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是台湾社会的稀有品种。当台湾逐渐变成饱食的社会,已经没有人奢谈革命,也没有人相信政治运动的实践,更没有人坚持理想。但是他相信,他身体力行,他继续追求。如果有人是逆着时间在奔驰,那种形象,无疑是披着长发,逆风前进。而这样的形象,完全由史明真实呈现出来。
—陈芳明(政大台文所讲座教授)
政大图书馆近年来开始收藏海外台独运动的史料,其中有关左翼方面的刊物也努力寻找。曾经在北美与日本发行过的刊物,也许数量不多,流通范围不广,但是这些资料代表着一个世代的梦与理想。
《左翼‧民族》一书,收录2011-2012政大数位史料与研究论坛所发表之论文。尤以台湾左派重要人物史明先生为主轴,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作者包括政大、台大、师大等校研究生。既为数位典藏资料库学术研究利用成果之纪录,并展现史料利用之学术价值,故乃予集结成册,以利推广。
作者简介
国立政治大学图书馆数位典藏组
政大图书馆秉持史料数位保存及学术价值开发之长期发展目标,以搭建史料与学术研究结合之平台为期许。「政大数位史料与研究论坛」,即是提供研究者利用图书馆所建置之数位典藏之史料,进行研究成果发表与意见交流之平台。未来将持续建置不同主题之史料资料库,并出版系列专书,协助推动史料研究之创新学术发展。
序 / 史明
史明精神 / 陈芳明
馆长序 / 刘吉轩
一般论文
.专题演讲:台湾政治史脉络下的海外政论杂志
.青年与时代的对话:《台湾青年》于一九六○年代的民足主义论述
.一九六○年代美国大学校园中的「台独」活动
.海外台湾人对八○年代政治暴力事件之反应
专题论文
.台湾人史的浮现与挣扎:史明及其历史书写的发展轨迹
.独立的折角:史明早期论述的展演
.「台湾民族」边界的扩张史:史明《台湾大众》民族论述的族群观点考察
.革命与人性解放:史明的民主主义
.史明的台湾民族革命与社会主义
.开启「史明学」研究:史明思想中「劳苦大众」与「台湾民族」交互关系的世代性对话
经典翻译
.翁杰〈画期のな労着:史明着『台湾人四百年史』〉
.史明〈台湾独立の展望〉
.解说:史明《台湾独立的展望》翻译文
附录
「台湾政治与社会发展海外史料资料库」使用说明
序
左翼是国民党统治下台湾惯用的词汇,一般多用「左派」。台湾的右派是独裁统治的国民党政权,左派则是反殖民统治者国民党及中国共产帝国主义的阵营,我也经常被人称作为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左派」。
社会主义左派的概念源自于欧美各国及日本。
特别是外来者以武力侵占领土、政治上压迫、经济上掠夺、文化上侵略并施行大屠杀等手段,便是殖民地统治的特征。殖民地统治当中存在着(外来的)剥削者与(当地的)被剥削者,实际上,民族与阶级之间存在着重叠。换言之,世界上只要是殖民地的地区,其反殖民斗争便必然是民族的斗争,亦同时是被剥削者的斗争,就是民族独立、阶级平等的斗争。
但是,反殖民地的终极目标,是「殖民地解放民族独立」,是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不是社会主义阶段,所以,要以民族民主主义革命为革命战略,不能以社会主义阶级斗争为革命战略。
政治大学图书馆数位典藏组自与我商借《独立台湾》、《台湾大众》等海外民主史料进行数位典藏之后,更进一步以此为专题,于今年十一月十三日举办「政大数位史料与研究论坛」,提供青年学子论述与对话的机会。迄今以《左翼‧民族》结集出版,成为政治大学数位史料研究丛刊之第一部作品。
我倍感荣幸,特以为序。
史明
台湾人史的浮现与挣扎:史明及其历史书写的发展轨迹
蓝士博(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博士生)
一、前言
历史并非只是过去发生过的「事件」,更必须透过叙事(Narrative)才得以呈现;所以,历史书写不仅反映出时人对于「历史」一词的意识与想像,更透露出史家的认知与才学。然而,历史发展的轨迹往往不是线性的、同时也未必存在明显的因果逻辑关系,特别当人出生而不自由,意志与行动又因为环境、结构受到限制之际,他们在各别时间与空间中的行为举措、其对于自身社会情境的同情与理解,不仅决定了他们如何自我诉说,同时也影响着他们如何诉说自我。
上述关于历史与历史书写者的描述,史明(本名:施朝晖,士林人,一九一八—)无疑是一个相当适合的研究个案。一方面,史明其人跨越战前、战后接近百年的生命经验,恰好经历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接受现代历史教育的过程;另一方面,其战后被迫流亡海外,却在劳动之余孜孜不倦完成一九六二年在日本东京出版的《台湾人四百年史》(日文版,以下或简称为《四百年史》),开始了其持续大半生的历史书写。史明固然将其着作视为是抵抗战后台湾再殖民体制的思想武装,但是如果将之放入战后台湾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却正好与岛内台湾学研究学术建制化的发展合成一组「海外─岛内」的双轨、乃至于多元的发展概况,台湾学研究体制化的正式发展,几乎是自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五年「台湾省浊水大肚两溪域自然与文化史科技研究计画」(浊大计划)开始,在旅美学者张光直、中央研究院院长钱思亮鼓吹与支持之下,以结合当时各学科研究者(包括陈奇禄、汉宝德、施添福、李干朗、王世庆、曹永和、张炎宪等人)的方式,逐渐地由研究计划、专案,在2004年正式成立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阅读《左翼.民族》这本书,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因为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强烈的张力与深度。在我看来,“左翼”常常与社会变革、理想主义、对不公的批判联系在一起,而“民族”则关乎身份认同、国家主权、文化传承。将这两个看似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并列,无疑是在探讨一种极为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社会现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左翼”思想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和演变,以及“民族”情结如何影响左翼政治实践的走向。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作者仿佛是一位历史的侦探,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里,捕捉那些关键的线索,抽丝剥茧,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逻辑。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左翼”的,它是否仅限于某种意识形态,还是包含更广泛的社会进步力量?而“民族”又是指狭义的种族血统,还是更广阔的文化共同体?这本书,在我看来,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左翼.