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鄭闆橋
「揚州八怪」之一,詩書畫三絕的纔子,置身清初滿人入關的新時代。
他,幾經榮辱,選擇以書畫為一生所寄。
浮沉世事,難得糊塗!
「我平生寫字作畫,用以慰天下之勞人,不供天下安享人也!癖也如此,性也如此。其奈我何?哈、哈、哈!」──鄭闆橋
鄭闆橋(1693-1765),名燮,字剋柔。三歲喪母,青年發憤,中年以七品小吏造福鄉裏;是中國文壇的奇纔、書畫界的怪傑,獨創「六分半書」的書法新境,以蘭竹畫藝彪炳韆鞦。本書以生動的故事筆法完整重現鄭闆橋的一生。
本書特色
以生動的故事筆法完整重現鄭闆橋的一生。
作者簡介
房文齋(1932-)
筆名魯鈍,中國山東青島市人。1946年6月參加工作。先任小學教師,後在各級行政部門任職。1960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係畢業,1979年3月到濰坊學院任教。離休前,任濰坊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現為中國作傢協會會員。
已齣版長篇小說:《鄭闆橋》,《空榖蘭》,《辛棄疾》,《鄭闆橋外傳》,《紅雪》,《夢斷秦樓》,《硃元璋》,《仰止坊》,《金瓶梅傳奇》等九部。其中,《辛棄疾》榮獲山東省1996年度精神文明建設精品工程奬。
主編與參編之中國大專教材和輔助教材十餘種。專著包括:《小說藝術技巧》、《揭祕金瓶梅》,散文集《莽原霜花》,詩集《燼餘詩存》,迴憶錄《昨夜西風凋碧樹》等作。
自序
一往情深古闆橋
平生負恩獨乳母
堅毅穎悟麻丫頭
四十年來畫竹枝
無枷無鎖自在囚
石鍾山下鞦水寒
梅花老去杏花勻
焦山苦讀嘗冷曖
韆人罵香「六分半」
畢竟惜玉還憐香
瘦西湖上巧撞船
亭亭孤竹動人憐
三頭毛驢下濰縣
蕭蕭竹聲似民怨
「神仙」「善人」難售奸
苦嚼蓮子守歲寒
鬧市測字睏「半仙」
傷卑嗟老不盡情
癡魂何日齣愁城
今天準你賣鹹鹽
貪杯誤中狗肉計
禮尚往來懲狡奸
魯班門下魚幻龍
破裘能補不畏寒
月老妙手牽紅綫
文網彌張徒喚天
因禍得福枉捉姦
「連升三級」看色變
可憐天下父母心
鞦風蕭瑟巧賣扇
隻恐城隍惹不得
兒魂一去不再還
今朝勾卻風流債
無奈孤兒從強梁
森森地穴藏機關
太守妙計造花園
嬌女鞦韆打四圍
一個「酒」字四點水
同是天下孀居人
萊州府城雪奇冤
自食苦果憨夫慚
超塵奇語驚癡魂
豈容黃濤捲綠萍
二十年前舊闆橋
序
許多朋友大概都有著這樣的體會:傾心敬慕著某一個人,不論他是今人還是早已作古的前賢,總是抑止不住要將一腔崇敬之情形諸語言或筆墨。筆者對於鄭闆橋先生,正是懷著這種激情。
筆者對闆橋先生的崇仰,始於少年時代。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就讀大學期間,即開始搜集有關闆橋先生的資料。無奈,接踵而至的是政治風雲變幻,命運多舛!直到陰霾蕩盡,尊嚴復歸的八十年代,纔先後發錶過幾篇有關闆橋先生的論文。一九八八年,又齣版瞭長篇小說《鄭闆橋》。不料,這些鄙陋的文字,竟得到不少行傢和讀者的肯定和歡迎。
現在,筆者又把《鄭闆橋》的姊妹篇《難得糊塗.鄭闆橋傳》,奉獻到讀者麵前。有人或許要問:有瞭論文所作的理論闡述,再加上一部近五十萬字的長篇小說的藝術描繪,要說的話該說盡瞭,哪來的如許嘮叨?
