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和文化緊密相關,稱職的譯者必須對兩種語言與文化有深入的理解。缺乏對原語文化的深切理解,翻譯難免會偏離原文傳達的意思;缺乏對譯入語文化的熟練把握,譯者與讀者的溝通也可能齣現障礙,這種關係存在於各種文體和文本的翻譯活動。本書有專文18篇,分「文學翻譯」、「應用翻譯」、「翻譯訓練」、「跨文化的探索」等四部份,是翻譯和文化研究的結閤,並探討相互間的問題,尋求解譯之道。
本書特色
1. 以不同角度介紹翻譯與文化間的問題。
2. 在各種不同領域中,探討跨文化交流。
作者簡介
高亮 (Leong Ko)
廈門大學外文係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獲廈門大學現代英語碩士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翻譯學博士學位。1988年起在澳大利亞迪金大學(Deakin University)文學院教授英漢筆譯和口譯課程。現任昆士蘭大學中文翻譯碩士課程負責人、博士生導師、澳大利亞翻譯資格認證局(NAATI)考官和高級翻譯。曾任澳大利亞中文翻譯協會主席,Translation Watch Quarterly期刊編輯委員,並在中國大陸、香港和澳大利亞從事過大量翻譯工作。主要著作包括《澳大利亞應用英漢翻譯》、《英漢漢英口譯教程》(主編) 、《中國經濟新詞匯》(編輯) 、Liaison Interpreting–A Handbook (章節作者) 和《澳中關係史》(譯作) ,並在Interpreting、META 和BABEL等國際刊物發錶多篇翻譯研究論文。
陳平 (Ping Chen)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漢語語言學講座教授。畢業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語言係,獲現代漢語碩士學位,及美國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UCLA)語言學係,獲語言學碩士、博士學位。曾在UCLA、美國俄勒崗大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及香港城市大學擔任教學與研究工作,後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工作至今。陳平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爲功能語法、語義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及曆史語言學,先後擔任多傢國際語言學專業刊物編輯委員與顧問委員。
編者的話
第一部分 文學翻譯研究
論詩歌翻譯的審美判斷模式 陳 淩
金隄之創造性翻譯研究 王金嶽
包天笑翻譯策略之評析:從《馨兒》到《苦兒》 陳宏淑
試論文學語境下的成語翻譯 張傳彪
第二部分 應用翻譯研究
舊瓶裝新酒:資訊科技的新意舊字詞匯之翻譯 鄭 中
生態翻譯學視域下形閤與意閤的轉換 熊 俊
香港法例翻譯的語域分析 王 憲
從結構主義語義學角度看「葷(菜)」與meat 的釋義和翻譯 陳 平
中文政治術語的翻譯:對《 2011 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
英譯本的研究 劉曉梅
澳洲大學生對中國政治標語英譯之理解 薑文英、王禮彬
英漢文件翻譯校改問題探討 高亮
第三部分 翻譯訓練:教材與實踐
論功能翻譯理論對中國翻譯教材建設的啓迪和應用 陳 寜
語料庫輔助翻譯教學:從文獻到澳門的實踐 林燕玲
第四部分 在不同領域中對跨文化交流問題的探索
稱贊習俗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 謝鵬璿、侯金香
中國內地和颱灣的電影片名翻譯:海峽兩岸跨文化交際理論探索 江吉娜
澳大利亞住宅房地産廣告文本翻譯如何迎閤中國消費文化 江哲彥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李 瑋
編者的話
2011 年12 月1 至2 日,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語言與比較文化研究學院與昆士蘭大學孔子學院聯閤舉辦瞭「翻譯與跨文化交流國際會議」。會議主題為翻譯與跨文化交流,重點為英漢—漢英翻譯,包括筆譯和口譯。與會者包括來自23 個國傢與地區的近150 名專傢、學者和翻譯工作人員,並有五位來自不同國傢的知名專傢做瞭主題演講。大會安排瞭25 場次的論壇,與會者在翻譯理論、文學翻譯、口譯研究、翻譯教學與培訓、專業領域翻譯和跨文化交流等六大領域宣讀瞭100 餘篇論文,並圍繞著翻譯與跨文化交流的主題進行深入研討。主題演講者之一,中國翻譯協會主席黃友義先生稱:「這是第一次在講英語的國傢舉行此類國際會議」,因此具有特彆深遠的意義。這次國際會議對於促進翻譯研究、翻譯實務和翻譯教學的交流與閤作,以及中英文翻譯事業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起瞭非常有意義的推動作用。
昆士蘭大學是一所研究型大學,在全球主要大學排名榜上均名列100 名之內,過去幾年更在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欄的全球名校排名中位於前40 名左右。昆士蘭大學的英漢筆譯和口譯碩士課程(Master of Art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簡稱MACTI)是一個綜閤口筆譯實踐、翻譯理論和研究的課程,培養瞭大批優秀翻譯人纔。畢業生因其卓越的翻譯和研究能力而深受各界歡迎,就業領域包括外交機構、大學和翻譯培訓機構、世博會、政府部門和知名齣版社。本次大會對有關大學與機構之間翻譯教學與培訓的交流與閤作起瞭特彆的促進作用。
大會以書籍的形式齣版一本英文論文集和一本中文論文集。本書即為中文論文集,包含17 篇論文,涉及文學翻譯研究、應用翻譯研究、翻譯訓練:教材與實踐、跨文化交流問題四個領域。書中的文章均經過大會論文遴選委員會精心挑選並經過專傢審閱。編者希望本書的齣版能推動英漢翻譯和跨文化交流的研究與教學。
「翻譯與跨文化交流國際會議」的籌備和召開,得到瞭中國國傢漢辦的大力支持和部分資助,同時還得到澳中文化協會會長馮文瑋女士和山東金匯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劉薇女士的慷慨資助,昆士蘭大學副校長逯高清教授蒞臨大會緻開幕辭,颱灣科技大學林茂鬆教授在本書的齣版過程中給瞭很大的幫助。編者在此嚮他們錶示衷心的感謝。
高亮 (Leong Ko)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omparative Cultural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 Queensland, 4072
Australia
Email: l.ko@uq.edu.au
陳平 (Ping Chen)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omparative Cultural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 Queensland, 4072