民族》这个书名,在我看到的第一眼,就激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我进入一个充满深度和复杂性的思想空间。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理解一个民族的脉搏,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左翼”和“民族”这两个概念的结合,恰恰点出了这种多维度的审视的必要性。我常常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哪些思想潮流深刻地影响了民族的走向?又有哪些民族的特质,反过来塑造了左翼思想的演变?这本书,似乎就是要试图回答这些疑问。我脑海中勾勒的画面是,作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在层层堆叠的历史遗迹中,挖掘出那些被掩埋的珍贵片段,然后用现代的视角,将它们重新组合,呈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左翼”的普遍性追求与“民族”的特殊性现实之间的张力的,又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甚至是更深层次的融合。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某些学术概念的梳理,更是对我们如何理解当下世界,如何把握自身历史与未来的一种深刻的思考。
评分《左翼.民族》这个名字,让我感觉它触及到了中国近现代史中最为核心也最为复杂的议题之一。我对这种将宏观的社会思潮与具体的民族现实相结合的探讨方式,一直非常感兴趣。我常常在想,左翼思想,在不同的民族国家中,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民族认同,又会对左翼的实践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题目,恰恰点出了这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作者像一个在迷宫中寻路的智者,他(她)并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耐心地沿着历史的线索,去追溯思想的源头,去审视现实的脉动,最终构建出一种完整而深刻的理解。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左翼”的普适性原则与“民族”的特殊性经验之间的关系的,又是如何在历史的纵深中,展现这种复杂互动所带来的影响。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思想力量的深度解码,也是一次对我们理解自身历史的全新尝试。
评分《左翼.民族》这个书名,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我感到它不仅仅是学术的探讨,更是一种对时代命题的回应。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变迁,就不能回避那些深刻的思想影响和内在的社会动力。“左翼”常常代表着一种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社会变革的渴望,而“民族”则承载着文化认同、国家主权以及历史的记忆。这两个概念的结合,在我看来,触及了理解一个民族发展逻辑的核心。我脑海中构思的画面是,作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在历史的层层泥土下,挖掘出那些被遗忘的珍贵信息,然后用现代的视角,将它们重新解读,展现出其鲜活的生命力。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左翼”思潮在不同民族历史语境下的演变,又是如何理解“民族”精神如何被左翼思想所塑造,或者反过来影响左翼的实践。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民族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深刻对话,也是一次对我理解自身文化和历史的全新启迪。
评分《左翼.民族》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让我感到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对深刻历史议题的召唤。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内在逻辑,就必须审视其思想脉络和社会力量的互动。“左翼”代表着一种对社会公平、进步力量的追求,而“民族”则关乎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国家独立。将这两者并列,无疑是在探索一种极为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关系。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作者像一位精密的解剖师,将那些看似融为一体的概念,细致地剥离,然后重新审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张力。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左翼”的普遍性理念与“民族”的特殊性现实之间的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它邀请我以更宏观、更深刻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左翼.民族》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闪过无数个问题。这个题目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极强的吸引力,仿佛在邀请我进入一个充满深度和挑战的思考空间。“左翼”通常与社会变革、解放、对现有秩序的批判联系在一起,而“民族”则关乎文化、历史、国家认同。将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意味着一种对历史进程、社会力量以及国家命运的深刻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左翼思想是如何与民族意识相互作用,彼此塑造的。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作者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在历史的迷宫中穿梭,指引我看到那些关键的节点,理解那些深刻的联系,从而对“左翼”与“民族”这两个概念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某个学术领域的研究,更是对我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认识我们自身文化和历史的一种启迪。
