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汉法文化对话」国际研讨会之文章共16篇,依照写作语言和内容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影响与转译」以中文写作,旨在讨论中法两国作家或作品彼此之间的影响,以及法国文学作品的中译问题;下册「差异与传承」以法文书写,主要研究汉法思想、语言、文化的异同与传承问题。因为来自不同学门和研究领域学者的参与,本专书讨论内容得以丰富而多样,共触及汉法文学、社会、文化、哲学和翻译等议题。每位学者皆于其中贡献个人研究心得和所学所知,为「汉法文化」交流开启更多、更广的研究面向以及对话管道。
主编简介
林志芸
国立中央大学法文系毕业,巴黎索邦大学(Universite Paris-Sorbonne)法国文学学士、硕士、博士,曾任中央大学法文系系主任(2008-2011),现任中央大学法文系副教授。专长领域为法国古典小说、法国经典文学翻译、法文文法,译有《曼侬》、《屋顶上的骑兵》、《马里伏剧作精选》等。
序
为庆祝中大法文系成立三十週年,我们于2010年10月8~9日举办「汉法文化对话」国际研讨会,大会使用语言为中、法文。
本系原于研讨会公告中订定讨论「传统与现代」、「父源与母源之文化遗产传承」、「当代文化与传统习俗」、「节庆与日常性」、「同一、异化、变异」、「翻译、转移、迁徙」、「可理解与不可理解」等七大子题,后来本系「研究发展委员会」委员与主办人共同开会,依照审查录用的26篇文章之主题重新编列分组,共开启研讨会当天(一)对话与影响(dialogue et influence)、(二)文化遗产(patrimoine)、(三)同一、异化、差异(identite, alienation, alterite)、(四)翻译(traduction)、(五)传承、转移和迁徙(transmission et migration)等五组对话主轴。
本书《跨时空的汉法文化对话》(Dialogues transculturels franco-chinois)收录研讨会部分文章共16篇,依照写作语言和内容分为上下两册。
上册《影响与转译》(Influence et traduction)以中文写作,旨在讨论中法两国作家或作品彼此之间的影响,以及法国文学作品的中译问题:林德祐论述台湾与法国女性诗学中以书写重塑价值系统的企图;盛铠和许绮玲阐明〈一桿「称仔」〉与〈克拉格比〉在叙事处理上的差别以及两文作者之文学观和社会观;甘佳平以虚、实及社会政治等问题比较《人间喜剧》和《红楼梦》两部东西方小说;翁振盛尝试理解阿铎如何吸收转化东方戏剧、哲学和医学,从而构思一套新的身体理论,实践理想的「完全剧场」;张.卉探讨程抱一的《天一言》和侯锦郎的画册《生命二重奏》中轮回、死亡、永恆和身分认同等议题;林志芸研究马里伏「重复对话者的台词」技巧中的文字游戏之翻译问题;蔡倩玟则比较汉法正式餐宴中饮酒礼仪与酒餚搭配情形。
下册《差异与传承》(Alterite et transmission)以法文书写,主要研究汉法思想、语言、文化的异同与传承问题:Sylvain Menant析论孟德斯鸠对中法两国制度和法律之对等比较,以及其论述对今日法国体制之影响;Genevieve Artigas-Menant检视夏勒及伏尔泰的作品,阐释启蒙思想里不同面相的「中国神话」之表现;Paul Perron描述魁北克小说书写与历史文献之间的紧密关连性,讨论两者间彼此相互交错的关系;辛忆卿指出谢阁兰与中国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交会;徐慧韵以中、法谚语流通的意象之相似性和语义上的关联性呈现两种文化在意义流通介面上的微妙对应;廖润珮探讨谢阁兰针对文化相异性所提出之议题;Jean-Yves Hertebise透过中法双方对彼此的眼光,阐述中法文化对话的可能性和条件;洪藤月探究Proust的母亲 Madame Jeanne Proust对他的作家生涯之影响;李招莹则由贝尔单与北京传教士的书信往返集了解其文化艺术政策。
因为来自不同学门和研究领域学者的参与,本专书讨论内容得以丰富而多样,共触及汉法文学、社会、文化、哲学和翻译等议题。每位学者皆于其中贡献个人研究心得和所学所知,为「汉法文化」交流开启更多、更广的研究面向。未来可延续推动的研究议题有:翻译研究(文化和语言差异所衍生的翻译问题、法国文学经典译注)、中法比较文学研究(法国文学对华人作家之影响、中国思想对法国作家之影响、中法文学对话)、文化差异研究(中法文化、民俗对话与比较)。我们期待本书的出版,能有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往后国内各领域的「汉法文化」研究学者开启更多的研究议题和对话管道。
最后,我们衷心感谢各方研究「汉法文化」议题的学者参与,也感谢中大法文系系办助理林蔚芷小姐于行政方面诸多的协助,让大家的心血结晶得以出版,与学界朋友分享。
林志芸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沉静的蓝色调中,点缀着抽象的、仿佛交织在一起的汉字与法文符号,既有东方古典的韵味,又透露出西式现代的张力。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的序言便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我引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探索之旅。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仿佛在与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谈,让我感受到了古老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精神之间奇妙的碰撞与融合。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中国传统诗词在法国的翻译与传播的论述,那些意境深远的诗句在异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孕育出新的解读与生命力,这种文化现象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与美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分析了语言、历史、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如何影响了文化交流的进程,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播的复杂性与韧性。