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混淆的台湾史:1861~1949之史实不等于事实

被混淆的台湾史:1861~1949之史实不等于事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近代史
  • 历史研究
  • 史学
  • 台湾
  • 1861-1949
  • 历史争议
  • 政治史
  • 文化史
  • 清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原定台中省城为何转移到台北?
  台湾人也爱抽鸦片?裹小脚?
  吴凤舍生取义竟是教化样版?
  十一篇精采翻案,真实还原近代台湾历史的面貌

  台湾地理位置特殊,历经大航海时代,国际贸易发达,十七世纪曾被荷兰、西班牙统治;明郑败亡后,纳入清朝版图,后来因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开始了长达五十余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本书以主题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立体架构真实的台湾社会面貌;以生动故事叙述方式、配合珍贵图片说明,完整呈现近代百余年来的台湾历史真相

名人推荐语

  宋光宇(佛光大学生命与宗教学系教授)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孙伟鸣(九八新闻台台长)
  曹永和(中央研究院院士)
  庄永明(蒋渭水文化基金会董事)
  陈凤馨(九八新闻台财经起床号节目主持人)
  骆芳美(美国Tiffin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当真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列)

宋光宇教授

  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到读书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要广读各种书籍,增广自己的见闻。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一个专题全神灌注,上穷碧落下黄泉,竭尽自己所能,把相关的资料找齐。这是研究者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然后到第三种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后才发现,原来要找的答案就在那里,唾手可得。
  骆芬美在做学问这条路上,已经有王国维所说的架势。她原本是研究明史,近年来由于教书的需要,改行碰触台湾的历史,这一系列的书就是她从事有关台湾历史的研究报告。读她的书,就会有第三种境界的感觉。噢,原来是这样啊!

骆芳美教授

  土生土长于台湾,本以为对这块土地应该多所了解,读了双胞胎姐姐所着《被混淆的台湾史》后,才发现自己所知相当有限。不得不同意美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其实我们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不知道的事。」
  史实会愈陈愈明,想正确地了解台湾的古往今来吗?郑重推荐姐姐的新作《被混淆的台湾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骆芬美


  九八新闻台「九八讲堂」台湾史主讲人
  台湾云林土库人,辅仁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博士
  铭传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专任副教授、辅仁大学全人教育中心兼任。教学颇受肯定,曾获「优良教师奖」
  着有《三杨与明初之政治》、《明代官员丁忧与夺情之研究》、《被误解的台湾史》

摄影简介

蔡坤洲


  摄影工作者
  台湾云林人,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硕士
  曾任空中大学兼任讲师
  曾事师李坤山、俞苏、甘贵新等名师学习摄影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蓦然回首 宋光宇
推荐序 本以为自己都知道 骆芳美
作者序 病‧痛‧史

1福尔摩沙与瘴疠之地
你以为:台湾是美丽之岛
事实上:汉人和日本人都曾将台湾视为「瘴疠之地」

2抽鸦片
你以为:满清末年,只有中国有抽鸦片问题
事实是:当时台湾抽鸦片的情况不亚于中国

3近代日本从何时开始觊觎台湾?
你以为:一八九五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才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事实是:在此之前,日本人已觊觎台湾二十一年

4台北如何变成台湾的政经重心?
你以为:台北一直是台湾的政治及经济中心
事实是:原本台南才是政经中心,是刘铭传改变了台北的命运

5台湾的医生
你以为:医生就是医师
事实上:日本统治时代,汉医及洋医是「医生」,总督府认可的医学校毕业者才是「医师」

6吴凤与廖添丁
你以为:吴凤是舍生取义的英雄,廖添丁是劫富济贫的抗日志士
事实是:吴凤是日本人为教化官员刻意形塑的典范;廖添丁抗日形象则是意外被塑造出来的

7台湾人的时间观
你以为:汉人移民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观念带进台湾
事实是:日本统治后,台湾人才开始有时间观念

