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访谈中拼凑历史,带我们走入台湾近代史一段消失的时空现场……
◎「台湾阿祖的私密故事」系列书籍,收录陈婉真访谈100位耆老们年轻时的亲身见闻,重塑台湾近代史中消失的40年代,真实还原台湾历史!
◎本书为系列书籍第一册,收录19则访谈内容,相关40年代台湾人所面临的战争、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常民生活面向。
◎行文保留耆老原汁原味口语,附有40年代台湾常用语说明,超过百张老照片、註解说明清楚。
命途多舛的台湾人,前5年当日本军,后5年到中国内地打八路军,当大陆失守,滞留在中国的台籍国军被打成黑五类,而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国军竟然否认他们的存在,甚至说他们是逃兵……
1940-1950前后10年间,处在政权交递、二次大战末期的台湾人,不仅被日本人送去南洋当军伕、到日本造飞机。而战后来接收的中国官兵素质低落,行偷抢拐骗之事,严重的差别待遇与军队进驻戒严、清乡,更让台湾面临前所未有的浩劫。
二二八、四六、四万换一元等事件都发生在这10年,我们的阿祖们唯一保护子孙的方式是三缄其口。甚至被历史课本塑造的「德政」──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其实都是当政者为了重新分配资源所作的违宪政策,这段属于阿祖们动乱的年轻岁月,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这原本是许多人记忆中被迫私藏的台湾史,陈婉真从百人访谈中拼凑史实,带我们走入一段既惊异又感人时空现场!
作者简介
陈婉真
她的人生被截成好几段。
25岁以前读书升学就业一切顺利。28岁成为报社小主管。年中辞职,年底在台北市选立委,因美国和中国建交,选举停办。开始成为职业街头运动者。
29岁,前高雄县长余登发父子被捕,党外人士第一次在戒严令下的街头游行,与当今高雄市长手持布条走在队伍最前面。4月,创办戒严令下第一份地下报《潮流》。7月赴美,不久在美国纽约街头绝食抗议《潮流》同事被捕。12月美丽岛高雄事件爆发,开始在美国展开救援,和许信良等人成立「台湾建国联合阵线」。从此成为「黑名单」,流亡海外10年。
38岁第一次闯关回台,被成群警察以扛猪方式丢出国门;次年受自焚而死的郑南榕感召回台参加丧礼,成为黑名单成功返台第一人。
41岁为推动台独结社权,成立台湾建国运动组织,公然以汽油弹和警方对峙。次年年初以10大通缉要犯首恶被捕,年中因刑法一百条废止无偿释放,年底当选立法委员。
49岁为陪伴罹癌老母,担任南投县政府社会局局长,逢九二一大地震,有幸为灾民做些重建工作,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51岁返乡,53岁送别母亲,56岁为回馈故乡,任职彰化县政府两年。
因深感教育扎根与正确历史观的重要,60岁以后决定致力于被遗忘的台湾史挖掘与重建的工作。
作者相关着作
《勇者不惧》长桥出版
《一九四七台湾二二八革命》前卫出版
《啊,黑名单》前卫出版
《建国路上死与生》前卫出版
《陈婉真和她的兄弟们》前卫出版
《陈婉真立法院问政实录》共十辑
《草山小蛇与民进党的头人们》前卫出版
《国旗的故事》前卫出版(获行政院新闻局第26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荐)
《台湾尪仔》前卫出版(入选国家图书馆台湾出版TOP1-2006代表性图书;行政院新闻局第28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荐)
「台湾阿祖的私密故事」系列书籍,收录陈婉真访谈100位40年代时,正当青、少年的阿祖们当年的亲身见闻,希望这系列书籍的出版,重塑台湾近代史中消失的40年代,并提供给年轻学子们,了解那一段被忽略的历史真相。
推荐序
珍视失落的历史鸿爪──龙应台.李敖.陈婉真,感动他们对1949 的用心
忘了自己的历史,是我们的错吗?