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巴黎的咖啡馆,品味着法式咖啡的醇厚,又仿佛漫步在中国江南的水乡,感受着小桥流水的宁静,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一直以来在寻找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对中法两国在科技发展观念上的深刻剖析。我一直以为,科技的进步是纯粹理性的产物,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和案例,揭示了文化背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不同文明对科技的态度和发展路径。例如,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应用的伦理考量,而法国在启蒙运动时期对理性与进步的颂扬,又如何驱动了科学的飞速发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褒扬一方,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审慎的态度,展现了两种文化在面对技术革新时的不同侧重点和潜在的张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将中国的“中庸之道”与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理念进行对比,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平衡效率与人文关怀,如何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守护人类的核心价值。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对科技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重新思考了“发展”的真正含义。
评分我曾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学术化,阅读起来会枯燥乏味,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深奥的文化理论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之中,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收获了丰厚的知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所展现的严谨态度和开放视野,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的恩怨情仇作为重点,而是着眼于文化交流的长期影响和积极意义。例如,书中关于近代以来中法在教育理念上的相互借鉴,就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如何能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作者也坦诚地指出了文化交流中的误解与挑战,但总体上,他传递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文化观,认为跨文化理解是构建人类共同未来的基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中国和法国这两个古老文明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和立体。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在饮食、服饰、生活习俗等多个层面,展现了汉法文化之间微妙的互动与演变。我曾以为,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思想、艺术等高层次领域,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最接地气的文化碰撞,往往更能触及人心。作者通过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比如法国面包在中国市场的演变,或者中国茶艺在法国的传播,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何在交流中不断创新与融合。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节日习俗的对比感到新奇,比如春节的家庭团聚与法国感恩节的家人团聚,虽然形式不同,但内核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体现了人类对亲情和归属感的普世追求。这种从微观层面入手,展现文化共性的方法,让我觉得既亲切又富有启发性。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品味一道精心烹制的法国大餐,每一道菜都承载着独特的风味和历史的沉淀。作者在论述中法两国在艺术领域的交流时,展现了惊人的学识和非凡的洞察力。从中国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如何启发了印象派画家的光影运用,到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对个体情感的极致抒发如何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引起共鸣,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音乐和戏剧的比较分析,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写意表演与法国歌剧的宏大叙事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比较,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艺术形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哲学思考。读完这部分,我对中法两国人民的情感表达方式、审美情趣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