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傅诗话:跟袁枚钱钟书学古诗

存傅诗话:跟袁枚钱钟书学古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鉴赏
  • 古诗解读
  • 袁枚
  • 钱钟书
  • 文学史
  • 传统文化
  • 诗话
  • 古典诗词
  • 文学评论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师徒三人,围绕钱钟书《谈艺录》和袁枚《随园诗话》,以闲谈的方式探讨古诗,深入浅出,机趣横生,既适合广大读者,亦具独特的学术价值。
《汉魏六朝诗歌精粹与风骨探微》 书籍简介 《汉魏六朝诗歌精粹与风骨探微》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至关重要时期的诗歌艺术与精神风貌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汉代乐府民歌的质朴力量,魏晋士人的清峻高洁,以及六朝宫体诗的精巧繁复,力求展现这一时期诗歌在继承与革新中所达成的艺术高度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诗篇或进行断代史的叙述,而是以高度聚焦的专题研究方式,剖析了汉魏六朝诗歌在题材开拓、风格演变、艺术技巧运用以及时代思潮影响等多个维度上的核心特征。全书结构严谨,论证详实,旨在为古典诗歌研究者、文学史爱好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扎实而富有洞见的解读。 第一编:汉乐府的质朴与现实的回响 本编溯源而上,详细考察了汉代乐府民歌的产生背景、社会功能及其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重点剖析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通过对《孔雀东南飞》、《上邪》等经典篇目的细致文本分析,揭示了其叙事艺术的成熟与情感表达的真挚。 特别之处在于,本书不满足于对其“古朴”的简单定性,而是深入探讨了汉乐府在体裁、句式运用上的创新,以及其中体现的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和对社会不公的隐性批判。通过对比宫廷宴饮诗的奢靡,更凸显了乐府诗歌的批判力量与人文关怀,展现了其“风骨”的初始形态。 第二编:建安风骨的凛冽与士人精神的觉醒 建安文学,作为汉末至魏初的文化高地,标志着中国诗歌史上一次重大的“文体自觉”。本编将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置于时代洪流中进行考察,分析了“建安风骨”的内涵。这种风骨,是乱世中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对生命易逝的深沉喟叹,也是对个体才华的昂扬自信。 书中对曹植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进行了细致的描摹,特别关注其在五言诗体上的成熟贡献,以及他如何将个人际遇的悲剧性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境界。同时,本书也探讨了建安诗人如何在继承汉乐府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开始引入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反思,为后世山水田园诗和抒情诗的兴盛奠定了抒情主体确立的基础。 第三编:正始余音与玄言诗的审美转向 进入西晋,政治环境的相对安定和玄学思潮的盛行,使得诗歌的重心从对现实的关切转向对“道”与“物”的体悟。本编聚焦于“正始之音”,分析了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的诗歌创作。 本书认为,玄言诗的出现并非文学的倒退,而是士人面对无法干预现实政治时,转向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辨的一种必然选择。通过对阮籍《咏怀诗》的辨析,展示了诗人如何在古典的、象征性的语言框架内,隐晦地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这一章节特别阐释了玄言诗在追求“清峻”、“冲淡”境界上对东晋山水诗的铺垫作用。 第四编:东晋山水诗的境界营造与永明体声律的初探 东晋是山水诗真正独立成科的关键时期。本编以谢灵运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山水诗如何从早期的“游观之乐”发展为成熟的“情景交融”。书中细致分析了谢灵运“以景为妙,以理为趣”的创作手法,探究了其诗歌中佛教禅理与自然意象的结合方式,揭示了山水在魏晋士人心灵中扮演的“避世之所”与“寄托之境”的双重角色。 此外,本书还对永明体(永明声律学)的兴起进行了专题论述。虽然声律理论主要成熟于南朝齐梁,但其萌芽和实验性尝试在东晋晚期已有所体现。本编探讨了诗人在追求音律和谐过程中,对词汇的声调选择和句法结构的精雕细琢,这为南朝宫体诗的精工细丽风尚埋下了伏笔。 第五编:南朝宫体诗的精美与艺术的极致追求 南朝四百年的文学史,以其对形式美的极致追求而著称。本编集中考察了齐梁时期以“永明体”为理论指导的宫廷诗歌,尤其是以徐陵、庾信为代表的宫体文学。 本书详细剖析了宫体诗在用典、对偶、词藻铺陈上的高度技巧性,指出其虽常被后世批评为“靡艳”、“柔弱”,但其在声律上的探索和对色彩、意象描写的细腻程度,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美的顶峰。通过对庾信《哀江南赋》的分析,本书更进一步论证了即便在形式极度精美化的背景下,南朝诗歌依然能够承载深沉的家国之痛与时代悲剧感,展现出古典美学中“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复杂张力。 结语:风骨、声律与诗歌传统的汇流 全书最后总结了汉魏六朝诗歌在“风骨”(精神内涵)与“声律”(形式技巧)两大主线上的发展脉络。汉魏的“风骨”奠定了诗歌的灵魂基础,而南朝的“声律”则将诗歌的技艺推向了高峰。这种对精神与形式的不断探索与平衡,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艺术积淀和理论准备。 本书以严谨的学理架构和细致的文本分析,旨在还原这一复杂而辉煌的文学时代,让读者得以领略其诗歌中蕴含的独特生命哲学与审美情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潘星辉