历史是人走出来的,写出来的。只是走出来的人,不一定是写得出来;而写出来的人,不一定是走在那个时代。何况,走在时代的人,也写不出时代的历史。但是,我们还是要追寻历史真相。
1949,对台湾而言,是继1895 之后最具历史意义的日子。
1895,台湾脱离中国;半个世纪之后,1949,台湾接纳中国。都是被迫的。历史的安排,「脱中纳中」分别注定台湾人的时代命运,都是由中国人决定,台湾人在不是情愿的情形下,无奈的奔向历史。
2009 年8 月,龙应台出版《大江大海1949》,轰动一时,让很多人深层地认识我们这一代,感动两岸的历史时空人事是非的变迁与无情。
2011 年2 月,李敖《大江大海骗了你》,对龙应台展开地毯式的「屠龙记」,以春秋之义清算不识大体的小家碧玉,认为龙应台未经亲历累积,不应高谈阔论。相对柔情细腻的龙应台,「感时花溅泪」的宣洩,显然,冷酷的历史大师李敖,是有那么一点严苛。不过,李敖竟还能用40 天完成1949 拾遗的深度补强,亦属针对以400 天苦心酝酿《大江大海1949》的回响。这不也说明陈婉真真情流露《乱世十年1949》,也是反映存在于不同层面的历史台湾?
我以为,龙应台、李敖、陈婉真,他们分别就「1949」时代意义的用心观察,无论高下,也都可算是拿锄头的人吧!所以,身为台湾当代的一份子,我们都感激欣赏。
当陈婉真告诉我要写关于「1949,乱世十年」的构想时,基于对1949 这个数字意义的冲动,我表示要参与。后来,她一篇一篇的访问稿完成,我才明白她的写作方式与体裁,这时我放弃一齐协助的想法,因为,这不是我的专长。
陈婉真所表达的「1949」,正是一个政治冲突、经济萧条、社会秩序紊乱的乱世局面,可贵的是着墨在升斗小民之声。刚处二战结束,屋漏偏逢连夜雨,1949,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内战中败退台湾。一时之间,600 多万人口的台湾,突然涌进了200 万外来人口,于是台湾社会产生相当大的激烈变化。由于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物质极度欠缺以致衍发严重的经济破产;失业暴增,国民生产低落,物价恶性膨胀,人民生活痛苦万分;加以政治高压控制,统治者与岛上「同胞」语言不通、文化相歧,社会秩序一片纷乱。从陈婉真访问稿的写真,这的确是一个动荡不安的乱世台湾的时代情感。
一百年来的台湾,历经过日本、中国两国的殖民统治,本土自主意识迨至1980 年代才逐渐萌芽开花,二十世纪末总统民选始落地生根。台湾主体思潮已为当代主流,为让国家正常化,陈婉真也投入1949 台湾时代的历史拾遗工作,时间似有稍迟,惟无情岁月不停浪卷生人,掌握时机尤为珍贵,期待历史真相逐步还原,大海捞针本属非易,我们当为其拍手叫好,精神鼓舞。
陈婉真有记者敏锐观察的笔,有江湖侠义的骨气,有疼惜台湾的柔肠真情。我们曾经共同投入台湾人运动的历史潮流,付出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曾经在不同的沙场,我们力争台湾人的时代命运;也曾经在相同的舞台,我们携手并肩一齐抗争台湾的历史大义;尤其,刻骨铭心的是,我们更曾经为921 大割裂台湾心脏的世纪灾劫,同心齐力为苦痛的同胞流泪奋进。婉真,她是我的兄弟。
今访问稿初成,把锄开垦拓荒,《1949-1950 消失四○年代》即将出版,大义所在,乐于为文,是为序。
彭百显 谨识
2011.12.7 于台北
作者序
说些你我没听过的故事
换个角度看世界
博士卖鸡排?首富说浪费教育资源,博士说工作难找,摆摊赚钱最实在。
吃饭玩手机!你和家人难得聚餐,一定会被斥责,你一定在心里嘀咕:和这些大人讲话太无聊,你们怎么知道手机世界的奇妙?
