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離開定點的人,就讓船橋彰帶著你
橫越北迴歸綫,跳過海洋,指嚮中南半島的天晴或雨
連租屋處一併退掉的義無反顧
一隻背包就能行走天涯的浪漫
集結成一本貼滿票根、堆疊迴憶的筆記
「左轉齣海,一路嚮南。從新店到新加坡,緊貼地球錶麵。」
自新店往基隆港搭輪船到廈門,以巴士或火車行經中、越、寮、泰、馬等國,
到達中南半島最南端的新加坡。
八十八天的旅行是一條綫,途中要「經過」什麼地方?「停留」幾天?這條綫要在哪裏打結?
旅行的重點不建構在「到何處旅遊」,而是自己與旅程本身。
即使你不是個高明的玩傢,不擅長採集沿途的風景標本,
但隻要走過這段路、過瞭這些時日,你也可以寫下自己的故事。
船橋彰,寫完瞭屬於他的那一段。
八十八天的行程,每一天都是一則極短篇。
在潮濕的氣候底,在擁擠的人潮中,
與攤販、異國背包客、旅店的老闆,甚至是襤褸的街童,
對望一眼,交換微笑,簡單的談話;爾後交織成船橋式的停格風景。
跳島,從颱灣跳到中南半島,也從日常跳齣規範舞齣姿態;
沉甸甸的旅行紀錄,那是船橋彰,八十八天的靈魂重量。
名人推薦
工頭堅/王盛弘/郝譽翔/鄭栗兒
阮慶嶽/薑樂靜/龔書章 兩倍推薦
鄰近而熟悉的地區,優美而不凡的旅記。
船橋彰寫齣瞭背包客聖經《深夜特急》般的旅行韻律。--工頭堅
我綳緊著神經。彷彿我也莫名扛起瞭背包,翻頁尾隨。這跨多國邊境倒數計時的探險,用建築人斥候的眼與敏感的心,五感貼地與爬梳。
遊記文體自古肩負瞭當代記實的重要工具。如要填補不夠勇敢參加自由行犯難的缺憾,就讀橋船彰的書吧!--薑樂靜
作者簡介
船橋彰
魔羯座O型颱南人,不吃水餃,擅長做令彆人羨慕的事。颱南一中、輔仁大學應用美術係、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三十歲離開建築事務所,實驗兩倍旅行計畫,以影像及文字創作重塑旅行空間形貌,企圖以旅行維生。曾獲2009第四屆BENQ真善美奬二奬、2010第二屆旅行的意義首奬。現任大葉大學空間設計係、中華大學工業産品設計係兼任講師,著有旅行文學《印度以下,風景以上。》
風景派齣(所)─funabashi.pixnet.net/blog
i 頗快闆 Molto allegro
颱灣──新店、基隆
中國──廈門、廣州、陽朔
越南──河內、順化、會安
a01 房間八號
a02 兩倍旅行
a03 左轉
a04 一路嚮南
a05 統一與中國
a06 廣州大石頭
a07 見山不是山
a08 鞋底風景
a09 過節
a10 硬座
a11 中國到越南兩秒
a12 越南咖啡的抱怨
a13 看過風景的自己
a14 夜行遊覽車
a15 鬧鍾早知道
ii 行闆 Andante
寮國──沙灣拿吉、永珍、旺陽、龍坡邦
泰國──清萊、美斯樂、派
b01 越南到寮國豈止兩秒
b02 隻愛陌生人
b03 花貓與廢墟的冷酷異境
b04 迷你首都的落日與啤酒
b05 蒸汽男孩
b06 敬在路上的男男女女
b07 水果、炒蛋、法國麵包和黑咖啡
b08 一再偏執狂的長路
b09 最深處的他方
b10 紅疹子像開齣小碎花來
b11 寮國到泰國兩分
b12 記住無聊的街景
b13 澆下相同連綿憂愁的細雨
b14 未來與現在是同一件事
b15 你以為那樣
b16 泰國派
b17 阿賢情不知所起
b18 這個連租機車去晃晃都讓我嫌麻煩的城我會想念你的
iii 小步舞麯 Menuetto
泰國──清邁、素可泰、曼榖、安帕瓦、桑卡拉武裏、華欣、春蓬、龜島
c01 兩人旅行
c02 清邁哪好
c03 寺內寺外
c04 菜飯是盆栽
c05 心上的佛寺
c06 四颱相機
c07 渾沌森林日與夜
c08 被世界經過的世界
c09 窗外的兩麵風景
c10 車上路上四則
c11 波浪語文學係說水組
c12 夜市展覽
c13 泰式奶茶的美麗與哀愁
c14 凱特J
c15 集市上水
c16 水淹寺
c17 緬甸隔壁
c18 多遠
c19 恰圖恰圖恰
c20 是退潮啊
c21 過境之後
c22 小海島幻想
c23 很久沒聯絡瞭
c24 私我海角
iv 甚快闆 Allegro assai
馬來西亞──檳城、吉隆坡、馬六甲
新加坡
颱灣──桃園、新店、景美
d01 泰國到馬來西亞兩個德國人
d02 初戀周安琪
d03 李心潔手拿沙嗲笑得燦爛
d04 再見再見
d05 SAM的洗衣店
d06 散步是一種住居態度
d07 澤木耕太郎的落日與探險傢海峽
d08 馬來西亞到新加坡兩座橋
d09 預告與字幕
d10 狼狽開學日
d11 房間八號半
d12 月秀的臉書旅行
d13 流浪不需計畫
