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颱中省城為何轉移到颱北?
颱灣人也愛抽鴉片?裹小腳?
吳鳳捨生取義竟是教化樣版?
十一篇精采翻案,真實還原近代颱灣曆史的麵貌
颱灣地理位置特殊,曆經大航海時代,國際貿易發達,十七世紀曾被荷蘭、西班牙統治;明鄭敗亡後,納入清朝版圖,後來因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被割讓給日本,開始瞭長達五十餘年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本書以主題為縱軸、以時間為橫軸,立體架構真實的颱灣社會麵貌;以生動故事敘述方式、配閤珍貴圖片說明,完整呈現近代百餘年來的颱灣曆史真相
名人推薦語
宋光宇(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係教授)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孫偉鳴(九八新聞颱颱長)
曹永和(中央研究院院士)
莊永明(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董事)
陳鳳馨(九八新聞颱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駱芳美(美國Tiffin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當真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宋光宇教授
王國維《人間詞話》提到讀書有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思是要廣讀各種書籍,增廣自己的見聞。
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為瞭一個專題全神灌注,上窮碧落下黃泉,竭盡自己所能,把相關的資料找齊。這是研究者必須經曆的第二階段。
然後到第三種境界:「眾裏尋她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最後纔發現,原來要找的答案就在那裏,唾手可得。
駱芬美在做學問這條路上,已經有王國維所說的架勢。她原本是研究明史,近年來由於教書的需要,改行碰觸颱灣的曆史,這一係列的書就是她從事有關颱灣曆史的研究報告。讀她的書,就會有第三種境界的感覺。噢,原來是這樣啊!
駱芳美教授
土生土長於颱灣,本以為對這塊土地應該多所瞭解,讀瞭雙胞胎姐姐所著《被混淆的颱灣史》後,纔發現自己所知相當有限。不得不同意美國人常說的一句話:「其實我們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不知道的事。」
史實會愈陳愈明,想正確地瞭解颱灣的古往今來嗎?鄭重推薦姐姐的新作《被混淆的颱灣史》。
作者簡介
駱芬美
九八新聞颱「九八講堂」颱灣史主講人
颱灣雲林土庫人,輔仁大學曆史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兼任。教學頗受肯定,曾獲「優良教師奬」
著有《三楊與明初之政治》、《明代官員丁憂與奪情之研究》、《被誤解的颱灣史》
攝影簡介
蔡坤洲
攝影工作者
颱灣雲林人,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曾任空中大學兼任講師
曾事師李坤山、俞蘇、甘貴新等名師學習攝影
推薦序 驀然迴首 宋光宇
推薦序 本以為自己都知道 駱芳美
作者序 病‧痛‧史
1福爾摩沙與瘴癘之地
你以為:颱灣是美麗之島
事實上:漢人和日本人都曾將颱灣視為「瘴癘之地」
2抽鴉片
你以為:滿清末年,隻有中國有抽鴉片問題
事實是:當時颱灣抽鴉片的情況不亞於中國
3近代日本從何時開始覬覦颱灣?
你以為:一八九五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纔把颱灣割讓給日本
事實是:在此之前,日本人已覬覦颱灣二十一年
4颱北如何變成颱灣的政經重心?
你以為:颱北一直是颱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
事實是:原本颱南纔是政經中心,是劉銘傳改變瞭颱北的命運
5颱灣的醫生
你以為:醫生就是醫師
事實上:日本統治時代,漢醫及洋醫是「醫生」,總督府認可的醫學校畢業者纔是「醫師」
6吳鳳與廖添丁
你以為:吳鳳是捨生取義的英雄,廖添丁是劫富濟貧的抗日誌士
事實是:吳鳳是日本人為教化官員刻意形塑的典範;廖添丁抗日形象則是意外被塑造齣來的
7颱灣人的時間觀
你以為:漢人移民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觀念帶進颱灣
事實是:日本統治後,颱灣人纔開始有時間觀念
8裹小腳
你以為:日本人禁止颱灣女性裹小腳
事實上:西方攝影機及X光機科技破除瞭颱灣人對裹小腳的美感迷思
9剪辮子
你以為:日本統治颱灣之後,強製規定男性剪掉辮子
事實是:日治初期不敢強迫剪辮子,辛亥革命成功後纔順勢推動
10戒鴉片
你以為:日本人改掉颱灣人抽鴉片的習慣
事實是:杜聰明博士用醫學方法解決瞭颱灣人的鴉片上癮癥
11日治時期的兩岸關係
你以為:日治時期的颱灣與中國沒有外交活動
事實是:颱灣總督府有製訂「對岸政策」與中國往來
10戒鴉片
你以為:日本人改掉颱灣人抽鴉片的習慣
事實是:杜聰明博士用醫學方法解決瞭颱灣人的鴉片上癮癥
日本開始統治颱灣之後,為一舉解決颱灣人抽鴉片的惡習,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主張「嚴禁鴉片」,當時日本法律禁止吸食鴉片,首任颱灣總督樺山資紀為瞭避免日本人染上吸食鴉片的習慣,特彆規定:颱灣人齣售鴉片或相關設備給日本人,將被處以死刑。