美丽岛事件后一个年轻朋友被关在牢里,写信给朋友说,他每天勤练倒立,倒立看的世界不一样,天地互换,比较有趣,以此来讽刺执政者的倒行逆施。
凡事不都是这样?换个角度看事情,就会有不一样的结论。换个立场为对方着想,就是一种同理心,有同理心的社会,比较不会有纷争。
那你告诉我们那么多陈年往事,颠覆课本给我们的历史定论有什么用?你说半世纪以前外省人欺负台湾人,难道要我们第三代第四代怀着原罪活下去?
没有同理心才会发生那些灾难。我们看同一时代的德国,希特勒杀死多少犹太人,侵略多少邻国的土地,今天法国人不会骂「德国鬼子」,德国不会对着巴黎放置几千颗飞弹,反而结合成为欧盟,使用同一种货币,彼此自由往来。这才是我们向往的世界,不是吗?
你说国家不会犯错,历史不会骗人,为什么天安门事件至今真相未明?为什么马英九每年要心不甘情不愿的为二二八事件道歉?
你说那种老掉牙的事和我的现实生活无关,但擘划国家方向的人没有正确的史观,就会造成历史重演。选举时重复使用撕裂族群的老梗,古蹟毫不留情的拆除,官商勾结不以为耻,社会陷入空转,年轻人的薪资收入倒退……,我们现在都已经尝到苦果。
很多人羡慕台湾的软实力,也有人担心年轻一代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弱。两者都是事实,软实力是上一代、上上一代的努力所累积的成果,竞争力是否越来越不如人,就有待年轻朋友自己的努力了。而这努力的前提就是要毫无成见的认识自己,才能鑑往知来。
不要说年轻朋友,即便是我自己,对于我的父祖辈所经历的年代也都是一知半解,毫不在意。然而,当社会进步到一个阶段,你会对于政客千篇一律的谩骂叫嚣感到厌恶,会对于台湾的国际孤儿地位感到不安,会对于统治者的无能无为感到焦虑,这才领悟到历史与教育的重要。读史可以鑑今,教育可以让我们更成熟更宽容,社会才有办法凝聚共识往前迈进。
我是务实派,对抗国民党的恶政,曾经不惜以汽油弹与之对峙。
两千年政党轮替后,两党扯平,理应两党团结一致对外,看到昔日的反对党也涉入贪腐弊案,我心至痛。八年后的选举,我不再支持他们,还受故乡的国民党县长之邀担任公职两年。原因无他,希望点醒一些人,不是只有你们爱台湾,不要再玩弄撕裂族群老套,唯有全民建立共同的国家方向,这个国家才有未来。
让我们一起来读阿祖时代如何在困顿中挺过来的历史,一起来追求真善美的台湾。
编按:《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是「台湾阿祖的私密故事」系列主书名,首册收录的19 篇访谈故事中,有3位阿祖谈到10 几岁时到日本神奈川县大和市高座海军工厂制造飞机的艰难岁月,高座少年工的经历虽只是消失的40年代中的一小部分历史,却也是年轻读者们很难想像的故事,因此,以其中篇名「造飞机的小孩们」为首册副书名,让大家体认战争时全民皆兵的荒谬现象。
当我第一次看到《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飞机的小孩们》这个书名时,我的思绪便被牢牢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标题,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去聆听一群被时代淹没的声音。我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许多与“四○年代”相关的图像——黑白的老照片,略显陈旧的电影片段,以及那些在战火与动荡中挣扎求生的人们。而“造飞机的小孩们”,这个意象更是充满了奇幻与现实的交织感。在那个年代,飞机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尖端和昂贵的科技,对于普通人来说,甚至遥不可及,更何况是孩子们。这让我不禁好奇,他们是如何接触到“造飞机”这个概念的?是战争的直接影响,让他们目睹了飞机的威力,从而产生了模仿和创造的冲动?还是他们本身就拥有着超乎寻常的科学天赋和对机械的好奇心?“消失的四○年代”这个说法,则给我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仿佛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和故事,都已化作尘埃,需要被细心拂去,才能重见天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细腻而真实的方式,展现出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困境,以及他们如何用稚嫩的双手,去触碰那个时代最前沿的科技。
评分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飞机的小孩们,光是这个书名就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我总觉得,那个年代,尤其是二战前后,是人类历史上一段极其特殊且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是战争的残酷与毁灭,另一方面却是科技的飞速发展与人类创造力的爆发。而“造飞机的小孩们”这个意象,更是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动荡年代里,依然怀揣着对天空的梦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飞行器梦想的孩子们。他们是怎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去接触、去学习、去创造这些当时看来极其尖端复杂的机械?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画面:也许是在破败的工厂角落,用捡来的零件拼凑;也许是在简陋的草棚下,对着模糊的图纸冥思苦想;又或者是在一片祥和的田园中,却心系着战火纷飞的天空,将自己的想象力化为飞翔的翅膀。这个书名传递给我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一种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更是一种对人类精神中不屈不挠、追求梦想的赞颂。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所描绘的“四○年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消失”的年代,它为何消失,又在消失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而这些“小孩们”,他们是否真的能够造出飞机?他们的故事,又将以怎样的方式被讲述?这一切都充满了神秘感,让我对翻开这本书充满期待。