d14 房間九號
作者說
從這,到那。
不追夢、不找自己、不熱血勵誌、不教曆史地理,
純粹記述移動旅行的清澈本質。
這是一場四個樂章的中年男子雨季旅行,
小島、海洋、大陸、半島,一路嚮南,自山到海。
慢慢的走靜靜的聽,天地便自有鏇律繽紛。
可以在路上走,可以經過我愛的風景,把手伸進湖麵水波,把手攀在關不上的車窗邊納涼,這樣好多瞭。距離反應在時間,地錶作用給身體,巴士、火車、單車、渡舟,總得駛過行旅的境地。即使不是高明的玩傢,一旦走過這段路、這些時日,我就已寫好瞭作業,一部誠實的移動事件集。
作者序
<房間八號>(代序)
「你還是得搬走,因為我不保證可以把空房租齣去,如果找不到人來住,我也會搬走。」
高中同學也是室友兼二房東的W告訴我。
當初住進這處位在新店的老公寓,是因為W空瞭一間房缺室友,並不是我刻意找的。不閤常理的銳角型社區配置將陽光遮去大半,加上十幾公尺旁的瑠公圳有些沾黏在印象裏的異味,老實說一開始我並不喜歡這裏,不過省去找房子的麻煩,懶惰朦朧美化瞭感官意識,結果一住就是兩年,現在要搬走也是有些不捨這裏的靜瑟區位和便宜房租。
我本來打著如意算盤,想靠著與二房東的十幾年交情,準我把傢當通通堆在當成儲藏室用的客廳裏,好讓他把空房租給其他房客,等我迴來再另覓住處。萬一最後傢當們還是沒有著落,也頂多就把它們搬迴老傢。畢竟省下三個月的房租,少說也是我一個月的旅費,足以讓我在行程裏多填上一個陌生國傢。所幸在此失策時友人R伸齣援手,我隻要在齣國前把住處清空,把「一個在颱北的傢」打包,運到R的頂加客廳。感謝R,即使你傢在六樓,也比颱南近得多。
自從離傢北上求學後,就開始異鄉的租賃生活。算來是第十六年,第八號房間。我習慣在搬傢前儀式性的將渾沌房間留影,同時也記錄下傢徒四壁的之前、之後。不過這次前所未有,並非把傢搬到另一個傢,不隻是換個地方,而是把傢暫時凍結騰空,旅行迴來後再解凍落地,是逐旅行而居。
六月十五搬傢,六月十六整理行李,六月十七齣國。
六月十七日早上,最後把腳踏車搬到R的陽颱上停妥,和他用過餞彆午餐後,迴到傢把剩餘的傢當裝進登山包,也就是我要帶上路的行李。我赫然發現,其實昨天我就已經開始旅行。
我在一個空盪的房間住瞭一晚,幾件衣服內衣褲、電腦相機、盥洗用品、鬧鍾雨傘,身邊盡是散亂一地的生活必須配備。欸,旅行住進旅館不就是這幅模樣而已,原來這樣就夠讓生活運作。離開傢等於開始旅行,這次傢提早解散瞭,當然旅行也就應聲啓動。因為搬傢,我的旅行提早瞭一天,在齣國前就已經開始。這迴,旅行又越過瞭原來日常的邊界幾吋。
有時候我漫無目的不找些什麼,就是想要有人陪。短暫幾個小時或排遣一下午的孤獨,幾天數個月也好,有緣是朋友或情人就陪久一點,無緣短暫也不見得不美麗。我說的也是房間,一夜、三天或兩個禮拜,春天夏天再迴到鼕天,大學四年或大半個人生。在關上門後獨善其身,並且安穩的封存一段日子,此些對人事時地物的感情都足以稱之為一段旅行。
這次齣房門,是不說再見,是沒有熟悉的溫存在等候著。就如同未來路上的每一傢旅館,一傢接著一傢,不是八號房間,也非九號房間,是各式的房間,各樣的房東,各色的室友,在時空序列上新鮮如期。
帶不走的床墊書桌電視,是上個房客留下的,我隻帶走六十公升以內的失根裝備。我在無人的客廳自拍下齣發前的肥胖身影,作為旅行實驗作用前的對照組。W不在傢,我背著大紅色登山包繞瞭這個傢一遭,房間後陽颱廚房浴室客廳,齣門。麵對我傢,倒退幾步告彆。帶上木門,闔上紗門,把最後一扇鐵門放迴到原位,插進鑰匙,逆時針轉兩圈半,上鎖。頓時,這鑰匙不再有密碼,隻是個啷當吊飾。背對著一幢不是我傢的屋子,下樓,離開。
接下來的八十八個日子,我不在傢,傢也不在。
<一路嚮南>
上岸,身體像電池耗盡的爵士樂手終止瞭一夜搖擺。想像腳下這堅硬土地可以一路從廈門延伸到新加坡,世界就寬闊瞭起來。
接下來,我隻須一路嚮南,直至陸地消失為止。
旅行會有意義,但是否需要理由?安藤忠雄蓋房子,林書豪打籃球,吳寶春做麵包,而旅行是我和自己玩的遊戲而已,好像也不需要理由,但我樂於給自己設下遊戲規則。如果陸地不曾中斷,若不趕時間,那麼我又何須起飛?在巨大的機器中飛行,屈膝禁錮的封閉監牢,窗外是壞掉的液晶螢幕一片慘白或黑暗,讓我對這世界有種事不乾己的疏離感。
我可以在路上走,我可以經過我愛的風景,把手伸進湖裏的水波,把手攀在關不上的車窗邊納涼,這樣好多瞭。距離反應在時間,地錶作用給身體。臥鋪巴士、火車、麵包車、腳踏車、輪船、渡舟,總得「駛過」我所要旅行的境地。即使我不是高明的玩傢,不擅長採集沿途的風景標本,那麼一旦走過這段路、這些時日,我也已寫好瞭作業。從這,到那。
中南半島是旅行菜鳥的初階班,我藉題練習這條一去不迴頭的路綫,此時我的旅行意義已不建構在「到何處旅遊」,而是自己與旅程本身。
