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走的想像

远走的想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散文
  • 随笔
  • 旅行
  • 文学
  • 文化
  • 个人成长
  • 思考
  • 生活
  • 游记
  • 远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一个人往前头走。
  海一般的山云汹涌而来,天外亮泽,逆透出鳞动的光影,
  我远走在彼方,定定站立,
  胸口细细擂动,渐次鲜明的心音……

  从《小地方》走来,赖钰婷开始一个人的流浪,追寻自我,那些一步步走过的小乡镇,见过的小人物,那些平凡却又无比珍贵的小故事,交织她与这土地、这小岛的种种惊奇,她出走,她回归,寻找旅行与家的真谛。

  这次,她将前往灵魂更深、更远的地方。
  一个人揹起行囊,随时自在地出发。
  24篇散文,24个地方,旅行于异地之间的边境,
  对于远方,有着巨大的想像。

  没落林场的车埕小村庄、水上森林般的四草、西螺大桥旧时光阴、绿岛初次浮潜的体验、乘坐热气球了望平原的鹿野、在埔里纸寮专注于造纸的师傅、在基隆偶遇热闹的中元祭……这些、那些,带她去更私密的所在,以更浓密的文字,写下更触动的风景,感觉自己温烫胸口,怦然的心音,走了漫漫长路的抵达,感官遂变得敏锐,风景似乎也安静下来。一小片刻,只有自己,跋山涉水而来。光阴暂停。只纯粹是当下,是的,旅行的路上,短暂相遇的人,悸动的景象,那些、这些,将成为心底永恆的景致,日后的思索与力量。这便是旅行最迷人的地方。
  
  看看钰婷眼中的风景:

  ★ 雪见‧雪霸国家公园──
  「日光出奇得好。光影酡黄泼洒的气势,如烈酒,在透白天色中微微晕染一笔,就有令人醉倒的浓度。不到雪见,不知道晴朗的极致。我的视觉还没从灰冷色调转换过来,天幕却一下子变出抢眼的夏妆。」

  ★四草‧台江内海──
  「不自觉便联想起徐志摩,想起他『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诗句。情景、诗境悠悠萦绕,满眼意象,洋溢着色泽与节奏的新颖。航行归程,大众庙檐角屋宇勾勒出四周天蓝日暖的线条,庙后水道旁那一树火红夺目的凤凰花开得正热烈。在绿的视野中,烘染出四草的艳美热情。」

  ★西螺‧西螺大桥──
  「曾听一名老司机转述那场轰动全台的(西螺大桥)通车典礼,锣鼓喧天、万头攒动的盛况,人人欢天喜地,热闹如同迓妈祖。……我伫立在桥边,看这座有「远东第一长虹」美称的桥梁。鲜红的漆色,在长期曝晒下,有些地方已经褪红泛白。……曾经辉煌烜赫,对照之下的今日,确实是有点没落寂寥了。」

  ★乌石鼻‧台东长滨──
  「僻远又清朗。(乌石鼻港)不同于西南部小渔港的腥黏闷溽,也迥异于东北角大船大港的繁盛喧扰,这祕密基地般的天之涯、海之角,鲜有游人到访。在无人的景致中独行,人迹隔绝,海陆开阔,身体的感知能力被开启似地,心情随眼前所见摇摇摆摆,悠悠荡荡。」

  ★绿岛‧浮潜──
  「礁石潮间带,白色贝壳砂砾连绵延伸向海。那触感极其洁净,每一步履的起落,都能感觉到砂石于脚畔挪移唰动,却没有沙滩粉石裹满脚掌的风尘。近滩海水,远远看是一泓绿色宝石,走近了俯看,却清澈到可以晃动自己的影子。远处一双人影,蹲下身体,于水石交界处,细细摩娑脚边的贝壳砂。像童心未泯的孩子,睁大眼搜寻贝壳石罅中,神出鬼没的小虾蟹。鱼苗样,肉眼可辨的游鱼,在清浅的水光中游得满地皆是,简直是无涯际的鱼塘。」

  ★阿里山‧日出──
  「色泽薄透的清新天幕,是一望无际的空景,连绵的云堆积涌动,站在山边高处,就能感觉眼前脚下层层叠叠盘升而起的天空之海。海的意象包围山形,但那分明不是海,是凝固的浪花卷成棉花一般松软的云形。看似不动的图形,盯着定神细瞧,又好像隐隐有集体的挪移飘送。」

名人推荐

  ★舒国治、廖鸿基 专文推荐!
  ★郝誉翔、韩良忆、吴岱颖、凌性杰、简白、吴钧尧、王盛弘 远走推荐!

