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与绝爽:拉冈视野下的当代华语文学与文化

欲望与绝爽:拉冈视野下的当代华语文学与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拉冈是二十世纪精神分析学最重要的大师之一。拉冈的学习与实践上承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主体/性心理学,下启纪杰克(Slavoj Zizek) 的文化批判心理学,同时与当代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诸种学说产生横向对话,影响至今方兴未艾。

  文学∕文化中的主体性一直是杨小滨主要关注的理论问题。他认为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化批判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可能,而且是一种必需。

  全书收有论文七章,从拉冈的理论视角出发,从文化批判、诗歌、小说、电影、绘画、装置艺术等角度,观察当代华语世界——主要是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文化脉动,以及潜藏其下的历史政治动机,深刻揭示了某种后现代主体所具有的鲜明而复杂的面貌。

  第一章〈欲望、换喻与小它物:当代汉语诗的后现代政治〉中,作者探讨了语言意义上的欲望,即符号性匮乏,在当代诗中的作用。也就是说,拉冈对「欲望是一种换喻」的论断可以加以更细致的分析,从而通过对文学形式的探究来切入某种更为精神文化性的问题。

  第二章〈中国当代诗中的文化转译与心理转移〉里,作者试图发现中国当代诗中回应西方他者的不同方式,探讨了中国当代诗人是如何通过对西方文化巨擘的转译或移情来处理创伤内核的。

  第三章〈绝爽及其不满:当代诗中的身体与色情书写〉,研究的是两岸(主要是台湾夏宇、零雨等人的诗歌)当代诗对于身体与色情(性)的书写如何体现在对绝爽的种种表达中,展示出不同的心理文化向度。

  第四章〈欲望主体与精神残渣:对《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读〉,透过对拉冈有关分裂主体理论的阐述,探讨精神创伤如何经由无法成为真正欲望对象的小它物对主体的填补而形成一种反讽的历史叙事,展示出神圣符号所无法掩盖的真实域残渣。

  第五章〈中国前卫艺术中的红色记忆幽灵〉,则论述了中国当代前卫艺术如何从主流视像符号体系中唤醒记忆深处幽灵般的真实域内核,以一种扭曲、破碎的方式指认了历史的创伤经验。

  在最后两章〈当代中国文化场域中的主体与绝爽〉、〈你想要知道的台湾新电影(但又没敢问拉冈的)〉,作者试图从较为宏观的视野观察当代文化中主体性与现代性的不同论题。

本书特色

  从拉冈理论出发,关注与探讨当代华语文学∕文化的特别着作!

  《欲望与绝爽》针对特定议题作出多种文类尝试,论证翔实,结构完整,将拉冈、纪杰克理论挪用为对当代极权主义的批判,尤有见地。本书堪称是台湾学界与西方理论对话的一次良好示范。──王德威

作者简介

杨小滨

  两岸三地知名学者、诗人、文学评论家。1963年生于上海。1996年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曾任《现代诗》、《现在诗》特约主编。着有专书《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历史与修辞》、The Chinese Postmodern: Trauma and Irony in Chinese Avant-Garde Fiction (《中国后现代:先锋小说中的精神创伤与反讽》)、《语言的放逐:杨小滨诗学短论与对话》、《迷宫.杂耍.乱弹:杨小滨文学短论与文化随笔》、《感性的形式:阅读十二位西方理论大师》等,诗集《穿越阳光地带》(获现代诗社「第一本诗集奖」)、《景色与情节》、《为女太阳干杯》等。近年在两岸各地举办个展「后摄影主义:涂抹与踪迹」,并出版观念摄影与抽象诗集《踪迹与涂抹:后摄影主义》。

  相关着作
  《否定的美学: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杨小滨视野下的拉冈∕王德威
自序:批判理论.后现代.精神分析∕杨小滨

第一章 欲望、换喻与小它物:当代汉语诗的后现代政治
第二章 中国当代诗中的文化转译与心理转移
第三章 绝爽及其不满:当代诗中的身体与色情书写
第四章 欲望主体与精神残渣:对《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读
第五章 中国前卫艺术中的红色记忆幽灵
第六章 当代中国文化场域中的主体与绝爽
第七章 你想要知道的台湾新电影(但又没敢问拉冈的)

