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许仁图
1949年生。台湾人。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于1974年成立河洛图书出版社,任发行人。1980年后以「阿图」为笔名,在中国时报、联合报等报章发表『钟声21声』等书。1980年并成立河洛影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并亲任导演、编剧、男主角等工作。1983年出任台湾时报记者、副刊主编、副总编辑、驻社主笔等职。1995年任国美有线电视台顾问。2002年任高雄市政府顾问、新闻处处长、民政局局长。
「说孟子」上卷 共339页
光大而远害 刘序
学孟子。说孟子 自序
梁惠王篇/第一
公孙丑篇/第二
滕文公篇/第三
「说孟子」下卷 共352页
离娄篇/第四
万章篇/第五
告子篇/第六
尽心篇/第七
光大而远害 刘序
读仁图兄继《子曰论语》后,又完成《说孟子》一书,这也是他矢志撰写《中国哲学史》晚周诸子篇中论述孟子学的深入发挥之作。时乱滔滔,潜心着述,每年都有新构问世,令人羡慕而感佩。
诚如其自序中所言,本书跟《论语》尊孔不同,在发扬孟学精采的同时,针对孟子虚矫自高的习气,以及大言难补时弊的弱处,极力批判。孟子称述先圣先贤,特尊孔子为出类拔萃的「圣之时者」,终生愿学,后世也如其所愿,奉为亚圣。然而我们实心体证,孔孟之别,至圣与亚间的差距真是超乎想像的巨大,是根器资质不足?还是春秋到战国的时代风气也相应有了剧变呢?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似乎成了他的标签,也奠定了他在中华学术史上的地位。然而究之实际,并不尽然。内圣修为道性善,孔子虽未明言,易传中可窥意向:「元者,善之长也。」「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之,成之者性之。」外王称尧舜,并不坚定主张天下为公的大道,人言至禹而德衰,孟子却以天命之说为之强辩,对舜的孝行,也多夸张渲染之处。熊十力将其归类于偏向小康制的儒者,确是透辟之论,没有冤枉他。
孟子全书未言易,对易理却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数章称道孔子作春秋,都是关键精到之语,对后世了解真正的孔学助益甚大。《论语》称孔子五十以学易,又引恆卦九三爻辞强调不卜而已矣!廿篇从学学而到尧曰,只子未提春秋,不少章节却隐含微言大义。论、孟同列四书,为后世中国人所必读,其与大易、春秋的关系,值得深入体察玩味。
仁图兄与我是奉元书院同门,有机遇从毓鋆先师处得窥华夏学术的门径,叹赏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他于老师仙逝后埋首着作不断,本书中亦屡屡引述说师承,感念意深,于我心有戚戚焉。观览完全书,得一占象与四方朋友共:涣卦四、上爻动。涣继兑卦朋友讲习之后,尝试传播大道于天下四方。六四爻辞:「涣其群,元吉。」小象传解释:「光大也。」孟子尊孔之功,发扬光大至圣精微奥义,足以当此。上九爻辞:「涣其血,去逖出,无咎。」小象解释:「远害也。」孟学的拘碍流弊亦须驳正,如针刺放血以活络体气一般。孔子主张「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着明。」儒学正脉实在于此,愿与豪杰之士共勉之。
刘君祖 谨识于癸已年芒种、夏至间
自序
读了论语再读孟子,不只观感大是不同,甚至会讶异「至圣」和「亚圣」的差距怎会那么悬殊。
论语学而篇子贡尊称老师孔子,具有「温、良、恭、俭、让」五德,读论语后,会觉得子贡称赞夫子十分实在,后学也都援引这五德来界说孔子的人格特质。
但是我门却不得不说,自称愿学孔子的孟子,从德行来说,一点都未学孔子。
孟子好辩,口德不修,像只斗鸡般,很多言辞实是强辞夺理之辩。「温」字离孟子个性甚远。
