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金门演艺的变迁

当代金门演艺的变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代金门六十年(1949-2009),两岸关系由战争而和平。经历了36年战地政务的金门,其演艺活动深受两岸关系、金门政治和闽台演艺的影响,形成一独特的演艺生态。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呈现出当代金门演艺的变迁,一方面掀开了战地军旅演艺的神秘性,另方面也道出了金门县府演艺的蜕变力。

本书特色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呈现出当代金门演艺的变迁,一方面掀开了战地军旅演艺的神秘性,另方面也道出了金门县府演艺的蜕变力。

作者简介

洪春柳

  福建省金门人。金门高中国文教师退休,金门大学兼任讲师,曾荣获赵廷箴优良国文教师、全国Super教师等奖项。金门文史工作者,写作「老师的话」、「非台北观点」、「花言鸟语」专栏,着有《金门传奇:七鹤戏水的故乡》、《浯江诗话》、《金门岛居声音》、《不知春去》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陈师序
自序-圆一个初秋的梦!
前言-当代金门

上篇:战争.金门演艺

第一章 炮下犹歌舞
第一节 金门本岛50年代,金门本土演艺没落
一、1949年前的金门戏曲
二、闽剧没落、京剧兴起
三、由张春秋到张素贤
四、由《国魂》到《牛小妹》
五、综艺杂陈的康乐队
六、无中生有的克难乐队
第二节 台湾来金50年代,来金军旅演艺荣盛
一、蒋宋美龄与劳军团
二、顾剧团和海加班
三、一流的军旅演艺
四、香港影星团与菲律宾艺宣队

第二章 歌声压倒炮声
第一节 金门本岛60-70年代,闽剧社再兴,艺工队荣盛
一、莒光闽剧社风光到台湾
二、地方戏曲的锣响、声歇
三、全岛走透透的小型康乐队
四、多次赴台的金城艺工队
第二节 台湾来金60-70年代,由军旅演艺转型电视演艺
一、军旅演艺进入鼎盛期
二、陆光京剧队又来了
三、豫剧团与台语剧队
四、由《郭子仪》到《田单复国》
五、艺工队与歌剧队
六、电视歌舞的新时代

下篇:和平.金门演艺

第三章 炮声远去
第一节 金门本岛活跃于80年代的金门文化团
第二节 台湾来金80年代后,台湾演艺来金走向多元化
一、电视劳军盛宴
二、文化上前线与艺术下乡
三、金门酬神戏的锣鼓再兴
四、永远的战地情人:邓丽君

第四章 两岸三地大舞台 139
第一节 金门本土90年代后,金门本土演艺觉醒
一、传统戏曲古调新唱
二、现代演艺萌芽了
三、本土演艺走出金门
四、金门国乐团赴台竞技
五、金门少年合唱团走遍八闽
六、蜕变为音乐岛的金门
七、金门县府演艺
第二节 台湾来金90年代后,来金台湾演艺求变多变
一、来金的台湾传统演艺
二、来金的台湾现代演艺
三、由军中话剧直接跳入儿童戏剧
第三节 大陆来金2001年金厦小三通,大陆演团来金成常感
一、叩关金门的厦门金莲升
二、循小三通来金的大陆演艺
三、来金大陆演艺的类型
四、翔安戏校唱红金厦海域

结语-战争、和平、演艺、人
一、金门演艺空间的变迁
二、金门演艺类型的变迁
三、战争.和平.演艺.人

附录
一、我把金门日报翻了一遍
二、寻访金门旧戏院
三、对谈金门本土演艺
四、1949-2009年金门演艺大事记

图书序言

第一章 炮下犹歌舞

第一节 金门本岛

50年代,金门本土演艺没落

一、1949年前的金门戏曲


1949年前,金门演艺原生态为闽南演艺。

金门地处闽南海隅,风俗朴实,崇向朱子教化,生活中注重耕读传家的价值观。耕读是工作,而耕读之余,酬唱南管,老少杂坐,引吭而歌,则成休闲娱乐。至于传家的观念,表现在重视岁时祭祀上,每逢神明圣诞或宗祠奠安,有延请戏班演酬神戏的民俗,戏班包括本岛与大陆内地,故民间多熟悉南管和闽南戏剧。

根据《金门县志》卷三〈人民志〉记载:

金门旧式娱乐,音乐方面有南管,民间岁时令节,业余娱乐,多唱南管,每见村肆街巷,老少杂坐,引吭而歌,轻弦慢板,其乐陶陶。时或搭扎锦棚,登台献唱,声音清越,通宵达旦。

金门南管,以清中叶为盛。有后浦许玉者,能自谱新声,游遍闽南各县,会尽知音,饮誉乐坛,后渐失传。清末古宁头李森梅,再自浦园延请名师来金课子,全家习唱。……其子勇受聘鼓浪屿三年……民国10年后,李家先后在后浦、浦边、后沙等处,设馆授徒。……抗战前,为金门南管全盛时期。

由县志可知:金门南管史以清中叶、抗战前为两个兴盛期,后浦、古宁头曾有老师产生,且常与闽南管友交流。当金门南管兴盛时,老师还受聘于大陆,但当金门南管衰微失传时,亦要向大陆延请老师来薪传。

金城城隍庙南管乐团清朝即已存立,现今南管乐音仍酬唱不绝,为金门南管乐社中最具渊源且备受敬重者。其它有成立于20年代的金沙南管社、官澳南管乐等。南管乐获清康熙赐称「御前清音」,在金门传唱悠久,有「全民音乐」之称。但城隍庙南管乐团老团长颜西林的一段话,也点出了南管在金门的粗俗色彩:「古时的南管不能『赚吃』,仅属不入流的休闲活动,直到近期才渐渐被打破了籓篱。」

再根据《金门县志》卷三〈人民志〉记载:

清末,少妇靓装坐台前听戏,前所未有也。民国初,村间演戏,犹以巨绳分隔男女座位,男前女后,台上灯光外遮,盖防男女混杂及无赖轻薄也。

金门旧式娱乐,戏剧方面原有地方戏、木偶戏,清末传入京剧。

地方戏,金门旧演戏班,皆僱自外县,有老戏、七子班戏、高甲班数种,迨大陆沦陷后,乃告绝迹。老戏以南管乐曲为主,专演文戏,其剧目多採崑剧,台词及唱做俱为古典作法,故曰老戏。七子班纯为泉州小戏,亦以南管为主,演员仅有姣童七人故名,专演《荔镜缘》、《雪梅教子》等剧目,另有一种专演打斗武场以水浒传为主者,俗称宋江戏。后来有人将专演文戏之老戏与专演武戏之宋江戏,加以配合调和,称为文武交加戏,俗讹音为戈甲戏或九甲戏。

木偶戏有布袋戏、傀儡戏等,……金门民间喜庆以布袋戏酧神,……结婚及天公诞,多演傀儡戏酧神。

京剧于清末流入金门,每年城隍诞辰,必演京剧酬神,否则不能过头。战前有福州班常来金门表演,乡人称之正音戏,其唱腔曰北管。……光绪年间,邑人聘厦门戏班来金教唱,为金门习京戏之始。……民国32年,成立金门国剧社,聘厦门名票多人来金指导。……抗战胜利后,颜西林等倡设珠浦票房,聘厦门名武生来金指导。……民国38年,上海联华剧团来金公演连月,……国军伞兵飞虎剧团京班,亦来金献艺。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