图书序言

杨小滨视野下的拉冈

  贾克.拉冈(Jacques Marie Emile Lacan, 1901-1981)是二十世纪精神分析学最重要的大师之一。拉冈的学说与实践上承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主体∕性心理学,下启纪杰克(Slavoj Zizek) 的文化批判心理学,同时与当代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诸种学说产生和横向对话,影响至今方兴未艾。杨小滨博士的专论《欲望与绝爽:拉冈视野下的当代华语文学与文化》就是最新的例证。

  这本专书共有七章,从文化批判、诗歌、小说、电影、绘画、装置艺术等角度,观察当代华语世界—主要是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文化脉动,以及潜藏其下的历史政治动机。但杨小滨所要探勘的历史政治动机不再由堂而皇之的「大说」所代表,而是由「主体」以曲折的内化过程、欲望机制来显现。甚至所谓的「内化」并不带有传统的内烁意义,「欲望」也已失去始源的纯粹驱力。换句话说,「主体」并未必能当家作主,「内化」可能是符号的建构,「欲望」究其极,是主体欲望「欲望」的游戏。

  拉冈的事业横跨三○年代到七○年代,他的学说细腻繁复,即使到今天也众说纷纭。杨小滨所有兴趣的部分是拉冈学说的中心部分,即对主体分裂的界说,象征与「小它物」(objet petit a) 的纠结关系,还有最重要的,由此显现的精神创伤的征兆及解套∕推离之道。按照佛洛伊德的看法,精神创伤是现代个人主体无从追踪的黑洞。创伤潜藏于无意识中,但却在一次次的冲击下,以一种扭曲、破碎的方式显现出来。拉冈称此为创伤之核(traumatic kernel),或「真实域」(the real)。「真实域」与「现实」(reality)不同;「现实」是由语言符号所象征化秩序化的世界,但「真实域」是无意识的渊薮,语言符号范围以外的黑暗之心。

  但拉冈认为,符号语言所形成的「现实」无法绝对整合意义秩序,「真实域」总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从符号体系的缝隙中疏漏出来。这些从符号域疏漏出来的残余像鬼魅一样流窜在我们的世界里,随时伺机反扑。换句话说,「真实域」是欲望围绕而无法抵达的对象,而「小它物」成为诡异的中间物,被压抑者的变体回返,一方面指向创伤性内核的诱惑,一方面成为抵制主体符号化的残渣。这一推一拒之间形成的欲望张力,拉冈谓之为「绝爽」(jouissance)。

  这是杨小滨专书的用力所在。「绝爽」有情色的喻义,但更指向欲望主体冲刺在「真实域」与「现实」之间、创伤内核与语言符号之间,所经验的那种痛与快交相为用的暧昧情愫。文学与艺术可以视为欲望与「绝爽」展现辩证关系的场域。在那里,欲望主体总已是带有自我反射性的虚拟主体,总已指向表意体系以外残余,或多余,的征兆。而「小它物」如影随形的体现它的面貌,或狰狞,或魅惑,要之不断撩拨出「绝爽」的痛∕快感。

  杨小滨的专书当然不以解释拉冈学说为目的。在此之前,台湾和大陆学界运用拉冈者已经大有人在。杨显然更希望将拉冈放在特定历史、政治语境里,作出反思。对他而言,我们所生活的当代华语社会,不论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都曾历经巨变,也都有一言难尽的「心事」需要化解。如何对那「创伤之核」旁敲侧击,如何为漂荡周遭的「小它物」命名,从而揣摩欲望主体与「现实」、「真实域」之间难分难解的关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这一工作所关乎的不仅是为泛拉冈式主体找寻华语例证,而更是借由拉冈理论为当代华语情境里的主体找寻自身—或更后现代的,置身—的尝试。

  如此,杨小滨将拉冈在地化也历史化了。就本书的七个章节而论,杨显然认为半世纪以来中国的革命经验以及因此产生的种种怪现状,可以视为当代中国主体创伤的诱因。革命所带来的正义与背叛,狂喜与挫败其实都只是事物的表征,而革命∕历史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其实是不能闻问的东西。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作家艺术家痛定思痛,才真正开始处理那一代人无从说起的遭遇。弔诡的是,是在杨炼的色情诗里,在余华极尽猥亵的小说里,在张晓刚诡祕的人像画里,我们感受到那既痛且快的「绝爽」,从而逼近那历史的黑洞。这些创作所透射的欲望主体呈现为一种空缺,一种延宕,或一种换喻(metonymy),终而消解从毛政权到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绝对性。

