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之血:戴洪軒談樂錄

狂人之血:戴洪軒談樂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樂評
  • 音樂史
  • 戴洪軒
  • 搖滾樂
  • 流行音樂
  • 文化評論
  • 音樂隨筆
  • 樂壇迴憶
  • 音樂觀察
  • 中國音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戴洪軒(一九四二─一九九四)

  是那個年代最勇敢的藝術傢。

  他對學生是毫不掩飾、毫無保留的。一個人既然敢赤裸裸地站在學生麵前,那麼,他也是赤裸裸地麵對自己。

   在社會的價值觀與體製的麵前,他是不低頭的。然而,這個衝擊力道反彈迴來,受傷最大的是他自己。就像希臘神話的伊迪帕斯,麵對弒父娶母的真實時,隻能刺 瞎自己的雙眼。真正有勇氣直麵麵對真相的人,就隻能做瞎子,因為真相太過凶猛,凶猛到沒有一雙人類的眼睛能夠直視。從此之後,伊迪帕斯就成為先知。

  戴洪軒是個先知,而先知的代價就是瞎掉,以及毀掉他自身,而周遭的世界也隨之塌陷,變成一個黑洞。──侯德健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狂人之血:戴洪軒談樂錄》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實、自然: --- 《時間的迴聲:二十世紀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命運與精神肖像》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究二十世紀中國曆史洪流中,一批重要的知識分子群體所經曆的時代劇變、思想抉擇及其精神世界的復雜景觀。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私人信劄、日記以及未刊檔案的梳理與解讀,本書試圖超越傳統的傳記敘事,構建一幅多維度的群像畫捲,揭示在劇烈社會轉型期,知識分子個體命運與宏大曆史敘事之間的張力、共謀與掙紮。 第一部分:啓濛的陣痛與思想的熔爐(1900-1937) 本部分聚焦於辛亥革命前後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的知識界生態。這一時期,是傳統儒傢思想體係崩潰與西方現代性觀念湧入的劇烈碰撞期。我們首先考察“留學生一代”如何將異域思想火種帶迴本土,並在京津滬等知識中心播撒。重點剖析瞭新文化運動中知識分子在“打倒孔傢店”與“引介德先生、賽先生”過程中的思想路徑。 書中詳細描摹瞭不同學派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與分野。例如,對“五四”一代在自由主義、激進社會主義以及保守主義之間的搖擺進行瞭細緻的論述。通過個案研究,如某位在北大任教的哲學教授如何在康德、尼采與馬剋思主義之間尋求思想的落點,以及一位文學批評傢如何力圖在白話文革新與民族文化傳承之間架設橋梁。我們特彆關注瞭這一時期知識分子對國傢命運的深切關懷,以及他們如何將學術研究視為一種介入政治、改造社會的實踐方式。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論戰、友誼與決裂,如同一個思想的熔爐,為後續的時代走嚮奠定瞭復雜基調。 第二部分:戰爭、流亡與堅守的年代(1937-1949) 抗日戰爭的爆發,徹底重塑瞭知識分子的地理分布和精神重心。本書將重點放在“西南聯大”這一特殊曆史空間。聯大不僅是學術的聖殿,更是知識分子在炮火下堅持文化與教育使命的象徵。我們不僅描繪瞭教學相長的盛況,更深入挖掘瞭他們在物質匱乏與政治動蕩中維持學術尊嚴的艱難。 此外,本書對那些選擇留守淪陷區的知識分子群體的處境進行瞭審慎的考察。他們如何在民族大義與個人安危之間做齣抉擇?他們的學術活動是在“閤作”的錶象下保持獨立性,還是不可避免地被捲入政治的泥淖?通過對當時日記和未公開發錶的書信的分析,本書試圖呈現一個更為立體、充滿道德睏境的群體側影,而非簡單的“忠”或“奸”的二元對立。 解放戰爭時期,知識分子麵臨著更為尖銳的站隊選擇。本書通過對當時大學校務、學術機構人員變動的細緻記錄,分析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分裂過程,以及他們對新政權建立的期待、疑慮與最終的適應。 第三部分:體製化與內在的張力(1949-1976) 新中國成立後,知識分子的角色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從“精英”走嚮“人民的知識分子”。本部分關注國傢意識形態框架下,知識分子的工作生活、學術活動和思想改造曆程。 我們詳細考察瞭知識分子參與各項政治運動的軌跡,包括“思想改造”、“反右運動”等對知識生産和個人精神的深遠影響。本書並非簡單地記述政治運動本身,而是聚焦於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對此類事件的反應機製。有人積極參與、有人選擇沉默、有人則在被迫的自我批判中努力尋找學術的立足點。例如,某位長期從事古典文學研究的學者,如何在必須以階級分析為指導的前提下,依然試圖在文本中保護其純粹的學術趣味,這種內在的張力構成瞭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精神生活的重要底色。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在新的社會結構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代際更迭。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失語”與新一代知識分子的培養,以及他們對“紅與專”這一核心命題的不同理解,為理解1960年代的學術麵貌提供瞭新的視角。 第四部分:重返現場與精神的重建(1977年至今的序麯) 本部分作為對前述曆史的呼應與審視,開始觸及改革開放初期知識分子的迴歸與反思。隨著撥亂反正的深入,知識分子重新被“解放”齣來,重新獲得瞭發聲的空間。本書將此視為一個“精神重建”的時期。 我們考察瞭“傷痕文學”的齣現,不僅是文學現象,更是知識分子對過去三十年集體記憶和個人創傷進行梳理的集體努力。同時,本書也分析瞭在新的學術規範和研究範式引進過程中,老一輩學者如何與新成長起來的學者進行知識的交接與對話,以及在信息爆炸與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知識分子如何重新定位其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 結論:永恒的追問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呈現齣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作為一個復雜群體的生命史。他們的貢獻與局限,他們的犧牲與妥協,他們的理想與幻滅,共同構成瞭理解現代中國思想史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們的問題——關於“中國嚮何處去”、“知識的價值何在”、“知識分子如何安放其良知”——至今仍在當代社會迴響,具有持久的現實意義。本書試圖提供一個紮實的史學基礎,供讀者對“知識分子的責任”這一宏大議題進行深思。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傢帶/編選

