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5-03
《诗经》和《楚辞》先秦时期两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诗经学会理事长─林祥征,由钱钟书的思想出发,用钱学的角度出发,重新阐释诗经的多方面研究,从心理学、修辞学、训诂学以及艺术研究,更阐述诗经在全球视野下的发展。
作者简介
林祥征
福建省东山县人,现任山东泰安师专中文系教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毕业于山东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诗经》研究。
主要着作:《诗经末议》(与韩明安合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以及多本论文专着。
序
钱钟书先生《诗经》的心理学阐释
钱钟书先生全球视野下的《诗经》研究
钱钟书先生对《诗经》修辞学的拓展
钱钟书先生对《诗经》训诂学的开拓
钱钟书先生对《诗经》诗学的拓展
钱钟书先生《诗经》研究方法论
钱钟书先生《诗经》艺术研究述评
《管锥编‧毛诗正义》学习札记
钱钟书先生《楚辞》艺术研究述评
钱钟书先生《诗经》的心理学阐释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无论从创作还是欣赏方面,都包含着人的丰富心理活动;如果不对它做心理的研究,人们对文学艺术的认识是不完全和缺乏深度的。
因此德国美学家弗里‧德兰德说:「艺术是一种心灵的产物,因此可以说,任何有关艺术的科学必然是心理学的。他虽然可能有其他方面的东西,但心理学却是它首先要涉及的。」
[1]丹麦着名文学史家勃兰克斯也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序》)钱先生早在1932年就提出,文学艺术的研究「对日新月异的科学─尤其心理学和生物学,应当有所借重。」
[2]并把借重心理学贯穿于研究之中。
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着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口吃而善着书。」西汉大文学家扬雄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有这个毛病,钱先生指出,这属于心理学「心理补偿反应。」
(《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页,下面见该书只注页数,而钱先生对《诗经》的阐释则大多见于《管锥篇‧毛诗正义》60则中)了解这种心理特点对我国古代的乐师大多是盲人就好理解了。
2. 钱先生在论述「得财以发身,而舍身为财者有之,求名以荣身,而杀身成名者有之,行乐以娱身,而丧身者有之。」和《列子‧杨朱》:「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之后,引用了冯特(Wundt)「手段僭越目的」的心理理论加以诠释(520页)。当代一些贪官不是「手段僭越目的」为财色而舍身了吗?
钱钟书先生论《诗经》《楚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钟书先生论《诗经》《楚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