  相形之下,本书论台湾文学艺术的部分比重稍轻,这当然与杨小滨个人的背景有关。即便如此,他讨论台湾电影导演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的电影美学,还有对陈黎、陈克华等人情色诗的「绝爽」意象,以及夏宇、零雨等人的诗歌换喻,依然颇有见地。总体而言,《欲望与绝爽》针对特定议题作出多种文类尝试,论证翔实,结构完整,将拉冈、纪杰克理论挪用为对当代极权主义和共产革命的批判,尤有见地。本书堪称是台湾学界与西方理论对话的一次良好示范。而以杨小滨对理论涉猎之深,对当代华语文学艺术钻研之勤,不免也让我们有更异于一般的期望。以下数点,聊为参考。

  首先,拉冈的主体论以精神分析为基础,以结构∕结构语言学为方法,不再斤斤计较性意识问题,的确为佛洛伊德一派心理学开出更为宽广的局面。近年纪杰克借力使力,将拉冈学说用于政治文化批判以及流行文学研究,更有推波助澜之功。有鑑于杨小滨书内不时延伸纪杰克所论,可以理解他的关心所在。回到比较文学的老问题,拉冈的主体说是否完全能适用于当代话语语境,仍然不无讨论余地。理论也许不分国界,但是拉冈主体本身既然已是分裂的设定,作为论者就不能不有(自我)质诘的必要。拉冈背后与笛卡儿、休谟、莱布尼玆等不同主体论的渊源;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以迄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批判,都值得思考,何况他与结构∕解构主义的层层纠葛。这一方面其实是杨小滨所长,当然可以持续发挥。

  这就引导我们询问何以杨小滨对拉冈情有独钟的问题。中期以后的拉冈还有纪杰克对主体与政治律动的精要分析,无疑有助于我们批判当代中国以及华语世界的种种现象。换句话说,拉冈似乎契合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但对拉冈等拳拳服膺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历史语境问题:拉冈的理论帮助我们解构了当代中国主体,但是否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权威他者象征?更诡异的是,拉冈不也可能是「小它物」,从当代神祕的中国主体「真实域」掉落出来的一种欲望渣滓?果如是,这样的现象是否点出我们欲望拉冈或是拉冈所代表的转喻过程中,不可告人的祕密?

  诚如杨小滨指出,现当代中国的主体论述早已经浸淫在中西各种经验和思想资源中。拉冈作为方法,尤其针砭当代中国思潮,自有合理性。但拉冈对中文语境的意义,应不仅止于提供了「凝视」(gaze)的角度,让我们有了自省的机会,也应该挑衅∕挑逗我们,回看拉冈及其学说本身形诸的欲望剧场。比方说,我们的大师也曾蜻蜓点水地论及中国佛道思想资源,试问这是东方主义的遐想,还是先验历史主义的作祟?不论如何,谈中国主体与主体分裂,谈痛快,以及张灏教授所谓的「幽黯意识」,中国思想传统仍有太多值得发掘之处。杨小滨对此已深有自觉,也是他正在努力的新方向。

  杨小滨博士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博士,因缘际会,我有幸成为他的指导教授,也特别珍惜和他切磋学问的经验。他的英文专书The Chinese Postmodern: Trauma and Irony in Chinese Avant-Garde Fiction(2002),至今我仍以为是英语世界讨论中国大陆革命记忆与创伤的少数佳作之一。小滨赴美深造前已经是大陆学界的后起之秀,耶鲁毕业之后留美任教,原是一般人认为的最佳出路。但数年之后他却毅然辞去终身教职,来到台湾,在中央研究院担任研究工作。小滨的决定也许有各种原因,但他的决心却不得不令我佩服。日后我才理解除了学术,小滨写诗,爱好艺术以及声乐—他原是浪漫的。从大陆到美国到台湾,多年辗转,小滨似乎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安顿自己的地方,专心他的研究,诗歌,声乐以及艺术爱好。适值他的新书出版,谨此为序,聊志我们二十年来问学的因缘。

