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和友誼,永遠探索不盡——法國Fnac 於2010年採訪曼紐爾‧菲歐(Manuele Fior)
問:《愛情、鄉愁》(cinq mille kilometres par secinde) 是一個愛情故事嗎?
答:第N個愛情故事。一開始,這算是文學中常見的結構:三人行與愛情 (?)。我是楚浮的大粉絲,必然有受到某些影響。這段愛情可以因為空間距離及時間流逝,掩飾,變形,結果被高度理想化,而在現實中,主角們原先的想法逐漸有瞭改變。另外有一個平行的議題,就是科技的進步給人一種假象,以為可以藉此彌補時空差距,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溝通,甚至都已經變成陌生人。畢竟故事從開始到結束曆經二十年。
問:故事的建構?
答:起初試著遵循傳統的文學模式,聚焦在一位主角身上,他是贏傢,比我有勇氣,做瞭我所不敢做的事;但是到頭來,這條主綫總會消失,我會觸及人物較真實的生活麵。在漫畫這一行,我們經常陷入有點刻闆,機械化的劇情;我總試著將人物設定成和我一樣的高度,而不把他們當作木偶;也就是說,由他們決定自己的命運,而不是我。一開始,就像在廚房做菜之前一樣,我提供一些材料,設定角色是一個比較勇敢,堅強的人…… 然後看他會做齣什麼料理。至於他最終該前往哪一個方嚮,我都不會訝異。
問:這是一本自傳嗎?
答:不,一點也沒有自傳的成分。不過,故事中齣現的地點是我曾經去過的。我曾在埃及和挪威工作,我是義大利人,也住過德國…… 至於人物,則完全是虛構的,就連外型也是,跟我所認識的人沒一個相像。通常,我用的是這種技巧:賦予每個人物一點跟我本身的個性有關的成分;有時候以相反的型態呈現,例如有些人物有勇氣做某些我沒有勇氣做的事,或者相反地,他們比我還要懦弱膽怯…… 結果,每個人物都有一小部分我的特質,然後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發展。就我個人來說,當人物是我所不熟悉的,我覺得比較自由。如果你對號入座,把自己想成其中某個人物,你很容易感同身受,去為自己辯護;而若從外部去看那些人物,那不是你的人生,不是你的故事,你就比較自由,比方說,可以惡搞他們之類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