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拿手術刀,下班拿樂器
你的醫生很可能有一個祕密身分
旅美音樂傢 馬友友 盛情推薦
波士頓隆伍德交響樂團不可思議的故事
揭露音樂與醫學之間驚人的交互影響與對話
音樂如何改變醫學?音樂能像醫師治療病患那樣,療癒醫師?作者黃美賢醫師引人入勝的敘述,帶領我們一探同時從事音樂與醫業者的生命樣貌。其中,治療與音樂不但並行不悖,還相輔相成、相互輝映。波士頓隆伍德交響樂團驚人的故事,揭露瞭音樂與醫學間不可思議的對話,兩者在神經學層麵上的交互影響,將為整體醫療行為帶來莫大助益。
你也許聽過隆伍德交響樂團(Longwood Symphony Orchestra,LSO),但它可不是普通的交響樂團。LSO創立於1982年,成員由波士頓地區傑齣的醫師、醫學院學生與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組成,並自1991年起,在主席、首席小提琴手黃美賢醫師(Dr. Lisa Wong)的領導下蓬勃成長。這群以自己的非凡成就引以為豪的音樂傢,已享譽全球,擁有廣大樂迷。
黃美賢醫師在書中記錄瞭這些醫師的音樂纔華,如何影響瞭他們從事醫療行為的方式;相對的,他們的職業對其音樂又帶來何種改變。當一位外科醫師從忙亂的急診室,轉換到嚴謹的交響樂團排練時,這中間經過怎樣的認知與情感轉換?早上到貧窮社區齣診,接著當晚在爵士樂團吹奏小號,是什麼樣的感覺?
本書優美獨特,令人耳目一新且充滿正麵能量,是具備一切元素的大眾非文學作品,在情感、靈魂、身體、智性與靈性的交織中,譜齣動人的樂章。
本書特色
「恭喜隆伍德交響樂團,為音樂與醫療建立起如此清晰易懂的關聯。遵循史懷哲博士的『尊重生命』哲學,黃醫師與隆伍德交響樂團的成員,多方麵彰顯瞭人性。」——馬友友
「錶演的廣度與創造性以及驚人的細膩,讓我印象深刻。但這不是波士頓交響樂團,也不是新英格蘭音樂學院,而是隆伍德交響樂團。」——《華爾街日報》
「音樂讓人類生存的每一麵嚮,獲得養分、支持、維係及力量。音樂對我們的醫療人員及他們所執行的療癒藝術,是多麼自然天成的夥伴。黃醫師引人入勝的敘述,提供瞭一扇進入醫療人員生命的忠實窗口;在那裏,療癒與音樂正幸福地共舞。這是所有追尋生命喜樂與貢獻的人必讀的啓發之書。」——馬剋.邱吉爾、迪恩.艾默裏塔斯,新英格蘭音樂學院暨美國係統總監
作者簡介
黃美賢 Dr. Lisa Wong
黃美賢博士是哈佛醫學院小兒科的醫師,並在波士頓南岸自己開業。她是隆伍德交響樂團董事會主席,麻州兒童觀眾計畫的董事,並協助成立「讓音樂迴來」計畫,讓波士頓公立學校又再度開始在課堂上教授樂器演奏。
羅伯特.維亞加斯 Robert Viagas
羅伯特.維亞加斯創立並經營Playbill.com、Theatre.com及百老匯電視網,也是Playbill齣版的編輯。他撰寫或編輯過十四本書,現居紐約市。
前言─—柏納德.羅恩醫師
前言─—黃美賢醫師
第一部:醫界音樂傢登場
1 醫界音樂傢序麯
2 帶著小提琴的小兒科醫師
3 音樂與治療師,從阿波羅到史懷哲博士
4 隆伍德交響樂團找到瞭它的蘭巴雷內
第二部:音樂、醫藥與治療
5 音樂傢—醫師調閤
6 音樂作為治療媒介
7 音樂與腦部發展
8 左半球與右半球
9 剋服失調
10 音樂傢,治好你自己
11 音樂與心理健康
第三部:醫界音樂傢及社區
12 從衝突和弦到完美和諧
13 把人性帶迴醫界
14 未來的醫界音樂傢
附錄A:我們聽的音樂
附錄B:來自醫界音樂傢的個人建議
引用文章
附加文章
隆伍德交響樂團的社區夥伴一九九一~二○一一年
附注
前言
我這一生都在和病患與觀眾分享音樂與醫學的療癒藝術。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這兩者之間有很強的相似處。兩者都需要高度訓練、熱情、專注,還有分享的天性。當音樂傢看著一段樂麯,那些音符隻是紙上的黑點──是聽覺的視覺呈現。一旦經過分析、消化和瞭解,而且一旦音樂傢加入他或她自己的聲音、經驗和創造力,那些黑點就會奇蹟般地轉化成令人震撼的美麗樂章,或令人心碎、充滿感情的音樂。身為醫師,我們也同樣看到,診斷結果可以直接來自一堆實驗室檢驗報告或大批X光片。醫學就像音樂一樣是門藝術:我們將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知識閤併後,加入經驗和創作力──然後得齣隻適用於某個病人的最佳診斷結果。就像我們聆聽音樂,我們也必須聆聽病人的話。
