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坛的「实况转播」:一位大陆学者眼中的台湾文坛

台湾文坛的「实况转播」:一位大陆学者眼中的台湾文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大陆视角
  • 文化研究
  • 比较文学
  • 当代文学
  • 文学评论
  • 两岸关系
  • 文化交流
  • 社会文化
  • 观察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分「文学批评」及「实地考察」两部分,提供观察与剖析台湾文学及文坛的新视角。

本书特色

  面对本土思潮的窜起,南北文学的对峙,台语文学的张扬,各种文学现象的悖谬,古远清沉潜在两岸文坛之间,评述台湾文坛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其敏锐性提出警讯与诤言,并用书评和茶座形式,力荐台湾文学。

作者简介

古远清

  广东梅县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文系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在陆台港及吉隆坡出版有《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台湾当代新诗史》、《香港当代新诗史》、《海崃两岸文学关系史》、《当代台港文学概论》、《庭外「审判」余秋雨》、《余光中:诗书人生》、《古远清文艺争鸣集》、《从陆台港到世界华文文学》、《诗歌修辞学》、《留得枯荷听雨声——诗词的魅力》等30种专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台湾文学研究:「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第一辑 文学批评
第一章 个人锋芒
「鬼脸时代」的台湾文坛
台式文化大革命风雨欲来?
台湾文学:充满内在紧张力的学科
冷眼看李敖「屠龙」
一位文评家的演变历程
三分天下的台湾新世纪文坛
将重拳击在棉花上
附:谢冕诸君应有个说法∕艾尚仁
迎接「北大新诗学派」的诞生
附:「北大新诗学派」在何方?∕曹天
「罄竹难书」的李欧梵

第二章 打捞历史
反共文学的发展及其终结原因
钟鼎文的生平及其对台湾诗坛的贡献
台湾所不知道的余秋雨

第三章 盘马争鸣
毁誉参半的《台湾新文学史》
高雄文学史的建构及其弔诡
关于《台湾当代新诗史》撰写及余光中评价问题
附:洛夫致古远清
再谈台湾诗坛的蓝绿问题
关于纪弦历史问题的两点辩证
对《中国新诗总系》的三点质疑

第四章 文艺茶座
光环之外的李敖
台湾文坛的「实况转播」
蔡文甫与台湾当代文学
不尽的文化芬芳
张默:为现代诗呕心沥血的编辑家
《文学界》:台湾文学的另一中心
博雅通达的学人散文
「写作是兴趣,谈不上是志业」
悼「小巨人」沈登恩
《台港朦胧诗赏析》自序
附:臧克家、向明、洛夫、璧华、李魁贤对此书的争鸣
「相逢一笑泯恩仇」
王蒙自传有关台港文学的笔误

第五章 新花品赏
行吟者的诗意人生
透剔玲珑,生机流溢
澄明的心境,清远的风格
新文学史被遮蔽的另一面
散发出诗的芳香

第二辑 实地考察
「共匪烧酒螺九折」
「台湾诗坛本无事,远清先生自扰之」
向台湾出版社讨「债」
「我的敌人又来了!」
宝岛书香入船来

附:古远清着作目录

图书序言

自序

  台湾文学研究:「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台湾文坛的「实况转播」》是书中评王鼎钧《文学江湖》的一篇文章题目。借它做书名,是想说明复杂丰富的台湾文学有许多「实况」需要大家去了解;台湾作家前赴后继的创作勇气、毅力和实绩,其中也必有可「广播」宣传与研究之处。在网路时代,做「实况转播」的播音员未免有点古里古气,好在本人姓古,故用古旧的方法向读者及时报告台湾文坛的最新动向,也就心安理得。报告方法没有后现代后殖民,文体不止扫描、论述、序跋,还有由实地考察写出来的访台记,大都发表在北京《中华读书报》上。

  台湾文学于我,可借用穆旦的诗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来形容。之所以「丰富」,是因为在我现今出版的四十九本着作中,有十三种在台湾出版;我拥有的台湾文学资料之齐全,据说在大陆学者中是为数不多的一个。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研究台湾文学私人藏书再多也比不上岛内的大学图书馆;在工作单位没有同行可切磋,只好靠频繁外出开会交流,以至被文友戏称为「无古不成会」或「逢会必到古远清」;没有行政资源的我,搜集资料只能另辟蹊径,像蚂蚁搬家一点一点从境外运回来。当我找到新的学术生长点时,却苦于来日不多和没有助手,不能把自己想做的课题在有生之年完成。

