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N9病毒與人類麵臨的危機

H7N9病毒與人類麵臨的危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H7N9病毒
  • 禽流感
  • 病毒學
  • 公共衛生
  • 流行病學
  • 傳染病
  • 危機管理
  • 醫學研究
  • 生物安全
  • 全球健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 以科學角度解釋流感世界大流行究竟是怎麼一迴事,讀完本書,對流感有著更深、更正確的認知。

  根據中國大陸廣播網報導,在2013年7月20日北京市衛生局通報,河北又新發生一起H7N9禽流感病例,目前患者在北京朝陽醫院救治,病情嚴重,同時在廊坊活禽市場檢齣H7N9病毒。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布的最新研究指,根據A型禽流感H5N1的季節性流行趨勢,H7N9可能會在2013年鞦季再次齣現,但研究亦錶明,H7N9在人類中感染的緻命率較H5N1輕微。但中國大陸的科學傢在美國《科學》雜誌網路版發錶報告指齣,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全麵研究發現,病毒有可能經由飛沫「高效傳播」,這意味全球對此病毒株須加強預防。

  自從2003年開始H5N1禽流感病毒株擴散至全世界,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宣布H1N1病毒株屬於流感世界大流行的病原,風聲鶴唳之下讓一般人産生錯誤認知以為凡是禽流感病毒對人類都很危險,前不久颱灣鴨子身上齣現有禽流感病毒株H5N2,引起大眾驚恐,又經由網路消息隨興誤導,結果無辜摺損一位防疫局長,真相是H5N2從未有傳染給人的事實,這股莫名的恐懼大部分是因為一般民眾缺乏科學知識,又無心尋求真正瞭解,以訛傳訛之下,風吹草動反而造成大傢心懷不安,以為颱灣是危險之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建勛


  輔仁大學生物學係畢業、英國倫敦大學大學學院解剖及發生生物學係博士班。主修:神經生物學、胚胎學、組織學。科學月刊社理事兼編輯委員、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衛生及醫療器材國傢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任教: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及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開課:通識課程「生物醫學」、「人體疾病與生態」、「心理、生理與病理」。著有:《漸成基因與遺傳設計》、《創傷之源起》。主編《生物醫學》、《愛滋病肆虐三十載》、《生生不息的科學》(上、下)、《生物晶片與基因工程》、《現代遺傳學的分子流變》。
 

圖書目錄

自 序
1. 什麼是流感世界大流行
2. H5N2禽流感─不必要的恐慌
3. 認識H1N1流感病毒
4. 實驗室製造H5N1病毒突變株
5. 爭論性流感論文終於發錶
6. 隻差兩次突變
7. 豬流感的神秘曆史
8. 製造豬流感疫苗與其他
9. 豬流感疫苗多快可準備好
10. 培養流感病毒的科學傢
11. 如何製造流感疫苗
12. 為何胰髒癌如此緻命
13. 胰髒癌有兩種
14. 為生命而戰
15. 腫瘤本身的巨大基因差異
16. 活體組織顯現腫瘤差異
17. 科學傢解開癌癥完整的基因密碼
18. 科學傢解碼兒童腫瘤基因組
19. 人類「基因密碼」的復雜性
20. 父母親可決定嬰兒的基因嗎?
21. 嬰兒齣生不帶乳癌基因
22. 訂製嬰兒的爭論
23. 五百萬個試管嬰兒1
24. 細胞裏的小皇帝─微小RNA
25. 憂鬱癥─名詞匯編
26. 憂鬱癥會使大腦萎縮嗎?
27. 大腦節律器消除憂鬱癥
28. 生而邪惡還是大腦生病?
29. 女生大腦的改變與反社會行為
30. 人格異常癥的頻譜
31. 兒童受虐可能傷害大腦
32. 兒童受虐大腦記憶中心萎縮
33. 兒童受虐影響大腦産生精神疾病
34. 兒童期睏阨可能影響長期健康
35. 大腦裏的跳躍基因
36. 搜尋造成精神失能的基因
37. 瞭解遺傳學的轉捩點─漸成基因作用
38. 形為遺傳學受到探究與審查
39. 學習與記憶─大腦是個配電盤
40. 社會認同靠大腦
41. 二十七歲時大腦功能下降
42. 孤僻的大科學傢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什麼是流感世界大流行?

各位讀者可能還不瞭解什麼是流行性感冒「流行」與「世界大流行」間的差異,由於近年來禽類動物流行性感冒(簡稱禽流感)在全世界肆虐,大傢如果讀到新聞報導,一定發現生物醫學科學傢正擔憂會不會發生全球性流感流行,可能殺死好幾韆萬人,因此讓我們學習兩個英文單字,「流行」:epidimic及「世界大流行」:pandemic,以下文章可解釋這兩個名詞間不同的意義。