在A國海關前下車,過關後走路或搭車越過國界,再至B國海關通關上車進入B國,兩個關口夾著一片曖昧地帶。在B國等候的可能是同一部車,也可能換瞭一部車。颱灣的國際身分特殊又屬背包客小眾,這時護照的顔色又會替我的膚色多嘴一番,填好幾張失蹤纔用得到的證明,掏齣幾十美金的簽證費,有時加上車掌大哥的關照,讓我每次都有驚無險的順利通關。
這時我通常已是最後一個上車的,要爬上最後一個位於上層的鋪位是手腳並用的極限運動,因為可能連走道上也睡滿瞭人。臥鋪巴士要求脫鞋纔能上車,以防你在攀爬過程中踩到其他乘客的臉而留下鞋印。這過程比通關還費力,不過不會有人用懷疑的眼神注視你雙眼,因為我們是同一國/車的,我們是朋友,我們要去同一邊。
齣發前請旅行社代辦越南簽證,小姐聽我說瞭行程,她說:「很難從你們這種背包客賺到錢耶!」瞬間整個旅行社的小隔間好像都用耳朵白瞭我一眼似的。除瞭越簽和颱胞證,其餘國傢落地簽都是可行的,打算在一路上搞定。
這本書的書名《兩倍半島:中南半島移動事件集》,讓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地理上的奇觀。雖然我不是地理學專業人士,但我對那些因為 tectonic plates movement 而形成的奇特地貌總是充滿好奇。中南半島本身就是一個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的區域,連接著大陸和海洋,連接著不同的氣候帶,這種“兩倍”的說法,讓我浮想聯翩,是否暗示著某種獨特的地理構造,或是某種地理現象的疊加效應?再結閤“移動事件集”,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那些塑造瞭中南半島地貌的、規模宏大的地質事件,例如闆塊的碰撞、斷裂、火山活動,以及這些事件對當地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以及早期人類文明産生的深遠影響。我非常期待能從中讀到關於地球內部力量如何在地錶雕刻齣如此壯麗景觀的故事,也希望作者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這些復雜的科學原理和曆史進程展現齣來,讓我這個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地球的偉大力量和變遷的魅力。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地區的介紹,更是一次關於地球生命史的宏大敘事,我渴望從中獲得知識,更渴望從中感受到那種來自宇宙深處的震撼。
评分拿到《兩倍半島:中南半島移動事件集》這本書,我的直覺告訴我,它一定是一本極具信息量且視角獨特的作品。單看書名,我就被深深吸引。“兩倍半島”這幾個字,在我看來,可能是在暗示著一種地理上的特殊性,或者是一種對比性的觀察角度。而“移動事件集”,則讓我立刻聯想到的是動態的、鮮活的曆史進程,而非 static 的靜態描述。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和篩選這些“移動事件”的?它們是地理上的變遷,比如河流改道、海岸綫變化?還是文化上的交流與融閤,比如宗教的傳播、民族的遷徙?亦或是政治上的權力更迭,比如王朝的興衰、戰爭的爆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打破我過去對中南半島的刻闆印象,從一個全新的維度去解讀這片土地。我希望作者能夠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偵探,仔細挖掘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綫索,將一個個看似孤立的“移動事件”串聯起來,揭示齣它們背後深刻的聯係和宏觀的走嚮。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戰,一次知識上的拓展,一次對曆史和地理領域的一次深度探索,我準備好接受這場知識的盛宴瞭。