  寫現代詩,迷古典樂,愛創意電影,更喜歡與人分享生命中的美好。現任文山、新中和社大講師,颱大新聞研究所兼任講師。著有《人工夜鶯》(書林)、《城市的靈魂》(書林)、《雨落在全世界的屋頂》(東林)等現代詩集。戴洪軒之於他,亦師亦友,如詩如樂。
 

圖書目錄

前言:狂狷之間戴洪軒/簡巧珍
代序:我的宣言/戴洪軒

.輯一 狂歌

孟德爾頌的人間天堂
白遼士的地獄之火
布魯剋納的僧侶世界
蕭邦的水仙自鑑
舒曼的精神裸體
布拉姆斯的長鬍子
柴可夫斯基的憂鬱行闆
莫索爾斯基的歌
沃爾夫的壺中獨白
法朗剋的噴泉
佛斯特的美國夢
普契尼的帽子
德布西的印象
西貝流士的北國靈魂
拉赫曼尼諾夫的情燄
李查.史特勞斯的慾海
華格納的瘋狂
華格納的魔術

.輯二 人子

義大利歌劇
杜蘭朵公主
磨坊少女
幻想交響麯
卡門之歌
飛行的荷蘭人
從亂世佳人到帕西法爾
超人與死
愛與死
宗教與死
浪漫.現代.永恆
米開蘭傑利
狂歡節
魯賓斯坦
日齣時讓悲傷終結
芬妮與亞曆山大
大衛連的電影配樂

.輯三 之於

牡丹亭
旗亭宴飲
聽穎師彈琴
贈歌妓
盧炎幽寂的調子
許常惠.陳懋良.李泰祥
無聲音樂
披頭四與貝爾格
陽春白雪與下裏巴人
寂寞的滋味
單純
平淡無奇
小女兒的笑
兩幅畫
情歌
南太平洋之籟
小人物
半音下行的人生

.輯四 血性

我叫詹姆士.龐德
林中高樓
這個黃昏
劍士
酒攤 閑話:寂寞、舞、神秘、夢仙、草之頌、酒後的紅傘、上山、送葬、貓
咖啡座
臉譜
阿芬

附錄1  音樂,搖撼我,治癒我,拯救我!/戴洪軒.孫瑋芒談樂錄
附錄2  戴洪軒的音樂遊記/陳傢帶
 

圖書序言

前言

狂狷之間戴洪軒/簡巧珍


  《狂人之血》是作麯傢、樂評人戴洪軒談樂論藝的成績報告。
  
  戴洪軒,樂界公認的纔子、酒仙,也是國內少數能將文學藝術與西方音樂融會貫通,而深得文人風範的人物,能為他寫序的前輩大有人在,因此這篇前言突然變得沉重。忝為戴老師學生的我,決定還是迴歸到書寫原汁原味的「戴洪軒」。
  
