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和文化紧密相关,称职的译者必须对两种语言与文化有深入的理解。缺乏对原语文化的深切理解,翻译难免会偏离原文传达的意思;缺乏对译入语文化的熟练把握,译者与读者的沟通也可能出现障碍,这种关系存在于各种文体和文本的翻译活动。本书有专文18篇,分「文学翻译」、「应用翻译」、「翻译训练」、「跨文化的探索」等四部份,是翻译和文化研究的结合,并探讨相互间的问题,寻求解译之道。
本书特色
1. 以不同角度介绍翻译与文化间的问题。
2. 在各种不同领域中,探讨跨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
高亮 (Leong Ko)
厦门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获厦门大学现代英语硕士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翻译学博士学位。1988年起在澳大利亚迪金大学(Deakin University)文学院教授英汉笔译和口译课程。现任昆士兰大学中文翻译硕士课程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认证局(NAATI)考官和高级翻译。曾任澳大利亚中文翻译协会主席,Translation Watch Quarterly期刊编辑委员,并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大利亚从事过大量翻译工作。主要着作包括《澳大利亚应用英汉翻译》、《英汉汉英口译教程》(主编) 、《中国经济新词汇》(编辑) 、Liaison Interpreting–A Handbook (章节作者) 和《澳中关系史》(译作) ,并在Interpreting、META 和BABEL等国际刊物发表多篇翻译研究论文。
陈平 (Ping Chen)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汉语语言学讲座教授。毕业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获现代汉语硕士学位,及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语言学系,获语言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UCLA、美国俄勒岗大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及香港城市大学担任教学与研究工作,后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工作至今。陈平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爲功能语法、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及历史语言学,先后担任多家国际语言学专业刊物编辑委员与顾问委员。
编者的话
第一部分 文学翻译研究
论诗歌翻译的审美判断模式 陈 凌
金隄之创造性翻译研究 王金岳
包天笑翻译策略之评析:从《馨儿》到《苦儿》 陈宏淑
试论文学语境下的成语翻译 张传彪
第二部分 应用翻译研究
旧瓶装新酒:资讯科技的新意旧字词汇之翻译 郑 中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形合与意合的转换 熊 俊
香港法例翻译的语域分析 王 宪
从结构主义语义学角度看「荤(菜)」与meat 的释义和翻译 陈 平
中文政治术语的翻译:对《 2011 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
英译本的研究 刘晓梅
澳洲大学生对中国政治标语英译之理解 姜文英、王礼彬
英汉文件翻译校改问题探讨 高亮
第三部分 翻译训练:教材与实践
论功能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教材建设的启迪和应用 陈 宁
语料库辅助翻译教学:从文献到澳门的实践 林燕玲
第四部分 在不同领域中对跨文化交流问题的探索
称赞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谢鹏璇、侯金香
中国内地和台湾的电影片名翻译:海崃两岸跨文化交际理论探索 江吉娜
澳大利亚住宅房地产广告文本翻译如何迎合中国消费文化 江哲彦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李 玮
编者的话
2011 年12 月1 至2 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语言与比较文化研究学院与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举办了「翻译与跨文化交流国际会议」。会议主题为翻译与跨文化交流,重点为英汉—汉英翻译,包括笔译和口译。与会者包括来自23 个国家与地区的近150 名专家、学者和翻译工作人员,并有五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知名专家做了主题演讲。大会安排了25 场次的论坛,与会者在翻译理论、文学翻译、口译研究、翻译教学与培训、专业领域翻译和跨文化交流等六大领域宣读了100 余篇论文,并围绕着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主题演讲者之一,中国翻译协会主席黄友义先生称:「这是第一次在讲英语的国家举行此类国际会议」,因此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这次国际会议对于促进翻译研究、翻译实务和翻译教学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中英文翻译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起了非常有意义的推动作用。
昆士兰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大学,在全球主要大学排名榜上均名列100 名之内,过去几年更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栏的全球名校排名中位于前40 名左右。昆士兰大学的英汉笔译和口译硕士课程(Master of Art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ACTI)是一个综合口笔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研究的课程,培养了大批优秀翻译人才。毕业生因其卓越的翻译和研究能力而深受各界欢迎,就业领域包括外交机构、大学和翻译培训机构、世博会、政府部门和知名出版社。本次大会对有关大学与机构之间翻译教学与培训的交流与合作起了特别的促进作用。
大会以书籍的形式出版一本英文论文集和一本中文论文集。本书即为中文论文集,包含17 篇论文,涉及文学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翻译训练:教材与实践、跨文化交流问题四个领域。书中的文章均经过大会论文遴选委员会精心挑选并经过专家审阅。编者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推动英汉翻译和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与教学。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国际会议」的筹备和召开,得到了中国国家汉办的大力支持和部分资助,同时还得到澳中文化协会会长冯文玮女士和山东金汇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薇女士的慷慨资助,昆士兰大学副校长逯高清教授莅临大会致开幕辞,台湾科技大学林茂松教授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给了很大的帮助。编者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高亮 (Leong Ko)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omparative Cultural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 Queensland, 4072
