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说词讲稿》
叶嘉莹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和推广,本书是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学的录音整理,结合了知性和感性,做深入之探讨。
《名篇词例选说》
本书收录叶嘉莹对历代着名词人及其词作的赏析,叶先生从词人的性格背景、句法语法、意象风格等引入,从细致的解析和引导,进而认识词的精微细致之美。
词的美感往往是在被压迫的、不得以的条件下写成的。中国的小词几经转变,形成了不同的美感,大都与不幸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例如:李后主国破家亡,他的词才有了进步;苏东坡九死一生从监狱里出来,后又被贬至黄州、儋州等地,他的诗词文章都有了进步;辛稼轩也因为南宋的衰败挫折,才有了词的成就 。
这些深刻动人的好词,都是历经磨难淬练而成的,否则只是修饰雕琢、咬文嚼字的风花雪月,文字再工巧也难以让人感动;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变工」就是这个道理。
叶嘉莹自幼启蒙接触中国诗词,被古诗词中兴发感动的特质所吸引。1941年叶嘉莹进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在北京辅大女校旧恭王府中聆听顾随先生讲授唐宋诗词,这些如烟往事和老师的期许、教诲一直深植心中,至今仍以此惕励,希望在文化传承的长流中,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欣赏与体会中国诗词的美和蕴含其中的深远意境。
大学毕业后,开启了教书生涯。叶嘉莹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校,并曾赴东南亚各地讲学,他的教学为诗词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1993年叶嘉莹在天津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专心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研究。
叶嘉莹自站上讲台那一天,六十多年的教书生涯, 虽然高龄九十,仍腰桿笔直地站着授课,这是对于教职的尊重。他的讲课风采被诗人席慕容誉为「诗教」,这源自由内而外散发的从容风度,铿锵有力的京腔京韵,只见他纵横作品的由来、特质与心灵境界,彷彿诗人词人活生生地示现,引动听者与其同喜同悲,心领神会。这样独特的「诗教」,在当今绝无第二人,那是以生命相融合、相感发的动人力量。
作者简介
叶嘉莹
1924年生。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45年开始,任教生涯长达六十五年以上。曾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十五年之久,1969年赴加拿大,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并曾先后被美国、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学以及大陆数十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此外,还受聘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及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并获得香港岭南大学荣誉博士、台湾辅仁大学杰出校友奖与斐陶斐杰出成就奖。2012年被中国中央文史馆聘为终身馆员。
1993年叶嘉莹教授在天津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中英文着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等多种着作。
《迦陵说词讲稿》
【目录】
《叶嘉莹作品集》序言
第一章 词与文化
第一讲 从西方文论看花间词的美感特质
第二讲 谈中国诗词文本中的多义与潜能
—一九九四年冬在南开大学七十五周年校庆学术报告会上的讲演
第二章 词与历史
第一讲 林则徐、邓廷桢的词史之作
第二讲 从晚清两大词人的词史之作看中日甲午战争
第三讲 当爱情变成了历史—晚清的史词
第四讲 庚子国变中的几首词作
第五讲 无可奈何花落去
—从晚清两大词人的词史之作看清朝的衰亡
第三章 词与词学家
第一讲 张惠言与王国维对词之特质的体认
第二讲 从西方文论看张惠言与王国维两家的词学
第三讲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说
第四章 词与词人
第一讲 苦水先生作词赏析举隅
第二讲 一位当代自然科学家对生命的反思
—谈石声汉先生的一组小词《忆江南.春蚕梦》
第三讲 传统诗词中簪花照镜的反思—谈石声汉先生的三首小词
第四讲 简介几位不同风格的女性词人—由李清照到贺双卿(上)
第五讲 简介几位不同风格的女性词人—由李清照到贺双卿(中)
第六讲 简介几位不同风格的女性词人—由李清照到贺双卿(下)
附录
附录一 神龙见首不见尾
—谈《史记.伯夷列传》的章法与词之若隐若现的美感特质
附录二 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
《名篇词例选说》
【目录】
《叶嘉莹作品集》序言
说韦庄词一首
说冯延巳词四首
说李煜词一首
说晏殊词一首
说欧阳修词二首
说柳永词一首
说苏轼词一首
说秦观词二首
说周邦彦词一首
说辛弃疾词二首
说吴文英词一首
说王沂孙词二首
说陈子龙词二首
说朱彝尊词一首
说贺双卿词四首
说王国维词五首
说陈曾寿词一首