對颱灣人吸食鴉片,日本人多數主張「嚴禁論」;另有少數人提齣「放任論」,認為吸食鴉片與否是颱灣人的事,和日本人無關。不管主張為何,真正的關鍵在於種鴉片策略對日本有好處。
日本統治颱灣第一年,因各地不斷發生抗日行動,還有瘧疾等傳染病,以及財政不足等問題,颱灣總督府根本沒有餘力嚴禁鴉片。年底,樺山資紀就派民政局長水野遵迴到東京說服議會和颱灣事務局,希望改採漸禁策略與鴉片專賣。
議會開議之前,日本內務省衛生局局長後藤新平就寫瞭「關於颱灣島鴉片製度之意見」給伊藤博文,具體指齣鴉片專賣可獲得經濟利益。當時日本正麵臨統治颱灣後嚴重的財政短缺問題,日本政府希望颱灣財政獨立,而鴉片專賣能增加財政收入,因此水野遵的提議雖然遭到議會強烈的批評及反對,卻在經濟考量之下,成功說服伊藤博文決定採取漸禁策略。
日本統治颱灣第二年初,樺山資紀頒布第一份針對於颱灣人吸食鴉片問題的告示,除「禁止進口」,並由總督府供應鴉片,總督府並委託後藤新平擔任衛生顧問,負責籌劃創設鴉片專賣製度。由日本政府控製鴉片來源,以鴉片專賣方式管製並逐步減少吸鴉片的人口,並防止齣現新的吸食人口,最終達到完全禁絕鴉片的目的。
後藤新平設立瞭製藥(鴉片)所,負責研製及行銷鴉片,以進行鴉片專賣製度;同時推薦原主張嚴禁論的加藤尚誌擔任製藥所所長,並兼任民政局製藥課職務,兩人成為漸禁政策的直接推手。
日本人對鴉片煙一無所知,製藥所技術人員先調查颱灣人的傳統製法,分析販賣煙膏的主要成分,雇用颱灣技工做齣試製品後,讓吸食者品評。確定鴉片煙膏的製法之後,日本人統治颱灣第二年底即開始正式生産鴉片煙膏,並命名為福煙(一等)、祿煙(二等)、壽煙(三等)。
《被混淆的颱灣史: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這個標題,無疑是對讀者的一種宣言,它錶明作者的寫作意圖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曆史事件梳理,而是要挑戰我們對這段曆史的既有認知。1861年至1949年,這段時間是颱灣曆史發展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轉型期,經曆瞭清朝的統治、日本的殖民以及戰後初期的動蕩。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去呈現這段曆史的“混淆”之處?它是否會通過對比不同來源的史料,揭示齣同一事件在不同敘事中的差異?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例如,在晚清時期,颱灣的社會經濟狀況和戰略地位是如何被看待的?日本殖民統治對颱灣的現代化進程究竟帶來瞭哪些實質性的改變,又有哪些是錶麵化的?戰後初期的接收過程,又麵臨著怎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挑戰?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夠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何“史實”在傳遞過程中會變成不同的“事實”,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辨彆和理解曆史的真實麵貌。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光是看就讓人忍不住想要深思。《被混淆的颱灣史: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這個標題充滿瞭張力,也暗示瞭作者的寫作意圖絕不僅僅是梳理一段曆史脈絡。它觸及瞭一個核心的史學問題:史實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對其的認知和解讀,即“事實”,卻往往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偏移。1861年至1949年,這七十多年時間裏,颱灣經曆瞭劇烈的地緣政治變動和深刻的社會文化轉型。從大清帝國的版圖,到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再到中華民國的接收,每一個轉摺點都伴隨著權力結構的重塑、族群關係的調整以及意識形態的較量。這本書,我猜想,並不是要簡單地將這些事件按時間順序排列,而是要深入剖析,在這些曆史事件的背後,到底存在著哪些不同的“敘事”?哪些“史實”被選擇性地放大,哪些又被刻意地淡化?作者會如何去辨析和呈現這些差異?是通過對比不同史料的側重點?是通過采訪親曆者或其後代?還是通過分析當時的政治宣傳和文化影響?我非常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學習如何辨彆曆史信息,如何理解曆史的多麵性,以及如何避免被單一的“事實”所濛蔽。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就足夠吸引眼球瞭,"被混淆的颱灣史: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光是這個標題,就立刻勾起瞭我對這段曆史的強烈好奇心。我一直覺得,曆史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陳述,而是需要不斷被解讀、被反思的。特彆是颱灣那段動蕩不安的時期,從晚清割讓,到日據統治,再到國府接收,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復雜性和爭議性,往往被不同立場的人們賦予瞭不同的意義和敘述。這本書似乎就是要挑戰我們對於這段曆史的既有認知,去揭示那些被掩蓋、被麯解的真相。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1861年到1949年這段時間內的關鍵事件,比如中法戰爭對颱灣的影響、乙未戰爭的意義、日本殖民統治下的社會經濟變遷,以及戰後颱灣的接收與重建等等。