  戴洪軒從五綫譜齣發,事實上,他的文字著作卻多於音樂作品,他行文予人以「狂」的印象,音樂創作較諸同年代的作麯傢卻是近乎「狷」。這種反差讓很多人不解,也忽略瞭他在颱灣音樂社會化的過程中所曾努力與締造的影響,以及身為颱灣本土作麯傢所麵臨的睏境。事情總是經過曆史的沉澱而顯清明。我近期陸續整理戴老師的音樂與文字,列入專題研究之後,纔逐漸理解這些背景,繼而體認到他是有著「惟真為美,忠於自己」的清醒,以及「與眾樂樂」的熱情。

  如果我們能迴到他的年代,那麼或許可以從他的思維中,感受到更多的藝術情懷以及潛藏於文字背後的生命力,這也將是本書齣版最可珍視的價值。

  **文字與音符共舞
  
  戴洪軒(1942-1994)齣生於廣東省遂溪縣,父親戴朝恩時任縣長,六年後辭世,年幼的戴洪軒跟隨母親戴羅桂芳移居香港,十四歲時再遷颱灣,定居颱北中和飛駝二村。由於喜愛音樂,高中時期曾與當時已在國立藝專音樂科就讀的王國樑學習樂理,一九五九年考入國立藝專音樂科理論作麯組。藝專是國內第一所以培養音樂專業人纔為主的園地,戴洪軒是第三屆的學生,老師包括蕭而化、康謳、許常惠、盧炎,而同屆同學中日後為作麯傢的尚有馬水龍及馬孑民。
  
  他畢業的年代正逢許常惠積極推動現代音樂,許氏曾發起成立「製樂小集」,這是新作品發錶會的名稱,戴洪軒曾經參與「製樂小集」第三次的演齣,發錶聲樂作品《挽歌》、《桃花扇》。一九六七年,服完兵役的他於苗栗銅鑼文林國中任教,並開始投入文字創作,首先是擔任《功學月刊》主編,此後,陸續受邀撰寫報紙副刊專欄,包括《民生報》的「今樂府」,《新生報》的「季歌」、「采薇集」。也不定期為月刊雜誌《音樂與音響》寫作。
  
  戴洪軒相關的音樂工作,包括任職廣告公司創作廣告音樂;擔任颱灣省立交響樂團研究員;一九七四年開始專任於東吳大學,並曾於各大專院校與音樂班執教,包括文化大學、實踐大學音樂係、政大新聞係、師大附中以及光仁音樂班。
  
  文字創作與音樂教學並行,帶來生活上的忙碌,反而導嚮戴洪軒作麯的黃金年代,重要作品諸如鋼琴奏鳴麯、鋼琴前奏麯、鋼琴賦格麯,弦樂四重奏,歌樂《浣溪沙》、《山花子》,以及被雲門舞集編成舞作的《過客》等,都在此時完成。

  **追求眾樂樂的境界
  
  颱灣光復後,音樂教育以西洋古典音樂為主流,西樂學習被視為貴族化,一九六○、七○年代,隨著高等教育蓬勃發展,音樂係師生成為時髦角色。戴洪軒以作麯傢寫文章,本身即帶有藝術傢的魅力,加上他對音樂感受敏銳,齣語幽默,見解獨到,在很長一段期間裏,他的音樂散文稱得上洛陽紙貴,廣被樂迷。
  
  戴洪軒不作一般性介紹,對他而言,辭典、專書上找得到的資料便不需再費唇舌。從藝術傢的責任感齣發,他的用心在培養音樂群眾,因為他深知,音樂人口正是音樂素養提高所需要的泥土。音樂傢希望與眾樂樂,那就需要觀眾,但音樂與文學之美都需要透過學習與理解纔能心領神會,不像圖畫那麼直觀,所以戴洪軒不厭其煩地以他的觀點介紹音樂。也就是文如其人,樂如其人,為什麼一聽就知道是拉赫曼尼諾夫或是佛瑞的作品,這纔是他要分析的。
  
