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時空的漢法文化對話(下):差異與傳承

跨時空的漢法文化對話(下):差異與傳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漢法文化
  • 文化比較
  • 文化傳承
  • 跨文化交流
  • 曆史
  • 文學
  • 哲學
  • 社會學
  • 文明對話
  • 中外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收錄「漢法文化對話」國際研討會之文章共16篇,依照寫作語言和內容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影響與轉譯」以中文寫作,旨在討論中法兩國作傢或作品彼此之間的影響,以及法國文學作品的中譯問題;下冊「差異與傳承」以法文書寫,主要研究漢法思想、語言、文化的異同與傳承問題。因為來自不同學門和研究領域學者的參與,本專書討論內容得以豐富而多樣,共觸及漢法文學、社會、文化、哲學和翻譯等議題。每位學者皆於其中貢獻個人研究心得和所學所知,為「漢法文化」交流開啓更多、更廣的研究麵嚮以及對話管道。

主編簡介

林誌蕓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係畢業,巴黎索邦大學(Universite Paris-Sorbonne)法國文學學士、碩士、博士,曾任中央大學法文係係主任(2008-2011),現任中央大學法文係副教授。專長領域為法國古典小說、法國經典文學翻譯、法文文法,譯有《曼儂》、《屋頂上的騎兵》、《馬裏伏劇作精選》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Sommaire
.Sagesse chinoise et politique francaise chez Montesquieu Sylvain Menant 9
.Le mythe chinois dans la critique antireligieuse des Lumieres francaises Genevieve Artigas-Menant 29
.Identite et subjectivite dans le discours romanesque et historiographique  quebecois Paul Perron 59
.Victor Segalen et la pensee chinoise 辛憶卿 Yih-Ching HSIN 87
.L’image – en tant que message au centre de nombreux proverbes  francais et chinois 徐慧韻 Elodie H.-Y. HSU 105
.La problematique de l’alterite dans Le Combat pour le sol de Victor Segalen 廖潤珮 Jun-Pei LIAO 119
.Archeologie d’une image: Les quatre cents coups dans 你那邊幾點 Conditions de possibilites du dialogue culturel euro-francais/sino- taiwanais Jean-Yves Heurtebise 151
.Le matrimoine proustien 洪藤月 Teng-Yueh HONG 179
.Une politique des arts – la correspondance du ministre Henri Bertin avec les missionnaires de Pekin, au XVIIIe siecle  李招瑩 Chao-Ying LEE 207

圖書序言

  為慶祝中大法文係成立三十週年,我們於2010年10月8~9日舉辦「漢法文化對話」國際研討會,大會使用語言為中、法文。

  本係原於研討會公告中訂定討論「傳統與現代」、「父源與母源之文化遺産傳承」、「當代文化與傳統習俗」、「節慶與日常性」、「同一、異化、變異」、「翻譯、轉移、遷徙」、「可理解與不可理解」等七大子題,後來本係「研究發展委員會」委員與主辦人共同開會,依照審查錄用的26篇文章之主題重新編列分組,共開啓研討會當天(一)對話與影響(dialogue et influence)、(二)文化遺産(patrimoine)、(三)同一、異化、差異(identite, alienation, alterite)、(四)翻譯(traduction)、(五)傳承、轉移和遷徙(transmission et migration)等五組對話主軸。

  本書《跨時空的漢法文化對話》(Dialogues transculturels franco-chinois)收錄研討會部分文章共16篇,依照寫作語言和內容分為上下兩冊。

  上冊《影響與轉譯》(Influence et traduction)以中文寫作,旨在討論中法兩國作傢或作品彼此之間的影響,以及法國文學作品的中譯問題:林德祐論述颱灣與法國女性詩學中以書寫重塑價值係統的企圖;盛鎧和許綺玲闡明〈一桿「稱仔」〉與〈剋拉格比〉在敘事處理上的差彆以及兩文作者之文學觀和社會觀;甘佳平以虛、實及社會政治等問題比較《人間喜劇》和《紅樓夢》兩部東西方小說;翁振盛嘗試理解阿鐸如何吸收轉化東方戲劇、哲學和醫學,從而構思一套新的身體理論,實踐理想的「完全劇場」;張.卉探討程抱一的《天一言》和侯錦郎的畫冊《生命二重奏》中輪迴、死亡、永恆和身分認同等議題;林誌蕓研究馬裏伏「重復對話者的颱詞」技巧中的文字遊戲之翻譯問題;蔡倩玟則比較漢法正式餐宴中飲酒禮儀與酒餚搭配情形。

  下冊《差異與傳承》(Alterite et transmission)以法文書寫,主要研究漢法思想、語言、文化的異同與傳承問題:Sylvain Menant析論孟德斯鳩對中法兩國製度和法律之對等比較,以及其論述對今日法國體製之影響;Genevieve Artigas-Menant檢視夏勒及伏爾泰的作品,闡釋啓濛思想裏不同麵相的「中國神話」之錶現;Paul Perron描述魁北剋小說書寫與曆史文獻之間的緊密關連性,討論兩者間彼此相互交錯的關係;辛憶卿指齣謝閣蘭與中國在思想和情感方麵的交會;徐慧韻以中、法諺語流通的意象之相似性和語義上的關聯性呈現兩種文化在意義流通介麵上的微妙對應;廖潤珮探討謝閣蘭針對文化相異性所提齣之議題;Jean-Yves Hertebise透過中法雙方對彼此的眼光,闡述中法文化對話的可能性和條件;洪藤月探究Proust的母親 Madame Jeanne Proust對他的作傢生涯之影響;李招瑩則由貝爾單與北京傳教士的書信往返集瞭解其文化藝術政策。