  「赖钰婷写得真好,行文的韵律教人清浅读入,却又深浓地着附在心版上。」──舒国治

  「作者以独具的关照和文字,一步步引领我们的眼,重新阅读这座海岛。」──廖鸿基

《星尘下的低语》 序章:遗忘的星图 在世界的尽头,时间不再是线性的河流,而是一片由无数破碎光点构成的海洋。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坐落着古老的塞壬学院,那里没有白昼与黑夜的交替,只有永恒的暮光和悬挂在天空中的、由死去恒星残骸汇聚而成的“碎星环”。 故事的主角,伊利亚,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年轻图书管理员。他的工作不是整理书籍,而是维护学院图书馆核心——“记忆之井”的稳定。记忆之井储存着自文明诞生以来所有已逝生灵的最后记忆碎片,它们无序地漂浮着,等待被遗忘或被意外唤醒。伊利亚从小就被告知,他与这口井有着特殊的联系,能“听见”那些无声的低语。 然而,一个寒冷的“晨曦”(塞壬学院中对星环亮度变化的称呼)中,井底传来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一个前所未有的、清晰的、带着强烈哀求的记忆片段。这段记忆不属于任何人,它像一个外来的异物,干扰了图书馆的宁静。片段中,一个女人对着一片黑暗的天空,用一种早已失传的古老语言,重复着一个词:“密钥”。 伊利亚知道,在学院的传说中,存在着一套“失落的星图”,据称能够重新激活宇宙中那些已经熄灭的能量节点。学院的统治者——沉静而威严的“首席编织者”艾维斯,一直告诫所有学生,探寻星图是禁忌,因为它可能唤醒沉睡在“虚空边缘”的古老存在。但伊利亚内心的呼唤无法抑制。他感觉到,那个记忆片段的呼唤,正是指向那张被视为虚构的星图。 第一章:无光之地的信标 为了追寻“密钥”的来源,伊利亚不得不踏出图书馆的厚重石门。塞壬学院坐落在卡利斯大陆的最高峰,周围环绕着一片被称为“静默之海”的巨大盐沼。沼泽中弥漫着能够消融任何有机物的浓密雾气,只有通过古老的导引石才能安全通行。 在学院的偏僻角落,伊利亚找到了他的导师,一个被流放多年的天文学家,卡西莫多。卡西莫多双目失明,却能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震动“看见”星辰的轨迹。 “你听到了,是吗?”卡西莫多沙哑地问道,他没有转头,仿佛早已知晓伊利亚的到来。“那不是记忆,那是回音。一个被故意遗弃的声音。” 卡西莫多告诉伊利亚,所谓的“星图”,并非一张纸质或刻画的地图,而是一组特定的天文观测数据与情感共振的结合体。它需要三个关键的“信标”来校准。第一个信标,据说隐藏在大陆最东端的“琥珀之城”的地下熔炉中。 伊利亚带着卡西莫多绘制的、由星辰的“影子”构成的简易导引图,踏上了旅程。琥珀之城是一个由火山玻璃和坚硬岩石构筑的堡垒城市,这里的居民信奉力量与交易,对学院的学者嗤之以鼻。他们依赖地下的熔炉产生能量,同时也将其作为处理“危险知识”的焚烧场。 在深入熔炉核心区的过程中,伊利亚遇到了一个名叫薇拉的地下工程师。薇拉是一位精通机械构造的女性,她对学院的傲慢深恶痛绝,但她同样对熔炉深处流出的异常热辐射感到不安。在伊利亚展示了从记忆之井中提取出的、印刻着特殊符号的古老黄铜片后,薇拉同意帮助他避开巡逻队。 熔炉的最深处,他们发现的第一个信标,竟然是一个活着的物体——一只被困在能量场的、形态类似巨大甲虫的生物。它全身覆盖着能吸收光线的黑色甲壳,但其核心散发着微弱的、类似于脉搏的蓝光。薇拉发现,只要用特定的低频共振去接触它,甲虫就会释放出一个清晰的几何图形。当伊利亚将这个图形与他听到的“密钥”频率进行匹配时,图形瞬间稳定下来,化作一个漂浮的、由纯粹逻辑构成的结构——第一个信标激活。 然而,信标的激活也引发了异动。熔炉深处的震动惊动了城市的管理者,他们误以为伊利亚是在窃取核心能源,一场追捕随即展开。 第二章:时间缝隙中的观察者 逃离琥珀之城后,伊利亚和薇拉前往大陆的第二站:位于北极冰原深处的“回响冰川”。传说冰川内部封存着远古时代被冻结的气候数据,也是时间的流动相对迟缓之地。 在冰川的裂隙中,他们被一支由“净化者”组成的队伍截住。净化者是学院派出的精英部队,他们的职责是清除所有可能干扰现有宇宙秩序的“异常信息”。领队的,是伊利亚的同窗,亚瑟。亚瑟为人正直,但他对学院的教条深信不疑,认为伊利亚的行为是在玩弄禁忌的力量。 亚瑟质问伊利亚的目的,伊利亚坦陈他对“失落的星图”的探求,以及他相信星图能够带来某种“修正”。亚瑟无法认同,他启动了冰川特有的“时间锚定”装置,试图将伊利亚和薇拉困在短暂的时间循环中。 薇拉利用她在熔炉中学到的共振技术,干扰了时间锚定装置的频率。