评分《左翼.民族》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动辄就讲些空洞大道理或者只是哗众取宠的书,而是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我刚开始翻阅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复杂的结合体?左翼,这个词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关于社会变革、阶级斗争、理想主义的意涵,而“民族”二字,又将它牢牢地锚定在了具体的国家、文化和历史土壤之中。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理解一个民族的命运,就不能脱离其历史发展的大脉络,也不能忽视其内在的社会矛盾和进步力量的涌动。这本书的题目,恰恰点出了这种研究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让我充满了期待。我仔细看了看目录,虽然没有具体内容,但只是标题的排列组合,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它似乎在试图解构一种宏大的叙事,又似乎在试图重塑另一种新的认知框架。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线索,去追溯那些看似遥远却又深刻影响当下的思想源流。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作者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登山者,攀登在历史的山峰之巅,俯瞰着波澜壮阔的图景,然后小心翼翼地指点出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和隐藏的脉络。《左翼.民族》这个名字,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个特定领域认知的大门,也让我对如何理解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翻开《左翼.民族》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怀。作者显然不是那种轻浮的理论家,他(她)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深思熟虑和扎实的功底。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问,不应只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应当是能够直面现实的挑战,提供有价值的洞见。这本书的名字“左翼.民族”,本身就暗示了一种对宏大社会议题的探讨,既包含了对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阶级关系的深刻剖析,又触及了民族认同、国家发展、文化传承等至关重要的议题。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作者如同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现实的社会土壤里,仔细地辨析着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世界的复杂力量。他(她)的笔触,或许会像手术刀一样精准,解剖那些看似浑然一体的概念,又或许会像温厚的泥土,孕育出新的理解和认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那些在新闻报道中、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的、关于社会公正、国家主权、文化自信的种种讨论。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对话,一场关于我们如何理解自身,如何定位自身在世界舞台上角色的思想旅程。
评分当我看到《左翼.民族》这个书名时,内心立刻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究欲望。这个组合本身就充满了深刻的意涵,它暗示着作者将要探讨的,绝非是浮于表面的政治口号,而是潜藏在历史深处、民族文化根基之上的复杂议题。“左翼”代表着对现有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批判与超越,而“民族”则凝聚着一个群体的共同记忆、文化认同和生存发展。“左翼.民族”的结合,在我看来,是一种对宏大叙事的深入挖掘,也是对历史进程中重要力量的解析。我脑海中构思的画面是,作者如同一位历史的织工,将“左翼”的理想主义与“民族”的现实根基,以精妙的技艺编织在一起,呈现出其独特的色彩与纹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背景下,左翼思潮是如何与民族意识相互激化、相互融合,并最终塑造了历史的走向。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通往深刻理解的邀请。
评分《左翼.民族》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现实关照,让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命运,就必须深入探讨其思想根源和社会动力。《左翼》代表着变革、进步、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而《民族》则关乎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国家独立。这两个概念的结合,无疑指向了一种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分析。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作者像一位细致的织匠,将历史的丝线、思想的锦缎,以及现实的土壤,一丝不苟地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图景。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左翼”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演变,又是如何理解“民族”概念的复杂性和多重性。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次理论上的探讨,更是一次对我们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那些关于国家发展、社会公正、文化自信的讨论,让我在纷繁的表象之下,看到更深层次的联系和本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