  进入台湾文学研究领域,原本是一九八八年被花城出版社约写《台港朦胧诗赏析》拉下水的,至今回忆起来也恍然如梦中一般。在此之前,我研究鲁迅,研究大陆诗歌,研究大陆文论,成绩平平。可自从深陷台港文学研究泥塘而不能自拔时,这些台港作家几乎改变了我的人生。竟想不到《台港朦胧诗赏析》在遭到对岸痛批的同时发行了近二十万册,为进一步研究逼得我天天在书上和这些台港作家见面,日日和繁体字书打交道,还不常和某些台湾作家进行「私人战争」,打完笔墨官司后为补充新的养料便到海内外云游里开会、讲学或採购资料。虽然研究华文文学耗去了我大好光阴,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但总算幸运,研究成果基本上能得到发表且从不自掏腰包出版。这次便受到台湾青年学者杨宗翰先生的鼓励和支持,才使得我近期发表的文章能及时地汇编在一起和读者见面。

  我一生道路坎坷,双亲目不识丁,小时候由人贩子卖给地主做过短期的贵族公子,土改后回到老家,放牛砍柴种地挖煤当苦力样样干过。在狗眼看人的喧嚣时代,我这种经历竟被某文化名人在其新出版的自传中拿来大做文章,称易中天、古远清「那几个『伪斗士』的恶,大多是因为从小缺少善和爱的滋养,形成了一种可谓『攻击亢奋型』的精神障碍,其实都是病人。例如那个纠缠我最久的人,小时候居然是被父母亲当做物品卖掉的」。吴拯修对此反弹说:「领养小孩就『缺少善和爱的滋养』吗?余秋雨甚至忘记了,他在《借我一生》中曾经告诉过读者,他家中就有一个从小被领养的表妹。难道余秋雨他姑姑的女儿也是有精神障碍的病人?」刘中国也说:「古远清的个人痛史,居然被大言者锻造成一根敲打不幸者的苦丧棒,但这一不小心却暴露了『文化学者』皮袍下面那点儿贫血的『人文情怀』」。

  我每次到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有关部门都要对我「政审」,要我从「文革」经历开始「坦白交代」。我敢说如今「组织部」及「台办」的负责人,大都没有经历过那场十年浩劫,不知道我们这代人遭遇之悲惨。以我在「文革」初期而论,作为「五.一六」传单的报案人,竟阴差阳错成为作案人,由此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关押了半年。接着是不了了之,主事者送给我一朵大红花下放当农民,边劳动边改造边检查边交待,交待不出来便﹁控制使用﹂,倒从此换来无官一身轻。大学复办后,我在没有中文系的学校里边教边写,可说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在这个以学术团队着称的时代,我显得不合流,不入流,一直孤寂冷静地处在边缘。好在到古稀之年「自力庆生」时,文友为我打气为我鼓掌,还有七个国家四个地区的一百多位海内外作家写了《古远清这个人》同题文章慰惜我,后结集成书出版,其卷头语有云:

  古远清是谁?他古怪,是牛虻,是老农,是书痴?是常青树,是「刽」子手,是学术警察,还是古里古气的武林人物?绵绵秋雨打湿过他的衣裳,但他仍是翻飞在海崃间的「劳燕」,无论是论战还是唿噜均一级水平。

  《台湾文坛的「实况转播」》「个人锋芒」栏目内「冷眼看李敖『屠龙』」,便属「牛虻」式文章。给对岸《台湾新文学史》着者及李欧梵挑错,做的便是互相敬畏、互相监督、互相批评类似「学术警察」的工作。我这位书痴或曰「武(错!应为「文」)林人物」近两年在台湾接连出版了《消逝的文学风华》、《海崃两岸文学关系史》、《从陆台港到世界华文文学》,现在又有这本新书奉献在读者面前,在出书速度上也称得上是王剑丛教授所说的「刽(快)子手」。至于「实地考察」中所穿插入的「余光中同志」、「两岸三地作家笑谈『匪』」一类「野味文坛」式的段子,是「翻飞在海崃间的劳燕」(□弦)衔来的一花一草,它不似「唿噜」胜似「唿噜」,正好给读者催眠。正如澳大利亚作家庄伟杰所说:「『野味文坛』真正是野味十足。野在古远清画龙点睛式地把多位现当代文化界名人的轶闻趣事一丝不挂地公诸于众,这种勾勒妙在真实和风趣。在这样一个不太天真的时代,集体庸俗、集体狂欢已被物质奴化,有谁还如此狂野天真?」当有读者问我这些花絮包括在广州《羊城晚报》连载的〈文饭小品〉材料是从哪里来的,取得后又如何加工?这应是「老农」另外一椿「妙处难与君说」的秘密了吧。

