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查良镛先生,学成后长期旅居香港,将名中的「镛」字一拆为二,作为发表武侠小说时用的笔名。金庸小说读者数以亿计,毫无疑问,金庸定必名列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伟大小说家之一。
金庸武侠小说,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面世以后,风行海内外。凡有华人聚居处,必有人读金庸小说,实不逊于宋代着名词家柳永的「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金庸武侠小说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陈世骧先生评为:「意境有而复能深且高大,则惟须读者自身之才学修养,始能随而见之。」足见金庸小说之佳妙,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丛书秉承心一堂「弘扬传统、继往开来」的一贯宗旨,诚邀海内外精研「金庸学」的专家学者,刊行其一家之言的心得。俾能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这一支异军,发扬光大,引领年青读者进入金庸小说世界的宝山中寻幽探胜,获开卷之益,享读书之乐。
序《金庸妙手改神鵰》
唯美的爱情神话
李莫愁练成了「不老长春功」──第一回版本回较
黄蓉竟对杨过产生遐想而脸红心跳──第二回版本回较
桃花岛杨过杀人事件──第三回版本回较
小龙女要找龙爸爸龙妈妈──第四回版本回较
孙婆婆担心小龙女「爱情失能」──第五回版本回较
杨过、小龙女的「新同居时代」──第六回版本回较
孙婆婆拥有《九阴真经》独家内幕──第七回版本回较
杨过幻想小龙女的胸脯──第八回版本回较
神鵰侠之「侣」差点就是陆无双──第九回版本回较
杨过的情丝又缠上了完颜萍──第十回版本回较
洪七公与欧阳锋的「灵魂拥抱」──第十一回版本回较
黄蓉是金轮国师的好帮手──第十二回版本回较
杨过有「鼻孔吃面」的特异功能──第十三回版本回较
大侠金庸现身说法──第十四回版本回较
杨过吃程英的嫩豆腐──第十五回版本回较
见到潇湘子要「暂时停止唿吸」──第十六回版本回较
小龙女居然真的爱上了公孙止──第十七回版本回较
杨过与公孙止争夺「小龙女所有权」──第十八回版本回较
杨过表演「剑招带动唱」──第十九回、第二十回版本回较
杨过差点就是「郭靖终结者」──第二十一回版本回较
霍都是「蓝海策略」大师──第二十二回版本回较
杨过从蛇肚中捡到宝剑──第二十三回版本回较
甄志丙是尹志平的「进化版」──第二十四回、第二十五回版本回较
全真教要倾全教之力挑了古墓派 ──第二十六回版本回较
郭靖要用降龙十八掌打郭芙小屁屁──第二十七回版本回较
李莫愁原来是被欧阳锋带坏的──第二十八回版本回较
黄蓉怀疑耶律齐是蒙古007──第二十九回版本回较
丐帮也要「隔江分治」,划分「南北丐帮」──第三十回版本回较
杨过对公孙绿萼最致命的赞美──第三十一回版本回较
小龙女不在,杨过趁机与陆无双练起玉女心经──第三十二回版本回较
郭襄是很好拐骗的女网友──第三十三回版本回较
「少女杀手」杨过真能谨守「色戒」?──第三十四回版本回较
战情吃紧,郭靖却在前线襄阳大吃大喝──第三十五回、第三十六回版本回较
投胎恨晚,郭襄赶不及生为「大龙女」──第三十七回版本回较
听杀人魔金轮国师高谈佛法──第三十八回版本回较
杨过向仇敌金轮国师行礼致敬──第三十九回版本回较
《九阳真经》不知道是谁写的,卖书不须付版税──第四十回版本回较
从「情书」到「真情之书」
序
世纪初旬金学大奖(代序)
金庸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毫无疑问可以稳佔一席位。介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教科书,在讨论小说的章节时也不能叫金庸武侠小说缺席。金庸在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的成就,可以跟李白、杜甫在有唐一代诗坛的地位比拟。前人或扬李抑杜、或右杜左李,谁是第一还可以辩论,但没有人敢说李白、杜甫不是第一流,若以赛马赌博比方,李杜一注「连赢位」必胜无疑。
金庸小说当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一大结穴。其厕身于二十世纪小说丛中,是否第一名还可以辩论,却肯定是第一流水平的作品。
文学批评家陈世骧先生推许金庸为「今世犹只见此一人」,那是以含蓄雅驯的措词将竞赛第一名的金牌颁给金庸。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我发表第二部评论金庸小说的专着时,就指出陈先生研究金庸小说可得天下第一,又半开玩笑的自称天下第二。那时我想,如果有谁自称「金学研究天下无敌」,我便可以搭讪说:「且不忙找已故的陈先生挑战,先过了潘国森的一关再说。」
后来为免那些沉迷在逻辑诡辩的人缠夹不清,便补充为「金庸小说研究二十世纪天下第二」,设了时闲就不怕谁来啰嗦了。「金庸小说研究」的排名无法凭决斗定高下,读者可以不同意,更可以自定名单和排名。