评分《兩倍半島:中南半島移動事件集》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彆樣的文學想象空間。它不像那種直接點明主題的書名,而是充滿瞭藝術氣息和哲學韻味。“兩倍半島”這個詞組,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的是一種鏡像,或者是一種疊加,似乎暗示著某種對立與統一,或者是一種雙重敘事的可能性。而“移動事件集”,又讓我聯想到的是一種動態的、充滿生命力的視角,仿佛是由一係列瞬間被定格的、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構成的集閤。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是一本傳統的曆史或地理讀物,而更像是一部以中南半島為背景,通過對一係列“移動事件”的藝術化描繪,來探討人性、命運、時間與空間之間復雜關係的文學作品。我期待作者能夠以詩意的筆觸,捕捉那些發生在半島上,關於離彆、重逢、戰爭、和平、愛恨情仇的動人故事。我希望它能讓我感受到中南半島獨特的人文氣質,那些隱藏在曆史洪流中的個體命運,以及那些塑造瞭這片土地上人們情感世界的、不易察覺卻又至關重要的“移動”。這會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情感的共鳴,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深刻體驗。
评分說實話,當我第一次看到《兩倍半島:中南半島移動事件集》這個書名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什麼?”,有點齣乎意料,又有點莫名的好奇。因為“兩倍半島”這個說法實在太新穎瞭,我從未在任何地方聽到過,這立刻激起瞭我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緊接著“中南半島移動事件集”的副標題,更是讓我腦海裏閃過無數種可能性。我聯想到的是,會不會是關於海平麵上升、地殼變動等地理現象對半島形態的影響?還是指人類曆史上,不同族群在中南半島這片土地上不斷遷徙、融閤、衝突所形成的事件?又或者,它探討的是一種更抽象的“移動”,比如思想、文化、宗教在中南半島的傳播和演變?這種模糊又充滿想象空間的書名,反而讓我更加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顛覆我以往對中南半島的認知,它不是教科書裏呆闆的地圖和數據,而是由一係列鮮活、動態的“事件”串聯起來的生動曆史。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像一個觀察者一樣,穿越時空,去親曆那些決定這片區域命運的時刻,去感受那些塑造瞭今日中南半島的強大力量。這本書,在我看來,一定是一次關於探索和發現的旅程,一次關於理解和啓迪的體驗。
评分這本書,我實在太期待瞭!看到“兩倍半島”這個書名,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的是一幅幅壯麗的地理畫捲。中南半島,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神秘和魅力,它橫跨熱帶,連接著不同的文化和自然景觀,總覺得那裏蘊藏著無數的故事。而“移動事件集”更是吊足瞭我的胃口,它意味著這本書不會是枯燥的曆史敘述,也不會是簡單的地理科普,而是充滿瞭動態、變化和鮮活的“事件”。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切入,捕捉那些在中南半島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具有關鍵意義的“移動”——無論是地理上的遷徙,還是文化上的融閤,抑或是曆史上的權力更迭。我很好奇,這些“事件”是如何被串聯起來的,它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內在聯係?是自然力量的推動,還是人類活動的催化?我仿佛已經看到瞭書中描繪的,那些翻山越嶺的人群,那些乘風破浪的船隊,那些因為各種原因而改變的疆域和命運。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一個充滿活力和變遷世界的窗口,迫不及待地想要打開它,去感受那片土地上生命的脈動和曆史的迴響。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全新的認知和深刻的感悟,讓我對這個世界有更廣闊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