  男,1971年生,祖籍广东番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立足明、清史研究而提倡「文、史、哲不分家」,着有《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研究》等。

李婉琨

  女,1988年生,山东省滨州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生,主要从事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及中共党史研究。

孙萌萌

  女,1987年生,山东省济宁市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气候学史、科学传播等方面的研究。

图书目录

古、今之变与男、女之别(代前言)/○○六

卷一
第一篇 缘起/○○二
诗与词—诗歌韵律—情歌—吟诵—怦然心动—诗歌团体—古诗具理性倾向—《锦瑟》似现代诗—古诗「索隐」—柳如是—古诗、文消亡—古诗研究—诗会规划—钱钟书谈艺—古代诗话与诗论—现代古诗写作

第二篇 《诗词格律》.《唐诗三百首》/〇一五
古今发音差异—入声字—普通话与「现代化」—古人註音—韵部—「诗牌」—《唐诗三百首》「旁批」—落套与创新—陈婉俊补註—《唐诗三百首》定位—沈德潜选诗—李、杜破格—《月夜》—「月是故乡明」—《江南逢李龟年》—《北风行》瑕疵

第三篇 《宋诗选註》/〇二九
诗歌「人民性」—选家困境—寇准诗—「禽言诗」—「诚斋体」—苏轼诗—唐、宋之分—元以后诗—龚自珍诗【附录一】—「唐诗开花,宋诗结果」—诗与画—袁枚诗学—读诗

第四篇 《谈艺录》一《诗分唐、宋》及《补订》/〇四一
上古诗—时代与体格—辨析唐、宋—兴与比—古诗养人—宋以后诗分地域—钱钟书註黄庭坚诗—禀性与气质—「诗分唐、宋」之「变量」—月诗—王世贞「先后不侔」—「诗分唐、宋」之「外史」—调停唐、宋

卷二
第一篇 《谈艺录》五九《随园诗话》/〇六〇
汉、魏诗註—选体诗—古文功夫—西方汉学—西人治古诗—白居易诗—白与老妪—外文译古诗—色情诗—诗话异化—民国诗话—梁启超之误—《荷堂诗话》—《随园诗话》—观女子诗—「余地」说—和韵

第二篇 《谈艺录》五九《随园诗话.补订》.《随园诗话》卷一《一》~《三》/〇七五
「外史」与「内史」—唐人选唐诗—《点将录》—王昶与袁枚—查找典故—应酬诗—张、蒋回护袁枚—《随园诗话》得失—首条来头不小—「性灵」与「格调」—袁枚概述明诗—「前明门户」说

第三篇 《随园诗话》卷一《四》~《八》/〇九一
古代音韵学—《明诗别裁集》—何景明诗—怀古诗—对联与八股文—「回文」—「诗钟」—落第诗—考试与女性—「忘韵」—「清绝」—竟陵派—拈弄「生」、「死」

第四篇 《随园诗话》卷一《九》~《一七》/一〇五
入声字—律诗与倒装—核对韵书—排律—留意诗题—「赋得」—应制体裁—唱和—调侃涉荤—託庸诗—不薄前贤—自我辩护—作诗过程—七古硬句—「以文为诗」—「杂事僻韵」—乐府诗流变—《乐府古题要解》—「非淫奔之诗」