8裹小脚
你以为:日本人禁止台湾女性裹小脚
事实上:西方摄影机及X光机科技破除了台湾人对裹小脚的美感迷思

9剪辫子
你以为:日本统治台湾之后,强制规定男性剪掉辫子
事实是:日治初期不敢强迫剪辫子,辛亥革命成功后才顺势推动

10戒鸦片
你以为:日本人改掉台湾人抽鸦片的习惯
事实是:杜聪明博士用医学方法解决了台湾人的鸦片上瘾症

11日治时期的两岸关系
你以为:日治时期的台湾与中国没有外交活动
事实是:台湾总督府有制订「对岸政策」与中国往来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10戒鸦片

你以为:日本人改掉台湾人抽鸦片的习惯

事实是:杜聪明博士用医学方法解决了台湾人的鸦片上瘾症

日本开始统治台湾之后,为一举解决台湾人抽鸦片的恶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主张「严禁鸦片」,当时日本法律禁止吸食鸦片,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为了避免日本人染上吸食鸦片的习惯,特别规定:台湾人出售鸦片或相关设备给日本人,将被处以死刑。

对台湾人吸食鸦片,日本人多数主张「严禁论」;另有少数人提出「放任论」,认为吸食鸦片与否是台湾人的事,和日本人无关。不管主张为何,真正的关键在于种鸦片策略对日本有好处。

日本统治台湾第一年,因各地不断发生抗日行动,还有疟疾等传染病,以及财政不足等问题,台湾总督府根本没有余力严禁鸦片。年底,桦山资纪就派民政局长水野遵回到东京说服议会和台湾事务局,希望改採渐禁策略与鸦片专卖。

议会开议之前,日本内务省卫生局局长后藤新平就写了「关于台湾岛鸦片制度之意见」给伊藤博文,具体指出鸦片专卖可获得经济利益。当时日本正面临统治台湾后严重的财政短缺问题,日本政府希望台湾财政独立,而鸦片专卖能增加财政收入,因此水野遵的提议虽然遭到议会强烈的批评及反对,却在经济考量之下,成功说服伊藤博文决定採取渐禁策略。

日本统治台湾第二年初,桦山资纪颁布第一份针对于台湾人吸食鸦片问题的告示,除「禁止进口」,并由总督府供应鸦片,总督府并委託后藤新平担任卫生顾问,负责筹划创设鸦片专卖制度。由日本政府控制鸦片来源,以鸦片专卖方式管制并逐步减少吸鸦片的人口,并防止出现新的吸食人口,最终达到完全禁绝鸦片的目的。

后藤新平设立了制药(鸦片)所,负责研制及行销鸦片,以进行鸦片专卖制度;同时推荐原主张严禁论的加藤尚志担任制药所所长,并兼任民政局制药课职务,两人成为渐禁政策的直接推手。