王德威

自序

批判理论.后现代.精神分析
理论轨迹与批评视野

  除了大学时代对伯格森、荣格等人毫无章法的零星涉猎,我最早的理论兴趣应当说是从法兰克福学派开始的。《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和文学批评》一书虽然出版于1990年代中期,却是1980年代末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写作完成的。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式微,但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对极权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批判恰好为我找了一条出路:在中国,还没有其他的理论能够对于阴魂不散的极权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急切拥抱的市场化经济下的文化处境有如此精准的论述。沿着这样的思想脉络,我也阅读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明信、伊格尔顿等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论述,并且率先在中国尝试将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当代文学批评结合在一起。我对后现代主义的兴趣一直延伸到多年后耶鲁就学期间,尤其是在后现代理论大师李欧塔的研讨班上深入研读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后,对于社会历史意义上的后现代与精神历史意义上的创伤事后性之间的关联有了突破性的认知,并由此出发撰写了我的博士论文《中国后现代:先锋小说中的精神创伤与反讽》。在这本书里,我也探讨了对精神创伤的反思与对现代性的反思是如何建立在语言与主体的非同一性基础上的,而这个面向,正是耶鲁解构学派的德.曼隐祕地连接了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辩证法与法国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地方,为我日后进入拉冈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那么,当我在本世纪初读到纪杰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时,便敏感地意识到: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化批判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可能,而是一种必须。作为一位将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学熔于一炉的思想家,纪杰克当然也承袭了马克思主义者阿多诺与精神分析学家拉冈共同的理论源头:黑格尔辩证法。对于拉冈而言,辩证法首先是提供了对于现代性思想基础的笛卡尔主体论的反思:拉冈由此提出了「我思我不在,我在我不思」的惊人箴言。拉冈的这番论述,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佛洛伊德有关精神创伤的学说;同时,也经由颠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能指所指理论,对于能指主体与所指主体的内在裂痕作出了强有力的阐述。这个阐述看似与阿多诺的非同一性理论如出一辙,但拉冈在中晚期更加强调了真实域(the real)、绝爽(jouissance)、驱力(drive)等在精神历史中的关键因素,在其中辩证法提供了我们重新思考文化现代性的必要途径。

  因此,拉冈如何可能有效地导引对于当代华语文学-文化的思考和理解这个问题,仍然必须经由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全球与本土语境来回答。在我始终关注的众多问题中,主体性无疑占据了关键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拉冈对笛卡尔现代主体论的重新书写,为我开启了十分宽阔而丰富的视野。在我所关注的当代华语文学- 文化的领域,从拉冈的理论视角出发,某种后现代主体所具有的鲜明而复杂的面貌可以获得深刻的揭示。尽管拉冈与后现代的关系颇有争议,但在我看来,其间的连接是十分显见的。

  从上一本着作《中国后现代:先锋小说中的精神创伤与反讽》开始,文学- 文化中的主体性就是我主要关注的理论问题。《中国后现代》探讨的议题之一便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叙事主体性的变迁,尤其是到了先锋文学的阶段,主体性是如何获得更为辩证、多元甚至自反的表达。在这方面,王德威教授的启发是关键性的,使我关注到一种绝对的主体性如何具有隐含的自我解构因素。如果用拉冈的方式来表述,也可以说是关注到任何权威的符号秩序内部所隐含的创伤性内核。《中国后现代》在探讨后现代主体性的时候,特别倚重了佛洛伊德有关精神创伤(trauma)的论述。而正是创伤的概念,构成了拉冈对真实域黑暗核心的理解。

  在本书中,我从拉冈理论中更为复杂、多重的主体概念来观察当代文学- 文化问题。我所关注的当代文学- 文化主体不仅分裂于能指与所指之间、陈述(enunciation)与所述(the enunciated)之间,也处在想像域、符号域与真实域的不同场域,或者在主人话语、学院话语、分析师话语和璪症话语的不同位置上扮演不同角色。文学中的欲望主体呈现为一种空缺或间隙,一种延宕,消解了现代主体的绝对性。这种绝对的现代主体,我在《中国后现代》就已经有所探讨,并且尝试从中国先锋小说来观察它是如何变异为不确定的后现代主体的。而拉冈的绝爽主体则具有更为多样的面貌,要么痴愚地沉浸在假想的满足里,要么展示出创伤的强度甚至翻转为反讽的寓言。也可以说,在这些对主体性的思考里,主体与真实域的关系无疑占据了核心地位。比如「小它物」(objet petit a)的概念,就是拉冈理论中至为关键的一环,是符号域中无法彻底掩盖的真实域残渣或污渍。主体与小它物的相互作用,便形成了拉冈的幻想公式(a);而对这个幻想公式的翻转,即穿越幻想(a<>$),便意味着一种对征兆的认同。

