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重大的工业灾变与工程弊案的发生,引起了媒体与社会大众的高度关切。而工程师的操守与道德观念也开始受到质疑,因此工程界开始自省,并探讨自基础培养工程伦理的思想与态度、及分析复杂伦理问题的能力,了解可能于职场上遭遇到的伦理议题与困境,以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本书适合大学工学院「工程伦理」课程及一般工程或事业公司参考使用。
关于本书
第1章 导论
1.1 背景知识 1-2
1.2 为何研读工程伦理? 1-3
1.3 工程是管理未知 1-5
1.4 个人伦理与专业伦理 1-5
1.5 伦理思想的起源 1-6
1.6 伦理与法律 1-6
1.7 伦理问题与工程设计问题类似 1-7
1.8 案例探讨 1-8
本章摘要 1-23
第2章 专业主义与伦理守则
2.1 简介 2-2
2.2 工程是专业吗? 2-2
2.3 伦理守则 2-11
案例 2-18
关键字 2-26
参考文献 2-26
问题 2-27
第3章 了解伦理问题
3.1 简介 3-2
3.2 伦理思想简史 3-2
3.3 伦理学理论 3-4
3.4 非西方伦理思想 3-15
案例 3-21
专业成就 3-25
关键字 3-26
参考文献 3-26
问题 3-27
第4章 伦理问题的解决技巧
4.1 简介 4-2
4.2 伦理问题中的议点分析 4-2
4.3 划线法 4-5
4.4 流程图 4-10
4.5 冲突问题 4-13
4.6 解题方法的应用:贿赂?收礼? 4-14
案例 4-18
专业成就 4-23
关键字 4-25
参考文献 4-25
问题 4-26
第5章 风险、安全与意外
5.1 简介 5-2
5.2 安全与风险 5-3
5.3 意外事件 5-9
案例 5-12
关键字 5-39
参考文献 5-39
问题 5-42
第6章 工程师的权利与责任
6.1 简介 6-2
6.2 专业责任 6-2
6.3 专业权利 6-6
6.4 检举 6-8
案例 6-12
关键字 6-27
参考文献 6-28
问题 6-30
第7章 工程实务的伦理问题
7.1 简介 7-2
7.2 环境伦理 7-2
7.3 电脑伦理 7-5
案例 7-13
7.4 伦理与研究 7-18
案例 7-21
专业成就 7-30
关键字 7-31
参考文献 7-31
问题 7-33
第8章 做正确的事
案例 8-2
专业成就 8-11
参考文献 8-13
问题 8-14
附录 A 专业工程学 (协) 会的伦理守则
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 A-1
美国全国专业工程师协会 (NSPE) A-3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SME) A-4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ASCE) A-8
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 (AICHE) A-10
日本土木工程师学会 A-12
附录 B 参考书目
一般工程伦理书籍 B-1
刊登工程伦理与案例论文的期刊 B-2
网 站 B-2
当我翻开《工程伦理(第四版)》时,我本来预期会看到一本标准的学术著作,充满了理论和公式。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巧妙地融入了台湾本土的文化语境和生活经验,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亲切。他对于“工程师与社会责任”的讨论,让我联想起我们这里许多为了改善社区环境而奔走呼号的工程师和学者。他们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怀着一份朴素的责任感,去推动一些对社会有益的改变。 书中关于“预防原则”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台湾,我们经历过一些由于对新兴技术(如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而引发的社会问题。这本书通过详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宁可谨慎一些,也比事后补救要好得多。这不仅仅是对工程师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要求。它强调了前瞻性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潜在的负面影响。这种未雨绸缪的智慧,对于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清醒和稳健,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虽然书名是《工程伦理(第四版)》,但读起来感觉像是作者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亲身经历过许多工程建设中的挑战后,所淬炼出的深刻反思。我特别有共鸣的是,书中对于“公共利益”的探讨,绝不只是抽象的理论,而是结合了许多实际案例,比如我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几次大型公共工程争议,涉及到了环境影响、居民迁徙、甚至是历史文物的保护。作者在分析这些事件时,展现出的那种平衡各方利益、审慎权衡的思考过程,让我觉得非常扎实。他没有简单地指责谁对谁错,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决策背后可能存在的伦理困境,以及工程师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信息下,做出相对最优的选择。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技术自主性”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张力。在台湾,我们科技产业发达,工程师往往被寄予厚望,认为他们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这本书提醒我们,科技本身是中立的,它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方式,最终还是取决于人类的价值观和社会的选择。作者通过一些历史性的科技事故分析,比如核能发电的争议,或者一些新兴技术在应用初期的伦理模糊地带,都让我警醒。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技术万能,而是要时刻审视技术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的长远福祉,是否尊重自然的承载力。工程师不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社会伦理的守护者,这个角色需要被重新认识和强调。
评分《工程伦理(第四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实践手册。在书中,作者对于“工程师的创新与伦理责任”的探讨,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在台湾,我们一直鼓励创新,但创新也常常伴随着伦理上的挑战。 例如,在新技术应用于医疗、交通等领域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关于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甚至人工智能决策的公平性等问题。作者在书中,通过分析一些新兴技术发展初期的伦理模糊地带,来警示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潜在的伦理风险。他强调了“审慎的创新”理念,即在开发新技术时,就要提前考虑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后果,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它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帮助我们如何在拥抱未来的同时,不忘初心,保持对人类福祉的关注。
评分《工程伦理(第四版)》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其对于“风险评估与管理”的深入剖析。在台湾,我们身处地震、台风等多发地区,工程建设必须考虑到各种潜在的自然风险。而书中关于“不确定性”的讨论,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没有回避技术和信息的不确定性,而是教我们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做出相对最优的伦理决策。 他通过分析一些历史上的工程事故,比如某次桥梁倒塌或者某次化工事故,来揭示隐藏在事故背后的伦理失误。这些失误往往不是因为工程师不懂技术,而是因为他们对风险的评估不够充分,或者是在面对风险时,选择了规避责任。这本书强调了“持续学习”和“适应性管理”的重要性。工程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并且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保持对环境和情况变化的警觉,随时调整策略。这种“居安思危”的理念,对于我们这个多变的岛屿来说,尤为重要。