  戴洪軒筆鋒銳利,狂放不羈。沒錯,他遣詞用字比較直率,為瞭深刻印象,極惡與極美都可以衍生齣鮮明動人的故事。試看,「蕭邦的水仙自鑑」、「舒曼的精神裸體」、「沃爾夫的壺中獨白」,多麼詩畫的選題呀,如果纔氣碰上爆炸性的人物主題,那自然就更顯精彩瞭。因此一提到強人華格納,簡直一發不可收拾,「華格納的瘋狂」、「華格納的魔術」、「超人與死」、「愛與死」、「宗教與死」,一篇比一篇精彩,其鞭闢入裏,中文世界尚無齣其右者。
  
  華格納極端「不道德」的藝術,是人類潛意識的裸裎。而他作品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將所有的瘋狂化為「意誌」。戴洪軒的結論是,在藝術裏的華格納,是完全心智正常的,他的「狂」是「狂者不狂」。而華格納樂劇,蘊藏著悽美悲壯的超人精神,影響瞭尼采與爾後存在主義的發展。存在主義當紅於二次大戰的人類大浩劫,那種亟欲掙脫上帝束縛、卓爾不群的英雄氣概,和當時颱灣的莘莘學子,一心要掙脫大學聯考符咒與社會枷鎖的心情頗為相似,所以存在主義也在颱灣風行一時。但存在主義不是嬉皮,而要以自我的嚴格紀律取代上帝的管束,其實是非常積極的思想動力。
  
  戴洪軒詼諧練達,麵對生老病死之宿命,固無從逃避,但如何活得愉快,活得有意義,祕訣就在於音樂欣賞。他的忠告是:彆懶於閱讀,彆懶於思想,更彆懶於學習。義大利人瘋歌劇,普契尼不會沒事故意寫譜摺磨人,戴洪軒以詼諧的筆觸解析杜蘭朵公主的迷人之處,他以普契尼在寫完柳兒的死便撒手西歸,強調歌劇大師是如何為他的作品付齣生命,甜美的果實正有賴辛勤栽種。

  **現代音樂:無聲勝有聲?
  
  戴洪軒談瞭不少西方現代音樂。就藝術經驗,他比較認同美國前衛作麯傢凱吉(John Cage,1912-1992)的觀念,諸如「無聲勝有聲」、「音樂即生活」、「把真麵目還給聲音」等等。他也接受另一前衛作麯傢,亦為凱吉好友的楊格(La Monte Young,1935-)所說「我對以往音樂的厭煩,是因為他們要強製聲音,以順從其意誌,如果我們對聲音真有興趣,便得放任聲音歸迴原真,並非使聲音奴役於人。」
  
  至於現代精神,戴洪軒認為,隻要是屬於自己的時代環境的觀念感受,跟著藝術生命而創作的音樂便是「新的」、「現代的」。當時正是颱灣現代音樂開展的年代,作麯傢所追尋的現代精神大抵是「以西洋的現代技法融閤中國的內涵」為理念。音樂界也在許常惠、史惟亮號召下,為瞭尋根而到颱灣各地採集民間音樂。戴洪軒曾經參與這些活動,肯定民族音樂的重要,也很推崇呂炳川博士於颱灣民族音樂學所作的努力,甚至說過「颱灣確實有著比較音樂學所需要的寶藏,這個『礦』,我們一定要眼睜睜地等著外地人來掘嗎?」
  
  他認為作麯傢是負有使命的,就像昔日齣徵的將士,帶著自己民族的特性,到五花八門的世界樂壇去。民族音樂是前進的、創意的、有強大同化力的,目的是「音樂的世界大同」,就如同巴爾托剋的音樂一樣。他也不得不承認,就客觀現況,他的這番理想確實仍屬「狂妄」。而這毋寜也是一位三十餘歲的年輕作麯傢,在麵對整個音樂大環境時,逆勢而為的一份誠懇自省與思維。

  **創作是捕捉靈動風景
  
  正因如此,戴洪軒的創作中,有一份用沙漏濾過傳統的清醒,其現代也不是太過尖銳狂野。以鋼琴麯為例,他的奏鳴麯、前奏麯、賦格以及一些小品,跟誰都不像,音樂結構嚴謹,喜歡以同樣鏇律在不同聲部相互追逐。鏇律源自他的率直,主題純粹,發展自由,是巴哈技巧注入現代思維。
  
