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评论》为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之机关学术刊物,创刊于一九九三年,专门刊载以中文撰写之英美文学研究论文,且于二○○三年入选国科会人文处「外文学门专业学术期刊评比排序」第一级期刊名单。
本期专刊集结英美文学的故事、历史灾难的故事、日常生活的故事、全球流动的故事,在故事中演绎共同的人性、集体的创伤与共同的命运,并见证生命的精采与韧性以及人类记忆的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
「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
该学会创立于一九九一年一月,发起人为已故朱立民教授。在一九八○年代初,朱教授即发起全国各校外国语文学系(含英国语文学系与西洋语文学系)系主任联谊会,各系主任每年不定期聚会,交换课程改革意见与分享教学经验,并促成自一九八六年起每年(有时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英美文学研讨会。到了一九八九年,为了凝聚学界力量与推广英美文学研究,同时避免研究范畴过于偏向美国文学,而导致对英国文学的关注失衡与研究人才断层,朱教授开始推动成立英美文学学会,作为国内学者互相切磋及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
学会成立之后,主要工作在筹办英美文学研讨会(由各校英∕外文系轮流承办),筹划《英美文学评论》出版事宜,此期刊从不定期出刊推到每年定期出版两期。
学会网址为:hermes.hrc.ntu.edu.tw/eala/
本期《美文学评论》中,关于“现代性与疏离感”的讨论,可谓是切中时弊,引人深思。有几篇文章深入探讨了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美国文学如何捕捉并呈现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迷失与孤独。我尤其被其中一篇关于爵士时代作家作品的分析所打动。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独白、碎片化的叙事以及象征性意象的解读,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在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精神世界的空虚与焦虑。文章不仅仅是描绘一种情绪,更是挖掘了这种疏离感产生的社会根源,例如传统价值观的瓦解、人际关系的淡漠以及个体在庞大社会机器中的无力感。它让我联想到当下,许多社会现象似乎与那个时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另一篇则将视角转向了后现代语境下的疏离,探讨了信息爆炸、媒介泛滥如何进一步加剧了个体的身份危机和现实感的削弱。这种从历史纵深到当下现实的跨越,使得整个讨论更具警示意义,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在享受现代文明便利的同时,如何保持精神的独立与情感的连接,成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评分翻开《美文学评论》第22期,最吸引我的,是其中关于“美国梦”这一主题的多元解读。文章并非简单地重复旧有的论调,而是尝试从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出发,审视这个在美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核心概念。我尤其欣赏其中一篇对早期移民文学的分析,它细致地梳理了不同族裔移民在追求“美国梦”过程中的挣扎与失落。作者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深入剖析了语言障碍、文化冲突以及经济困境如何一点点侵蚀着移民心中最初的希望。文章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坦诚地展现了“美国梦”在许多底层移民那里,可能只是一场遥不可及的幻影,甚至是加剧痛苦的诱因。这种不带滤镜的审视,让我看到了“美国梦”背后更为复杂和动人的真相,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学作为社会一面镜子的重要性。另一篇则从后殖民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美国梦”在被书写和传播的过程中,如何可能被建构为一种具有排他性和压迫性的文化符号,它在光鲜的外表下,隐藏着对非主流声音的压制和对异质文化的消解。这种视角非常有启发性,它迫使我重新思考我们对“成功”和“理想生活”的定义,以及文学在塑造集体认知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美文学评论》第22期中,有一组关于“身体与身份”的探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文章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身体经验出发,引申出关于性别、种族、阶级等身份认同的复杂议题。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对女性身体的描写进行解构的分析。作者选取了20世纪不同时期几位女性作家的作品,细致地考察了她们笔下女性身体所承载的社会期待、压抑与反抗。无论是被物化的身体,还是被禁锢的身体,或是被解放的身体,都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量。文章不仅仅是罗列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身体经验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现了文学如何为女性提供了一个表达、抗争和重塑自我的空间。另一篇则将目光投向了残障人士的身体体验,探讨了文学如何挑战对“正常”身体的单一化认知,以及如何通过细腻的刻画,让读者 empathize(产生共情),从而促进社会对残障群体的理解和接纳。这种从微观的身体感受上升到宏观的社会议题的写作方式,非常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身体在个体身份构成中的核心地位。
评分这次阅读《美文学评论》第22期,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中几篇对于“文学中的非虚构”的创新性解读。文章并没有将非虚构写作简单地视为对现实的“记录”,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在文学性、艺术性和主观性方面的独特魅力。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对个人回忆录的分析,作者论证了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并非只是素材的堆砌,而是通过精巧的叙事结构、鲜活的人物塑造以及富有洞察力的情感表达,能够达到与虚构文学媲美的艺术感染力。文章以具体作品为例,详细剖析了作者如何利用文学手法,如象征、隐喻、意象等,将零散的记忆碎片编织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而在读者心中激起深刻的情感共鸣。这种对非虚构作品文学性的肯定,打破了我以往的一些固有认知。另一篇则探讨了纪实文学中的“作者在场”,分析了作者如何在保持客观性的前提下,融入自己的主观判断、情感倾向以及伦理考量,从而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批判性。它让我意识到,优秀的非虚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创作过程,它在记录现实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和拓展我们对“真实”的理解。
评分这次读到的《美文学评论》第22期,主题是“奇观.齐观”,我尤其对其中几篇关于叙事策略的探讨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们并没有止步于对故事本身的分析,而是深入挖掘了作者是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角度、时间线处理以及信息释放的节奏来塑造读者的阅读体验。有一篇文章,以20世纪中期美国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为例,详细剖析了其作品中“不可靠叙述者”的运用。作者不仅列举了具体的文本证据,如叙述者前后矛盾的陈述、主观臆断的判断,还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读者的普遍认知,论证了这种叙事手法的巧妙之处——它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复杂性,更促使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去质疑、去推敲,甚至去重新审视叙述者本身。文章的论证过程逻辑严谨,引用的案例也恰到好处,让我对“不可靠叙述者”这一概念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另一篇则聚焦于“全知视角”下信息量分配的艺术,探讨了作者如何在高屋建瓴的叙事姿态中,通过对不同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准描绘,以及对未来事件的适度暗示,来引导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对情节走向的预测,但又巧妙地保留了足够的未知,避免了剧情的直白和乏味。整体而言,这期评论在叙事技巧的探讨上,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广度,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