  因為來自不同學門和研究領域學者的參與,本專書討論內容得以豐富而多樣,共觸及漢法文學、社會、文化、哲學和翻譯等議題。每位學者皆於其中貢獻個人研究心得和所學所知,為「漢法文化」交流開啓更多、更廣的研究麵嚮。未來可延續推動的研究議題有:翻譯研究(文化和語言差異所衍生的翻譯問題、法國文學經典譯注)、中法比較文學研究(法國文學對華人作傢之影響、中國思想對法國作傢之影響、中法文學對話)、文化差異研究(中法文化、民俗對話與比較)。我們期待本書的齣版,能有拋磚引玉的作用,為往後國內各領域的「漢法文化」研究學者開啓更多的研究議題和對話管道。

  最後,我們衷心感謝各方研究「漢法文化」議題的學者參與,也感謝中大法文係係辦助理林蔚芷小姐於行政方麵諸多的協助,讓大傢的心血結晶得以齣版,與學界朋友分享。

林誌蕓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品味一道精心烹製的法國大餐,每一道菜都承載著獨特的風味和曆史的沉澱。作者在論述中法兩國在藝術領域的交流時,展現瞭驚人的學識和非凡的洞察力。從中國山水畫的寫意精神如何啓發瞭印象派畫傢的光影運用,到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中對個體情感的極緻抒發如何在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中引起共鳴,每一個細節都描繪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作者對音樂和戲劇的比較分析,他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瞭中國傳統戲麯的寫意錶演與法國歌劇的宏大敘事之間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基因。更令人稱道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錶麵的比較,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藝術形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承載的社會功能和哲學思考。讀完這部分,我對中法兩國人民的情感錶達方式、審美情趣以及對人生意義的理解,都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拘泥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在飲食、服飾、生活習俗等多個層麵,展現瞭漢法文化之間微妙的互動與演變。我曾以為,文化交流主要體現在思想、藝術等高層次領域,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最接地氣的文化碰撞,往往更能觸及人心。作者通過講述一些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比如法國麵包在中國市場的演變,或者中國茶藝在法國的傳播,讓我們看到瞭文化如何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又如何在交流中不斷創新與融閤。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節日習俗的對比感到新奇,比如春節的傢庭團聚與法國感恩節的傢人團聚,雖然形式不同,但內核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體現瞭人類對親情和歸屬感的普世追求。這種從微觀層麵入手,展現文化共性的方法,讓我覺得既親切又富有啓發性。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我眼前一亮,沉靜的藍色調中,點綴著抽象的、仿佛交織在一起的漢字與法文符號,既有東方古典的韻味,又透露齣西式現代的張力。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的序言便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我引入瞭一場跨越韆年的文化探索之旅。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仿佛在與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談,讓我感受到瞭古老東方智慧與西方理性精神之間奇妙的碰撞與融閤。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中國傳統詩詞在法國的翻譯與傳播的論述,那些意境深遠的詩句在異國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又孕育齣新的解讀與生命力,這種文化現象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與美感。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分析瞭語言、曆史、社會背景等諸多因素如何影響瞭文化交流的進程,讓我們看到瞭文化傳播的復雜性與韌性。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巴黎的咖啡館,品味著法式咖啡的醇厚,又仿佛漫步在中國江南的水鄉,感受著小橋流水的寜靜,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我一直以來在尋找的。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驚喜,在於它對中法兩國在科技發展觀念上的深刻剖析。我一直以為,科技的進步是純粹理性的産物,但作者通過大量的史實和案例,揭示瞭文化背景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不同文明對科技的態度和發展路徑。例如,中國傳統哲學中對“天人閤一”的追求,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技術應用的倫理考量,而法國在啓濛運動時期對理性與進步的頌揚,又如何驅動瞭科學的飛速發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褒揚一方,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審慎的態度,展現瞭兩種文化在麵對技術革新時的不同側重點和潛在的張力。我尤其對其中關於人工智能倫理的討論印象深刻,作者將中國的“中庸之道”與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理念進行對比,探討瞭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平衡效率與人文關懷,如何在技術進步的同時,守護人類的核心價值。這種跨文化的視角,讓我對科技的未來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重新思考瞭“發展”的真正含義。

评分

我曾擔心這本書會過於學術化,閱讀起來會枯燥乏味,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將深奧的文化理論融入到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之中,讓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收獲瞭豐厚的知識。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事件時所展現的嚴謹態度和開放視野,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曆史的恩怨情仇作為重點,而是著眼於文化交流的長期影響和積極意義。例如,書中關於近代以來中法在教育理念上的相互藉鑒,就讓我看到瞭不同文明如何能夠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作者也坦誠地指齣瞭文化交流中的誤解與挑戰,但總體上,他傳遞的是一種積極樂觀的文化觀,認為跨文化理解是構建人類共同未來的基石。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對中國和法國這兩個古老文明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和立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