评分我对历史的兴趣,往往在于那些不被宏大叙事所涵盖的细节,那些关乎个体命运的真实描绘。《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飞机的小孩们》这个书名,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类故事的期待。一听到“造飞机的小孩们”,我脑海中立刻闪过无数个画面:也许是战后满目疮痍的景象,孩子们在废墟中寻找可用的零件;也许是和平年代的某个角落,一群充满梦想的孩子,在简陋的车库里,对着图纸比划着。这个书名似乎在暗示,这些孩子的故事,是那个“消失”的四○年代的独特注脚,它们可能并不被主流历史所记载,但却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非常好奇,这些孩子们是如何获得关于飞机的知识的?他们的材料从何而来?他们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又如何克服?“消失的四○年代”也让我产生一种追溯感,仿佛这本书是在拼凑一段被遗忘的时光,试图将那些被岁月磨平的痕迹重新展现出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与那些孩子们一同呼吸,一同欢笑,一同为那些小小的飞行梦想而努力。
评分每当我看到一个带有时间印记和特殊群体的书名时,我的好奇心总是会被瞬间点燃。《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飞机的小孩们》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充满期待的书。这个书名似乎在描绘一幅历史的剪影,将我们带回到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代。而“造飞机的小孩们”这个意象,更是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创造的火花。我总是想象,在那个年代,飞机还是一项相对新鲜且令人敬畏的技术。那么,这些孩子们是如何接触到“造飞机”这个概念的?他们的知识从何而来?是偶然间看到旧报纸上的飞机模型,还是在战争的阴影下,对天空产生了特殊的情感?“消失的四○年代”这个词组,也让我感到一丝惋惜,仿佛那个年代的很多宝贵经历和故事,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模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细腻而真挚的笔触,为我们展现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生活图景,他们的纯真,他们的梦想,以及他们在艰辛的生活环境下,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创造。这本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让我渴望去了解那些孩子们的故事,去感受那个“消失”的年代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个书名,从第一眼看到就让我觉得很有故事感。《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飞机的小孩们》,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题,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邀请我去探索一个充满未知和想象的世界。我总觉得,上世纪四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而“造飞机的小孩们”这个形象,更是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无限的创造力。我想象着,在那个相对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孩子们如何拥有了“造飞机”的奇思妙想?他们的热情从何而来?又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他们得以实践这个令人惊叹的梦想?“消失的四○年代”这个说法,更是给我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仿佛那个年代的很多独特经历和故事,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模糊不清,需要我们去细心搜寻和重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展现出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生活图景,他们的纯真,他们的智慧,以及他们在那个特殊时期里,对飞行梦想的执着追求。
评分“消失的四○年代”,这个词组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怀旧的色彩。它暗示着那个年代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被淡忘的可能性。《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飞机的小孩们》这个书名,更是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总觉得,上世纪四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剧烈变动的时期,战争、变革、科技的飞跃,交织在一起,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而“造飞机的小孩们”,这个形象非常吸引人。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动荡年代里,依然保有纯真梦想和强烈好奇心的孩子。他们如何能够接触到“造飞机”这个概念?又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他们能够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我猜想,他们或许生活在充满工业气息的城市,或许在乡间,但都对天空充满了向往。他们的“造飞机”行为,可能是一种游戏,一种模仿,甚至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但都饱含着创造力和生命力。这本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将带领我走进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去发现那些不被宏大叙事所关注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生活百态,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在那特殊年代里,对飞行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评分每次看到带有历史年代印记的书名,我都会忍不住去联想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飞机的小孩们》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幅画面。