图书试读

行吟者的诗意人生
─读落蒂的《一朵洁白的山茶花》


读落蒂的《一朵洁白的山茶花》,既嗅到山茶花的芬芳,也体味到「天涯共此时」的异样温馨。这部以「在禅坐中寻鱼」为主旨的诗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两岸河山的绚丽风景,也细腻入微地描绘了诗人﹁甜蜜的苦涩﹂的内心世界和行吟者的诗意人生。

大陆地区的漓江、花溪、黄山、长江,是如画江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远离红尘,远离喧嚣。在作者笔下,艺术大师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歌声从弦月上飘下,一个忽隐忽现的少女身影在月光下缓步轻舞。遥远的故事连接着美丽的传说,使观众进入如歌如画的精神境界。《印象漓江》就这样引领我们走进一片神奇而陌生的土地,揭示了祖国的江山为何这样美,刘三姐的歌声为何这样甜的动人历史,读来使我们兴味盎然,激动不已。

从艺术的表现角度看,登黄鹤楼是一个难于驾驭的题材。古人已有许多吟咏,要写出新意不易,而落蒂作为一位资深诗人,在开拓这一题材时驾轻就熟地使用袭故弥新的笔法,把「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名句当作自己诗作意境的陪衬,将自己力图超越前人的雄心置于叙事抒情的中心。比李白还美的千古传诵的名句虽然他没有也无法写出来,但―
诗还在

烟波江上
怎么抓也
抓不着
夜色逐渐低垂
天地渐渐苍茫

古人云:「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落蒂这种以情语结,又辅之以景语结的尾声,让读者浮想联翩,这正所谓诗句结束之时,正是读者联想之日。

《一朵洁白的山茶花》最为动人的艺术构思,就在于用现代诗人聪颖理性的眼光,去重新解读古人留下的名篇佳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古代诗人的作品再美,也有不足,这种不足集中体现在李白们无法表现现代人的感受。这是时代的侷限,落蒂没有强求他们把杨柳写成起重机,但十分聪明地让古人为今人服务,让现代社会才有的「导游」与王勃发生联系:

途中有人欲寻找王勃
陆游说他小酌去了
若小睡片刻
当有秋水共长天的好诗

落蒂这辈子恐怕均难写出「秋水共长天一色」这种千古传诵的名句,但他敢调笑古人且又说得近情合理,看来这落蒂也不是好惹的。结尾处写―
我手上拿着空白的稿纸

苦苦寻觅诗句不得
无奈间撕得粉碎
一扬手
晚春最后一场雪
竟从最高层飘然落下

这里既道出晚春最后一场雪的美景,又终结了「苦苦寻觅诗句不得」的幻景,让人回到现实世界。这种不肯定的写法,尤其是让纸屑幻化成雪片的联想,就似翠嶂挡道的泻玉青溪,别是一番天地。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名《台湾文坛的「实况转播」:一位大陆学者眼中的台湾文坛》极具吸引力。它承诺了一种“现场感”,一种“非加工”的视角,这对于渴望了解台湾文学但又深感信息滞后的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一直觉得,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代的互动,在于创作者在特定时空下的真实表达。“实况转播”这个词,让我联想到那些未经剪辑、未经修饰的影像,能够最直接地呈现出事物的本质。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深入台湾文坛的“后台”,看到那些隐藏在聚光灯之后的创作艰辛,听到那些在文学沙龙中激荡的智慧火花,甚至感受到那些因社会议题而引发的文学争议。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位来自大陆的学者,能够以一种相对超然但又充满温情的笔触,描绘出他所观察到的台湾文学生态。我希望他能跳出“我们”与“他们”的简单二分法,而是以一种更具学术深度和人文关怀的眼光,去发现台湾文学的独特魅力,去理解台湾作家们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创作逻辑和精神追求。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打破固有认知,看到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台湾文学图景。