  他的麯子可以提供聽眾想像,酒、醉、詩、情,物質到心靈解放的過程!從急促的節奏,透過力度變化來營造豐富的情緒轉摺,簡約捕捉瞭靈動的生命景象。而他總能寫齣極富色彩的主題,整個音樂有其特殊美感。相對於追求炫技與陌生色彩的前衛,它顯得傳統;對於習慣古典與浪漫的人,卻又有著令人著迷的現代感。
  
  戴洪軒為古詩詞所寫的歌樂,帶有很濃的印象色彩。以自由十二音為基底,音韻的延展自然而有意境,鋼琴伴奏好使用脫離和聲關係的色彩性和聲語言,為情境而鋪陳的分解音型,常有意採用空泛的純四、五度與色彩性的不和諧音程相互交應,遊走在調性與非調性之間。《春日獨酌》、《山花子》,其閑適、寜靜,有誰知我此時情的那種恬淡、從容與超然,充分流露齣戴洪軒個人對田園風光的嚮往,也就是,忠實於詩意的那種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慨。
  
  很難體會,生性浪漫的戴洪軒,音樂所傳達的竟是如此內斂而剛毅的雋永。而且,在形式上,除瞭一首弦樂四重奏,泰半屬小品。鋼琴麯《巴哈去阿裏山》、《小庭園》、《校園鍾聲》,看來直是生活記趣。他為好友陳傢帶的現代詩〈雨落在全世界的屋頂〉配上音符,也為自己的詩〈舞颱人生〉、〈往日的帆〉譜麯。音樂就是生活,生活即是音樂,這不正是戴洪軒活潑拒絕矯情的個性嗎!
  
  較之同期專業作麯傢,他的音樂既不著墨於技法的突進,也少民族性的探索,但這份質樸的情調,卻有著入世的魅力,讓人禁不住想彈唱。樂評人張繼高曾說颱灣作麯傢的音樂「從黃自到許常惠,這其中是不是還應該有些東西?那些東西,是否比較容易接受?」或許,戴洪軒寫的正是那些東西。

  **跨界藝術先驅
  
  有關戴洪軒的音樂,許常惠曾有「他寫文章比作音樂大膽」一說,不過,此話背後應該是基於彼此對音樂作用的理念不同。因為,若提到整體藝術,戴洪軒的熱情以及實驗精神是無人能敵的。
  
  一九七五年,林絲緞舉行首次個人舞展,戴洪軒便曾一手包辦現場演奏的音樂製作,並將他自己的詩作貫穿於舞碼中間呈現,稱之為「幕間劇」。以現在的觀念,我們應該是會用「跨界」這個名詞,但是在那個當時,我認為戴洪軒是以凱吉的實驗音樂「起居室的故事」為藍本,亦即,它將這一次劃時代舞展,當成是一部以詩文、音樂、戲劇、舞蹈與當下的情境融閤在一起的前衛音樂來設計。就如同日後李泰祥也曾在一連串的「傳統與展望」中,熱衷於這類實驗一般。可見,多元藝術的種子早已埋藏於戴洪軒的創作世界。而他也在因緣際會之下,成為颱灣音樂藝術跨界的先驅者。
  
  他分身去評電影話配樂,還齣專書,允為國內開先河者。談電影配樂,戴洪軒既能宏觀談論整體音樂結構,也能單從主題樂句、發展乃至配器著手。他解釋如何從電影中欣賞配樂,分析樂劇主導動機運用在電影配樂的優缺點,也提供作麯傢為電影編寫音樂的原則──從瞭解電影的精神開始。

  **每滴血都彌足珍貴
  
  戴洪軒一九七七年舉行首次個人作品發錶會,這是國內繼許常惠、馬水龍之後的第三次作麯傢個展,很受矚目。此後他陸續在颱北藝術季發錶《第一號弦樂四重奏》,為文建會的委託創作發錶《紅豆詞》(聲樂麯)、《鍾》(長笛奏鳴麯),於「劉塞雲的歌路迢遙」中發錶聲樂麯《遐想》。兩本文字作品《談電影配樂》、《狂人之血》也都在其間齣版,看來正是「文中有樂,樂中有詩」最富生命力的階段,不料卻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四日傍晚因為喝酒駕車,發生嚴重車禍,從此身體受到極大損傷,健康不再,也少有音樂創作。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因腦中風辭世,得年五十三。英纔早逝,令人無限欷噓。
  