Australia
Email: p.chen@uq.edu.au
這本書的題目,光是聽著就讓人覺得裏麵蘊含著知識的海洋。我一直對“翻譯”這個詞有著一種近乎神聖的敬畏感,覺得能夠熟練地駕馭兩種甚至多種語言,並將其中的思想、情感、甚至是微妙的語境傳遞齣去,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藝術。我尤其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那些在翻譯過程中,因為文化差異而産生的“笑話”或“誤解”。比如,一個在A文化中非常尋常的錶達,在B文化中可能就變得非常冒犯,反之亦然。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跨文化交際的案例分析,讓我們看到,語言不僅僅是詞語的堆砌,更是文化深層邏輯的體現?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何有時候,看似簡單的“翻譯”,背後卻需要如此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我更希望,它能像一本百科全書,為我揭示語言在不同文明之間的流動,以及這種流動是如何塑造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评分我一直覺得,語言是構建我們對世界認知的基石,而當不同語言相遇時,那種碰撞和張力,往往能激發齣新的思考。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異國文化中摸索、學習,然後將那些陌生的思想、藝術、科技一點點翻譯過來的過程。我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解析翻譯中的“不可譯”難題,是存在永遠無法逾越的鴻溝,還是說,聰明的翻譯傢總能找到麯徑通幽的路徑?我特彆想知道,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究竟能扮演多大的角色?他/她是否會無意識地將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帶入其中,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重塑”瞭原文?這本書會不會討論一些具體的跨文化交流場景,比如國際會議、文學作品的交流,甚至是商業談判,這些場景下的語言障礙和溝通策略是怎樣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視角,讓我理解為何有時候,盡管語言相同,但溝通依然會産生誤解,而有時候,即使語言不通,也能通過非語言的方式達成理解。
评分我一直對語言的細微之處和文化之間的微妙差異著迷,總覺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詞語背後,往往蘊藏著一個民族的曆史、思維方式乃至情感密碼。這本書的名字,讓我聯想到那些將不同文明的瑰寶呈現在我們麵前的翻譯傢們,他們就像是文化的擺渡人,用自己的學識和智慧,連接著遙遠的心靈。我特彆想知道,當一種文化的概念,比如“傢的溫暖”或是“鄉愁”,在另一種語言中被重新解讀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是會原汁原味地呈現,還是會産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變異?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這些語言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所遇到的“文化陷阱”,以及翻譯傢們如何巧妙地繞過它們,讓信息和情感得以準確傳達?我更希望能從中窺見一些關於翻譯倫理的討論,比如在忠實與通順之間,翻譯傢們是如何權衡取捨的?是否存在一種“最佳翻譯”?或者說,每一次翻譯都是一次全新的創造?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深邃的見解,讓我對“翻譯”這一行為,以及它在促進人類理解和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古老的捲軸在各國之間傳遞,不同語言的學者們埋頭研究,以及現代社會中,各種信息在互聯網上飛速流通。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翻譯的“深度”問題,比如,當我們將一門古老的語言翻譯成現代語言時,是否會丟失其原有的韻味和曆史厚重感?又或者,當我們將充滿地方色彩的方言翻譯成普通話時,那些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徵又該如何保留?這本書會不會涉及一些語言學上的概念,比如語用學、語義學等,並將其與跨文化交流的實際需求相結閤,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我希望它能讓我明白,翻譯不僅僅是詞語的轉換,更是一種對文本背後文化意圖的解讀和重構。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不同文化之間通過語言得以交流的精妙之處,以及這種交流在塑造人類文明進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非常學術且厚重的感覺,封麵上那些略顯復雜的圖騰和字體,似乎在暗示著它所包含的內容絕非泛泛而談。拿到手中,它的紙質非常不錯,拿在手裏有分量,而且書頁的觸感也很舒服,這對於一個喜歡沉浸式閱讀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加分項。我尤其期待的是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經典的翻譯案例,比如莎士比亞作品的中文譯本,或是古籍的海外傳播。我一直對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如何跨越界限,傳遞意義感到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像一個引路人,帶領我深入瞭解那些將遙遠國度的智慧與情感帶到我們麵前的幕後英雄?我希望它能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通過生動的例子,讓我感受到翻譯的魅力,以及不同文化間碰撞、融閤時所産生的火花。如果書中能有關於翻譯傢們的心路曆程,他們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剋服睏難的智慧,那將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一直在思考,翻譯究竟是將一種語言“搬運”到另一種語言,還是在兩個文化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彼此的理解得以深化。這本書,會給我一個滿意的答案嗎?我帶著這種期待,迫不及待地翻開瞭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