其實「流行」與「世界大流行」都是常用的醫學名詞,雖然許多人無法確實分辨,韋氏大字典(Merriam-Webster)記載:「世界大流行」是在2005時年其綫上字典中第7個最常被讀者查詢的字,定義為:「疾病在廣大的地理區域發生並影響異常高比例人數的狀態」,此定義幾乎與字典對於「流行」的定義相同,而且在應用於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時沒有解釋更多,流感流行與可怕的流感世界大流行不同,科學傢及全世界衛生官員對後者更感到恐懼,其實在每一年都可能見到季節性流感的流行,2004-2005年時在美國流感連續10個星期到達流行的程度,在2005年3月5日的那個星期結束時,美國疾病控製及預防中心所持有的報告顯示,所有死亡人數的8.9%發生於122個城市,都是由於流感及肺炎(流感常見的副作用)引起。美國疾病控製及預防中心對於流感流行的定義與在某個星期內由流感及肺炎引起死亡人數的百分比有關,所謂「流行門檻」(epidemic threshold)是指在一段時間內某個百分比被認為是正常狀態,而正常的程度(或稱基綫),是根據於過去流感季節之數據以統計方法計算決定。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以為它會是一本聚焦於H7N9病毒的科學研究報告,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所探討的遠不止於此。作者似乎很擅長將宏大的科學議題,與個體的情感體驗相結閤,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能獲得知識,也能産生共鳴。我猜想,書中可能會穿插一些真實的案例,比如一綫醫護人員的艱辛,普通民眾的焦慮與堅韌,甚至是一些因為疫情而改變人生軌跡的故事。這些故事,往往比枯燥的數據和理論更能打動人心。對於颱灣讀者而言,我們對“傢”和“社區”有著深厚的感情,我對書中是否會提及,在麵對全球性病毒威脅時,我們如何守護我們所珍視的傢園和親人,如何在這種不確定性中尋找希望和力量。而且,這本書會不會提醒我們,除瞭關注病毒本身,更要關注它對社會經濟、心理健康以及人文精神帶來的長遠影響?這種人性化的視角,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邏輯構建上的嚴謹和清晰。即使涉及到復雜的科學概念,作者似乎也能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進行闡述,讓普通讀者也能理解。我猜想,本書的結構可能從H7N9病毒的起源和特性開始,逐步拓展到它對人類健康、社會經濟、國際關係等多個層麵的影響,最終落腳到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嚮。這種層層遞進的敘事方式,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並且能夠清晰地看到每一個論點背後的邏輯鏈條。我在颱灣,經常會接觸到很多跨領域的知識,這本書似乎能夠很好地融閤生物學、醫學、社會學、經濟學,甚至倫理學等多個學科的視角,提供一個多維度、全方位的分析。而且,我很好奇,作者在提齣關於應對未來危機的方法論時,是否會強調科學精神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在決策過程中,如何平衡風險與收益,如何避免因恐懼和偏見而做齣非理性的選擇。這本書,絕對是一次深刻的知識探索之旅。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用一種冷冽的藍色調,搭配中央一個抽象但又充滿警示意味的病毒圖形,讓人一看就覺得事態的嚴重性。我之前對H7N9這個名字隻是模糊地在新聞中聽到過,知道它是一種禽流感病毒,但具體有多大的威脅,人類曆史上又經曆過哪些類似的危機,書中似乎會深入探討。我特彆期待的是,作者會不會從曆史的角度,梳理一下人類與病毒鬥爭的脈絡,從那些著名的瘟疫,比如黑死病,到近代的SARS、H1N1,再到我們剛剛經曆過的COVID-19,看看我們在應對這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上,有哪些經驗教訓,又有哪些進步?畢竟,瞭解過去,纔能更好地預測未來。而且,我很好奇,對於H7N9這種具有潛在高緻病性和高傳播性的病毒,我們現有的防控體係,包括疫苗研發、藥物治療、以及公共衛生監測和響應機製,是否真的能夠有效應對?這本書會不會提齣一些突破性的觀點,或者強調我們被忽視的薄弱環節?颱灣作為海島,對於傳染病的防控曆來都是高度重視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思考,讓我們對未來的挑戰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隻是一本關於特定病毒的科普讀物,更是一本關於人類在麵對未知威脅時的集體反思。作者似乎並沒有停留在描述H7N9的病理特徵和傳播途徑,而是將視角拔高,探討瞭病毒背後所摺射齣的全球化、生態失衡、以及人類社會結構性問題。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畫麵:飛速發展的國際交通網絡如何縮短瞭病毒傳播的距離;日益擴張的人類活動空間如何擠壓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從而增加瞭人畜共患病的風險;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辨彆謠言、建立信任,共同應對一場危機。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可能提及瞭不同國傢、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疫情的反應差異,以及國際閤作的復雜性。在颱灣,我們非常注重社區的凝聚力,也曾成功地通過全民參與的方式控製過疫情,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更多關於社會科學和行為經濟學的視角,來解釋人類在危機中的集體行為模式。而且,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分析,當科學的警告與經濟利益、政治考量發生衝突時,我們該如何抉擇?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最初的想象。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沉穩,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那種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卻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震撼。我猜想,作者並非一個單純的病毒學傢,而是一位深諳人情世故、洞察社會百態的思想者。他可能通過H7N9這個引子,引申齣關於人類文明脆弱性的討論,以及我們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是否也埋下瞭某些隱患。我尤其期待書中是否會對“危機”這個詞本身進行深刻的解讀。在中文語境中,“危機”既包含“危險”,也蘊含“轉機”。作者是否會探討,我們如何從一場由病毒引發的危機中,汲取養分,實現自我革新和升級?例如,在醫療衛生體係的建設上,在科學素養的普及上,在環境保護的意識上,我們是否有機會藉此契機,建立起更具韌性的未來?我想到颱灣在麵對地緣政治和自然災害時的那種常態化的危機感,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種更宏觀的視角,理解人類整體是如何在一次次挑戰中,尋求生存和發展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