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赤兔马,从蹄至项,高八尺,换算后有一百九十公分高──世界上真有这种高头大马吗?还是罗贯中胡吹?
答:有的。《金氏纪录》中全球最高大的马──十一岁的「大杰克」(Big Jake)──马背离地两百一十公分,体重一千一百八十公斤,住在美国威斯康辛的一座农场里。
问:赤兔马到底活了几岁?
答:假设董卓将赤兔马送吕布时,牠已经五岁,到二一九年死亡为止,得年三十四岁,比马的平均年龄多出九岁。若以国人的寿命做为计算标准,马的二十五岁相当人类的七十八岁,换句话说,赤兔马活了三十四岁,就差不多是人的一百零六岁。
问:的卢马在檀溪一跃三丈,会不会又是罗贯中吹嘘的呢?
答:根据国际马术运动联合会的记录,一九四九年一名智利人策骑马匹,成功跳越二点四七公尺,差不多有一层楼的高度。因此可以相信的卢具有「涌身而起」的可能性。但是,三丈的距离,是的卢在没有助跑下,还背一个八尺大汉,所跳出的长度。东汉一尺约二十三点七五公分,三丈便是七点一二五公尺。事实上,在一九○○年巴黎奥运会上,举办过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骑马跳远。金牌由一位比利时人骑着名为Extra Dry的马匹夺得,却只跳出六点一公尺(含助跑),这种成绩实在让人失望,因为人类的跳远世界记录是八点九五公尺。
问:刘关张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古代的床真的有可以挤下三个彪形大汉的尺寸吗?
答:根据《演义》,刘备身长八尺,关羽九尺,张飞八尺。汉尺折合现代尺只有二十三点七五公分,因此,他们的身高分别是,一百九十公分、二百一十三点七五公分、一九十公分。当这三人同床时,这张床该有多大呢?在当时有这么大的床吗?在北京大葆台一号汉墓前室,曾经发现两件漆木大床。一件长二百七十三点五公分、宽二百零七点五公分。另一件长三百公分、宽二百二十公分,算得上目前发现的最大尺寸的汉代木床。所以这三「兄弟」睡在一起是没问题的
问:什么样的眼睛,可以在回头时,看见自己的耳朵;什么样的耳朵,可以在回头时,被自己的眼睛看见?
答:《三国志》说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三国演义》则说「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
很明显地,当真实的刘备落入罗贯中手中,身高平白长了五寸(十一点八八公分),同时两个耳垂到肩膀上,手也从膝盖附近延伸到膝盖以下去了。总之,凡是可以加长的,全都被加长,不论身高、耳朵、手臂。
通常人们读《三国演义》时,往往为罗贯中生花妙笔所迷惑,对他所写全然不怀疑;也有从各种角度对《演义》进行驳斥或解说的书籍,数量之多,如汗牛充栋。然而本书作者依旧能够在《演义》中找出罗贯中所精心安排,却为人所忽略的细节,譬如,刘备的双耳垂肩、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等,并非字面上所见到的意义,而是另有其他。除了《演义》之外,作者也深入《三国志》,秉着「抑强扶弱」的精神,把诸葛亮从《演义》中的「几近妖道」,拉回现实的世界,同时也为鲁肃、马谡、刘禅(阿斗)说几句公道话。因此,所谓「非三国」,非非三国,实为三国。
作者简介
林铮顗
台大历史系毕业,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旅居西雅图十余年,为当地华文报纸《华声报》及《西华报》撰写评论、专栏多年。着有《水浒好汉不喝水》;译有《住宅巡礼》、《镜像下的日本人》、《西洋住居史》、《罪恶的代价》、《隐私不保的年代》、《昭和史》、《自然的建筑》、《隈研吾》、《日本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等。
前言
发微篇
刘备的异相
关羽华容道私纵曹操
关羽显圣
非难篇
演义中的动物
草船借箭
鬼魂索命
说投降
赵云拒婚
乱世女人的婚姻
杂说篇
诸葛亮的馒头
诸葛亮谋职
《水浒》与《演义》之剪不断理还乱
异说篇
赤壁之火
诸葛亮的北伐
诸葛亮是同性恋?
