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年代香港文学与文化」是梁秉钧教授(笔名也斯)生前最后一个大型的研究项目,《也斯的五○年代──香港文学与文化论集》一书可见其累积的研究成果,为香港文化研究带来新的方向、新的启发。
本书的讨论焦点为五○年代的香港文化,探讨香港文学和电影、都市文化、文化身份等重要课题,当中收集了梁教授生前写下的重要论文,他从文学与电影两大范畴,综合讨论了香港都市文化的历史与特色,又从传承与转化的角度看五○年代香港文学,仔细讨论了宋淇、马朗、桑简流、曹聚仁、叶灵凤、李维陵等人的文学作品。本书特别收录梁教授研探四○年代及六○年代小说的论文,以突出五○年代的香港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转折的发展、独特的意义。
作者简介
梁秉钧
梁秉钧(1949-2013),笔名也斯,生前为岭南大学比较文学讲座教授及人文学科研究中心主任,香港着名的文学家和文化评论家。一九六○年代开始写作,他写诗、散文、小说和评论,亦从事翻译,多才多艺。他的创作曾翻译成多国文字。也斯的文化评论对香港文化研究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论着有《书与城市》(1985)、《香港文化》(1995)、《香港文化空间与文学》(1996);编着有《香港的流行文化》(1993)、《香港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合编,2009)、《刘以鬯与香港现代主义》(合编,2010)、《香港文学的传承与传化》(合编,2011)、《刘以鬯评论集》(合编,2012)及《香港文学与电影》(合编,2012)等。
作为一个曾经沉迷于那个年代的老电影和老歌的人,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那个时代的香港有着一种特殊的味道,一种混杂着怀旧、乡愁、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的复杂情感。作者在书中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恰恰捕捉到了这种味道的精髓。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不同文学流派和作家风格的梳理,通过他们的文字,我仿佛能看到当时香港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听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比如,对某些报刊杂志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当时市民阶层是如何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甚至是寻找情感慰藉的。书中对于“离散”和“归属”的探讨,也让我联想到了当下许多人的处境,原来这种情感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如此深刻地存在于香港文学之中。作者的论述非常有条理,而且充满了感性,他不仅仅在分析文字,更是在描绘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和那个年代的香港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心跳。它让我对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个年代的香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甚至让我开始翻出尘封的老歌,重新回味那份属于过去的独特情怀。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但越读越被吸引,根本停不下来。作者对五○年代香港文学的描绘,就像是在为我构建一个栩栩如生的时代画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作家们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的挖掘,这让我不再只是读到冰冷的文字,而是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鲜活的个体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书中对不同文学社团、刊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学生态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发现,原来那个时候的作家们,即使身处不同的立场,也都在为香港文学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他能够抓住作品的核心,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青年文学”的探讨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年轻一代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他们对于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对于未来的憧憬和迷茫,都跃然纸上。这本书让我对香港文学有了更接地气的认识,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与时代、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平常对香港文学研究谈不上有多深入的了解,但读完之后,却像是突然点亮了一扇窗,看到了一个无比鲜活、充满张力的时代。作者对五十年代香港文学的解读,绝不仅仅是罗列作品和作家,而是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政治气候,甚至是读者群体的构成,来分析文学作品是如何孕育、如何生长的,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我尤其对书中对“本土性”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展现了香港文学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努力构建自身独特的身份认同。那种挣扎、碰撞、融合的过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关于电影、报刊在当时社会扮演的角色时,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喧嚣,感受到市民生活的脉搏。作者的笔触兼具学术的严谨和文学的生动,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不乏对具体作品细节的精妙剖析。它让我重新认识了香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中心,更是一个文化熔炉,一个孕育了无数思想和情感的土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香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视角,让我对这个城市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它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想象。
评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香港的五○年代。我一直觉得那个年代的香港充满了故事,但具体体现在文学上是什么样的,我却没有太多的概念。作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致解读,为我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学世界。我被书中对不同文学风格的比较和分析所吸引,比如,如何区分和理解当时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它们在香港的具体呈现。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证据翔实,让我能够很容易地跟随他的思路去理解复杂的文学现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小说的叙事策略”以及“诗歌的意象选择”等方面的分析印象深刻,这些细节的挖掘让我看到了作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五○年代的香港文学迷宫中穿梭,他为我指引方向,解读线索,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它让我对香港文学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我对香港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香港文学”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总觉得它离我有些遥远。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通过对五○年代香港文学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顽强生长、不断探索自身边界的文学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对“翻译文学”和“本土创作”之间关系的探讨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复杂的互动和影响,以及香港作家是如何在借鉴、吸收外来文学的同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叙事方式。这种对文化融合的深刻洞察,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广阔的理解。书中对特定时期社会事件如何催生文学创作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文学与现实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不再觉得文学只是纯粹的艺术享受,它更是时代的镜子,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作者的语言非常有力量,他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史料,构建起一个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论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拓宽了视野,对香港文学乃至整个香港文化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