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故事:一个私立大学的蜕变新生

北医故事:一个私立大学的蜕变新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北京大学医学部
  • 北医
  • 高等教育
  • 大学历史
  • 私立大学
  • 转型
  • 中国教育
  • 医学教育
  • 校园文化
  • 历史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解救私立大学院校经营危机
  一所医学教育机构的经营,在精益求精的标竿下,如此地庞大与复杂。

   成长的步履是过程也是经验,若能够汲取精粹而传承下来,那一页一页的蜕变茁壮,将不是死板板的纪录,而是北医的骨肉命脉。

  这是一个浴火重生、凤凰再现的故事,不是神话,也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发生在台北东区一个医学院里的真实历史。

  没有经过这一场激烈的碰撞,哪有今日的新生,北医所写的这一页私校历史,当足以做为其他私校体质更新的殷鑑。

名人推荐

  成文兄为去除旧势力长期以来对行政体系的控制,常常挺身而出坚守立场,……
  他在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任内,反对的力量以国卫院为标的,希望他知难而退,但是成文兄不为所动,在保护国卫院之际,同时为北医立下制度的根基。
  ──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毛高文

  北医一路走来,有风有雨,有泪水、也有欢笑。
  回首来时路,不论是曲折,或考验,都已化成最美的篇章。欣闻成文兄出书记录北医五十年,相信是最好的医学教育蓝本,也是私校转型成功的典范。
  ──佛光大学校长杨朝祥

  让北医在浴火中重生,吴成文有的是一双不怕被烫伤的双手;然而,从无到有,建立了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台湾奇蹟,靠的又是什么呢?
  说穿了,不外乎他贯彻理想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

  北医何其有幸,居然可以集聚台湾医界的精华,给北医一次组织的大改造,让北医步入长期的稳定发展,得以在风雨飘摇之后,重建新生。──前海基会董事会洪奇昌

燕赵风云:近代医学教育的崛起与嬗变 一部深入描绘中国北方近代医学教育发展脉络的宏大叙事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知识传承与地域变迁为经纬,精细勾勒了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燕赵大地(今北京、天津及周边地区)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从萌芽、艰难孕育到初步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它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一批充满理想与抱负的先行者们,如何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筚路蓝缕,为建立独立自主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所付出的卓绝努力与做出的关键决策。 第一章:旧制崩塌与新潮初至(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 本章详述了传统中医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以及西方现代医学知识如何通过传教士、派遣留学生以及新式官办学堂的零星尝试,艰难地登陆北方。重点剖析了在列强势力渗透与清政府“自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最早一批现代医学教育机构的设立背景、选址策略与早期课程设置的特点。我们考察了第一批本土培养的西医人才,他们如何适应并改造传入的西方医学理念,以及他们在民间和军政领域早期实践中的角色定位。这段历史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火花与现实主义的桎梏,描绘了早期学生群体在面对中西文化冲突时的精神面貌。 第二章:民国肇始:学术独立与机构分流(1912-1927年) 辛亥革命的爆发,为中国教育带来了短暂的自由呼吸空间,但也带来了地方军阀割据的混乱。本章深入探讨了在这一背景下,北方几所关键性医学院校的创立与发展。重点关注了政府主导的教育机构与依靠民间资本、教会力量建立的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模式。 政策的张力: 分析了北洋政府和后来的国民政府在教育部的指导方针下,试图统一医学教育标准、建立国家化医学体系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在实践中如何受到经费、师资匮乏的制约。 学术群体的形成: 详述了早期教授群体在构建学科体系(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过程中,克服教材翻译障碍、引进实验方法的过程。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现代学术共同体的奠基人。 地域特色: 重点对比了京畿地区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其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侧重于精英化和理论深度;而天津等通商口岸城市,则更注重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北伐后的整合与冲突(1928-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对高等教育的整顿力度空前加强。本章聚焦于这一时期,北方主要医学院校如何经历“大学化”和“专业化”的阵痛。 院系调整与资源集中: 探讨了政府主导下,如何对分散的医学院进行合并、撤销或升级,以期形成少数几所规模更大、学术水平更高的“国立”医学院。这一过程必然涉及原有权力结构和地域情感的重塑。 学科建设的深化: 这一时期,随着科研经费的逐步到位,基础医学研究开始崭露头角。本章将展示几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突破或重要临床观察,这些成果如何逐步提升了中国医学在世界学界的话语权。 教育理念的转变: 从早期的“学西医”转向“建立中国自己的医学体系”。这种转变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对中国传统医学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地方病、传染病研究的重视。 第四章:战火洗礼与流亡坚守(1937-1945年) 抗日战争是检验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生命力的试金石。本章以宏大叙事展现了北方医学院校在日据区或内迁过程中的艰难求生。 “西迁”的史诗: 详细描绘了大量师生带着有限的设备、书籍,徒步或经水路,向西南大后方转移的艰辛历程。这种流亡不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学术传统的延续与保护。 敌占区的坚守: 探讨了留在沦陷区的部分教职员工,如何在日方的高压控制下,维持有限的教学活动,甚至暗中进行抗日活动或保护学生。他们的“沉默的抵抗”构成了那段历史中不容忽视的篇章。 战时医疗体系的建立: 医学院校在战时承担了大量的军医和战地救护人员的培养任务,其教育模式也从和平年代的理论研究转向了高强度的实用主义。 第五章:战后重建与新体制的奠基(1945-1949年) 抗战胜利后,医疗教育界迎来短暂的复苏,但随之而来的是解放战争的烽烟。 归并与重组: 探讨了战后从海外归来的教职人员如何与坚守本土的力量重新汇合,以及对战时被日伪占用的校舍和资产的回收工作。 思潮的交锋: 随着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化,新民主主义思潮开始渗透入高等教育。本章分析了医学教育界对“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价值的理解与实践探索。 新中国的前夜: 简要梳理了在解放前夕,北方几所主要医学院校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学生构成上,为即将到来的国家建设所做下的最后准备,为下一阶段的“全国一盘棋”式改革埋下了伏笔。 全书通过对档案、回忆录、早期教科书及新闻报道的细致爬梳,力求还原一个充满理想、冲突与坚韧的近代医学教育群体群像,揭示了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家命运转折点上的历史担当与学术传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成文


