和解读,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展现出女性在压抑环境下独特的反抗与生存智慧。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对被遗忘的角落的关注,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史书。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读物,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但一旦沉浸其中,便会被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所折服。
评分《台湾文学论丛(五)》这本书,是一次深入台湾文学肌理的探索之旅。我被书中几篇关于“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认同”的论述深深打动。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殖民时期后,台湾文学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不断追寻和构建自身的身份认同,这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议题。作者们从不同的理论框架出发,分析了作家们在语言、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他们探讨了在西方现代性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双重影响下,台湾文学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如何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形成一种更加多元和包容的文化景观。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乡愁”与“离散”主题的分析,这不仅是台湾文学中常见的母题,更是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和族群经验的深刻印记。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不是轻松的消遣,而是一种智力的挑战,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史背景知识,并能够跟上作者严谨的学术论证。但正是这种挑战,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这本《台湾文学论丛(五)》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书中收录的多篇文章,虽然作者背景各异,研究视角也各有侧重,但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如何理解和阐释台湾文学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篇探讨“原住民文学”的文章。它们以一种充满敬意的态度,去审视原住民文化在台湾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如何在主流汉族中心的历史叙事中,重新找回并肯定原住民的声音。作者们不仅仅罗列了作品,更深入地分析了原住民作家在创作中如何融合传统神话、口述历史与现代文学形式,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来抵抗文化侵蚀,维护民族认同。这种对边缘群体文学的关注,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文学研究,上升到了文化反思的高度。阅读这些章节,我仿佛听到了来自土地深处古老的回响,感受到了在时代变迁中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这本书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的书籍,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其中的思想和论证,但一旦你做到了,你所获得的将是知识的馈赠和视野的拓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