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和《楚辭》先秦時期兩座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豐碑,並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建構産生深遠影響。中國詩經學會理事長─林祥徵,由錢鍾書的思想齣發,用錢學的角度齣發,重新闡釋詩經的多方麵研究,從心理學、修辭學、訓詁學以及藝術研究,更闡述詩經在全球視野下的發展。
作者簡介
林祥徵
福建省東山縣人,現任山東泰安師專中文係教授、中國《詩經》學會理事,畢業於山東大學。
主要研究方嚮:《詩經》研究。
主要著作:《詩經末議》(與韓明安閤作,黑龍江人民齣版社),以及多本論文專著。
序
錢鍾書先生《詩經》的心理學闡釋
錢鍾書先生全球視野下的《詩經》研究
錢鍾書先生對《詩經》修辭學的拓展
錢鍾書先生對《詩經》訓詁學的開拓
錢鍾書先生對《詩經》詩學的拓展
錢鍾書先生《詩經》研究方法論
錢鍾書先生《詩經》藝術研究述評
《管錐編‧毛詩正義》學習劄記
錢鍾書先生《楚辭》藝術研究述評
錢鍾書先生《詩經》的心理學闡釋文學藝術作為人類社會一種特殊的精神現象,無論從創作還是欣賞方麵,都包含著人的豐富心理活動;如果不對它做心理的研究,人們對文學藝術的認識是不完全和缺乏深度的。
因此德國美學傢弗裏‧德蘭德說:「藝術是一種心靈的産物,因此可以說,任何有關藝術的科學必然是心理學的。他雖然可能有其他方麵的東西,但心理學卻是它首先要涉及的。」
[1]丹麥著名文學史傢勃蘭剋斯也說:「文學史就其最深刻的意義來說,是一種心理學,研究人的靈魂,是靈魂的曆史。」(《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序》)錢先生早在1932年就提齣,文學藝術的研究「對日新月異的科學─尤其心理學和生物學,應當有所藉重。」
[2]並把藉重心理學貫穿於研究之中。
1.《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韓]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口吃而善著書。」西漢大文學傢揚雄和《後漢書》的作者範曄也有這個毛病,錢先生指齣,這屬於心理學「心理補償反應。」
(《管錐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1頁,下麵見該書隻注頁數,而錢先生對《詩經》的闡釋則大多見於《管錐篇‧毛詩正義》60則中)瞭解這種心理特點對我國古代的樂師大多是盲人就好理解瞭。
2. 錢先生在論述「得財以發身,而捨身為財者有之,求名以榮身,而殺身成名者有之,行樂以娛身,而喪身者有之。」和《列子‧楊硃》:「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於外?」之後,引用瞭馮特(Wundt)「手段僭越目的」的心理理論加以詮釋(520頁)。當代一些貪官不是「手段僭越目的」為財色而捨身瞭嗎?
拿到這本書後,我立刻被它那份沉靜的氣質所吸引。不是那種花哨的裝幀,而是透露著一種知識分子的嚴謹與沉穩。我一直覺得,《詩經》和《楚辭》是中國文學的源頭活水,它們奠定瞭中國詩歌的基礎,也承載瞭中華民族最早的情感和審美。然而,對於這兩部古籍,我往往隻能停留在錶麵的理解,對於其深刻的內涵,總覺得隔著一層薄霧。錢鍾書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就是“博學”的代名詞。我非常期待他能夠以他獨有的視角,為我們揭示《詩經》和《楚辭》背後更深層的意義。我想象中,錢先生的論述,絕不會是簡單的文本解讀,而是會觸及到更廣闊的文化、曆史、甚至哲學領域。他可能會將這兩部作品置於整個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進行審視,挖掘它們在不同時代所承載的不同意義。我尤其好奇,他會如何分析《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與《楚辭》的浪漫主義情懷,這兩者之間是否有著內在的張力,又如何共同塑造瞭中國文學的特質。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對兩部經典文學的深入瞭解,更是一次領略錢鍾書先生非凡智慧的絕佳機會。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透露齣一種低調的奢華,仿佛一位飽經滄桑卻依然風度翩翩的長者。我一直對《詩經》和《楚辭》情有獨鍾,它們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各自散發著獨特的光芒。然而,對於這兩部經典,我常常覺得自己的理解還不夠深入,總覺得它們背後隱藏著更豐富的含義,等待著我去發掘。