评分《工程伦理(第四版)》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工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作者在书中对“工程与环境伦理”的探讨,让我联想到我们台湾近年来对环境保护日益增长的关注。从过去发展优先,到如今更加注重永续发展,这个转变背后,离不开许多有识之士的推动。 书中通过分析一些工业污染、资源枯竭等案例,深刻地揭示了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长期负面影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指责技术,而是强调了工程师在设计和实施工程时,必须将环境因素纳入考量,并且积极寻找对环境友好的解决方案。他提到了“生命周期评估”的概念,以及“绿色工程”的理念,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具有启发性。在台湾,我们面临着有限的土地和资源,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是每一个工程师都必须思考的课题。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伦理框架。
评分《工程伦理(第四版)》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与作者关于工程与社会的深度对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工程师的诚信”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他并没有将工程师描绘成完美无瑕的圣人,而是坦诚地揭示了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可能面临的各种诱惑和压力,比如来自客户的虚假信息,或者是为了个人利益而进行的隐瞒。 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信任”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一个工程师的每一次不诚实的行为,都可能动摇整个社会的信任根基。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声誉的损害,更是对整个行业和公共安全的威胁。作者在分析这些案例时,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问责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如何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文化的熏陶,来培养工程师的诚信品质。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理论,更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非常有现实指导意义。
评分拿到《工程伦理(第四版)》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本关于工程规范的堆砌,但实际内容却让我大为惊喜。作者在书中对“工程师的职业发展与伦理责任”进行了相当细致的描绘。他并没有停留在对宏观伦理原则的阐述,而是深入到工程师的日常工作和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分析他们可能遇到的伦理困境。 例如,书中探讨了初入职场的工程师,如何在新项目和新环境中,处理来自同事或上级的非伦理要求。又比如,对于资深工程师,如何在担任领导角色时,影响团队的伦理文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强调。他认为,伦理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提升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交流,他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工程师,我所肩负的不仅仅是技术使命,更是道德使命。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是《工程伦理(第四版)》,但当我深入阅读时,我发现它所探讨的伦理议题,远远超出了工程本身的范畴。作者在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工程决策中的多元参与”。在台湾,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大型的开发项目,它们可能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本书就非常敏锐地指出了,在这些决策过程中,往往缺乏来自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声音。 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比如某地的水坝建设引发的争议,或者某个工业区的选址问题,来阐述为何需要倾听普通民众、环保团体、甚至少数族裔的声音。他认为,工程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社会,而服务于社会就必须理解社会的多元需求。工程师不能仅仅站在技术角度思考问题,而要学会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理解他们的顾虑,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共识。这种对“社会整合”的强调,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前瞻性,也更加贴近我们台湾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名称是《工程伦理(第四版)》,但其探讨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本“工程师的养成指南”。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工程师与公众沟通”的章节。在台湾,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由于沟通不畅而引发的工程争议,比如关于某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选址问题,或者是关于某个新兴技术的应用推广。 作者在书中,通过分析各种失败的沟通案例,来强调工程师在与公众交流时,必须具备的耐心、坦诚和同理心。他认为,工程师不能仅仅用技术术语来交流,而是要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清晰地解释工程的原理、目的,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要虚心地倾听公众的疑虑和建议。这种“以人为本”的沟通理念,对于消除公众的误解,建立互信,至关重要。读完这一章,我感觉自己对于如何更好地与社会各界沟通,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拿到《工程伦理(第四版)》这本书,我立刻被其开篇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不像许多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以一种近似于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作者似乎很擅长将复杂的伦理概念,通过生动的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的场景。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这一章的阐述,里面提到了许多我们常在新闻中看到或亲身经历的工程师面临的抉择。比如,在面临赶工压力时,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又比如,当工程师发现项目存在潜在风险,但上级却要求隐瞒时,应该如何应对? 书中没有给出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辨析,去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这对于我这个在工程领域工作多年的人来说,非常有启发。我们常常会陷入“技术问题”的思维模式,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次的伦理考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的工程师,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敏锐的伦理意识。他会带领我们穿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去发现隐藏在工程项目中的伦理脉络,从而做出更加负责任和长远的决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