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难,煳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煳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郑板桥
「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三绝的才子,置身清初满人入关的新时代。
他,几经荣辱,选择以书画为一生所寄。
浮沉世事,难得煳涂!
「我平生写字作画,用以慰天下之劳人,不供天下安享人也!癖也如此,性也如此。其奈我何?哈、哈、哈!」──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三岁丧母,青年发愤,中年以七品小吏造福乡里;是中国文坛的奇才、书画界的怪杰,独创「六分半书」的书法新境,以兰竹画艺彪炳千秋。本书以生动的故事笔法完整重现郑板桥的一生。
本书特色
以生动的故事笔法完整重现郑板桥的一生。
作者简介
房文斋(1932-)
笔名鲁钝,中国山东青岛市人。1946年6月参加工作。先任小学教师,后在各级行政部门任职。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1979年3月到潍坊学院任教。离休前,任潍坊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已出版长篇小说:《郑板桥》,《空谷兰》,《辛弃疾》,《郑板桥外传》,《红雪》,《梦断秦楼》,《朱元璋》,《仰止坊》,《金瓶梅传奇》等九部。其中,《辛弃疾》荣获山东省1996年度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
主编与参编之中国大专教材和辅助教材十余种。专着包括:《小说艺术技巧》、《揭祕金瓶梅》,散文集《莽原霜花》,诗集《烬余诗存》,回忆录《昨夜西风凋碧树》等作。
自序
一往情深古板桥
平生负恩独乳母
坚毅颖悟麻丫头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无枷无锁自在囚
石钟山下秋水寒
梅花老去杏花匀
焦山苦读尝冷暧
千人骂香「六分半」
毕竟惜玉还怜香
瘦西湖上巧撞船
亭亭孤竹动人怜
三头毛驴下潍县
萧萧竹声似民怨
「神仙」「善人」难售奸
苦嚼莲子守岁寒
闹市测字困「半仙」
伤卑嗟老不尽情
痴魂何日出愁城
今天准你卖咸盐
贪杯误中狗肉计
礼尚往来惩狡奸
鲁班门下鱼幻龙
破裘能补不畏寒
月老妙手牵红线
文网弥张徒唤天
因祸得福枉捉姦
「连升三级」看色变
可怜天下父母心
秋风萧瑟巧卖扇
只恐城隍惹不得
儿魂一去不再还
今朝勾却风流债
无奈孤儿从强梁
森森地穴藏机关
太守妙计造花园
娇女秋千打四围
一个「酒」字四点水
同是天下孀居人
莱州府城雪奇冤
自食苦果憨夫惭
超尘奇语惊痴魂
岂容黄涛卷绿萍
二十年前旧板桥
序
许多朋友大概都有着这样的体会:倾心敬慕着某一个人,不论他是今人还是早已作古的前贤,总是抑止不住要将一腔崇敬之情形诸语言或笔墨。笔者对于郑板桥先生,正是怀着这种激情。
笔者对板桥先生的崇仰,始于少年时代。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就读大学期间,即开始搜集有关板桥先生的资料。无奈,接踵而至的是政治风云变幻,命运多舛!直到阴霾荡尽,尊严复归的八十年代,才先后发表过几篇有关板桥先生的论文。一九八八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郑板桥》。不料,这些鄙陋的文字,竟得到不少行家和读者的肯定和欢迎。
现在,笔者又把《郑板桥》的姊妹篇《难得煳涂.郑板桥传》,奉献到读者面前。有人或许要问:有了论文所作的理论阐述,再加上一部近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的艺术描绘,要说的话该说尽了,哪来的如许唠叨?
这话,听起来不无道理。
不过,正如笔者在《郑板桥.后记》中所说的:「板桥先生痌瘝天下,从不谋一己私利的奉献精神;他那师法造化,矻矻以求的创新精神;那闪耀着民主思想光辉的诗词文章;那超尘脱俗的机智、幽默和戏谑……一句话,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巨人!」面对这样一位巨人,决不是几篇短文,一部长篇所能描摹穷尽的。更不要说在下这支拙笔了。况且,拙作《郑板桥》篇幅虽长,仅是以板桥先生「坐潍县」为中心,集中笔墨刻画他「十载县令」的抚民贤政、侠胆义肠,以及坎坷际遇,忧乐侘傺。而对他一生中许多富有教益及十分有趣的事蹟与故事,如三岁丧母的凄苦哀怜,青年时代的发愤苦读,塾师生涯的寂寞忧愤,独创「六分半书」的呕心沥血,以及探索终生、彪炳千秋的兰竹画艺,憎爱分明的侠胆义肠,卓然不群的情操风采等等,都不可能作正面细致的描绘。这部难得煳涂--郑板桥传,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而作。笔者乃一介寒士,绝无意借助不朽之人,来传这速朽之文,讨个「文以人传」的便宜。
近年来,有关板桥先生的故事、传说、轶闻之类的小册子,出了不少。其中不乏精彩的构思,解颐的妙笔。但毋庸讳言,大部分作品都有一个通病:过分的溢美和神化。似乎扬善定要隐恶,歌颂必须拔高。不遗余力的敷粉施彩,反倒把一个性格极其鲜明、感情十分丰富的血肉之躯,捧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翱翔九天的超人--目的是礼赞,却走到了出发点的反面!
郑板桥所担任的,仅是山东范县和潍县两任地方小吏,不可能作出经天纬地的业绩。但他利用七品小吏手中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做出了其他人难以做出的贡献。甚至置削职下狱于不顾,干了不少超越职权、餍塞众望的伟绩。他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与伟人。他还是一个奇人、怪人。但他决不是一个完人。更不像有人描绘的那样,是一位痛恨一切富豪权贵,体恤一切穷苦百姓的阶级论者。郑板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所以,他极端同情不幸者;他又是一个人性论者,所以,他痛恨一切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对于那些为吏而廉、为富而仁的人,他还是相当敬重的。说到底,他的思想核心,不过是儒家所倡导的「仁」。而作为封建士大夫中的一员,在他身上仍有着清晰而深刻的封建阶级烙印。他的私生活也不无瑕疵。这一切,拙作不但没有回避,有的还做了正面描写,力求描绘出真实可信的「这一个」。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绝无意附庸名家风雅。不过,动笔之初,确也遇到了鲁迅先生当年为阿Q「立言」时,所遇到的「正名」问题。本书的素材,大部得之于严肃的考证和史实的勾沉。但仍不是一部可入正史的「本传」,因为仍有少数篇章取材于野史记载或民间传闻;加之,为了故事的生动完整,免不了来一些「合理的想像」和细节的虚构,更加背离了立传的规范。因此,称之为「外传」,庶几乎名实相符。
本书的故事,许多都与板桥先生的诗词、楹联或打油诗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打油诗外,所有引用的诗词,都是先生的原作,由于版本的不同,可能会有出入,但总的笔者未敢妄改。这也是需要说明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