在短暂的错乱中,伊利亚利用记忆之井赋予他的能力,强行读取了周围冰层中残留的“环境记忆”。他发现,冰川中冻结的并非只是气候,而是数万年前一场巨大灾难发生前,生命最后观察到的星象。 在深度记忆的引导下,伊利亚找到了第二个信标。它不是一个物体,而是一个瞬间的空洞——一片在冰层中维持了数千年、完全没有反射任何光线或热量的“绝对零点”区域。当伊利亚将第一个信标的逻辑结构投射到这个空洞上时,空洞开始吸收周围的冰晶,并以一种反向的方式释放出能量,形成了第二个信标:一个关于“对称性崩塌”的动态模型。 正当他们准备离开时,亚瑟从时间循环中挣脱。他没有发动攻击,而是带来了更糟的消息:首席编织者艾维斯已经知道了一切。艾维斯认为,伊利亚正在被一个外来的、试图“重写开端”的力量所利用。他派出更强大的力量,封锁了通往第三个地点的路径——位于西部沙漠深处的“沙漏之城”。 第三章:记忆的悖论与终点 沙漏之城是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流动性城市,他们的社会结构基于对流沙和风向的精确预测。这座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其中央的巨大天文台,它通过调整巨大的透镜阵列,来观测被沙漠风暴遮蔽的夜空。 伊利亚和薇拉乔装潜入了天文台。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寻找第三个信标,它被预言为“锚定存在的界限”。 在天文台的观测室,他们再次遇到了阻碍,但这次是意想不到的盟友——薇拉的旧识,一位被放逐的学者,她正在研究一种能够“记录并回放”瞬间思想的晶体技术。 伊利亚将前两个信标的结构展现给学者,学者立刻认出了其中的模式。她解释说,这不是星图,而是“宇宙重置协议”的激活码。她指出,最后一个信标,隐藏在首席编织者艾维斯本人对“时间”的认知之中。 艾维斯一直利用学院的知识,将所有“危险的”记忆和知识封存在记忆之井,试图维持一个“稳定”的现在。但他自己,却无意识地成为了最后一个障碍。 为了获取这个信标,伊利亚必须回到塞壬学院,直面艾维斯。 当伊利亚返回学院时,发现图书馆已经被净化者全面戒严。艾维斯独自等候在记忆之井旁。 “你找到了不该找的东西,伊利亚。你听到的那个声音,是‘虚空’的饥饿。”艾维斯的声音带着一种冰冷的疲惫。“星图不是解放,是毁灭。它会把我们带回到我们试图逃离的起点。” 艾维斯承认,他亲手抹去了所有关于星图的记录,正是为了保护世界。他透露,那个“密钥”的源头,是他年轻时一次鲁莽的观测实验所捕获的,来自宇宙边缘的“负能量脉冲”。 伊利亚没有争辩,他激活了前两个信标。当那两个复杂的几何模型在记忆之井上方悬浮时,它们开始干扰井底储存的所有记忆流。 在混乱中,伊利亚强行进入了艾维斯的内心,这是一种极度危险的“精神介入”。他看到了艾维斯痛苦的记忆:一个关于他试图阻止的“坍塌”,以及他因此选择将自己变成“看守者”的决定。 伊利亚没有试图消除艾维斯的恐惧,而是将他所听到的那个“哀求的声音”——那个女人重复的“密钥”——传递给了艾维斯。 在那一刻,艾维斯明白了。那个声音并非来自虚空,而是来自他自己曾经的恋人,一个在多年前的实验中被卷入能量脉冲,被“定格”在了时间缝隙中的人。她一直在用她残存的意识,呼唤着被封锁的、重新连接宇宙能量节点的路径——真正的星图。 第三个信标,是艾维斯亲手设下的“否认”之墙。当他接受了这个真相,承认自己的恐惧和爱时,第三个信标——一个纯粹由“接受”构成的圆形光环——从他身上缓缓浮现。 尾声:重塑的黎明 三个信标——逻辑的稳定结构、对称性的崩塌模型、以及接受的圆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动态的、不断自我修正的星图。 星图激活了记忆之井。但它没有带来毁灭,反而将所有被封锁的记忆碎片,以一种有序的方式重新编织。整个塞壬学院沐浴在从未有过的、温暖而清晰的光芒中。 伊利亚站在井边,他没有试图“重写”历史,而是打开了通往未知的门。他知道,探索星图的意义,不在于返回过去,而在于理解宇宙运作的全部可能性。 薇拉留在了学院,帮助重建知识的索引系统。亚瑟则带着一份新的使命,开始用“开放”的态度观察世界。 而伊利亚,在星图完全稳定后,走向了图书馆的最高穹顶。他不再是那个沉默的管理员,他成为了第一个真正理解星辰低语的人。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留在了原地,成为新时代观测者,面对着那些被历史遗忘的、等待被重新理解的、广袤而深邃的真实宇宙。塞壬学院,从此不再是遗忘之地,而是重新锚定在时间之海中的灯塔。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赖钰婷