姜维亡蜀
乐不思蜀新论
向朗免官时间考
为政篇
曹操的领导统御
鲁肃之短
魏延与杨仪之死
于吉之死
人物篇
刘备 枭雄?猾虏?
沮授 悲运人物
摆错位子的马谡
与裴松之论田畴
结语
前言
小时候,父亲经常骂我「铁齿」,骂我「忤人」,虽不知其意,但我知道,进小学之前便与父亲意见不合了。后来父亲忙于事业,我们就像作息不同的房客,彼此很少见面,所以没有机会被他骂。直到国中,终于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原来是倔强、嘴硬、不信邪,以及不顺从。
高一时,国文老师出了〈温故知新〉这样的作文题目。几天后,他站在我身旁,右臂搭在我肩上,附耳说:「你文章写得很好,不过要小心。」现在回忆起来,我想,老师要提醒我的是,身处白色恐怖时代,一个人如果经常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难免引起他人注意,并非好事。
事实上,我的那篇文章有点狡辩,大意是说,再怎么温习ABC等二十六个字母,或者再怎么复习This is a book,英文也不可能进步,进而否定「温故知新」的说法。恐怕是因为全班五十几个同学,就只出了一篇让老师耳目一新的文章,才觉得我「文章写得很好」吧。想必国文老师从这篇文章,看出我的个性──说好听的,叫做有主见;说难听的,叫做标新立异。
如果您将「三国演义」四个字键入博客来网站图书搜寻中,会出现一千四百一十二项结果,其中繁体中文书有六百四十七项,简体中文书有七百六十五项。倘若再将「三国演义」四字键入谷歌搜寻,经过零点二二秒,就会出现八百七十二万项结果。是的,《三国演义》就是这么受到欢迎。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不标新立异,如果不来点不同兼言之有物的东西,以飨读者,那就没有意义了。
借用柏杨先生的说法,三国时代,「中国再次陷于割据局面。权力斗争固然给社会带来动乱,也凸显了人才角力,菁英峥嵘,锋芒四射的景观」。固然因应时代需要,人才辈出,倘若没有罗贯中的塑造,没有《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又有几人的名字和事蹟,能够让后世人琅琅上口,如数家珍呢?然而「成也罗贯中,败也罗贯中」,有许多人物和事蹟,因他而混淆不清,所以才有这本《非三国》出现的必要。
虽然名为《非三国》,但除非难之外,还有发微、异说、为政、人物、杂说等五大篇。其中发微、非难、杂说篇所谈的内容,以《三国演义》为主;异说、为政、人物各篇所说的,则与《三国志》有关。可想而知,有关《演义》的文章,自然是比较轻松的,但这并不意味与《三国志》相关的文章,就一定是硬梆梆的,希望读者在心理上不要事先存有任何抗拒之感。
大体上,发微篇是对《三国演义》某些内容的重新解释,譬如刘备的手长过膝,其实是要说明他擅长射箭;非难篇,自然是找罗贯中的碴,笔者算出赤兔马活了三十四岁,而曹操军队在大雾弥江时,射箭的命中率高达百分之六十八;异说篇,乃不折不扣的标新立异之说,因此赤壁的火,是曹操放的,而灭亡蜀国的,是姜维;为政篇,谈的是身为国家领导者的领导统御与无奈,所以,诸葛亮不得不制定除去魏延、杨仪的计画;人物篇,或还原人物,或彰显人物,因此刘备是枭雄、是猾虏;杂说篇,则纳入了所有无法归类的文章,其中谈到《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关系。
眼尖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在六大篇中,没有一篇不谈到诸葛亮。平心而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显然是A咖中的A咖,但不知是出于羡慕,还是嫉妒,或是忤人的个性,我偏不相信世上真有这么厉害的人物。因此,对诸葛亮着墨甚多,全书二十六篇文章,他一人就佔了七篇,甚至连〈诸葛亮是同性恋吗?〉这样的文章,都出笼了。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历史,还他一张比较真实的面目而已。对了,如果读者能把〈摆错位子的马谡〉这篇连同〈诸葛亮是同性恋吗?〉一起读,应该会发现两篇所运用的史料完全相同,却得出相异的结果,这不是很有趣吗?不知是谁说的,只要你能找到一个观点,就能够解释全世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这件事也让我联想到,在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后,两个政党可以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只因观点不一样罢了。
相对于诸葛亮这种巨星,当时也有人的眼光、才能都是一等一的,只差没有得到充分发光、发热的机会,譬如沮授,我甚至可以合理怀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概念,根本就是曹操的大参谋荀彧学自沮授的;也有人明明是大政治家,却被罗贯中写得像个好好先生、像个笨伯,例如鲁肃,可是,他提出「天下三分」的概念,倒是早了诸葛亮七年。对于这样人,不为他们说几句话公道话,于心何忍?