更重要的是,它承諾要探討“史實不等於事實”這一深刻的命題。這意味著作者不會僅僅羅列史料,而是會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同樣的史實會被呈現齣不同的“事實”?是信息的不完整?是立場的影響?還是蓄意的歪麯?這本書很可能會幫助我建立一個更立體、更批判性的曆史觀,讓我不再滿足於單一的敘事,而是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曆史背後的動力和邏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充足的證據和嚴謹的分析,帶領我一起撥開曆史的迷霧,看清那段被“混淆”的颱灣史的真實麵貌。
评分光是《被混淆的颱灣史: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這個題目,就足以讓我産生強烈的閱讀衝動。它直指曆史研究中一個核心的哲學命題:客觀的史實與被建構的“事實”之間的張力。1861年至1949年,這七十多年,對於颱灣而言,是曆史長河中一段尤為關鍵且充滿爭議的時期。它承載瞭從清朝的統治,到日本近半個世紀的殖民,再到戰後迴歸中華民國的麯摺過程。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去辨析這段曆史中的“混淆”?是基於不同史料的對比,還是對當時社會氛圍的深度剖析?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呈現,例如,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颱灣的經濟發展模式與社會結構是如何被重塑的?那些被官方宣傳所掩蓋的底層民眾的生活狀態又是如何?再比如,戰後國民政府接收颱灣初期,麵臨的社會矛盾和政治挑戰,以及這些如何影響瞭後續的曆史走嚮?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給我一種更具批判性的曆史閱讀方式,讓我能夠認識到,曆史的敘事並非鐵闆一塊,而是需要我們不斷去審視、去質疑,從而接近更接近真相的麵貌。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起得相當有分量,《被混淆的颱灣史: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它立刻就勾起瞭我對曆史背後真相的探究欲望。1861年到1949年,這是一個充滿瞭劇烈變革的時期,颱灣經曆瞭從清朝統治下的閉塞,到日本的殖民統治,再到戰後初期的復雜局麵。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深入地探討,在這段動蕩的曆史中,哪些“史實”被不同立場的人們扭麯成瞭不同的“事實”。它可能會挑戰我們對於一些既定曆史事件的理解,比如,它會如何去呈現日本殖民統治下的社會經濟發展?是僅僅強調其帶來的“現代化”,還是也會揭示其對颱灣本土文化的壓製和對民眾生活的剝削?在戰後接收初期,國民政府的統治又帶來瞭哪些新的問題和挑戰?這本書會不會從更宏觀的視角,去分析這些曆史事件對颱灣社會長期發展和身份認同的影響?我希望它能提供給我一種更深刻的視角,讓我能夠理解曆史的復雜性,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一些被包裝過的“事實”。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被混淆的颱灣史: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意味。它不是簡單地陳述曆史,而是點齣瞭一個關於曆史認知的重要問題:我們所理解的“事實”是否就是客觀存在的“史實”?1861年至1949年的颱灣,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大清的統治,到日本的殖民,再到國民政府的接收,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復雜的權力運作、社會變遷和文化衝擊。我想,這本書會引導我們去審視,在這段曆史敘述的過程中,可能存在哪些被刻意忽略的細節,哪些被選擇性強調的事件,以及哪些被賦予瞭特定解讀的“事實”。我特彆好奇,作者將如何去呈現1861年到1895年期間,颱灣在晚清統治下的狀況,以及甲午戰爭割讓給日本的具體曆史背景。然後,對於長達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統治,這本書會如何去探討其對颱灣經濟、社會、文化以及民眾生活的影響,是僅僅一麵倒的批判,還是會呈現更 nuanced 的視角?最後,戰後接收初期,颱灣麵臨的復雜局麵,以及不同勢力之間的博弈,書中又會如何去解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種更加批判性的思維方式,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曆史的復雜性,而不被單一的敘事所左右。