  台湾台中人。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毕业。散文作品屡获奖项,2004年以〈来去蚵乡〉获时报文学乡镇书写奖,确立其于同辈作者中,独特的城乡散文书写风格。2010年于《幼狮文艺》撰写「台湾镇镇走」专栏,以散文的质地,描绘行走于台湾乡镇、聚落风景间的心情感悟,广受好评。2011年荣获行政院第三十五届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奖」。

  作品选入《93年散文选》、《94年散文选》、《THE TAIPEI CHINESE PEN》、《青少年作家作品集:中英对照台湾文学选集》、《亲情之旅》、《玻璃瓶里的夏天》等书,着有《彼岸花》(远流,2006)、《小地方:一个人流浪不必到远方》(有鹿文化,2012)。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舒国治 清寂人看透的清寂山海
廖鸿基 文学行动
【远走推荐】
【自序】走向许诺之地

辑一  【山海恋】 脚边的远方
雪见晴雨
马那邦,虚幻之海
新中横中途
太极云踪
登庙,照见
夏日出走,山海之恋
乌石鼻,远走的想像

辑二  【老画面】 心中的日月
静看林田山
时光车埕
纸寮印象
在田尾,寻找家的窗景
古坑滋味
剪黏板头村

辑三  【慢时空】 历史的侧影
基隆的模样
后慈湖的春天
梦土清泉
台中的老式繁华
西螺桥影
绿岛光景

辑四  【回旋曲】 挪移的姿态
追日阿里山
一趟邮轮式列车之旅
糖厂与五分车
四草漫溯
鹿野飞行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清寂人看透的清寂山海  ◎舒国治


  读赖钰婷的文章,一篇一篇看去,一段一段看去,竟然有些许的伤怀,但觉她有些「清寂人总走在清寂小路上」的意味。

  不知她的年纪是几许,亦不知她十来岁做中学生、二十出头大学毕业一迳是如何打理自己的。怎的会培蕴出此种踽踽独行、轻言细语道出行走间见得的乡郡无人理会悄悄声色。

  她的太多篇章几乎像是离家出走长时候所观所见,然她怎可能没有家?可她的笔法,如此地不疾不徐,如此地鉅细靡遗,竟教人不禁猜想她已全神全心登踏路上、无需顾虑回家的时辰向晚。

  这种漂泊的灵魂式之写作,看来在台湾今日,会越来越多人逐渐投身,并且年龄亦可能越发降低。主要世道之多舛总教灵气散发的创作好手不免出以与他们年龄不必相符的非常笔法。

  赖钰婷写得真好,行文的韵律教人清浅读入,却又深浓地着附在心版上,真希望她一直往更多的乡镇田海去游去走,也希望她别只顾往远处走而离人群都太迢遥了。更希望她这种细致深情的作家能偶而享受写写家居屋檐窗下的别种趣事呢。