孟子称赞孔子「不为人已甚者」。孟子有先见之明,肯定孔子有宽容良善之量,自己个性与「良」字大相迳庭。
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标准的不恭之言。
孟子只是个游说诸侯的说客,却带了随从数百人,车辆数十辆,摆出仗阵阔气,「俭」不是孟子熟稔的行为。
孟子利用告子言论,来为自己立说,掠人之美,何让之有。
无温、无良、无恭、无俭、无让的孟子,与孔门弟子中的宰我最相似,我们可以如是揣恻:说孟子若是孔子弟子,孔子难免会像对待宰我般斥责几句。重视德行的孔子不会赏识孟子的。
孟子好辩,他不只承认,还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篇)
「予不得已也」,今日口语白话是:「我不是喜好嘴角春风,只是管束不住自己的嘴巴,不得已多说一些罢了。」
个人认为探究孟子学,宜重视孟子的好辩。大凡好辩之人,常口逞机锋,其精彩处妙语珠玑,灵光乍现;其缺漏处,好辩成强辩,论理不周全,前言常不对后语。
我们以孟子商汤宰相伊尹为例。帮孟子着书的弟子万章问孟子说:「古书有说法,伊尹为求见汤,不得已委身为有莘媵臣,背着锅子、炊具,割自己的肉来烹作羹汤,以滋味向汤说王道。」这个故事在墨子、庄子、吕氏春秋都有记载,孟子欲斩钉截铁说「否,不然。」然后解释伊尹在有莘的地方耕田,喜好尧舜之道,不是合尧舜义理,不合尧舜正道的,即使把天下之禄送给他,他也弃之不顾,商汤派使臣三度请聘,诚意殷殷,伊尹才决定出来助汤,要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让汤成为尧舜。
孟子在万章篇把伊尹说得很清高,但他在告子篇又说:「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五就汤,五就桀」的文义十分清楚,伊尹曾五度在汤,五度在桀就臣位,我们到底相信哪一说?
孟子说他之所以好辩是不得已也,因为杨墨邪说淫辞诬罔人民,他为了拒杨墨的禽兽思想,才不得已而辩。孔子时候,流传典籍是诗、书、易、礼、乐等经书,没有什么私人着作,论语一书,只有一些隐士对时局的伤痛言行,孟子差孔子百余年,出现一些私人思想着作,这些为救时弊的「子书」,也只是各言尔志而已,孟子却说杨墨是「淫辞邪说」,还批杨朱无书、墨子兼爱是「禽兽」。
孟子口德不修,喜好扣帽子,像批告子。孟子承认告子先他说性、说心、说气,是当时说心性的主流人物,孟子借着批评告子为自己立说,本来就有剿说之嫌。告子篇开宗明义章,孟子引告子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楖为桮桊。」告子说性,先举例说性犹如杞树、楖树,义犹如做好的杯盂,这个比喻是否得当可以理性讨论,但孟子却说告子:「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扣上告子「祸仁义」的大帽子。
孟子的不修口德,当然不仅对杨墨、告子。孟子周游诸国,最重要的游说国君是魏惠王、魏襄王、齐宣王、滕文公。魏惠王、魏襄王未用孟子,孟子批魏惠王「不仁哉!」批魏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尤其过份的是魏惠王因三败,被迫迁都至大梁,孟子却改以都城名字「梁」取代「魏」的国名,直唿「梁惠王」、「梁襄王」。
或许我们为孟子解说的是,这是孟子游说国君大人的技巧:「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所以,个人以为要贴近孟子思维,就不需要把孟子捧得高高在上,毕恭毕恭,也应该学孟子,好好跟孟子辩说,才能体悟孟子哲学的要义。
不过,我们也不能就孟子好辩,抹杀或低估孟子的地位。
执两用中,我们也得肯定孟子有穷高极远之才,能识孔子「集大成」,且明言「孔子,圣之时者也」,把孔子之学定为「时」字(万章篇),又离娄篇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承的中国道统定为「仁」字。