錢鍾書先生的名字,在我心目中,是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代名詞。我深信,在他的筆下,《詩經》和《楚辭》將會呈現齣前所未有的麵貌。我非常期待他能夠從宏觀的角度,將這兩部作品置於整個中國文學史甚至世界文學史的長河中進行審視,挖掘它們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我想知道,錢先生是如何看待《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與《楚辭》的浪漫主義色彩之間的辯證關係,又是如何理解它們各自對後世文學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對兩部經典文學的品讀,更是一次與智者思想的碰撞,一次對中國文化基因的深度探索,一次對民族靈魂的深刻洞察。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古樸典雅的質感,米白色的紙張,墨色的字體,一看就是用心製作的。拿到手的時候,沉甸甸的,仿佛捧著一堆學問。我平常對古典文學涉獵不深,但錢鍾書先生的名字卻是如雷貫耳,他的博學和深刻是毋庸置疑的。這次有機會拜讀他關於《詩經》和《楚辭》的論述,我真的非常期待。我特彆好奇,以錢先生那樣的宏大視角和深邃洞察,會如何解讀這兩部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我猜想,他一定能從意想不到的角度,揭示齣這兩部古籍不為人知的妙處,或許會顛覆我們一些固有的認知。我個人一直覺得,《詩經》的質樸和《楚辭》的浪漫,代錶瞭中國早期詩歌的兩種不同極緻,但其中究竟有什麼內在的聯係,又有哪些細微的差彆,光憑自己摸索是很難深入的。所以我迫切地想知道,錢先生是如何將它們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和分析的,他會不會挖掘齣它們在時代背景、情感錶達、藝術手法上的異同,甚至是對後世文學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文學的分析,更是關於理解中國古代文化精神的一扇窗戶,我希望它能帶領我進入一個更廣闊的文學世界,領略古人的智慧與情懷。
评分這本《錢鍾書先生論〈詩經〉〈楚辭〉》,老實說,在拿到之前,我對於其具體內容的想象是比較模糊的。我的期待更多是建立在對錢鍾書先生過往學識的仰慕之上。我對他的《管錐編》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旁徵博引、融會貫通的功力,簡直是令人嘆為觀止。因此,我推測這本書在對《詩經》和《楚辭》的解讀上,也必然會展現齣類似的學術深度和廣度。我特彆想看到的是,他如何處理這兩部作品在曆史發展脈絡中的位置,是如何看待它們各自的藝術成就,以及在錢先生眼中,這兩部經典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更深層次的哲學或美學上的關聯。也許他會從文獻學、曆史學、甚至哲學史的角度,去解剖這兩部作品,讓我們看到比字麵意義更豐富的內涵。我個人對《楚辭》中那種奇幻瑰麗的想象力和屈原那份深沉的傢國情懷一直很著迷,而《詩經》的質樸真摯和對現實生活的描摹也讓我深受感動。我很想知道,錢先生是如何權衡和評價這兩者之間的藝術價值,他是否會提齣一些與眾不同的見解,打破我們以往的刻闆印象。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與一位學術巨匠進行思想對話的機會。
评分翻開這本書,一股濃鬱的書捲氣撲麵而來,讓人立刻進入一種寜靜的閱讀狀態。我對《詩經》和《楚辭》一直懷有敬畏之心,它們是中國文學的“老祖宗”,蘊含著最純粹的情感和最古老的智慧。但說實話,要深入理解它們,確實需要高人的指點。錢鍾書先生,在我心目中,就是這樣一位“高人”。他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我猜想,在這本書裏,他一定會用他那犀利的筆觸,揭示《詩經》和《楚辭》不為人知的精妙之處。我特彆期待他能夠分析這兩部作品在藝術手法上的獨特性,比如《詩經》的重章疊句、比興手法,以及《楚辭》那種瑰麗的想象、神話的運用。同時,我也想知道,錢先生如何看待這兩部作品在社會曆史背景下的意義,它們是如何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的。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文學賞析,更是關於一次與大師對話,一次對中國古代文化根源的追溯,一次對民族精神的體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