Australia
Email: l.ko@uq.edu.au
陈平 (Ping Chen)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omparative Cultural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 Queensland, 4072
Australia
Email: p.chen@uq.edu.au
我一直对语言的细微之处和文化之间的微妙差异着迷,总觉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词语背后,往往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思维方式乃至情感密码。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那些将不同文明的瑰宝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翻译家们,他们就像是文化的摆渡人,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连接着遥远的心灵。我特别想知道,当一种文化的概念,比如“家的温暖”或是“乡愁”,在另一种语言中被重新解读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会原汁原味地呈现,还是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异?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些语言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陷阱”,以及翻译家们如何巧妙地绕过它们,让信息和情感得以准确传达?我更希望能从中窥见一些关于翻译伦理的讨论,比如在忠实与通顺之间,翻译家们是如何权衡取舍的?是否存在一种“最佳翻译”?或者说,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全新的创造?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邃的见解,让我对“翻译”这一行为,以及它在促进人类理解和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光是听着就让人觉得里面蕴含着知识的海洋。我一直对“翻译”这个词有着一种近乎神圣的敬畏感,觉得能够熟练地驾驭两种甚至多种语言,并将其中的思想、情感、甚至是微妙的语境传递出去,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艺术。我尤其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在翻译过程中,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笑话”或“误解”。比如,一个在A文化中非常寻常的表达,在B文化中可能就变得非常冒犯,反之亦然。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语言不仅仅是词语的堆砌,更是文化深层逻辑的体现?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何有时候,看似简单的“翻译”,背后却需要如此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我更希望,它能像一本百科全书,为我揭示语言在不同文明之间的流动,以及这种流动是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非常学术且厚重的感觉,封面上那些略显复杂的图腾和字体,似乎在暗示着它所包含的内容绝非泛泛而谈。拿到手中,它的纸质非常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而且书页的触感也很舒服,这对于一个喜欢沉浸式阅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我尤其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经典的翻译案例,比如莎士比亚作品的中文译本,或是古籍的海外传播。我一直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如何跨越界限,传递意义感到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引路人,带领我深入了解那些将遥远国度的智慧与情感带到我们面前的幕后英雄?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例子,让我感受到翻译的魅力,以及不同文化间碰撞、融合时所产生的火花。如果书中能有关于翻译家们的心路历程,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克服困难的智慧,那将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一直在思考,翻译究竟是将一种语言“搬运”到另一种语言,还是在两个文化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彼此的理解得以深化。这本书,会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吗?我带着这种期待,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
评分我一直觉得,语言是构建我们对世界认知的基石,而当不同语言相遇时,那种碰撞和张力,往往能激发出新的思考。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异国文化中摸索、学习,然后将那些陌生的思想、艺术、科技一点点翻译过来的过程。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析翻译中的“不可译”难题,是存在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还是说,聪明的翻译家总能找到曲径通幽的路径?我特别想知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究竟能扮演多大的角色?他/她是否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带入其中,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原文?这本书会不会讨论一些具体的跨文化交流场景,比如国际会议、文学作品的交流,甚至是商业谈判,这些场景下的语言障碍和沟通策略是怎样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视角,让我理解为何有时候,尽管语言相同,但沟通依然会产生误解,而有时候,即使语言不通,也能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达成理解。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古老的卷轴在各国之间传递,不同语言的学者们埋头研究,以及现代社会中,各种信息在互联网上飞速流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翻译的“深度”问题,比如,当我们将一门古老的语言翻译成现代语言时,是否会丢失其原有的韵味和历史厚重感?又或者,当我们将充满地方色彩的方言翻译成普通话时,那些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又该如何保留?这本书会不会涉及一些语言学上的概念,比如语用学、语义学等,并将其与跨文化交流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翻译不仅仅是词语的转换,更是一种对文本背后文化意图的解读和重构。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不同文化之间通过语言得以交流的精妙之处,以及这种交流在塑造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