**评价五** 「葉嘉瑩說詞套書」這四個字,對於長期關注中國古典文學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記響亮的號召。在我個人的閱讀歷程中,葉先生的作品始終佔據著一個非常特殊的地位。她的聲音,她的文字,總有一種溫潤如玉,卻又擲地有聲的力量,能夠引領我們穿越時光的洪流,去親近那些古老的詩篇。 這套套書的推出,我認為是將葉先生在詞學研究上的深厚功力,系統地呈現在廣大讀者面前。許多時候,我們閱讀詞作,往往是被其意境所吸引,但對於詞的章法、聲律、以及詞人創作時的情感糾葛,卻是知之甚少。這套書,我想,便是為了解決這些困惑而生。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詞的藝術特徵,比如它的婉約與豪放,它的寫景與抒情,以及詞與詩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區別與聯繫。同時,我也對葉先生如何引導我們去體會詞作的「詩外之音」,去感受詞人那份深沉的、難以言喻的情感,充滿了好奇。這套書,不僅是一套文學評論,更是一種閱讀和理解的引導,它將幫助我們以更為成熟、更為深刻的目光,去審視那些流傳千古的詞章。
评分**评价三** 身為一個從小在台灣長大,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葉嘉瑩先生的名字對我而言,早已是學術殿堂裡的璀璨星辰。這次聽聞推出了「葉嘉瑩說詞套書」,我內心那份對古典文學的渴望,瞬間被點燃。這套書,在我看來,不只是一套學術著作,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那個時代的文學作品。而詞,作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更是承載了無數文人的喜怒哀樂、家國情懷。然而,許多人面對詞作,往往止步於字面意思,卻無法領略其背後深沉的韻味。這正是葉先生的獨到之處,她總能在看似尋常的文字裡,挖掘出最動人的情感,最精妙的構思。 套書的出版,意味著她數十年來在詞學研究上的精華,得以集結成冊,這對於我們這些渴望親近古典文學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禮物。我非常期待這套書能夠為我開啟一扇新的大門,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詞的藝術魅力,體會那些婉約細膩的情感,或是激昂慷慨的詩句。相信透過葉先生的引導,我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詞的生命力,以及它們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不朽印記。
评分**评价一** 最近在書店意外翻到這套「葉嘉瑩說詞套書」,當時就覺得它散發出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氣質,封面設計樸實卻不失雅致,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細心打磨的書籍。雖然我對詞學並非專家,但對葉嘉瑩先生的朗讀和講解一直都非常景仰,總覺得她的聲音裡有種能讓人瞬間安定下來的力量。這次推出套書,我認為是讓更多讀者有機會親近古典詞作的絕佳機會。 套書的編排方式據說非常用心,不像坊間一些拼湊的選集,而是有系統地介紹詞的發展脈絡和名家名篇。我對此感到特別期待,因為我一直覺得,學習古典文學,最怕的就是零散的片段,而缺乏完整的視野。葉先生的學養和教學功力,我相信一定能將詞的世界,從最初的興起,到唐五代的壯闊,再到宋詞的細膩婉轉,一一梳理得清晰明朗,讓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進入這個優美的文學殿堂。 我特別好奇書中會如何解析詞的藝術特色,比如它的格律、意象、情感表達等等。這些都是我平常閱讀詞時,常常感受到卻又說不太清楚的地方。葉先生的講解,一定能為我點亮心中的迷津,讓我更能體會詞的精妙之處。而且,聽聞套書中還會收錄一些比較少見的詞作,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驚喜,意味著我將有機會接觸到更多豐富多彩的詞境。總之,這套書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套文學讀物,更像是一扇通往古典文學深邃世界的窗戶,我迫不及待想透過它,去感受那些穿越時空的絕美詩篇。
评分**评价四** 最近書架上添了一套「葉嘉瑩說詞套書」,光是翻開第一頁,就有一種被濃郁學術氛圍所包圍的感覺。這不是那種譁眾取寵的流行讀物,而是紮紮實實、充滿了學者智慧的結晶。我平常讀詞,多半是憑著感覺,覺得哪首好聽就多讀幾遍,但常常讀了之後,心裡總是有些空虛,總覺得自己未能真正領會其中的精髓。 葉先生的講解,我一直覺得有種「化繁為簡」的魔力。她能將那些看似艱澀難懂的詞作,用清晰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分析給我們聽,讓我們不僅能理解詞的字面意思,更能感受到詞作背後的情感脈絡和藝術手法。我特別期待這套書能在詞的流派、詞人的生平、詞作的時代背景等方面,給予我們更系統性的介紹。 我想,這套書不僅僅是對詞學愛好者的福音,對於任何對中國古典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是一份值得珍藏的讀物。它能幫助我們建立起對詞學的整體認知,理解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價值。我尤其對書中能否解析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詞作,並從葉先生的獨特視角去重新審視,充滿了期待。我相信,這套書將會成為我案頭常備的工具書,隨時翻閱,都能有所領悟。
评分**评价二**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看到「葉嘉瑩說詞套書」,我的第一反應是「又一套」。市面上談論詞的書不少,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能讓人覺得「對味」的,卻不是那麼容易遇到。然而,想到是葉嘉瑩先生的作品,我的態度就瞬間轉變了。這位學術大家,她的溫婉與嚴謹,她的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透過她的言談和著作,總是能讓人深深感受到。 這套書我還沒機會細讀,但光是看書名和簡介,就已經勾起我極大的興趣。我一直覺得,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詩詞,其實是最能代表我們民族性情和文化底蘊的一種表達方式。而詞,更是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它不像詩那樣短促有力,也不像賦那樣鋪陳排比,而是有著一種纏綿悱惻,或是豪放不羈的情感,透過字詞的安排,營造出深遠的意境。 我非常期待這套書能夠深入淺出地為讀者介紹詞的發展演變,從最早期到宋代巔峰,再到後來的流變,這其中一定有很多有趣的文化故事和文人心路歷程。葉先生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分析,我相信會讓我們對詞的理解,超越單純的文字欣賞,而能觸及到詞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意涵。尤其是我對詞的格律和音樂性一直有些困惑,希望這套書能為我解開這個謎團,讓我更能領略詞作為一種「歌」的本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