学术研究应该越演越精,后人的见解不一定胜过前人,但是研究方法经常是后来居上。踏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金庸推出他小说集的新修第三版,虽然处理了二版的部份漏洞,亦制造了许多新问题。于是我也就没有从金庸小说研究全退下来,偶然也要月旦一二。既然如此,为了加强潘国森在「金庸小说研究」领域的地位,倒不如改行品评其他论者的成绩。
二十世纪已过,二十一世纪又没有这么长命可以看完,只能见一步、行一步。就以一旬年(即英语的decade)为限,二零零一至二零一零年是廿一世纪的第一旬,就如此断代吧。这个奖可以名为「廿一世纪金庸小说研究初旬大奖」,以后就次旬、三旬,至于九旬、末旬即可。暂设金、银、铜大奖及优异奖,一不限名额,二不设奖品。即如先前点二十世纪的一、二名,都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诸君如不赞同,就当此举如《天龙八部》散场时,慕容复封官赐赏那样便是。说说而已,不喜欢的话,不必当真。
金奖颁予「王二指」王怡仁医师的《金庸版本的奇妙世界》(blog.ylib.com/butterfly)。王大夫用工余时间,比较三版金庸小说,写成网志。此番研究初二三版的演变已暂告一段落,刚涵盖金庸的六大部,即《射鵰三部曲》、《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用上当代文献研究的标准方法,即逐字对比的「普查法」。为后来的研究者铺下康庄大道,亦平息了许多因为没有看过旧版而产生的无谓纷争。银铜奖则以「无其人则缺」的原则暂且悬空,优异奖是陈志明《金庸笔下的文史典故》及其续篇。这个无奖品的「潘颁大奖」完全是开放式,可以随时修正补充。
在「金庸学」(金庸本人比较倾向平实一点说「金庸小说研究」)的领域里面,陈世骧先生属于「第一版」,因为他在七十年代逝世时,《鹿鼎记》在报上的连载还未刊完。潘国森属于「第二版」,「第一版」没有机会全读一遍,第三版却没有兴趣全读一遍。许多小读者则属于「第三版」而从未见过一、二版。王大夫却横跨三版,独领风骚。看来这个「廿一世纪初旬金奖」似乎还未够表彰他的研究成果,不过为免让王大夫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就暂时屈就一下,倒不是潘国森吝啬。希望王大夫现阶段的全部研究早日与读者见面,届时大家可以讨论应该颁个甚么奖给他。
是为序。
潘国森
二零一二年十月于香港
读完《射雕英雄传》原著,再来翻阅这部《金庸妙手改神鵰》,简直像是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武侠盛宴的续章。我本来以为自己对杨过小龙女的故事已经烂熟于心,对那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早已感同身受,对郭靖黄蓉的智慧与风骨也早已钦佩不已。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原来如此”。它并没有简单地复述原著的情节,而是以一种更加精巧的视角,将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伏笔、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以及金庸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可能闪过的灵光一现,一一铺陈开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郭襄这个角色的解读,书中详细分析了她作为“女中豪杰”的成长轨迹,以及她在杨过离去后的那份悠长思念,那些曾经以为是作者随意挥洒的笔触,在这里却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逻辑。读到关于“神雕”的象征意义时,我更是醍醐灌顶,原来那只通灵的神雕,早已不仅仅是一只神兽,它承载了太多超越世俗的意义,也见证了杨过心境的转变。这本书的论述流畅自然,语言充满了对金庸武侠世界的敬意和热爱,让人在阅读中不断点头称是,仿佛与作者一起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进行了一次深度探索。
评分我是一个对《神雕侠侣》原著情有独钟的读者,可以说是“滚瓜烂熟”。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金庸妙手改神鵰》时,并没有立刻抱有太高的期待,以为它不过是市面上众多解读作品中的一员。然而,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对金庸先生写作技巧的“拆解”与“重建”。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故事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对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的动机、以及一些关键情节的处理方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误会”与“巧合”在《神雕侠侣》中运用的探讨,认为这些并非简单的文学手法,而是作者精心布局,用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例如,小龙女与杨过之间的多次分离,书中就分析了其背后深刻的心理原因和人物性格的必然性。读到关于“雕兄”如何成为杨过内心世界的映照时,我更是大呼过瘾。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谨,充满了学者的风范,但又不失读者的热情,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智识上的愉悦。它让我从一个“观众”升级为了一个“鉴赏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金庸先生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非凡功力。