第五篇 《谈艺录》六四《随园论三都、两京赋》、六八《春江水暖鸭先知》及《补订》/一二六
前辈治学—钱钟书论章学诚—乔松年平情之论—艾南英痛诋《文选》—自註—毛奇龄论诗—题画诗—诗、文自我蹈袭—钱说诗解颐—钱鄙王文诰—诗学「e-考据」—钱论未谛

卷三
第一篇 杜诗/一四二
杜甫採访为诗—《前出塞》其六—《后出塞》其二—情绪字—杜诗与史—「盛唐幻象」—李、杜关系—《杜诗镜铨》—「小清新」—揣称诗歌特点—诗与乐—李、杜比较—杜甫绝句—「组装」成篇【附录二】—「非不能为正声,直不屑耳」—杜诗创意—杜诗评价—杜诗对仗句

第二篇 《随园诗话》卷一《一八》~《二一》/一六七
以「雪」代「花」—对联之「场」—「离合字」—一字多音—粤语读柳永词—奇数韵—三韵诗—雪诗—「禁体诗」—「冻蛟」与「珊瑚」—「惊」误作「眠」

第三篇 《随园诗话》卷一《二二》~《二四》/一八一
对仗得失—「丫叉法」—诗、文相通—摘句—《宋金三家诗选》—「诗家使事,不可太泥」—诗歌虚构—诗才—王勃诗—袁枚规蒋士铨—集句诗—对联贴切场合

第四篇 《随园诗话》卷一《二五》、《二六》.《谈艺录》七一《孟东野吹角诗》/一九四
诗风对立—宋、明人论黄庭坚诗—「涪翁」—钱钟书选黄诗—黄诗渊源—二李诗—黄诗影响—《谈艺录》与时风—杜、黄比较—梅尧臣诗—袁枚不满苏轼—清诗家异同—苏诗擅长比喻—孟郊怪诗—拟人—孟诗的解

第五篇 《谈艺录》二《黄山谷诗补註、附论比喻》及《补订》、七七《山谷午梦诗》及《补订》/二一二
曲喻—「湘东一目诚甘死」—「青」—「行布」—「接受美学」—杜甫密集作五言诗—「风林」与「林风」—杜诗有格调不高者—黄庭坚午梦诗—「想梦」与「因梦」—诗人窠臼—「梦回兄弟綵衣行」—错觉—「黑蛟翻水立」—魏源诗

卷四
第一篇 《随园诗话》卷一《二七》~《二九》/二二八
习作—利用诗题—「受恩」—「金环」—格言诗—排律写景状物—杜甫五排—「工笔诗」—险韵—胡天游葡萄诗—陈熙橄榄诗—杨蓉裳咏钱诗—以类书註诗—骈语与骈句—「童子功」—改古人诗—杜甫诗句可删

第二篇 《随园诗话》卷一《二九》、《三○》/二四〇
註诗规矩及要领—用典「内压」与「外拓」—作註手艺—用典瑕疵—註诗之效—题壁诗—蒋士铨诗—清人迷信转世—人情世态与「性灵」诗—陶元藻诗

第三篇 陶诗.《随园诗话》卷一《三一》、《三二》、《三四》/二五三
陶诗与杜诗—「田园诗」—陶潜之「穷」—从「农家诗」到「悯农诗」—陶诗接受史—梅尧臣诗与陶潜—「意识形态工程」—杜诗穿透力—苏轼崇陶—「陶」、「谢」连称—陶诗独成一体—《诗品》位置陶潜—王彦泓诗—袁枚论及女性—钻经典空子

第四篇 《随园诗话》卷一《三三》、《三五》~《三八》、《四○》、《四一》.《谈艺录》六六《堤远意相随》/二七一
钱钟书论陶潜崇儒—白燕诗—闺秀诗—「长干一塔一诗人」—措语失衡—袁枚改诗—武臣诗—「风人之旨」—「诗谶」—咏「春草」—竹枝词—「远」与「随」—「意」—李商隐诗细腻

卷五
第一篇 《随园诗话》卷一《四二》~《四六》.《谈艺录》七四《王荆公改诗》/二八八
应酬诗贴切—「无所不搜」,「仍不用一典」—「味鲜」、「趣真」—悼亡诗—王安石诗—袁枚斥宋—袁踵毛奇龄说—黄庭坚改苏诗—「断肠草一名夫容」—清代诗学之学术背景—王安石改王钦臣诗—刘威、王安石诗得失—诗中造作—评诗、作诗递进—《瀛奎律髓》—唐诗近「浑成」,宋诗近「健」