這話,聽起來不無道理。
不過,正如筆者在《鄭闆橋.後記》中所說的:「闆橋先生痌瘝天下,從不謀一己私利的奉獻精神;他那師法造化,矻矻以求的創新精神;那閃耀著民主思想光輝的詩詞文章;那超塵脫俗的機智、幽默和戲謔……一句話,他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巨人!」麵對這樣一位巨人,決不是幾篇短文,一部長篇所能描摹窮盡的。更不要說在下這支拙筆瞭。況且,拙作《鄭闆橋》篇幅雖長,僅是以闆橋先生「坐濰縣」為中心,集中筆墨刻畫他「十載縣令」的撫民賢政、俠膽義腸,以及坎坷際遇,憂樂侘傺。而對他一生中許多富有教益及十分有趣的事蹟與故事,如三歲喪母的淒苦哀憐,青年時代的發憤苦讀,塾師生涯的寂寞憂憤,獨創「六分半書」的嘔心瀝血,以及探索終生、彪炳韆鞦的蘭竹畫藝,憎愛分明的俠膽義腸,卓然不群的情操風采等等,都不可能作正麵細緻的描繪。這部難得糊塗--鄭闆橋傳,正是為瞭彌補這一缺憾而作。筆者乃一介寒士,絕無意藉助不朽之人,來傳這速朽之文,討個「文以人傳」的便宜。
近年來,有關闆橋先生的故事、傳說、軼聞之類的小冊子,齣瞭不少。其中不乏精彩的構思,解頤的妙筆。但毋庸諱言,大部分作品都有一個通病:過分的溢美和神化。似乎揚善定要隱惡,歌頌必須拔高。不遺餘力的敷粉施彩,反倒把一個性格極其鮮明、感情十分豐富的血肉之軀,捧成瞭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翱翔九天的超人--目的是禮贊,卻走到瞭齣發點的反麵!
鄭闆橋所擔任的,僅是山東範縣和濰縣兩任地方小吏,不可能作齣經天緯地的業績。但他利用七品小吏手中的權力,最大限度地做齣瞭其他人難以做齣的貢獻。甚至置削職下獄於不顧,乾瞭不少超越職權、饜塞眾望的偉績。他是當之無愧的強者與偉人。他還是一個奇人、怪人。但他決不是一個完人。更不像有人描繪的那樣,是一位痛恨一切富豪權貴,體恤一切窮苦百姓的階級論者。鄭闆橋是一個人道主義者,所以,他極端同情不幸者;他又是一個人性論者,所以,他痛恨一切貪官汙吏、土豪劣紳;對於那些為吏而廉、為富而仁的人,他還是相當敬重的。說到底,他的思想核心,不過是儒傢所倡導的「仁」。而作為封建士大夫中的一員,在他身上仍有著清晰而深刻的封建階級烙印。他的私生活也不無瑕疵。這一切,拙作不但沒有迴避,有的還做瞭正麵描寫,力求描繪齣真實可信的「這一個」。
需要說明的是:筆者絕無意附庸名傢風雅。不過,動筆之初,確也遇到瞭魯迅先生當年為阿Q「立言」時,所遇到的「正名」問題。本書的素材,大部得之於嚴肅的考證和史實的勾沉。但仍不是一部可入正史的「本傳」,因為仍有少數篇章取材於野史記載或民間傳聞;加之,為瞭故事的生動完整,免不瞭來一些「閤理的想像」和細節的虛構,更加背離瞭立傳的規範。因此,稱之為「外傳」,庶幾乎名實相符。
本書的故事,許多都與闆橋先生的詩詞、楹聯或打油詩有著密切的聯係。除瞭打油詩外,所有引用的詩詞,都是先生的原作,由於版本的不同,可能會有齣入,但總的筆者未敢妄改。這也是需要說明的。
初識《難得糊塗:鄭闆橋傳》,就被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所打動。它沒有驚天動地的開頭,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卻像一股清泉,緩緩地流淌進讀者的心田。鄭闆橋的生平,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教科書式的僵硬講解,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的鮮活畫像。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鄭闆橋生活細節的刻畫,那些關於他畫竹的場景,他為官時的無奈,他與友人間的酬唱,都顯得那樣真實可感。特彆是他“難得糊塗”的座右銘,讓我思考瞭很久。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當下,我們常常被要求“精明”、“務實”,似乎“糊塗”就意味著落後和愚蠢。然而,這本書卻以鄭闆橋的生命曆程為載體,闡釋瞭“糊塗”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智慧。它並非提倡無知,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通透,一種看透世事而不點破的慈悲,一種在喧囂中保持內心寜靜的手段。這種理解,讓我對人生的許多睏惑茅塞頓開,也為自己在麵對生活中的種種不順心時,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應對方式。
评分對於《難得糊塗:鄭闆橋傳》,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帶來的心靈滌蕩。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並不急促,而是有條不紊地展現瞭鄭闆橋的人生軌跡。從他早年的坎坷經曆,到中年為官的起起伏伏,再到晚年歸隱故裏的淡泊心境,每一個階段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作者用一種近乎親切的語氣,與讀者一同走進鄭闆橋的內心世界,感受他的喜悅、他的失落、他的堅持與妥協。其中,“難得糊塗”的主題貫穿始終,它不僅僅是鄭闆橋個人的寫照,更是作者對人生的一種深刻解讀。在看慣瞭太多鋒芒畢露、爭強好勝的故事後,鄭闆橋的“糊塗”顯得尤為可貴。它不是一種放棄,而是一種生存的策略,一種心靈的避風港。這種“糊塗”,讓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因為過於執著、過於較真,而錯失瞭許多生命中的美好。這本書讓我明白,有時候,適當地“糊塗”一點,或許能讓我們看得更清楚,走得更遠。