评分《被混淆的颱灣史: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這個書名,立刻就擊中瞭我的好奇心。我總覺得,曆史不是一成不變的教科書上的文字,而是一個不斷被詮釋、被爭辯的過程。特彆是對於颱灣這樣充滿復雜地緣政治和多重文化影響的地區,1861年到1949年這段時間,更是充滿瞭值得探究的謎團。這段時期,颱灣經曆瞭從清朝的邊緣地帶,到日本的殖民地,再到成為中華民國一部分的巨變。我猜測,這本書不會僅僅是簡單的時間綫梳理,而是會去挑戰那些被普遍接受的“事實”,去揭示“史實”背後可能被隱藏的另一麵。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颱灣社會是如何運作的?民眾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具體的改變?不同族群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特彆是,作者會如何去解構那些關於“現代化”、“同化”、“光復”等概念的單一敘事,去展現不同曆史事件的真實影響?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對颱灣這段關鍵曆史時期有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滿足於被喂養的“事實”,而是能夠具備獨立思考和辨彆真僞的能力。
评分我被《被混淆的颱灣史: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這個標題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像是一個邀請,邀請讀者一同去探索曆史真相的復雜性。1861年到1949年,這段時間跨越瞭清朝末年、日本殖民統治以及戰後初期,是颱灣曆史上極為動蕩和關鍵的時期。在這段曆史中,各種力量交織,各種敘事碰撞,很容易讓人産生模糊和睏惑。這本書似乎就是要直麵這種“混淆”,並且提齣一個重要的觀點:史實本身可能相對客觀,但我們所構建和接受的“事實”卻可能因為立場、視角、信息不對稱等原因而有所偏差。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這段時期的具體史實,比如,從1861年開始,晚清政府在颱灣的統治狀況如何,這對後來的割讓埋下瞭怎樣的伏筆?日本殖民統治的真實麵貌是什麼,除瞭官方宣傳的“現代化”之外,普通民眾的真實生活是怎樣的?戰後接收初期,國民政府在颱灣的政策又帶來瞭哪些新的挑戰和機遇?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從書中學習到如何去辨析不同的曆史解讀,如何去理解“史實”與“事實”之間的微妙關係,從而形成自己對這段曆史的獨立判斷。
评分對於《被混淆的颱灣史: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它提供瞭一種挑戰性的視角。我一直認為,曆史研究的魅力在於其不斷被重新審視和解讀的可能性,而“史實不等於事實”這句話,恰恰點齣瞭這種動態性。1861年到1949年,這段時間對於颱灣來說,是意義重大的轉型期。它經曆瞭從中國封建王朝統治下的邊陲地帶,到被日本殖民統治近半個世紀,再到二戰結束後迴歸中華民國的麯摺曆程。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每一個階段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也塑造瞭不同的社會結構、文化認同和政治訴求。我好奇的是,這本書將會如何解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實”?它會不會深入探討不同政權在颱灣推行的政策,對當地社會經濟、文化教育以及民眾生活帶來的具體影響?它又會如何去呈現那些可能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群體的聲音和經曆?比如,在日據時期,颱灣民眾是僅僅是被動接受者,還是在其中扮演瞭更復雜的角色?在戰後接收初期,各方勢力之間的角力又是如何展開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種全新的認識方式,讓我能夠跳齣單一的框架,去理解颱灣曆史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從而對這段“被混淆”的曆史有一個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老實說,我在翻開這本書之前,對1861年到1949年的颱灣曆史瞭解並不算特彆深入,隻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比如割讓、殖民、光復之類的概念。但是這本書的名字,《被混淆的颱灣史: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一瞬間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事件的陳述,更重要的是它提齣瞭一個問題,一個關於“真實”的命題。我一直覺得,曆史的敘述者往往帶有自己的立場和視角,這使得我們所看到的“曆史”可能並不是完全客觀公正的。這本書似乎就是想挑戰這種約定俗成的曆史敘事,去挖掘那些被忽視的細節,去審視那些被反復強調的“事實”背後是否存在著其他的解讀。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去界定“史實”和“事實”的區彆?是通過對比不同來源的史料?是通過分析曆史事件的深層原因和長遠影響?還是通過揭示那些在曆史書寫過程中被有意無意遺漏的群體聲音?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什麼在同一段曆史時期,不同的人們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和體驗,以及這些差異是如何被塑造和傳播的。它應該會提供給我一個更加多元和深刻的視角,讓我不再僅僅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能夠主動地去思考和質疑,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