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文學製度」角度切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文學製度」是現代社會與現代文學發生互動與緊張的中介,是中國現代文學生産、流通和消費方式的錶現。本書分析瞭中國現代文學製度的職業化創作機製;報紙雜誌的傳媒機製;讀者接受的消費機製;文學社團的組織機製以及文學批評、審查與奬勵的規約機製等。文學製度促使文學與現代社會閤謀,確立瞭文學的生産秩序,使社會和文學的各要素如作者、作品、媒介和讀者之間建立瞭有效的運作機製。
它並推動文學審美意識被社會所承認與接納,實現文學從傳統嚮現代的意義轉變。文學製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有限性,應同時被反思和批判。
本書特色
作者以不厚重的篇幅論述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學製度」,從製度麵理解中國現代文學生産、流通和消費方式的錶現。
作者簡介
王本朝
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中國老捨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理事,重慶市現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西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已齣版學術專著6部,發錶論文170多篇。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美學研究。
引言
第一章 文學製度與中國現代文學
一、文學製度的現代性
二、文學的製度寫作
三、文學製度的意義
第二章 文學製度的社會背景
一、知識分層與新式教育
二、大眾媒介與都市文化
第三章 文學製度的曆史進程
一、從晚清到五四:文學製度的形成
二、30、40年代:文學製度的發展與完善
第四章 文學社團與組織製度
一、在文學與非文學之間:社團的崛起
二、作傢與社團的分分閤閤
第五章 文學論爭與批評製度
一、文學批評與文學意義
二、文學論爭與文學秩序
三、文學批評傢與作傢作品
第六章 文學媒介與傳播製度
一、報刊與中國現代文學
二、齣版與中國現代文學
三、文學刊物與作傢創作
第七章 文學審查與評奬
一、文學的編輯群體
二、文學的審查製度
三、文學的奬勵機製
第八章 文學的接受與反應
一、從作傢到讀者本位
二、青年學生與中國現代文學
三、社會市民與中國現代文學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引言
樊駿先生說過,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已不再年輕。近20多年來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在思想解放、曆史還原、美學重建、文化想像等社會學術思潮的背景下,展開瞭對現代文學思潮、文學社團流派、作傢作品等的深入討論,取得瞭創新而紮實的學術成果,呼喚並追求「持重」的學術之境。相對說來,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術性在不斷增強,它的現實性和當代性卻有所減弱。
現代文學研究之所以能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注重學術性與現實性的並舉,能夠不斷提齣和發現既來自復雜的現代文學本體,又擁有獨特的現實關懷和個人體驗的學術問題和方法。在我看來,「文學製度」就是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過程中産生瞭重要作用(正麵的和負麵的),並延續到瞭當代文學的一個有待深入討論的學術問題。
「製度」本身也是發生在當下社會現實和思想界的一個重要問題,「人與製度」、「思想與製度」可以說是當代知識份子必須麵對的一個現實話題。當然,本文主要討論現代文學製度問題,擁有進入問題的現實體驗,但並不直接迴答現實問題。近年來,學術界如王曉明、李歐梵、錢理群、孟繁華、楊洪承、韓毓海、羅崗、欒梅健和何言宏等學者對中國現當代文學製度的相關問題都曾有過相當深入的研究。
代錶性著作有洪子誠的《問題與方法》(三聯書店,2002年)、曠新年的《1928年的文學生産》(《讀書》1997年9期)和《1928年:革命文學》(山東教育齣版社,1998年)、王曉明的《批評空間的開創: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東方齣版中心,1998年)、倪偉的《「民族」想像與國傢統製──1928─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藝政策及文學活動》(上海教育齣版社,2003年)、藤井省三著,董炳月翻譯的《魯迅〈故鄉〉閱讀史──近代中國的文學空間》(新世界齣版社,2002年)、楊洪承的《文學社群文化形態論》(安徽文藝齣版社,1998年)以及欒梅健的《前工業文明與中國文學》(廣西教育齣版社,2000年)等等。
文學製度作為文學生産的製約力量,關涉到文學與社會、文學與權力、想像與規則等問題,因此,應該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和深入探討。以前對文學的社會背景、文學齣版與傳播、文學社團與流派、文學教育與文學創作之間的復雜關係都曾有過深入研究,已經涉及到文學的製度問題,但卻沒有建立起文學製度研究的整體性和理論性視野,忽略瞭對文學活動各要素之間的整體的動態把握,在理論上也把文學製度完全看成是文學的社會外部力量,忽略瞭文學體製的內生性機製。文學的製度問題,無論是對中國文論建設還是中國文學史研究而言,都應該成為一個有待深入討論的學術話題。
本論文把現代文學製度建構理解為一個整體的運作係統,總的說來,它是現代社會的産物,是中國現代文學自身的獨特性和豐富性的證明。在現代社會與文學互動與衝突過程中,文學製度起到瞭重要的作用。同時在闡釋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文學製度力量,既要注意它的製約性和規定性,又不能忽略它的有限性。在理論上適當藉鑒有關西方文學體製理論,如福柯的知識與權力,哈貝馬斯的「公共空間」和布迪厄的「文學場」理論等等。
在研究方法上擬在既有的「社會曆史分析」、「審美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基礎上,實現方法論的綜閤,打通審美研究與文化研究的方法隔膜,以文學製度中的「個案」分析,爭取迴到曆史現場。圍繞現代文學與製度的互動與衝突關係,討論在現代文學發展演變過程中齣現的「作傢」、「文本」、「社團」、「論爭」、「批評」和「讀者」等文學現象所呈現的製度力量,認為中國現代文學在文學製度中「創造、生長和超越」,文學製度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傳統和文學資源。
進而,從一個側麵和角度迴答和解釋何謂「中國」,何謂「現代」,何謂「現代文學」等問題,力圖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提供一種新思路。顯然,它具有不可忽視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在某種程度上,還具有一定的學術史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