评分《金庸妙手改神鵰》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侠”的定义。我们常说金庸小说是武侠小说,但“侠”究竟是什么?书中对杨过身上“侠”的特质,进行了非常精彩的阐述。他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为国为民”的侠客,他的“侠”,更多的是一种对个人情感的坚守,对世俗规则的挑战,以及对正义的朴素追求。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杨过“狂”与“傲”的解读,认为这并非简单的狂妄自大,而是他在经历世事沧桑后,一种看透世间虚伪后的真实表达。他身上的“侠”气,是融入骨子里的,是独立于名利的。书中对杨过如何在中原武林与蒙古大军之间斡旋,如何承担起“神雕大侠”的责任,以及最终选择归隐的情节,都有非常深入的分析,让我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了杨过独特的个人选择和价值判断。这本书的语言朴实而又不失力量,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金庸先生作品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侠”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部《金庸妙手改神鵰》,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位资深“杨迷”献给《神雕侠侣》最真挚的情书。我曾无数次沉浸在杨过和小龙女那十六年的离别之苦中,为他们的情深义重而感动落泪,为他们的爱而不得而扼腕叹息。然而,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金庸先生在塑造杨过这个角色时所下的苦心。书中对杨过从一个玩世不恭的叛逆少年,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神雕大侠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极其细腻的剖析。那些关于他童年时期的阴影,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以及在遇到小龙女后,如何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蜕变成一个至情至性、敢爱敢恨的男子的过程,都被作者用一种近乎于“窥探”的笔触,层层剥开。特别是对杨过与一灯大师、周伯通等人的交往,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复杂而又矛盾的性格,书中都有精彩的论述。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将书中的分析与原著的情节对照,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以及他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这种阅读体验,远比单纯重读一遍原著更加丰富和立体。
评分刚拿到《金庸妙手改神鵰》时,我还有些犹豫,以为这只是一本简单的“解读”类读物。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并非拘泥于情节的复述,而是将笔触伸向了更深层的“为何”。比如,关于李莫愁这个角色的塑造,书中并非简单地将她定义为一个反派,而是深入挖掘了她因爱生恨、因恨生痴的悲剧根源。读到分析她曾经的纯真善良,以及那段被辜负的爱情如何将她推向万丈深渊时,我甚至对她产生了一丝怜悯。这种对配角的深度挖掘,也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它让《神雕侠侣》中的世界,显得更加真实和有血有肉。此外,书中对陆无双、程英、公孙绿萼等女性角色的分析,也都各有侧重,展现了金庸先生笔下女性的多样性与独立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情”的探讨,书中将爱情、亲情、友情,以及师徒之情,在《神雕侠侣》中的表现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让读者对这些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时而感性,时而理智,仿佛是一位老友在与你娓娓道来,分享他对这部经典小说的独特见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