第二篇 《谈艺录》七四《王荆公改诗》/三〇四
「诗纪事」—钱仲联治清诗—「纪事诗」—刘攽诗题—刘诗异文—「蓬莱」所在—替人改诗—「集中作贼」—王安石名句—王得意句—改七字—「留愁」—「鸟鸣山更幽」—王诗对仗句

第三篇 《谈艺录》七四《王荆公改诗》及《补订》/三二〇
临摹—午寂—韦应物诗—「莫」—「生吞活剥」—梅花诗—丁香花诗—王安石集句诗—《谈艺录》原文与《补订》—诗评家—查慎行诗—「正仿」与「反仿」—「诗匠」—「抄袭之不可救药者」

第四篇 《随园诗话》卷一《四七》~《五二》、《五四》.《谈艺录》七二《诗与时文》/三三二
「善于文过」—「凭」—《琵琶行》翻案—袁枚待女性—輓诗—「似」对「如」—人事、物象相比类—历史记忆符号化—《诗话》理路—万光泰五律—方镜诗—秋柳诗—梅花诗—咏物诗—诗与时文—诗、文「八股化」—女性与古文

卷六
第一篇 《谈艺录》六○《随园非薄沧浪》及《补订》/三四八
「诗悟」与「禅悟」—神祕经验—「悟」—「禅宗」入门—「禅宗」与「玄学」—《沧浪诗话》接受史—《谈艺录》翻案—佛教与中国古代艺术—以「禅」论「诗」—商盘、袁枚和而不同—袁辟佛—偈诗—元稹评杜诗—论诗绝句—「长短乃相形之词」—袁本意—短诗—严羽近体诗

第二篇 《谈艺录》六○《随园非薄沧浪》/三六五
张商言讽王士禛—诗歌思想性—《谈艺录》宗旨—钱钟书论陆游前后不同—思想性与艺术性—「悟乃人性所本有」—言「悟」—《韩诗外传》—长诗神韵—「参话头」—李白《古风》—《蜀道难》韵脚—袁枚自相矛盾—回溯「前佛教」中国

第三篇 《谈艺录》六○《随园非薄沧浪》/三七八
古今音韵—矛盾有可取—《沧浪诗话》核心命题—文人与学人—袁枚近严羽—「识」—艺术天分—《二十四诗品》—「性灵」与「妙悟」—「迷心徇文」—蝇诗—仿「羚羊挂角」—乐广公案—「我辈禅」—钱钟书学术取向

第四篇 《谈艺录》六一《随园主性灵》/三九二
「性灵」说—「性灵」与禅宗—「真→新→深→文」—20世纪古典诗学—浙派饾饤—前人用功—诗歌「发生」过程—「悟境」—「文章生命化」—心与手—黄遵宪诗—「性灵」与「学问」—钱钟书诗—「同光体」—王、孟优劣—沈曾植诗—朱彝尊误导后人—严羽诗论平议

附录一 龚自珍刍议/四一二
附录二 合成雕塑/四一六
后记/四一九

图书序言

古、今之变与男、女之别

  在当今中国,凡肯平心静气、直面现实的人,都不难确信古典文化正在不断「衰变」。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破碎、撕裂、舍弃以及忘却,文明的转型从来不是条「平滑曲线」。这是绵延了一百多年的客观过程。男、女关系的重建既是它的产物,又进而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嬗变。

  大致可以这样说:古典文化的主体是由古代男性创造和传承的,女性基本被摈除在外。19世纪末以来,出现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古典文化分崩离析,一是随着男、女地位日趋平等,女性与古典文化的关系反有所加强。我们不妨把后者积极地表述为:「男、女两性对古典文化有了共同的担当。」但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首先,女性的介入本身就意味着传统的割裂,由女性来担当,即是由女性来解构。其次,高校古代文学、史学和哲学方向的学生,总的男、女比例早已倒挂,直接原因是由来已久的中学文科班女多男少的格局。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男生选择文、史、哲以外的专业,而相当一部分女生被「调剂」到空出的位置上。如果追究下去,最终浮现的无非是「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傲慢脸孔。