评分《難得糊塗:鄭闆橋傳》這本書,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不落俗套的智慧。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的封麵設計吸引瞭,帶著些許古樸又不失文雅的氣息,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一探究竟。鄭闆橋,一個名字本身就帶著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清代有名的“揚州八怪”之一,詩書畫皆有造詣,更以其獨特的為人處世之道聞名於世。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與這位纔情橫溢、內心通透的文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對鄭闆橋的描繪,不僅僅停留在他的藝術成就上,更深入地挖掘瞭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在人生道路上所經曆的喜怒哀樂,所麵對的社會壓力和內心掙紮。書中那些“難得糊塗”的處世哲學,與其說是消極避世,不如說是洞察世事人情後的超然與智慧。它教會我們,在復雜的世界裏,保持一份適度的“糊塗”,並非意味著放棄原則,而是懂得變通,保留一份內心的純淨與安寜。這本書的語言也十分考究,字裏行間流露齣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讀起來既有韻味又不顯晦澀,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難得糊塗:鄭闆橋傳》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溫情和力量。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默默地迴味書中的某句話,某個場景。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將鄭闆橋這位性情中人描繪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他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眉淺笑,時而又陷入深深的沉思。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滿的鄭闆橋,他不僅僅是一位藝術傢,更是一位在時代的洪流中努力生活,堅持自我,同時又懂得與世界和解的智者。“難得糊塗”這四個字,在書本的脈絡中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它不再僅僅是一個口頭禪,而是一種貫穿鄭闆橋一生的處世哲學,一種在紛繁復雜的人際關係和政治鬥爭中,保護自己內心純淨的智慧。這種智慧,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妨放慢腳步,多一份寬容,少一份計較,以一顆“糊塗”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化解人生的煩惱。
评分《難得糊塗:鄭闆橋傳》是一本能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著作。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詞造句間充滿瞭文人氣息,卻又平易近人,沒有絲毫故弄玄虛的感覺。我非常欣賞書中對鄭闆橋生活細節的描寫,那些細微之處,往往最能打動人心。比如他畫竹時筆下的風骨,他與百姓交流時的親切,他身處睏境時的堅韌,都躍然紙上。而“難得糊塗”這個主題,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升華。它不是簡單的裝傻充愣,而是經曆世事後的通透,是對復雜人性的洞察,是在紛擾世界中守護內心純粹的一種方式。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揚州的街頭巷尾,與鄭闆橋一同漫步,一同感受那時代的脈搏。它讓我看到,真正的智慧,往往隱藏在看似樸實無華的言行之中。在如今這個崇尚“聰明”、“高效”的時代,鄭闆橋的“難得糊塗”哲學,如同一股清流,滋潤著我乾涸的心靈,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讓我對這個世界多瞭一份寬厚與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