  1964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院,1969年取得美国凯斯西方储备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生化博士,1969年至1971年分别于康乃尔大学、耶鲁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1972年至1980年于纽约市爱因斯坦医学院担任助教授、副教授、正教授,1980年至1990年担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校区医学院讲座教授。

  1988年至1995年担任中研院生医所特聘医学研究讲座、特聘研究员,1996年至2008年担任国家卫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于2009年受邀担任国立阳明大学特聘讲座教授迄今,于此同时,亦受聘担任台湾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成功大学、台北医学大学、高雄医学大学、国防医学院、辅仁大学、中兴大学等校之荣誉讲座教授等职。
 
  1984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88年成为中央研究院第一位国外院士,在艰困的环境下返台定居,担任中研院生医所筹备处主任,并荣任第一任所长;在此同时,他协助政府于万难中筹备国家卫生研究院,1996年国卫院成功设立,担任创院院长。

  此二学术机构现均为国内外极重要的医药卫生研究单位。

  计有25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国际着名科学期刊,出版专书计六册,并获得30余国际重要学术奖项。2011年荣获总统科学奖,为我国科学界最高学术荣誉。

  1992年,台北医学大学面临危机,其董事会二次被教育部解散,吴成文在教育部委託之下,邀集医界大老重组北医董事会,并于2001年迄2007年担任北医董事长。

  本书记述这群医界大老以其丰硕的经验与无私的奉献,重塑北医,将北医自风雨飘摇中一路拔升,创立今日一校三院的荣景。

  学人治校,北医浴火重生,为吴成文归国后创建我国生物医学研究基础建置之外,另项对我国医界的回馈与贡献。

刘传文(笔名)

  资深媒体人,曾于报纸、杂志担任记者、总编辑、副社长,暨知名外商公关公司资深顾问等职,长于媒体公关行销,喜文字,因而书写不辍。

  右手写创作,左手写人物传记,并以不同笔名撰述,举凡小说、新诗、评述文字、报导,无不涉猎,出版书籍十多册,甚而扩及科学家传记。

  擅以优美暨精练文字,传述重要科学观念于一般阅读大众。

  因曾于国家卫生研究院公共事务组任职,出版两本国际知名科学家生命史实《生医开拓手──吴成文》、《抗癌女神农──陈映雪》,于生物医学科学界佳评不断。

  近作有《飞跃二十年──开创台湾生医研究新纪元》(金块文化出版),以中研院生医所暨国卫院为背景,书写我国前20年生命科学基础建制之重要历程。本书则是台北医学大学的成长纪实,对我国私校经营的现况提供了一理想与实战成功的典范。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重然诺,有守有为的学者  毛高文
推荐序二:北医半世纪烟尘与风华  杨朝祥
推荐序三:不怕烫的双手,打造浴火重生的北医  曾志朗
推荐序四:站在永续成长的舵上  洪奇昌