  戴洪軒以作麯名世,但聽過他音樂的人有限。他真正的影響力在文字,透視、富機鋒,偶爾帶有自嘲與反諷,常給人痛飲狂歌之感。事實上,這些論述並非無的放矢,戴洪軒在解說的層次上,有其深刻的學理基礎。天馬行空似的浪漫,是充滿音樂與生命熱情的世說新語,飽含啓發性。所謂「狂者不狂」也!他對西洋音樂的精闢評析,確實為愛樂者帶來閱聽上的提升;他關心流行歌麯的內容與發展,為肯定校園民歌價值而寫的文字,於今看來還成為音樂學研究的寶貴資産呢。
  
  身處颱灣現代音樂民族趨勢的潮流中,他以獨特美學取嚮奠定個人化的樂風,是立基於現代的自省與獨白,也是理性的選擇,他說過「我有自知之明!」
  
  而唯一真正隨心所欲而瘋狂者,應該是錶現在他的純文學當中吧。少瞭文學就不成戴洪軒--他的散文與小說充滿人世的關懷,也真切流露對生命存在與虛無的探索。他的詩作充滿象徵主義的色彩,〈我叫詹姆士.龐德〉、〈劍士〉,簡直比颱灣文壇的現代詩還前衛;他與盧炎閤作的藝術歌麯〈林中高樓〉,則展現他在古典詩的纔華。煮酒成文,齣古入今--笑談人生藝術,樂在杯裏乾坤。戴洪軒的來去匆匆,為樂壇留下幾許浪漫與悲壯。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戴洪軒的追悼會上,作麯傢馬水龍說:「他是一位音樂思想傢。」詩人?弦說:「他雖然是音樂傢,卻具有文學傢的內涵。」鋼琴傢葉綠娜則說:「他算是颱灣少數未將靈魂齣賣給物質功利的藝術傢。」他在颱灣跨界影響的前代文青,至少包括孫瑋芒、莊裕安、陳傢帶、施至隆、侯德健、吳鳴,新世代詩人一靈驚艷之餘,搶購瞭《洪軒論樂》齣版社最後兩百多本庫存,網路分送樂友,蔚為傳奇。斯人已遠,麵對這樣一位集閤瞭音樂、文學、影劇鑑賞力、創作力的藝術傢(大師兄施至隆稱之為文藝復興人)之文字重現,自有其史料以及藝術傳承的意義。戴傢女兒海帝、海倫感於父親著作滄海遺珠已久,決定齣手搶救,和時間拔河,乃有此次遠流版文集誕生。
  
  為瞭便利閱讀,本書主編陳傢帶,在戴洪軒眾多作品中推敲篩選,採用「狂人之血」書名。全書以此四字拆開分成四輯,輯一「狂歌」幾乎是西洋浪漫派作麯傢群相;輯二「人子」以個彆作品為主,兼及現代鋼琴傢及電影;輯三「之於」迴歸東方音樂,漫談情思理想;輯四「血性」則為純文學創作。本書除瞭凸顯戴氏的創意與靈視,也期待愛樂者的深廣共鳴。

  狂人之血,每一滴都彌足珍貴!

(本文作者為音樂學博士)

自序

我的宣言 戴洪軒


  不談東論西;我們是搞音樂的;我們看到好看的女孩,不會「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一番;那是搞文字的人的事。我們的隻是一段「聲音」。我們用五綫譜寫日記;「文字」,我們不會用。
  
  文天祥是誰,嶽飛又是誰,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苦海女神龍。她每次齣場的時候都有一首歌,「這個」,我們知道。
  
  我們「靜默」地看一個黃昏離去瞭,「無聲」是「有聲」的反麵;我們「靜默」地聽黃昏的道彆;我們知道,哪有音樂沒有休止符的。
  
  「美女」與「音樂」,你們喜歡哪樣,「美女」拋棄你的時候,「音樂」
 

圖書試讀

附錄一

音樂,搖撼我,治癒我,拯救我!
戴洪軒∕孫瑋芒談樂錄


字、字、字。每天接觸的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遺漏瞭某些真理。在音樂裏,我找到瞭那失落的真理,填補瞭文字的罅隙。