  作为精神分析的终点,认同征兆并不意味着抵达乌托邦的完美理念,而是对自身罪愆的适度清偿。这种罪愆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因为与生俱来的欲望只有通过某种主动的把握才可能化为意志动力,而不至成为精神深渊。而根据拉冈的说法,佛洛伊德就已经把语言文字及其构成看作是征兆显示的基本形态。沿着拉冈的伦理意义,我在第一章〈欲望、换喻与小它物:当代汉语诗的后现代政治〉中探讨了语言意义上的欲望,即符号性匮乏,在当代诗中的作用。也就是说,拉冈对「欲望是一种换喻」的论断可以加以更细致的分析,从而通过对文学形式的探究来切入某种更为精神文化性的问题。在第二章〈中国当代诗中的文化转译与心理转移〉里,我试图发现中国当代诗中回应西方他者的不同方式,也就是对小他者(small other)、大他者(big Other)和小它物的认同,探讨了中国当代诗人是如何通过对西方文化巨擘的转译或移情来处理创伤内核的。第三章〈绝爽及其不满:当代诗中的身体与色情书写〉研究的是两岸(主要是台湾)当代诗对于身体与色情(性)的书写如何体现在对绝爽的种种表达中,展示出不同的心理文化向度的,因为典型的、一元化的「阳具绝爽」(phallic jouissance)遭到了肢解,每每暴露出快感自身的异质面貌。

  从《中国后现代》开始,中国大陆当代文学和文化中对于历史创伤的表达就一直是我关注的重要方面。第四章〈欲望主体与精神残渣:对《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读〉透过对拉冈有关分裂主体理论的阐述,探讨精神创伤如何经由无法成为真正欲望对象的小它物对主体的填补而形成一种反讽的历史叙事,展示出神圣符号所无法掩盖的真实域残渣。而第五章〈中国前卫艺术中的红色记忆幽灵〉则论述了中国当代前卫艺术如何从主流视像符号体系中唤醒了记忆深处幽灵般的真实域内核,以一种扭曲、破碎的方式指认了历史的创伤经验。

  本书最后一部分的两个章节试图从较为宏观的视野观察当代文化中主体性与现代性的不同论题。第六章〈当代中国文化场域中的主体与绝爽〉探讨的是主体性在当代中国文化场域内不同话语模式中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以及它与它所面临的创伤性快感维度之间的关系。借助拉冈有关四种话语的理论,我论述了不同的政治文化角色如何由于处在不同地位上而形成不同的互动关系,重点在于批判性地考察当代文化主体在主流符号体系中的不同运作方式。另外,如何透过拉冈理论来切入当代文化中现代性批判的议题,也是我关注的主要方向。因此,第七章〈你想要知道的台湾新电影(但又没敢问拉冈的)〉透过拉冈关于有关想像域、符号域和真实域的分野,讨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导演—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如何以不同方式回应了现代性的符号秩序,同时梳理出他们的电影作品对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各种辩证的、冲突的表达。

  最后,我愿意回答一个经常会遭遇的问题:我们如何可能把当代西方理论挪用到对华语文化的阐释上来?在我看来,晚清民国以来(特别是五四以来)的现代中华文化,早已是西方现代性影响下的产物了,它的社会框架和文明基础都依赖于西方现代性的规范。作为回应西方现代性的西方当代理论,当然也完全能够适用于回应现代乃至当代华语文化。除此之外,中国思想传统也在现代华语文化中依旧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不少西方现代理论也在不同程度上可以和这个传统相唿应。比如拉冈理论中几乎随处可见的匮乏、空缺等概念,也不无道家的「无」、「虚」或佛家的「空」的影子(拉冈第一期研讨班出版时的序言一开始就举了禅宗公案的例子,他之后对「庄周梦蝶」的讨论也是一例)。当然,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可能是我下一阶段的目标了。

杨小滨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