我们甚至可以参酌孟子的智慧高见,建立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及传承,明定中国哲学史首篇是孔子集大成之前的祖述之学,而后才是孔学。(拙作「中国哲学史」第一部「祖述篇」和「孔学篇」已出版)
恩师爱新觉罗毓鋆特别提及,孟子最伟大的贡献是说孔子成春秋,杜绝疑古者妄说春秋不是孔子作的,且因孟子引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滕文公篇),将春秋定为哲学之书,使后儒得以从哲学角度研究春秋;公羊高、董仲舒、何休至康有为太老师,研究出了中国特有的政治哲学「春秋学」。
恩师四十二岁来台,一○六岁作古,在台生活六十四年,读书百年,讲经、子数十年。恩师讲论语是一个字一个字讲,讲孟子却是跳着讲,并且曾说孟子滑头、好吹牛,且问我们「什么叫吹牛?」恩师接着自解:「吃饱有力气,可以吹出一条牛。」
吹牛当然要有功夫,不然怎能吹出一条牛呢!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直言,将孟子与论语、学庸合为「四书」的朱子,于「学庸章句」、「论语集註」屡易稿本,唯孟子註未经改定,故其闲多?略,未尽立言之旨,如此类者不一。王夫之批评朱子註万章篇,用了「立言不精」、「矫异」、「甚平淡」、「俗陋」等字词。
孔子温良恭俭让,我撰写「子曰论语」时,追慕圣人,恭谨推敲每一字,包括虚字,但对嘴角春风的孟子,态度略为狂放,我认为要精准捕捉孟子的神韵和思维,自己也需打开心胸和孟子好好辩说。我的撰写原则有三:一、孟子愿学孔子,我尽可能指出孟子如何学孔子,以及孔孟之学的异同;二、恩师说孟子滑头、好吹牛,言之有据;我比对孟子前后文以及六经,探究好辩的孟子,如何展现他的嘴角春风;三、恩师说书读百遍自通,后儒註疏略作参考而已。
恩师一再训诲,读古书不是要到殡仪馆为死人化粧,而是要学得古人应世治时智慧,以古人智慧来启发自己的智慧,所以读古书不要自囿于师承师说,要接着老师之学往前走往下说。
孟子立论言必称尧舜,其实重文武更重尧舜,而孟子有关舜的大孝说,大都非史实,而是出自他自己的撰说;孟子道性善,也非承孔子的性直说;孟子愿学孔子,不是照本宣科传孔道,他的性善论、仁义说,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孟子的哲学体系不如孔子的恢弘阔远,但他以穷高智能佐以文学修为,所提出的孝治天下、性善论、恻隐之心、浩然之气等立说,成为孟子卒殁后的两千年中国文化主流。
孔子未自许为儒者,孟子愿学孔子,也不言学儒家,但在浩浩奔流的中国哲学中,孔子却定为儒家创始人,我们因而也可说孟子是儒家的光大者、奠基者,孟子尊称「至圣」孔子,为「圣之时者也」;后儒尊称孟子为「圣之次者也」的亚圣,当之无愧。
撰写「子曰论语」,因恩师解读「子曰」是「我的老师说」,所以释义解说论语,引用恩师之言,概用「我的老师说」;「说孟子」引用恩师说解文字较少,且不少个人见解,恐引起争议,恩师教诲文字,全用「毓老师说」。
个人认为,对孟子哲学义蕴最见创发者当属王夫之,「说孟子」引用特多。
恩师瀚墨极为珍贵,可惜传世不多。民国五十七年至五十八年间,恩师出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曾书赠毕业学子。师兄李济捷获赠「君子以果行育德」,济捷师兄并提供师姐瞿绯藜珍藏的恩师墨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征得济捷师兄应充,恭印于「说孟子」封底。
「说孟子」依据版本为蒋伯潜的「语译广解四书读本」。
感谢师门兄弟刘君祖百忙中作序。
感谢师门兄弟吴宏达费心校正。
感谢师门兄弟吴荣彬相助。
许仁图 识于二○一三年十月 时年六十五 时年六十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