  《庄子.齐物论》有云:「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将「我与若(你)」置换成「男与女」,便再恰当不过地展示了两性对立的困境。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从事古典文化研究的女学者大体仍皈依男性话语。90年代以还,学术版图开始松动。由于不存在有效的第三方仲裁,两性话语的进退、消长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不过,至少有一点很明确:随着女生数量的持续增多,一场「性别革命」正在我们眼前发生。

  古代女性在思辨、考据等领域近乎绝迹,仅仅在文艺领域偶尔闪过几个倩影,就诗、文两项而言,能文者又微乎其微。这当然要归咎于男权社会剥夺了女性的求知权,使其才华得不到激发、培养和彰显。而两性存在心智、趣向上的差异,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只能在文化「错位」之后间接地加以认识了。

  在高中文科班这样的「小概率世界」里,女同学在古典文学方面似乎表现出了高于男同学的悟性和热情。事实上,把普及古典文学纳入基础教育,这本身就是「文化现代化工程」的一个环节。教科书的内容是按照今天的价值观、审美观筛选、拼搭成的,与历史原生态相差甚远。但即便如此悉心炮制的「精神食粮」,女性读者仍不免「偏食」,比如她们不易维持对古文的兴趣,于诗喜好王维、李商隐,于词喜好柳永、李清照,于戏曲、小说喜好《牡丹亭》、《红楼梦》,等等,且多诉诸感性和直觉,不求宏大的关怀,不务繁琐的论证。把这样的分歧推向极致,
男性主导的古典文化必将为新女性彻底解构,紧接着「性别革命」的必将是「文化革命」。

  在中国历史上,女性第一次获得了这样的地位,具备了这样的力量,足以对古典文化有所作为。女学者讲《论语》,女导演拍《孔子》,女性已参与了对古代「圣贤」与「经典」的演绎。女性天然地亲近破除依傍、鼓励自由发挥的「后现代」文化阐释。考虑到文化总是在重新阐释中传承的,我们何难接受:解构就是激活,误会就是创新,回避就是应对,有所失就是有所得?然而,两性关系的难解既在于差异和分歧,更在于其微妙的一致性,例如男性往往以女性的口吻填词,女性也大可认同男性倡导的「孝道」观。特别是,现代性意义上的男、女趋同使女性对传统男性话语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条件,而现代男性距离古代男性之远或许超过了现代男、女两性间的距离。性别模煳化与价值普世化已俨然相辅相成。如此说来,解构古典文化的率先就是男性,女性无非是在中性化的基础上继续这一解构。—「女性能像男性那样理解杜诗吗?」今天,在这样提问前,应该意识到「杜诗还有多少男性读者」的问题。男、女角色的中和验证了古、今文化的断裂。

  现代化—及后现代化—不是人类的宿命和终点,而是铁一般的事实。如果我们承认自己从中受益,就必须承认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古典文化只能在现代文化中存活,就像父母的生命只能在子女身上延续一样。男、女两性谁也做不到独立地担当古典文化,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耐心的沟通、密切的合作。这是古、今变迁的一大关捩,也是男性和女性共同的、新的使命。

图书试读

卷一

第一篇

缘起
诗与词—诗歌韵律—情歌—吟诵—怦然心动—诗歌团体—古诗具理性倾向—《锦瑟》似现代诗—古诗「索隐」—柳如是—古诗、文消亡—古诗研究—诗会规划—钱钟书谈艺—古代诗话与诗论—现代古诗写作

老师:我曾组织过同学一起研讨古代诗、文,至少对同学的兴趣很热心,但后来因为同学方面「无以为继」,都只能不了了之。一来二去,我也就提不起劲儿了。教书时间久了,暮气越来越重,加上与同学的年龄越差越大,何必勉为其难呢?已经打算放弃了。现在两位走来问诗,在我等于旧话重提,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你们的想法。

采之:从小父母就让我背诗,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老师:我也有差不多的经历:每背会五首诗,我妈给我买根冰棍儿吃。那是本甚么诗选也记不得了,反正就先挑五言四句背,好像还背过《天安门诗钞》。—你都喜欢哪些诗人的作品啊?

采之:像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甚么的。

老师:这不都是词吗?原来你还处于诗、词不分的阶段。我也读词,但和诗没法比。词的讲究太多,以至于不管是读、是写,都有股扭扭捏捏的劲儿,我不喜欢。我们要一起讨论的,是狭义的诗,词只作参考,不作重点。—小印呢?