音樂是情與智的至高結閤、人心最赤裸的呈現,那麼富於機智,又那麼富於生氣。
音樂永遠是新鮮的,好麯子的好演奏百聽不厭;音樂永遠是隨和的,任憑你齣神傾聽或充耳不聞。

純潔的理想主義、宇宙性的激情,在今世的藝術中極端退化,音樂曉我以人類精神被遺忘的高度與力度。

對抗視人生為徒勞的虛無主義,對抗怯於獻身理想的犬儒主義,我召喚音樂,這有聲的精靈,無形的火焰。

戴洪軒:人生總會有些時刻,在心中流過的絕不是語言,應該是一段「音樂」吧!那時,連「談什麼都是多餘的」這句話也是多餘的。

音樂有三種。其一是文化的聲音:以往的大師們寫下的作品,像李龜年、湯顯祖、貝多芬、華格納等人的音樂作品。其二是自然的聲音:像水聲、風聲、車聲、人聲等等。其三是你心中的聲音,隻有你自己纔聽得見。

我傢過年時的春聯永遠是:「一園花發來知己,萬捲書開見古人」。如果將書閤上,傾聽自己心中的活動,是「言語」的話,就寫成文章;是「聲音」的話,就作成音樂;是「形象」那就作成美術之類的作品。如此就是我的創作生涯。

孫瑋芒:去年看瞭澳洲導演珍康萍編導的電影《鋼琴師和她的情人》,被她的音樂觀深深震撼。在十九世紀的紐西蘭這樣的天涯海角,被放逐的人──女主角艾達對音樂的愛仍不衰竭;音樂,成為這位孤獨啞女的最後救贖力量。導演也相信,即使是粗魯的捕鯨人,內心也有美好的、敏感的一麵,也會被音樂感動。他偶然聽到女主角在海灘上彈奏鋼琴,發現瞭自己對音樂、對女人的柔情,後來決定用土地換鋼琴。

我完全同意珍康萍的信念。像我自己對音樂的需要,也是偶然間發現的。
我相信,不分東方、西方,人對音樂的喜愛,是自發的,天生的,不是任何政治力量可以操控的。

戴:你舉齣來的感動,隻是音樂裏感動的一種。音樂的感動,可以讓你愉快,也可以讓你非常不愉快、非常難過、非常痛苦。在醫院裏,放給病患聽的音樂,一定是莫劄特或巴哈,不會是貝多芬,更不會是現代音樂。如果一個病患本來還有救,你給他聽貝多芬,他說不定會因此瘋掉。

以醫生的眼光來看,音樂的感動不見得是愉快的、正麵的、好的。
音樂也有邪惡的一麵,有時候邪惡極瞭!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這本書,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名字的獨特。 “狂人之血:戴洪軒談樂錄”,這個組閤本身就極具畫麵感和衝擊力。 “狂人之血”聽起來就充滿瞭戲劇性,似乎預示著某種激昂、甚至有些偏執的情感錶達,又或者是某種源自內心深處、不被世俗所束縛的創作衝動。而“戴洪軒談樂錄”,又將其拉迴到瞭一個相對具象的層麵,指嚮瞭音樂,指嚮瞭某位創作者或評論者的聲音。這種反差,讓我覺得這本書絕不是一本可以簡單歸類的作品。 我很好奇,這位“狂人”究竟是如何與“樂”發生聯係的?他所傾注的“血”又是為瞭什麼?是為瞭追求某種極緻的藝術?還是為瞭錶達某種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這本書,會不會是一場關於音樂的內心獨白,抑或是一次對音樂本質的深刻探尋? 我期待著,它能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音樂,去感受音樂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深邃哲思。 我希望它能像一股強大的氣流,席捲我的思維,讓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最終在閤上書本的瞬間,留下深刻的思考和久久迴蕩的共鳴。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夠獨特,也夠吸引人。“狂人之血”幾個字,立刻就勾勒齣一種充滿張力、甚至帶著點危險氣息的畫麵,讓人不由自主地想知道,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或情感。而“戴洪軒談樂錄”又給這份神秘增添瞭一份學術或藝術的底蘊,暗示著裏麵或許是對音樂的深刻見解,或是對音樂創作心路曆程的記錄。這種強烈的對比和反差,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會是一本平淡無奇的作品,它很可能蘊含著某種深邃的思考,或者是一種不走尋常路的藝術錶達。我很好奇,這位戴洪軒先生,他是否就是那個“狂人”?他的“血”又是指什麼?是創作的熱情,是內心的呐喊,還是對音樂極緻的追求?這本書,會不會是一場關於音樂的狂歡,一次對音樂邊界的探索?我期待著,它能帶給我一種震撼,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從更深層次去理解音樂的魅力,去感受音樂所承載的情感和力量。我希望,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能夠被它的內容所吸引,被它的思想所打動,最終,能夠收獲一次難忘的閱讀體驗。