以音樂療癒人群是我自己傢族的共同信念。我先生,小提琴傢張萬鈞(Lynn Chang)是一對醫師夫妻的長子,如果他沒有在一九七四年還在哈佛大學唸書時,於義大利贏得國際帕格尼尼大賽首奬的話,很可能也會成為醫師。當他迴到美國時,他很高興地退瞭有機化學課(雖然我覺得他會成為一個好醫師!),轉而成為一位職業音樂傢。他用他的音樂關懷他人。作為演奏傢和老師,他指導並鼓舞瞭許多年輕人,跟著人生旅程的腳步,持續追求他們的夢想,無論是不是和音樂有關。有些他的學生進入美國的頂尖管弦樂團,從洛杉磯到芝加哥到波士頓都有。其他人則一邊當醫師、工程師或科學傢,一邊持續音樂生涯。我們都相信,音樂感動人生,並産生真正的社會改革。二○一○年十二月,萬鈞獲邀在當年的諾貝爾和平奬頒奬典禮上,為得奬者詩人劉曉波演奏,他也是一位身陷囹囫的人權鬥士。在那裏,對著一把象徵性的空椅子演奏,他的音樂傳達齣有力的訊息。安徒生常被引用的話聽來真實無比:「語言錶達不齣的意思,音樂可以。」
本書描繪好幾位我的音樂與醫學上同事的生活,他們投注相同心力,透過他們的醫術與音樂來改變世界。這是關於隆伍德交響樂團的故事,它是波士頓一個由醫療專業人士所組成的樂團。正如交響樂團中每個樂器都扮演不同角色,隆伍德交響樂團的每位成員,也在這個醫界音樂團體中扮演獨特的角色。有些人是活力十足的年輕學生,人生纔正要起步;其他人則是資深的元老級醫師,有著多年的管弦樂團經曆。二十八年來,樂團一直在音樂、醫學及社區服務三個元素間尋求平衡,盡其所能地讓世界變成一個更好、更健康、音色更優美的地方。
我們一直在投入心力讓我們的社會恢復生氣。過去一百年來,醫學的發現與技術已根絕瞭許多疾病,改善瞭生活品質,並延長人類的壽命。但醫學技術仍有未盡之處。身為醫師,我們必須迴歸醫學的根源。通常,診斷結果並不是靠著另一次的實驗室檢測或電腦掃描,而是安靜地和我們的病人坐在一起。一個人的「生命跡象」不僅在於溫度和血壓,也在性格與情緒中。我們的音樂訓練幫助我們去傾聽,而不隻是聽見,而且能辨認齣,每次的診斷中都有一首歌麯。
黃美賢醫師 二○一一年十一月於波士頓
‘仁醫樂手’這個書名,就像一個精緻的鑰匙,打開瞭我內心深處對美好事物的渴望。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期待著能夠看到一種純粹而美好的力量,一種能夠跨越世俗的界限,直擊人心的情感。我希望書中能夠描繪齣,當一個人能夠將自己的專業技能與對生命的無限熱愛相結閤時,所能爆發齣的驚人能量。我期待著,這種能量不僅僅體現在治愈疾病上,更體現在撫慰靈魂、點燃希望上。書中的‘仁醫’,或許不隻是在用藥,更是在用一份無私的關懷去觸碰每一個脆弱的生命;‘樂手’,則是在用音符,編織成一首首療愈的詩篇。我渴望在這個故事中,找到一種關於善良、關於奉獻、關於生命價值的全新解讀,讓我的內心得到升華,讓我的眼界得到開闊。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旅行,我迫不及待地想在這趟旅程中,發現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閃光點。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仁醫樂手’,一開始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一個能夠用音樂撫慰人心的‘樂手’,如果同時又擁有‘仁醫’般的關懷和技藝,那該是怎樣一種令人敬仰的存在?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畫麵:或許是某個隱居山林,彈奏古琴的醫生,用琴聲調和病人的心緒;又或許是在喧囂的都市中,一位白衣天使,在手術的間隙,拿起樂器,奏響一麯慰藉人心的鏇律。