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学者群
贯穿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问题论争的全新阐释之作
本书主要针对中国近百年来在文学理论界不断引起争论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探讨,书中论及三○年代中期前的文学观念之争、历次的新诗论争、语言与图像的关系、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化的问题、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等文学理论问题。
书中史论结合,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力图对所提出的问题,描述其文化、历史源起;同时以论为主,在当前全球化文化发展的语境中,以文化建设的现代性需求为依归,贯穿文学的自律、他律,以及其相互之间协调与不协调,甚至越界现象的思想,对文学理论中的论争问题予以新的阐释,描述文学理论发展中所出现的新变与趋势,并参与当前文学理论的建构和生成。
本书特色
1.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学者权威之作
2. 书中史论结合,对文学理论中的论争问题予以新的阐释,描述文学理论发展中所出现的新变与趋势,并参与当前文学理论的建构和生成。
作者简介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文学评论》主编。着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论》、《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新理性精神文学论》、《钱中文文集》、《钱中文文集》4卷集(韩国版)等十余部。
刘方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当代社会转型、消费文化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文化战略学、文艺美学等研究。已出版专着《声情说──诗学思想之中国表述》、《「汉语文化共用体」与中国新诗论争》、《审美生产主义:消费时代马克思美学的经济哲学重构》等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吴子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评论》编辑部副编审,现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主要致力于文艺学、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与现、当代文学批评,已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小说评论》、《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九十余篇;着有《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童庆炳评传》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通论》第六卷等。
读完一本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的书,感触颇深,虽然我并非专业研究者,但书中触及的那些观点碰撞,如同在我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民族性”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细致地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如何解读和运用这个概念,从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到新时期以来对“多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身份的重塑,每一个论辩的背后,都牵扯着复杂的社会历史语境和知识分子的情感归属。书中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那些曾经激昂的文字,那些充满智慧的辩驳,仿佛穿越时空来到我眼前,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在思想的十字路口上的挣扎与抉择。他们对中国文学道路的探索,对民族命运的关怀,都凝聚在这些字里行间。尤其是对于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又如何吸纳外来文明精华的问题,书中不同学者的观点对比,让我看到了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也引发了我对当下文化发展的一些思考。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本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的书,其中关于“现代化”与“文学革命”的章节,着实让我开了眼界。我一直以为,文学革命就是单纯地打倒旧文学,拥抱新思想,但书中的分析却远不止于此。它揭示了在五四时期,当“现代化”成为社会追求的宏大叙事时,文学如何被卷入其中,成为承载民族救亡、启蒙启智的工具。那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他们对白话文的提倡,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引入,不仅仅是文学形式上的革新,更是对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一次颠覆。书中对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思想轨迹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他们如何在激烈的论战中,一步步确立起现代汉语文学的地位,又如何在后续的发展中,因为时代变迁和社会思潮的转变而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对“德先生”“赛先生”如何渗透到文学创作中的讨论,让我对文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文学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土壤,而每一次论争,也都是一次对自身边界的拓展和对未来方向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中关于“革命文学”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一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文学概念产生了新的认知。我一直认为,“革命文学”就是宣传革命、歌颂革命的文学,但书中却展示了它背后更为复杂的理论构建和历史演变。从早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传入,到延安时期“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方针的确立,再到新中国成立后革命文学的繁荣与调整,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激烈的思想交锋。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颇具争议的论点,比如文学的阶级性问题,革命文学的纯粹性与艺术性的平衡,以及如何处理革命与个体情感之间的关系。书中引用了大量来自不同阵营的评论和批评,让我看到了不同立场和视角下,对同一部作品、同一场论争的截然不同的解读。这种“全景式”的呈现,让我得以超越简单的标签化,去理解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艰难与不易,也让我反思,在任何一个时代,艺术的真诚与时代的责任之间,总是存在着一道需要不断权衡的界限。
评分这本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的梳理,尤其是对“民族形式”的讨论,让我觉得十分有价值。过去我总觉得,发展中国自己的文学,无非就是继承传统,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但书中的内容却让我意识到,“民族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在不断被讨论、被建构的议题。从20世纪初叶,知识分子就开始思考如何在中国文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根”,如何在借鉴西方文学理论和技法的同时,保持中国文学的独特性。书中对不同时期学者们关于“形式”的理解进行了梳理,有强调传统戏曲、小说结构的,有主张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的,也有对“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形式进行探索的。这种多角度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民族形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被重新定义和丰富。那些关于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创作相结合的辩论,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所做的努力和思考,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近期阅读的一本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的书,其中关于“写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碰撞,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长期以来,我总觉得“写实主义”是客观反映现实,“现代主义”则是追求主观表达,界限分明。但书中的分析却揭示了这两大文学思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又如何在论争中不断演变的。特别是对“革命现实主义”的讨论,让我看到了中国作家如何在借鉴西方写实主义传统的同时,注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革命意识。而“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引入,也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在本土文化语境下的变奏,那些对“表现自我”、“心理深度”的探索,也对当时的文学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对具体作品和作家案例的分析,让这些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我看到了作家们如何在不同的创作范式之间游走,如何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经历迷茫与坚持。这种对文学范式演变的梳理,让我对文学创作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