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和《楚辞》先秦时期两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诗经学会理事长─林祥征,由钱钟书的思想出发,用钱学的角度出发,重新阐释诗经的多方面研究,从心理学、修辞学、训诂学以及艺术研究,更阐述诗经在全球视野下的发展。
作者简介
林祥征
福建省东山县人,现任山东泰安师专中文系教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毕业于山东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诗经》研究。
主要着作:《诗经末议》(与韩明安合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以及多本论文专着。
序
钱钟书先生《诗经》的心理学阐释
钱钟书先生全球视野下的《诗经》研究
钱钟书先生对《诗经》修辞学的拓展
钱钟书先生对《诗经》训诂学的开拓
钱钟书先生对《诗经》诗学的拓展
钱钟书先生《诗经》研究方法论
钱钟书先生《诗经》艺术研究述评
《管锥编‧毛诗正义》学习札记
钱钟书先生《楚辞》艺术研究述评
钱钟书先生《诗经》的心理学阐释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无论从创作还是欣赏方面,都包含着人的丰富心理活动;如果不对它做心理的研究,人们对文学艺术的认识是不完全和缺乏深度的。
因此德国美学家弗里‧德兰德说:「艺术是一种心灵的产物,因此可以说,任何有关艺术的科学必然是心理学的。他虽然可能有其他方面的东西,但心理学却是它首先要涉及的。」
[1]丹麦着名文学史家勃兰克斯也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序》)钱先生早在1932年就提出,文学艺术的研究「对日新月异的科学─尤其心理学和生物学,应当有所借重。」
[2]并把借重心理学贯穿于研究之中。
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着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口吃而善着书。」西汉大文学家扬雄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有这个毛病,钱先生指出,这属于心理学「心理补偿反应。」
(《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页,下面见该书只注页数,而钱先生对《诗经》的阐释则大多见于《管锥篇‧毛诗正义》60则中)了解这种心理特点对我国古代的乐师大多是盲人就好理解了。
2. 钱先生在论述「得财以发身,而舍身为财者有之,求名以荣身,而杀身成名者有之,行乐以娱身,而丧身者有之。」和《列子‧杨朱》:「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之后,引用了冯特(Wundt)「手段僭越目的」的心理理论加以诠释(520页)。当代一些贪官不是「手段僭越目的」为财色而舍身了吗?
这本《钱钟书先生论〈诗经〉〈楚辞〉》,老实说,在拿到之前,我对于其具体内容的想象是比较模糊的。我的期待更多是建立在对钱钟书先生过往学识的仰慕之上。我对他的《管锥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的功力,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因此,我推测这本书在对《诗经》和《楚辞》的解读上,也必然会展现出类似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我特别想看到的是,他如何处理这两部作品在历史发展脉络中的位置,是如何看待它们各自的艺术成就,以及在钱先生眼中,这两部经典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更深层次的哲学或美学上的关联。也许他会从文献学、历史学、甚至哲学史的角度,去解剖这两部作品,让我们看到比字面意义更丰富的内涵。我个人对《楚辞》中那种奇幻瑰丽的想象力和屈原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一直很着迷,而《诗经》的质朴真挚和对现实生活的描摹也让我深受感动。我很想知道,钱先生是如何权衡和评价这两者之间的艺术价值,他是否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打破我们以往的刻板印象。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学术巨匠进行思想对话的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仿佛一位饱经沧桑却依然风度翩翩的长者。我一直对《诗经》和《楚辞》情有独钟,它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然而,对于这两部经典,我常常觉得自己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总觉得它们背后隐藏着更丰富的含义,等待着我去发掘。钱钟书先生的名字,在我心目中,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代名词。我深信,在他的笔下,《诗经》和《楚辞》将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我非常期待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将这两部作品置于整个中国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的长河中进行审视,挖掘它们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想知道,钱先生是如何看待《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楚辞》的浪漫主义色彩之间的辩证关系,又是如何理解它们各自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对两部经典文学的品读,更是一次与智者思想的碰撞,一次对中国文化基因的深度探索,一次对民族灵魂的深刻洞察。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被它那份沉静的气质所吸引。不是那种花哨的装帧,而是透露着一种知识分子的严谨与沉稳。我一直觉得,《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它们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基础,也承载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情感和审美。然而,对于这两部古籍,我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对于其深刻的内涵,总觉得隔着一层薄雾。钱钟书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就是“博学”的代名词。我非常期待他能够以他独有的视角,为我们揭示《诗经》和《楚辞》背后更深层的意义。我想象中,钱先生的论述,绝不会是简单的文本解读,而是会触及到更广阔的文化、历史、甚至哲学领域。他可能会将这两部作品置于整个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进行审视,挖掘它们在不同时代所承载的不同意义。我尤其好奇,他会如何分析《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楚辞》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两者之间是否有着内在的张力,又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学的特质。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对两部经典文学的深入了解,更是一次领略钱钟书先生非凡智慧的绝佳机会。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让人立刻进入一种宁静的阅读状态。我对《诗经》和《楚辞》一直怀有敬畏之心,它们是中国文学的“老祖宗”,蕴含着最纯粹的情感和最古老的智慧。但说实话,要深入理解它们,确实需要高人的指点。钱钟书先生,在我心目中,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我猜想,在这本书里,他一定会用他那犀利的笔触,揭示《诗经》和《楚辞》不为人知的精妙之处。我特别期待他能够分析这两部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比如《诗经》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以及《楚辞》那种瑰丽的想象、神话的运用。同时,我也想知道,钱先生如何看待这两部作品在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它们是如何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文学赏析,更是关于一次与大师对话,一次对中国古代文化根源的追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古朴典雅的质感,米白色的纸张,墨色的字体,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堆学问。我平常对古典文学涉猎不深,但钱钟书先生的名字却是如雷贯耳,他的博学和深刻是毋庸置疑的。这次有机会拜读他关于《诗经》和《楚辞》的论述,我真的非常期待。我特别好奇,以钱先生那样的宏大视角和深邃洞察,会如何解读这两部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我猜想,他一定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揭示出这两部古籍不为人知的妙处,或许会颠覆我们一些固有的认知。我个人一直觉得,《诗经》的质朴和《楚辞》的浪漫,代表了中国早期诗歌的两种不同极致,但其中究竟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又有哪些细微的差别,光凭自己摸索是很难深入的。所以我迫切地想知道,钱先生是如何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的,他会不会挖掘出它们在时代背景、情感表达、艺术手法上的异同,甚至是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的分析,更是关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一扇窗户,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文学世界,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情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