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描繪齣這樣一種跨越瞭職業界限、將藝術與醫術完美融閤的靈魂。我希望故事能夠深入探討,音樂是如何在病痛的摺磨中,成為一種獨特的療愈力量,不僅僅是緩解身體的痛苦,更能觸及靈魂深處,給予病人希望和勇氣。同時,我也好奇,成為‘仁醫樂手’背後,需要付齣怎樣的努力和犧牲,他們是如何平衡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領域,並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真諦。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為我打開瞭一個充滿想象的空間,讓我對其中可能蘊含的深刻情感和獨特視角充滿瞭期待。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我原以為會讀到一個關於醫生和音樂的故事,但實際上,它觸及瞭更為宏大和深刻的議題。‘仁醫樂手’這個角色的設定,簡直是一個天纔的構思。它巧妙地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技藝——醫學的嚴謹與藝術的靈動——融閤在一起,創造齣一個前所未有的、立體而豐滿的人物。我被書中對‘仁心’的解讀深深打動,那種不計迴報、全身心投入到幫助他人中的精神,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珍貴。而‘樂手’的身份,則為這種‘仁心’增添瞭一層浪漫而詩意的色彩。音樂在這裏,不再是單純的娛樂,而是成為瞭連接心靈、傳遞情感、甚至治愈創傷的橋梁。我從中看到瞭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人類情感復雜性的細膩描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和節奏,讓我一度感到有些意外。我以為會是那種情節跌宕起伏,充滿戲劇性衝突的作品,但它呈現齣的,卻是一種更為內斂、更為細膩的敘事風格。主人公‘仁醫樂手’的形象,並不是那種高高在上、完美無缺的英雄,而是一個有著自己睏惑、有著自己掙紮的普通人。他的‘仁醫’之術,並非總是立竿見影,他的‘樂手’纔華,也並非總是受人矚目。然而,正是這種真實和接地氣,反而讓我對這個角色産生瞭更深的共鳴。書中對細節的刻畫,比如每一次演奏前,他手指在琴弦上的輕微試探,或者每一次詢問病情時,他眼神中流露齣的關切,都顯得那麼真實可信。我喜歡這種不急不緩的敘事,它給瞭我足夠的時間去品味每一個情節,去感受人物內心的變化,去體會那種在平凡生活中閃耀的非凡光芒。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在我心中建立瞭一個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形象。這位‘仁醫樂手’,他不僅僅是一個故事的主角,更像是我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並且會深深敬佩和懷念的人。他的每一次診療,都帶著一份超乎尋常的細緻和耐心,仿佛能洞察到病人內心最深處的恐懼和渴望。而當他拿起樂器時,那份從指尖流淌齣的音符,又似乎擁有瞭某種神秘的力量,能夠消弭現實的嚴酷,讓人們在片刻的寜靜中找到喘息和力量。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這種‘治愈’的描繪,它不是簡單粗暴的藥物乾預,而是滲透在每一個細節中的溫暖與關懷,是對於生命尊嚴的極緻尊重。那種人性的光輝,在書中的字裏行間,散發著一種獨特而持久的魅力,讓我不禁一次又一次地迴味,思考著自己生活中,是否也能成為彆人眼中的‘仁醫樂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溫暖他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