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俞平伯、周瘦鹃、曾朴等文人在社会历史大环境下的生存选择和思想是什么?
掇拾曾经的岁月,铺就心灵之历程,知细节,品性情,追寻书本之外的历史真相。
他们是一群文化人,他们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们用文字描绘时代,他们也用经历谱写传奇;一段历程,一封信札,一件旧事,一篇文章,一本报刊,一则随笔……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一些侧面,衬映一代知识份子复杂的命运和心境。曾经,他们中的有些作家曾风靡于文坛,但命运多变,起起落落……曾经,他们中的有些文人游走于文坛边缘,但也发过声,发过光……曾经,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所谓的旧文人,虽风光,也挨批……他们的文和事,构成了晚清至民国文坛色彩斑斓的一面。这一面有亮色,也有灰色,甚至有暗色,但很真实。
本书特色
本书不仅止于叙述民国时期文人之生活轶事,更着重于他们当年在出版、写作上面的过往历史,在文学与文人历史故事中,这是少有被发表研究的一段重点,也是了解其人其事其着作之不得不看的好书。
作者简介
姚一鸣
笔名叶一秋。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寓居沪上,近年来致力于近代文人文事的搜集与写作。
序
文人旧事
风雨飘渺独自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周作人)
睁开朦胧眼(五四以前的刘半农)
红黑时光(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沈从文在上海)
从中国公学到武汉大学(一九三○年的沈从文)
沈从文施蛰存断鸿记
一九四七年前后的沈从文
求学内外的施蛰存
施蛰存和无相庵
俞平伯的「西还」
俞平伯周作人的中年文章
陆费逵和商务中华教科书之争
李涵秋的上海一年
一九二七年的叶灵凤
文人书事
李伯元 、《游戏报》和花榜
丁悚:画过《礼拜六》封面的人
天虚我生亦有用(天虚我生与《文苑导游录》)
曾朴与《真美善》杂志
曾朴和小说林社
周氏兄弟译《域外小说集》出版始末
施蛰存与「中国文学珍本丛书」
从施蛰存主编的刊物看文人办刊
邵洵美和《万象》画报
《青鹤》杂志中的吴大溦日记
平襟亚《书城猎奇》
茅盾和《小说月报》革新前后的新旧文学之争
序言
我大学时代读的是古文字专业,照例应是对古代文献有兴趣,但偏偏钟情于中国的新文学,几年以来,阅读了大量有关新文学的着作,平时也搜集一些民国的版本,在阅读过程中渐渐有了一些心得,开始关注新文学主流文学史之外的人和事,一些以前受批判和不被重视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为什么几十年后还有人在阅读和研究?另有疑惑在于,新文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于之共存的旧派文学为什么在市民阶层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旧文学作家们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一些新文学史上的论争是怎样产生的?其前因后果的论断在现在看来有无可商议之处?种种的问题使之看书有了一种方向,也有了一些思索。也是我文章中所要体现的。
不惑之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兴趣也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拒绝一些虚构类的文学作品,更多时候阅读倾向于历史人文传记类和现代文人的回忆录、日记之类,对于书本之外的历史真相,对于现代文人在社会历史大环境下的生存和思想,特别感兴趣。阅读之后便有了强烈的写作慾望。但真正要写,对于我来说并非易事。
在这其中,读到了散木和邵建刊登于报刊的一些文章,给予我很多的启示,他们在文章中,对于新文学中的人和事,用现代的眼光去认识,去钩沉一些史实,很耐看。写这样的文章,资料的运用很重要,因为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当年的经历者,即使是当年的经历者,写同一件事也会有出入的,更何况是几十年后的我们。怎样去使用和辨别资料,这就需要善于判断,如果人云亦云,则失去了自己的观点,就没有意义了。在构思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要触类旁通,有时需要找到一个点,再从点到面,再到层。这个点有时是一篇文章,有时又是一封信,而扩展到社会背景,以及人物在特定时间环境下的状况,写作便有了一个基本面。接下去就是围绕这个基本面,逐层的展开。
在这个过程之中,查找相关资料的环节很重要,要对所见资料进行筛选;对于构思的环节来说,有时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盘旋在心头的人物和故事时时出现,到一旦成熟,找到一个切入点以后,真正到写作时,相对倒可能会轻松一些。
就拿书中的「沈从文施蛰存断鸿记」来说,先是从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中得到的灵感,那时正在写有关沈从文的文章,读了他的很多作品。在孔令境编的《现代作家书简》中有一封他和施蛰存的往来书札,其中所叙可反映当年两人的心境。面对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文坛的纷繁景像,沈从文和施蛰存都有了某种失落感,一北一南两位文人,在信札中惺惺相惜,更令人关注的是两人对于当年主流文坛的态度。由此构成了文章的框架。通过一系列的创作和论争中的情形,来反映沈从文和施蛰存的境遇。又如「李涵秋的上海一年」,文章写作的起因是一本《半月》杂志中的「李涵秋纪念号」,能出版纪念号,说明了李涵秋在旧派小说界的地位,而仔细读刊中纪念和回忆文章,发现李涵秋唯一一次到上海,发生了许多笑话,从中正好说明了旧派文学的没落之势,由此从李涵秋的上海一年,来折射旧派文人创作的局限。纪念和回忆文章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构成了文章的主线。
几年下来,也完成了好几十万字的文章。在这里,要特别感谢青岛的薛原和臧杰两位,以及「良友书坊」,我的第一篇长文「邵洵美和《万象》画报」,即是在「良友书坊」的《闲话》辑刊上发表的,那篇有些稚幼的文章能刊出,正是薛原和臧杰两位的支持鼓励的结果,也使得我有了写下去的信心。薛原和臧杰的「良友书坊」,以传承和发扬老良友的精神,编辑和出版了不少相关辑刊和书籍,能够忝列其中,也是我的一种荣幸。
作为一个业余的写作者,唯有努力才能有所成绩,在渐渐养成了写作习惯的同时,把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看书和写作上,享受着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平时不得不舍弃一些爱好,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不专注,不孜孜以求,难成其事。我所能做的,就是合理安排好业余时间,努力的把文章写好,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收在这里的文字,分为两大部份,是民国文人的旧事和书事,其实两者很难区分,只不过各有侧重罢了。文章之中,既有反映文人一年生活的断年史,亦有反映在编书和写作的过程;既有通过断信函来表现两位作家的境遇,亦有从同题文章来体现作家的心路历程。其中写得较多的是沈从文、俞平伯、周瘦鹃、曾朴等几位,他们有的是新文学作家,有的是旧派文学作家,一个共同点是都是非主流的作家,但在当年的文坛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命运都大起大落过,甚至如沈从文、周瘦鹃解放以后都不再从事文学创作。他们在民国时期的创作和生活,则成了我研究的对象,写作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民国文人们深遂的思想深深地感昭了我。
收在这本集子中的文字还很幼稚,也有些杂,还有很多缺点,这些文章只是表达了对民国文人的一己之见。
是为序。
姚一鸣
二○一二年元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