评分

拿到這本書,第一感覺是它的分量。不是說它有多厚重,而是它散發齣的那種內在的厚重感,讓人覺得它承載著豐富的信息和深刻的見解。封麵上的那種藝術化的處理,讓它在書架上脫穎而齣,帶有一種藝術品的氣質。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專業知識與個人情感巧妙融閤的書籍抱有好感,而“戴洪軒談樂錄”這個副標題,恰恰給瞭我這樣的期待。我猜想,裏麵大概不會是枯燥的樂理分析,也不會是流水賬式的經曆敘述,而更像是一場與一位深諳音樂之道的朋友的深度對話。我很好奇,這位戴洪軒先生,他對音樂的理解,是否會顛覆我過往的一些認知?他所講述的“樂”,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樂”?是純粹的技藝,還是情感的錶達,抑或是某種超越現實的體驗?“狂人之血”這個主標題,又像是為這場對話注入瞭靈魂,讓它不至於流於平淡,而是充滿瞭激情和生命力。我期待著,在閱讀這本書時,能夠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振奮,一種對藝術的全新解讀,甚至是一種對生活態度的啓發。它或許會像一劑強心針,喚醒我內心深處的某種沉睡已久的渴望,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音樂,以及與藝術的關係。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一種“有料”的感覺,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種略帶張揚又有點復古的字體,配上某種深沉的背景色,第一次看到就讓人心裏癢癢的,想知道裏麵到底藏著怎樣的故事。當然,單憑封麵就下判斷未免太武斷瞭,不過有時候,一個好的封麵確實能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我忍不住想去翻開它,看看它能否兌現這份視覺上的承諾。這本書的名字也頗有深意,“狂人之血”,聽起來就充滿瞭故事性,帶著一股子衝勁和不安分的勁頭,仿佛預示著裏麵的人物或情節絕非平淡無奇。而“戴洪軒談樂錄”,又透著一股子文雅和專業,似乎要深入探討音樂的某種內核,或是記錄一位音樂人的心路曆程。這兩種看似有些矛盾的元素碰撞在一起,反而激起瞭我更大的興趣,總覺得它可能不是一本簡單的音樂入門書,也不是一本純粹的個人傳記,而是某種融閤瞭情感、藝術與思考的獨特作品。我尤其好奇,這位“戴洪軒”究竟是一位怎樣的音樂人?他的“談樂”又是怎樣的風格?是激昂的、深沉的、還是齣人意料的?這本書,會不會像一股暗流,悄悄地滲透進你對音樂乃至對人生的認知,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由自主地産生共鳴,或是引發一些全新的思考?我期待著在字裏行間,能感受到那種“狂人”的爆發力,也能品味到“談樂”的細膩之處,最終,能有一個令人迴味無窮的閱讀體驗。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名字一開始就抓住瞭我的眼球。“狂人之血”四個字,帶著一種原始的、不受拘束的力量感,仿佛能夠瞬間點燃讀者的激情。然而,緊接著的“戴洪軒談樂錄”又將這份狂放拉迴到瞭一種更為細膩、更為專業的語境,讓我立刻聯想到,這可能是一本關於音樂創作、音樂理論,或者音樂評論的著作,而且是一位有著獨特見解的音樂人寫就的。這種“狂放”與“專業”的結閤,讓我感到非常好奇。我很好奇,戴洪軒先生是如何將他理解中的“狂人”精神,融入到他對音樂的解讀之中?他所談論的“樂”,是否也帶著那種不羈的、獨樹一幟的色彩?這本書,會不會是對傳統音樂理論的挑戰?或者,它會揭示音樂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充滿人性掙紮與光輝的創作故事?我期待著,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走進音樂的殿堂,去探索那些我未曾發現的角落,去感受那些我未曾體悟到的情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一種智識上的啓發,讓我對音樂,乃至對藝術的理解,都能夠得到一次升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