推荐序

文学行动◎廖鸿基


  前些日子刚选了赖钰婷的文章编在散文选里,没想到,与该文选完全无关的机缘,紧接着就得了机会为赖钰婷的新书《远走的想像》写推荐。

  「你适合为这本书写推荐。」电话里总编的语气如此肯定。

  走出去、航出去,留下痕迹写下感受是个人多年来的书写方式。果然,本书二十四个篇章,作者的脚踪如此勤快,从山林走到海边航向离岛走进城市走进村里走进田野飞向天空,蕞尔小岛尽管幅员有限,本书篇幅东西横贯南北纵越。作者观察多么细微,啊,山海壮丽,生态多样,人情浓、民风淳,一地一景一村一色。书中介绍的许多地方多么家常,或曾去过或几分熟悉,读了后,让人兴起还要再去的逸兴;有些地方听都不曾听过的,读了后也想按图索骥有了安排出游的冲动。

  本书若以「旅行文学」轻浅来读,如船行海上阅读的恐怕只是浮面风景。一起生长的这同一座岛屿,相信每位居民看见的风景都不相同。「少了观看的刻意,也没有着意相望的机心,简简单单。」作者如此形容自己探寻这座海岛的视角。是的,因为不刻意,这本书读来简单、朴素、清心,作者以独具的观照和文字,一步步引领我们的眼,重新阅读这座海岛。

  避开过度人为过于观光化的区域,作者带引我们「安静的走进他乡伸手可及的日常起居中」,让我们彷彿就在自己的生活里照见自己。走进山林里,探索的触角如此随兴随意,字里行间教我们看见「不曾惊扰也无须管理的素颜野性」。领我们走进时光流程里,那数度起落的繁华与沉寂让人屡屡扼腕叹息。走进一条漫不进喧嚷的小径,场景如此「幽幽淡淡似曾相识」。

  文字串成流光,一再抚触我们熟悉的岛屿流线,无须经营雕凿,层次自然轻柔,旋叠出如此立体的我们家园。

  行走才能接近,登高才能望见,航行才能体会,不同视角,不同感情,对土地的凝视需要心和脚结合成的行动,需要走出去的意志和决心。温暖方便的一段日子后,人的惯性及惰性便如糖蜜黏住了生命往外探索的冲动,每趟出发都需挣扎;而且,一旦离开安定熟悉的环境,外头一阵风一阵雨热一些冷一些或遭遇突发状况,都得应对也都难免受些折腾。文中作者提到搭夜车漏夜登山,在寒冷中等待日出,「要耐得住冷,耐得住无聊」,作者提醒自己,耐得住才有机会等到日出时,「那勾着心坎的热度」,也才能比较与日出风景明信片的境界差异。多么欢喜,看见这么健康、活力,这么有行动力的作家。

  潮流来得太急世界转得太快,尽管周边有些景、有些故事已成为永恆的乡愁,悲叹吗?退缩吗?不,套用作者书里的一句话,「对于家的美好想像,要从动心起念的实践开始。」

图书试读

雪见晴雨   
 
遇见这美丽的名字,我便着了迷。雪见、雪见,念兹在兹。想像着一幅清新冷冽的图景。见字超然轻盈,少了观看的刻意,也没有着意相望的机心,简简单单,仅是悠然而见。不沾染也不惊动,脱俗的意境在我的脑海中扩大蔓延,我翻查着雪霸国家公园的资料,计画前往雪见的各种可能。
 
资料上说,雪见是雪霸国家公园继武陵和观雾后设立的游憩据点,海拔两千公尺左右,年均温摄氏二十度以下。北起乐山、北坑山、东洗水山、东流水山稜线,往南延伸至尽尾山稜线的司马限林道上,林相完整而原始。因为地势和坡向使然,身在其中,能尽览雪山和大霸尖山、小霸尖山连绵而成的「圣稜线」,乃至于往西南延展至火石山、大雪山、头鹰山、中雪山、小雪山,峰峰相连迢接而成「雪山西稜线」。
 
看着书上罗列成串的山名,彷彿涉入另一世界的语汇。陌生巍峨的山名耸立面前,圈围出高山仰止、山行艰难的神圣氛围,一如世间常态,希绝的美,总带着难以触及攀越的遗憾。阖上书页。停止对雪见之名的种种想像,如常走踏于熙攘街市。岛屿大山的壮景,想当然尔的感动,翻查检索愈多,心中的负担愈重,那俨然是一处遥不可及的梦土。
 