日本人对鸦片烟一无所知,制药所技术人员先调查台湾人的传统制法,分析贩卖烟膏的主要成分,雇用台湾技工做出试制品后,让吸食者品评。确定鸦片烟膏的制法之后,日本人统治台湾第二年底即开始正式生产鸦片烟膏,并命名为福烟(一等)、禄烟(二等)、寿烟(三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起得相当有分量,《被混淆的台湾史:1861~1949之史实不等于事实》。它立刻就勾起了我对历史背后真相的探究欲望。1861年到1949年,这是一个充满了剧烈变革的时期,台湾经历了从清朝统治下的闭塞,到日本的殖民统治,再到战后初期的复杂局面。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地探讨,在这段动荡的历史中,哪些“史实”被不同立场的人们扭曲成了不同的“事实”。它可能会挑战我们对于一些既定历史事件的理解,比如,它会如何去呈现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仅仅强调其带来的“现代化”,还是也会揭示其对台湾本土文化的压制和对民众生活的剥削?在战后接收初期,国民政府的统治又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和挑战?这本书会不会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对台湾社会长期发展和身份认同的影响?我希望它能提供给我一种更深刻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一些被包装过的“事实”。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眼球了,"被混淆的台湾史:1861~1949之史实不等于事实"。光是这个标题,就立刻勾起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强烈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历史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陈述,而是需要不断被解读、被反思的。特别是台湾那段动荡不安的时期,从晚清割让,到日据统治,再到国府接收,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性,往往被不同立场的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叙述。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挑战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既有认知,去揭示那些被掩盖、被曲解的真相。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1861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内的关键事件,比如中法战争对台湾的影响、乙未战争的意义、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社会经济变迁,以及战后台湾的接收与重建等等。更重要的是,它承诺要探讨“史实不等于事实”这一深刻的命题。这意味着作者不会仅仅罗列史料,而是会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同样的史实会被呈现出不同的“事实”?是信息的不完整?是立场的影响?还是蓄意的歪曲?这本书很可能会帮助我建立一个更立体、更批判性的历史观,让我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叙事,而是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背后的动力和逻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充足的证据和严谨的分析,带领我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看清那段被“混淆”的台湾史的真实面貌。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光是看就让人忍不住想要深思。《被混淆的台湾史:1861~1949之史实不等于事实》,这个标题充满了张力,也暗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绝不仅仅是梳理一段历史脉络。它触及了一个核心的史学问题:史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对其的认知和解读,即“事实”,却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偏移。1861年至1949年,这七十多年时间里,台湾经历了剧烈的地缘政治变动和深刻的社会文化转型。从大清帝国的版图,到日本帝国的殖民地,再到中华民国的接收,每一个转折点都伴随着权力结构的重塑、族群关系的调整以及意识形态的较量。这本书,我猜想,并不是要简单地将这些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要深入剖析,在这些历史事件的背后,到底存在着哪些不同的“叙事”?哪些“史实”被选择性地放大,哪些又被刻意地淡化?作者会如何去辨析和呈现这些差异?是通过对比不同史料的侧重点?是通过采访亲历者或其后代?还是通过分析当时的政治宣传和文化影响?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学习如何辨别历史信息,如何理解历史的多面性,以及如何避免被单一的“事实”所蒙蔽。

评分

光是《被混淆的台湾史:1861~1949之史实不等于事实》这个题目,就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它直指历史研究中一个核心的哲学命题:客观的史实与被建构的“事实”之间的张力。1861年至1949年,这七十多年,对于台湾而言,是历史长河中一段尤为关键且充满争议的时期。它承载了从清朝的统治,到日本近半个世纪的殖民,再到战后回归中华民国的曲折过程。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去辨析这段历史中的“混淆”?是基于不同史料的对比,还是对当时社会氛围的深度剖析?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呈现,例如,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结构是如何被重塑的?那些被官方宣传所掩盖的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又是如何?再比如,战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初期,面临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挑战,以及这些如何影响了后续的历史走向?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种更具批判性的历史阅读方式,让我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叙事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审视、去质疑,从而接近更接近真相的面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被混淆的台湾史:1861~1949之史实不等于事实》,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意味。它不是简单地陈述历史,而是点出了一个关于历史认知的重要问题:我们所理解的“事实”是否就是客观存在的“史实”?1861年至1949年的台湾,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大清的统治,到日本的殖民,再到国民政府的接收,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复杂的权力运作、社会变迁和文化冲击。我想,这本书会引导我们去审视,在这段历史叙述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被刻意忽略的细节,哪些被选择性强调的事件,以及哪些被赋予了特定解读的“事实”。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去呈现1861年到1895年期间,台湾在晚清统治下的状况,以及甲午战争割让给日本的具体历史背景。然后,对于长达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统治,这本书会如何去探讨其对台湾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民众生活的影响,是仅仅一面倒的批判,还是会呈现更 nuanced 的视角?最后,战后接收初期,台湾面临的复杂局面,以及不同势力之间的博弈,书中又会如何去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更加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而不被单一的叙事所左右。

