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文学制度」角度切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学制度」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学发生互动与紧张的中介,是中国现代文学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的表现。本书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的职业化创作机制;报纸杂志的传媒机制;读者接受的消费机制;文学社团的组织机制以及文学批评、审查与奖励的规约机制等。文学制度促使文学与现代社会合谋,确立了文学的生产秩序,使社会和文学的各要素如作者、作品、媒介和读者之间建立了有效的运作机制。
它并推动文学审美意识被社会所承认与接纳,实现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意义转变。文学制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有限性,应同时被反思和批判。
本书特色
作者以不厚重的篇幅论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制度」,从制度面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的表现。
作者简介
王本朝
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已出版学术专着6部,发表论文170多篇。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美学研究。
引言
第一章 文学制度与中国现代文学
一、文学制度的现代性
二、文学的制度写作
三、文学制度的意义
第二章 文学制度的社会背景
一、知识分层与新式教育
二、大众媒介与都市文化
第三章 文学制度的历史进程
一、从晚清到五四:文学制度的形成
二、30、40年代:文学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第四章 文学社团与组织制度
一、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社团的崛起
二、作家与社团的分分合合
第五章 文学论争与批评制度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意义
二、文学论争与文学秩序
三、文学批评家与作家作品
第六章 文学媒介与传播制度
一、报刊与中国现代文学
二、出版与中国现代文学
三、文学刊物与作家创作
第七章 文学审查与评奖
一、文学的编辑群体
二、文学的审查制度
三、文学的奖励机制
第八章 文学的接受与反应
一、从作家到读者本位
二、青年学生与中国现代文学
三、社会市民与中国现代文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