囿于现实考量后的结论,雪见之行如同冬日覆盖在雪山诸峰上的皑皑白雪,天宫云阙,遥远而虚幻。一直这样自我设限着。
 
是怎样的心念流转,如今也很难说清了。好似突然之间,有了不太在意结论的勇气,心念很单纯:就出发吧,去看看,看看而已,不一定非要怎样。
 
我学着哄骗自己内心的不安。出发。那情境相当不真实,我确实在前往梦土的路上。
 
沿着太平、大坑、新社、东势、卓兰……,穿行小镇,车途迢远。乡间道路,一贯的迂回弯转,放眼望去,农田果树层出迭起,绿野盈畴,在车速中匆匆瞥逝。
 
一路驶至大安溪堤防。顺着堤防旷阔的天景前行,路旁停放不少车辆,全是慕名而来。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台湾中部莫大损害,山迸地裂,无端震出大安溪河谷宛若美国大崃谷似的地貌景观。荒石嶙峋,堆叠陡峭。游览车、小客车沿堤防依序停放,风景煞是热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非常独特而深沉的宁静。它没有试图去说服你什么,也没有强加给你任何观念,而是以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引导着你去感受。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地放慢了节奏,品味着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仿佛它们都带着某种特别的温度。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细腻,他捕捉到了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并将它们放大,赋予它们生命。比如,一段关于旧物件的描写,就能够勾勒出一段饱含情感的故事;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传递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非常打动我。它让我感觉,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读者,而是参与到作者的创作过程中,与书中的人物一起呼吸,一起感受。我特别喜欢那些留白的部分,作者没有把所有的事情都解释清楚,而是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处理方式,恰恰是最考验功力的地方,也是最能引起读者深度思考的。它让我回味无穷,每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我实在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它就像一阵穿过记忆的微风,轻柔地拂过,却留下了某种难以言喻的怅惘。初读时,我以为它只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关于那些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模糊的童年碎片。然而,越是深入,越是发现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得,什么是失,而是将读者置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让你自己去体会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蜕变。那些看似平常的场景,那些不经意的对话,都仿佛被施了魔法,充满了意味深长。我反复咀嚼着其中的文字,试图捕捉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但它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你在安静的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共鸣。仿佛作者剖开了自己的一部分灵魂,坦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读者,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看到了那些曾经被遗忘的梦想,看到了那些在时光河流中沉淀下来的,或喜或悲的印记。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映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最柔软、最真实的部分。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曾对“想象”这个词有过固有的理解。我总觉得它应该是天马行空的,是超越现实的,是充满奇幻色彩的。但《远走的想像》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描绘的“想像”,并非遥不可及的星辰大海,而是那些隐藏在我们日常琐碎中的,微小而珍贵的念头。主人公的每一次“想像”,都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次温柔反叛,一次对枯燥乏味的短暂逃离。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这些“想像”的描绘方式,它们不是突然降临的灵感,而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悄悄萌芽,然后生长,最终又可能在现实的洪流中消散。这种描绘,非常真实,也非常动人。它让我想起了我自己,想起我曾经有多少次,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时,有过那么一闪而过的奇思妙想,有过那么一个想要逃离的念头。但往往,我们都被现实束缚,将这些“想像”扼杀在摇篮里。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想像”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一种对抗平庸的力量。它提醒我,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要留一点空间给那些“远走的想像”,因为它们,或许能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评分

《远走的想像》是一本让我思考了很久的书。它不像那些速食的读物,读完就丢在一旁,而是会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在脑海中回荡。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远走”这个词来形容“想像”。或许,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过于沉溺于现实,而忽略了那些曾经在我们心中闪耀过的,却又因为种种原因,渐渐远去的“想像”。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回溯的旅程,带我回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重新拾起那些被搁浅的梦想。我并没有从书中找到具体的答案,但我找到了一个看待问题的新角度。作者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出路”,但他给了我一种“陪伴”。他让我们知道,即使我们曾经有过怎样的“远走的想像”,它们也并没有真正消失,它们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这种存在,或许是一种遗憾,或许是一种动力,或许是一种对过往的怀念。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那些曾经的“想像”,也让我更加勇敢地去拥抱未来的“想像”。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特别,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感悟和回忆的拼贴。起初,我甚至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思绪串联起来。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被这种独特的节奏所吸引。作者仿佛一位耐心的倾诉者,用一种非常舒缓、自然的语调,娓娓道来。他并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专注于描绘那些微小的情感波动,那些转瞬即逝的念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他能够从一个极其普通的场景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深意。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回味作者的某些段落,仿佛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它让我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看似不经意的瞬间组成的,而正是这些瞬间,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人生轨迹。这本书,更像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一种对生命状态的深刻体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