评分

当我看到《台湾文坛的「实况转播」:一位大陆学者眼中的台湾文坛》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来了!”。我一直觉得,海峡两岸在文学上的交流,虽然一直存在,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看不见的雾。我们这边听到的一些台湾文学信息,很多都是经过“选择性呈现”的,要么是那些已经被官方认可的经典,要么就是一些被媒体放大解读的“现象级”作品。而“实况转播”这个词,简直就是直戳我的痛点!它暗示着一种打破信息壁垒、直接接触第一现场的姿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镜头,直接对准台湾文坛最活跃的那些角落,捕捉那些正在发生的、鲜活的文学动态。我想知道,台湾的年轻一代作家都在写些什么?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关注点,是否与我们大陆的年轻一代有所不同?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又如何将这些观察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我特别想通过这本书,看到一些在我们这边不太容易接触到的、更具实验性或者更具地方色彩的文学作品和创作趋势,从而拓展我对于“文学”本身的认知边界,理解台湾文学在当下语境下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题目,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网络时代才逐渐兴起的“直播”现象。以往我们谈论文学,往往是通过出版社的书籍、文学评论、学术研讨会,这些都像是经过精心剪辑、后期制作的“纪录片”,虽然有深度,但可能缺乏了那种即时的、生动的现场感。而“实况转播”这个词,则让我想象到一种更直接、更赤裸的呈现方式。我好奇的是,这位大陆学者究竟是如何捕捉到台湾文坛的“实况”的?是通过访谈、参加文学活动,还是深入阅读、细致分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重要的文学奖项揭晓时的现场氛围,某场文学讲座引起的激烈辩论,或者某位备受瞩目的作家在创作瓶颈期时的挣扎与突破。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那种“正在发生”的文学活力,而非仅仅是关于“已经发生”的历史回顾。同时,“一位大陆学者眼中的台湾文坛”这个定语,也让我对作者的观察角度和评论立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同背景的学者,对同一片文学土壤,必然会有不同的解读。我期待他能超越简单的意识形态藩篱,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审视和评价台湾的文学成就,展现出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洞察,从而帮助我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台湾的文学世界。

评分

“台湾文坛的「实况转播」”——仅仅是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学的普通读者,我对台湾文学一直怀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我们能读到一些经典作家和作品;陌生,则是因为我总觉得,那些更贴近时代脉搏、更具当下生命力的创作,似乎总有一层难以逾越的隔阂。“实况转播”,这四个字仿佛一把钥匙,承诺将直接带我走进台湾文坛的现场,感受那些正在发生的、鲜活的文学事件。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位大陆学者是如何捕捉到这种“实况”的?他是否深入到台湾文学界的各个角落,与作家、评论家、编辑进行过深入的交流?他所呈现的,将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本身,更可能包括那些促成作品诞生的土壤,那些影响作家创作的社会文化因素,甚至是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思考。我期待他能够以一种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大众的亲和力的方式,为我一一揭示台湾文坛的“幕后故事”,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台湾文学的脉动,从而拓展我对于文学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台湾文坛的「实况转播」:一位大陆学者眼中的台湾文坛》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个对台湾文学一直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了解的读者,我深感自己像是在一个信息隔绝的孤岛上,只能偶尔听到一些零星的、被过滤过的声音。这个“实况转播”的比喻,让我立刻联想到那种身临其境、 unfiltered 的体验,仿佛能够穿越海峡,直接触摸到台湾文坛的脉搏。我尤其期待这位大陆学者的视角,因为我们常常被告知“我们”和“他们”,但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能从一个“我们”的内部视角,去理解另一个“我们”正在经历着什么。他们的小说、诗歌、散文,他们的文学思潮,他们的创作困境与突围,他们的社会关怀与人文情怀,这些在我看来都像是蒙着一层薄纱,而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揭开这层面纱的钥匙,让我看到那些鲜活的、真实的、不加修饰的文学风景。书名中的“实况转播”更是吊足了胃口,它暗示着一种即时性、动态性,而非陈旧的、已被定格的历史回溯,这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最新动态、最前沿的讨论充满了期待。我渴望知道,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台湾的文学创作者们是如何回应社会变迁的?他们的笔下,又有哪些故事在娓娓道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