1940年代,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笼罩全球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关于“造飞机的小孩们”的故事,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戏剧张力。我想象着,这些孩子们可能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地区,也可能身处相对平静但物资匮乏的后方。无论何种情境,他们都可能被当时关于航空技术的进展所吸引,对那些翱翔于天际的钢铁巨兽充满了向往。他们的“造飞机”行为,或许是一种对战争的无声反抗,一种对和平的渴望,也可能仅仅是出于对机械原理的好奇和对飞行的纯粹热爱。我好奇他们是从哪里获得知识的?是废弃的报纸、杂志上的零星报道,还是偶然间捡到的工程图纸?他们是如何克服材料的限制,如何找到工具,如何解决技术难题的?“消失的四○年代”这个词组,也让我感受到一种失落和追寻的情绪。它似乎在暗示,那个年代的很多东西,包括这些孩子们的故事,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需要我们去努力挖掘和重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那个特殊的时代,去感受那些孩子们的纯真、智慧和坚韧,去了解他们如何在那动荡的岁月里,用自己的方式追逐着飞行的梦想。
评分“消失的四○年代”,光是这个词就足以勾起我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心。它似乎暗示着那个年代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有着被时光掩埋的痕迹。《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飞机的小孩们》这个书名,更是将我的思绪引向了一个充满童真与创造力的方向。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群孩子如何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天空,幻想着制造出属于自己的飞行器。那个年代,科技的发展远不如现在这般普及,飞机更是一项令人惊叹的工程。那么,这些孩子们是如何接触到“造飞机”这个概念的?他们的灵感来源于何处?他们的材料又从何而来?“消失”这个词,也让我感到一种追溯的冲动,仿佛这本书是在努力地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那些被遗忘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细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生动而感人的方式,描绘出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困境,以及他们如何用稚嫩的双手,去追逐那些关于天空的伟大梦想。
评分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对历史产生更深层次理解的书籍。《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飞机的小孩们》这个名字,无疑在我的阅读清单上占据了一个非常特别的位置。它让我跳出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去关注那些被淹没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特别是那些稚嫩却充满力量的孩子们。我猜想,那个年代的“小孩们”,他们的童年一定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截然不同。他们或许提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目睹了战争的阴影,但与此同时,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未来的憧憬,却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特别是“造飞机”这个行为,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反抗命运、超越现实的象征意义。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年代,一个孩子能够想到、并付诸实践去“造飞机”,这需要多么惊人的想象力、毅力以及对科学的原始热情。我试图去想象他们成功的喜悦,失败后的沮丧,以及他们之间相互鼓励、共同探索的场景。这本书名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角落,一个充满着孩子气的纯真梦想与严酷现实交织的空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那个年代孩子们独特的视角,他们如何观察世界,如何理解战争,又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将自己的热情和创造力倾注到“造飞机”这一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上。
评分一看到《1940-1950 消失的四○年代:造飞机的小孩们》这个书名,我的思绪就如同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着,回到了那个年代。我总觉得,那个年代,无论是战争的阴影,还是科技的进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造飞机的小孩们”这个意象,更是充满了奇幻与现实交织的魅力。我忍不住去猜测,这些孩子是怎样一群人?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接触到“造飞机”这个概念的?是受到了战争的影响,看到了天空中的飞机,从而产生了模仿和创造的冲动?还是他们本身就拥有一颗对机械和飞行充满好奇的心?“消失的四○年代”这个词组,也让我感到一种追溯和探索的冲动,仿佛那个年代的很多故事,都被时光所掩埋,需要被重新发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描绘出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困境,以及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触碰那个时代最前沿的科技,去实现那看似遥不可及的飞行梦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