自序:记下北医这一场蜕变与新生  吴成文

1.流光回忆五十载
2.惊涛骇浪接重担
3.私人兴学意在作育人才
4.慨接重责匡助升格
5.改善财务缺失建立新制
6.经营万芳医院出奇制胜
7.捍卫校长公开遴选
8.耿正不惧黑风阴雨
9.义所当为忍辱负重
10.跨海沟通化解争议
11.校长交接再生风波
12.决心回台接受校长职务
13.双管齐下改革校务创盈余
14.力挽狂澜双和夺标
15.功成身退,思考交棒时机
16.学术制度捍卫不易
17.为教育理想树立典范
18.医界菁英齐心,北医之福
19.奠下良基一校三院
20.兴业维艰,莫忘创校理想
21.风动历史──记昔年学生运动
22.一流人才造就一流大学
23.北医人接力挑战理想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蜕变新生”这个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凤凰涅槃的意象。一家私立大学,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想要实现“新生”,绝非易事。这本书的标题就勾起了我的强烈好奇心,它究竟是如何实现这种“蜕变”的?是依靠了某个核心人物的远见卓识,还是整个团队的集体智慧?书中是否会描绘一些具体的事件,比如学校在关键时期面临的经济困境,或是招生上的瓶颈,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经验,不仅仅是对于教育机构,对于任何一个面临挑战的组织,甚至个人,都可能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

“北医故事”这个名字,首先吸引了我的是其独特性。它似乎不像一本通用的教育类书籍,而是聚焦于一所具体的、有故事的大学。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来展现一个私立大学的成长轨迹。我尤其想知道,“蜕变新生”这个过程是如何被描绘的?是否包含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比如,在财务、招生、师资建设等方面,它是否经历过艰难的时刻?而又是依靠什么力量,最终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我期待书中能有那些充满人情味的细节,让我感受到教育事业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温润的色调和隐约可见的楼宇剪影,仿佛诉说着一段沉淀了时光的故事。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能在这字里行间,窥见一个私立大学如何从默默无闻走向声名鹊起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成长史,更像是一部关于梦想、坚持与变革的史诗。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在校园里辛勤耕耘的教育者们,他们的智慧、汗水和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我特别好奇,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一所私立大学能够如此坚韧地突破重重困境,最终实现“蜕变新生”?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那些关键的决策时刻,那些影响学校命运的战略转型?我渴望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北医的幕后故事,那些不为外人所熟知的挑战与辉煌。

评分

“北医故事:一个私立大学的蜕变新生”这个标题,在我眼中,是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叙事。它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历史记录,更可能是一部关于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坚持教育初心,不断探索与前进的生动教材。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描绘“蜕变”的过程的?是循序渐进的改革,还是石破天惊的变革?它是否会深入剖析那些决定性的战略决策,那些让北医得以“新生”的关键节点?我想从书中看到,那些教育者们如何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学校注入新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教育理念的深刻探讨。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私立大学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更复杂的挑战。而“北医故事”似乎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反而将其作为推动发展的动力。我期待书中能看到,这家私立大学是如何在传承经典与拥抱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依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它会不会讲述一些具体的教学改革案例,比如课程设置的创新,或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亦或是如何吸引和留住顶尖的教育人才?这些细节对于理解一所大学的“蜕变”至关重要,也更能让我体会到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简洁有力,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我很好奇,“北医”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大学,而它的“蜕变新生”又是由哪些故事串联起来的。在阅读之前,我猜想,这可能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如何落地,关于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培育出卓越教育的著作。它是否会深入探讨私立大学在自主办学、特色发展方面的优势与劣势?而“蜕变”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付出与努力?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理解一所大学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超越。

评分

当我看到“私立大学的蜕变新生”这个副标题时,我就知道这本书将讲述一个关于成长和突破的故事。私立大学的运作模式和面临的挑战,往往与公立大学有所不同,因此,“蜕变”的过程可能会更加曲折和充满未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呈现这种“蜕变”的?是通过一些关键人物的视角,还是通过宏观的战略分析?它是否会涉及到学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答案,了解这家私立大学是如何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它所讲述的“北医”这个实体,它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大学?我对此充满了好奇。在翻阅之前,我试图去想象,一家私立大学的“蜕变新生”会是怎样的景象?它是否会涉及学校的硬件升级,比如新建的教学楼、实验室,或者是在学术研究上的突破?又或者,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觉醒和文化上的重塑?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种“蜕变”体现在哪些方面,例如,是否在某个学科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或者是在社会服务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评分

“一个私立大学的蜕变新生”,这个描述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话题。私立大学往往需要更多地依靠市场化的运作和自身的特色来吸引生源和发展,因此,“蜕变”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创新和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述“北医”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凤凰涅槃的。它是否会涉及学校在人才引进、教学模式改革、国际化战略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关于教育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传递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信息,让我对“北医”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对教育发展,特别是私立教育领域抱有关注的读者,我十分好奇,这家私立大学的“蜕变新生”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其核心竞争力是如何形成的?是通过独特的课程设置,卓越的师资力量,还是创新的科研成果?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一个教育机构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其生命力,并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