评分

《被混淆的台湾史:1861~1949之史实不等于事实》这个标题,无疑是对读者的一种宣言,它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事件梳理,而是要挑战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既有认知。1861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是台湾历史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期,经历了清朝的统治、日本的殖民以及战后初期的动荡。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去呈现这段历史的“混淆”之处?它是否会通过对比不同来源的史料,揭示出同一事件在不同叙事中的差异?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例如,在晚清时期,台湾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战略地位是如何被看待的?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的现代化进程究竟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改变,又有哪些是表面化的?战后初期的接收过程,又面临着怎样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挑战?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何“史实”在传递过程中会变成不同的“事实”,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辨别和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

评分

对于《被混淆的台湾史:1861~1949之史实不等于事实》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提供了一种挑战性的视角。我一直认为,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其不断被重新审视和解读的可能性,而“史实不等于事实”这句话,恰恰点出了这种动态性。1861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对于台湾来说,是意义重大的转型期。它经历了从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的边陲地带,到被日本殖民统治近半个世纪,再到二战结束后回归中华民国的曲折历程。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塑造了不同的社会结构、文化认同和政治诉求。我好奇的是,这本书将会如何解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实”?它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政权在台湾推行的政策,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民众生活带来的具体影响?它又会如何去呈现那些可能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群体的声音和经历?比如,在日据时期,台湾民众是仅仅是被动接受者,还是在其中扮演了更复杂的角色?在战后接收初期,各方势力之间的角力又是如何展开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认识方式,让我能够跳出单一的框架,去理解台湾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从而对这段“被混淆”的历史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老实说,我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1861年到1949年的台湾历史了解并不算特别深入,只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比如割让、殖民、光复之类的概念。但是这本书的名字,《被混淆的台湾史:1861~1949之史实不等于事实》,一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陈述,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关于“真实”的命题。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叙述者往往带有自己的立场和视角,这使得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可能并不是完全客观公正的。这本书似乎就是想挑战这种约定俗成的历史叙事,去挖掘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去审视那些被反复强调的“事实”背后是否存在着其他的解读。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去界定“史实”和“事实”的区别?是通过对比不同来源的史料?是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和长远影响?还是通过揭示那些在历史书写过程中被有意无意遗漏的群体声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同一段历史时期,不同的人们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被塑造和传播的。它应该会提供给我一个更加多元和深刻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和质疑,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评分

我被《被混淆的台湾史:1861~1949之史实不等于事实》这个标题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一同去探索历史真相的复杂性。1861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跨越了清朝末年、日本殖民统治以及战后初期,是台湾历史上极为动荡和关键的时期。在这段历史中,各种力量交织,各种叙事碰撞,很容易让人产生模糊和困惑。这本书似乎就是要直面这种“混淆”,并且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史实本身可能相对客观,但我们所构建和接受的“事实”却可能因为立场、视角、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有所偏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段时期的具体史实,比如,从1861年开始,晚清政府在台湾的统治状况如何,这对后来的割让埋下了怎样的伏笔?日本殖民统治的真实面貌是什么,除了官方宣传的“现代化”之外,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战后接收初期,国民政府在台湾的政策又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去辨析不同的历史解读,如何去理解“史实”与“事实”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形成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独立判断。

评分

《被混淆的台湾史:1861~1949之史实不等于事实》这个书名,立刻就击中了我的好奇心。我总觉得,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一个不断被诠释、被争辩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台湾这样充满复杂地缘政治和多重文化影响的地区,1861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更是充满了值得探究的谜团。这段时期,台湾经历了从清朝的边缘地带,到日本的殖民地,再到成为中华民国一部分的巨变。我猜测,这本书不会仅仅是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是会去挑战那些被普遍接受的“事实”,去揭示“史实”背后可能被隐藏的另一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台湾社会是如何运作的?民众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具体的改变?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特别是,作者会如何去解构那些关于“现代化”、“同化”、“光复”等概念的单一叙事,去展现不同历史事件的真实影响?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台湾这段关键历史时期有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满足于被喂养的“事实”,而是能够具备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