柏杨先生在他的《柏杨品三国》的自序中说:「三国时代在历史上既然是一个这么丰富的时代,赐给我们无限智能。但在现代,古代的无限智能,必须有个适当的『说书人』将它说出来。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够达成这样的目的。」柏杨先生是位大说书人,我若能成为小说书人,就心满意足了。
我不得不说,《非三国》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力真的太大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过去的很多历史常识都被刷新了。它不是那种简单的重新叙述历史,而是彻底地在既有的框架上进行了一场史诗级的“二次创作”。里面的权谋斗争、政治博弈,复杂程度堪比现代商战,但又多了几分乱世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几个核心人物的解读,他们的动机不再是脸谱化的善恶,而是更加人性化,充满了挣扎、妥协甚至是被迫的选择。有一个情节,我印象特别深刻,某个大家熟知的“贤臣”,在书中却因为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错误,导致了整个局势的雪崩。这种蝴蝶效应般的描写,让整个故事充满了不可预测性,也更加真实。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特色,既有古风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让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非三国》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情有独钟,但很多作品要么是照搬史实,要么就是为了吸引眼球而胡编乱造。而这本书,它既不是史书,也并非野史,而是作者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构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它没有回避那些历史的争议点,反而将它们放大,然后用自己独特的逻辑去圆。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战争场面的描绘,那种宏大、惨烈,又带着一丝悲壮的氛围,写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听到战马的嘶鸣,感受到刀剑相击的火花。而且,书中的许多桥段,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关于权力、关于人性、关于命运,都引人深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读了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场关于历史和人生的深度对话。
评分《非三国》这本书,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娱乐的书,而是一本能让你沉思的书。它在熟悉的历史背景下,上演了一出全然不同的剧目,那些耳熟能详的角色,在书中展现出了完全颠覆的形象和命运。我被作者那种宏大的格局和精巧的构思所折服,他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探索一种可能性,一种如果历史走向不同,世界将会怎样的奇妙猜想。书中的人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都写得极其细腻,让你能感受到那个乱世之下,人性的复杂和脆弱。我反复推敲书中的一些情节,总能在其中发现新的意味。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快餐书”,而是需要你细细品味,慢慢体会其深意的“慢读书”。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有冲击力和最令人回味的作品之一。
评分天呐,我最近偶然翻到了一本叫《非三国》的书,一开始还以为是什么恶搞类的,结果打开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书的脑洞简直是开到了外太空好吗?它描绘了一个完全架空的东汉末年,那些熟悉的名字都在,但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立场、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和我们熟知的历史一!点!不!一!样!刘备不是仁德的化身,曹操也不是奸雄,孙权更是……算了,我还是别剧透太多了。书中很多情节都让我拍大腿,原来还能这么发展?简直是将历史的DNA完全重塑了一遍,但又保留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混乱、迷茫又充满机遇的氛围。作者的笔力非常深厚,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即使是那些被“魔改”过的角色,也依然能感受到他们骨子里的特质。而且,那些细节描写,从战场上的尘土飞扬,到朝堂上的暗流涌动,都写得丝丝入扣,让人身临其境。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三国的认知,原来历史可以这么“玩”!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好奇《非三国》这个名字,以为会是那种轻松搞笑的风格,但事实证明我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厚重感和史诗感,远超我的预期。作者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的“平行宇宙”,在这个宇宙里,一切都看似熟悉,却又处处是惊喜。那些被历史定格的人物,在书中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和选择,他们的故事走向,常常让我感到震惊,但细想之下,又觉得合情合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小人物命运的描绘,他们不像那些主角一样光芒万丈,但他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同样牵动着整个时代的脉搏。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交织,让整本书充满了张力。而且,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遣词造句都恰到好处,既有古人的风骨,又不失现代人的思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