小印:过去有位师兄会写古诗,还专门找大家讲过几次。

采之:小印她也写诗,写新诗。

老师:新诗我是敬而远之。或者说,我不需要新诗,凡是想诉诸诗的东西都能在古诗里解决。这当然不是「叫板」,各有所好吧。在古代,广义上的诗就是韵文,包括赋、词、曲、杂剧、传奇,等等。喜欢读诗,读诗得趣,从根本上说,首先就是因为读起来押韵而产生愉悦之情;再进一步,除韵脚以外,诗句本身也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这两方面合起来,就是通常说的「韵律」。我小学时候不只背过五言四句,也背过《木兰辞》,诗虽说很浅显,但也不是每一处都懂,主要就是一气诵读下来有种说不出的快感。你们有这样的体验吗?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有幸拜读了《存傅诗话:跟袁枚钱钟书学古诗》这本书,感觉收获颇丰,简直是一场在古诗词海洋里的奇妙漫步。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怀有深深热爱的台湾读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古诗的韵味,光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它将我们带入两位文化巨匠——袁枚和钱钟书——的精神世界,透过他们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诗篇。 袁枚的诗学观,尤其是在《随园诗话》中所展现的那种“性灵说”,一直以来都让我觉得既亲切又富含启发。这本书没有将《随园诗话》束之高阁,而是将其中的精髓融入到对具体诗作的解读之中。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古诗的创作并非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情感的流露,是诗人个体生命体验的升华。读到书中对袁枚如何欣赏那些“不合时宜”但却充满真挚情感的诗句的讲解时,我仿佛能听到袁枚本人在耳边低语,他那种不受拘束、直抒胸臆的诗学态度,让人在品读古诗时,也找回了属于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共鸣。这种“学”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探寻,让古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感悟。

评分

而钱钟书先生的博学与洞察力,更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谈艺录》中那些字字珠玑、旁征博引的论述,总能让我惊叹于他那“会心一笑”的智慧。《存傅诗话》这本书巧妙地将钱钟书的诗学思想融入其中,并非只是简单地引用他的观点,而是以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他那宏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书中对诗歌意象、典故的辨析,以及对不同流派、诗人之间细微差别的勾勒,都展现了钱钟书先生深厚的功力。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揭示的某个新颖视角而恍然大悟,原来一首耳熟能详的诗,背后还有如此多令人玩味的细节。这种“学”,是一种对知识的延展,是对文化根脉的追溯,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更拓宽了我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存傅诗话:跟袁枚钱钟书学古诗》就已经充满了吸引力,而实际内容更是超越了我的期待。它不像一般的诗词鉴赏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介绍作者和作品,而是真正地“教”我们如何去“学”。书中的“学”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向袁枚学习如何感受诗歌的“性灵”,如何用一颗自由的心去体会诗歌的真挚情感;另一方面则是向钱钟书学习如何用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去理解诗歌的内在逻辑和文化积淀。这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古诗鉴赏体系。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学习方法上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要真正领略古诗的魅力,需要感性与理性的结合,需要情感的投入与智慧的思考。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古诗词读物,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并且引导读者走入诗歌的世界,而不是让读者望而却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以一种亲切而又深入浅出的方式,将袁枚和钱钟书两位大家的生活与学问,巧妙地融入到对古诗的品读之中。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两位智者并行,他们循循善诱,引领我一步步揭开古诗的层层面纱。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思考,去感受,去连接。这种“学”,最终转化为一种能力,一种能够独立品味古诗,并且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的能力。这本书,无疑是我在台湾书市中寻得的一颗璀璨明珠。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把袁枚和钱钟书的诗学理论变成枯燥的学术讲义,而是将他们与具体的诗作相结合,进行了生动而细致的讲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诗篇的“再创作”式解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诗句和注释,而是试图还原诗人生创作时的心境,以及诗句背后可能隐藏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意涵。当我看到书中通过袁枚的“性灵”视角,去理解李白诗中的豪情万丈;又通过钱钟书的“博学”之眼,去解析杜甫诗中的深沉忧患时,那种感觉就像是同时拥有了两副绝佳的望远镜,能够将古诗的每一个细节看得更加清晰透彻。这种“学”,是一种艺术的再现,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古诗的生命力得以再次勃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