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描述化工教育由工业讲习所逐步发展到现况的过程及其间政策制度演进的解析。
作者简介
翁鸿山教授
历任国立成功大学化工系主任及化工研究所所长、研发会执行长、副校长、代理校长、能源科技与策略研究中心筹备处召集人。教学与研究领域包括化学反应工程及触媒在环保与能源科技的应用,为该校讲座教授,2009年退休,获颁名誉教授。曾撰写成功大学工学院院史沿革篇、编纂成大化工系系史(化工溯源)及负责建置成大化工系史馆,目前正筹设设置于成大化工系之台湾化工史料馆。
第一章 台湾化工教育及相关政策之演变
第二章 日治时期与战后初期之化工教育
第三章 初、高职化工教育
第四章 专科化工教育
第五章 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化工教育
第六章 一般大学及研究所化工教育
第七章 化工教育之检讨及展望
大事记
《台湾化工史 第五篇:台湾化工教育史》这本书,我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时间的长河,亲眼见证着台湾化工教育的点滴演变。作者在描述教育体系变革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政治环境,使得历史的呈现更加立体和真实。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不同时期,台湾化工教育如何受到外部世界影响,例如西方国家的技术转移、学术思想的交流,以及与大陆地区教育体系的对比分析。这些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较,不仅加深了我对台湾化工教育独特性和共性特征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书中对教育政策的制定、经费的投入、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的详细论述,都为我们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评分在阅读《台湾化工史 第五篇:台湾化工教育史》的过程中,我被书中对台湾化工教育中“人”的叙事所深深打动。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制度的变迁,更是在描绘一群充满智慧和热情的教育者、研究者和学生,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为台湾化工教育的未来贡献力量。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几位在台湾化工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者和教育家的深度访谈和事迹介绍。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让我得以了解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坚持科学探索,如何呕心沥血地培养下一代。他们的教育理念、治学精神,以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都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这些学者如何推动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如何将国际前沿的化工理论引入台湾,以及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对“人”的关注,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也让台湾化工教育史的故事更加生动和立体。
评分《台湾化工史 第五篇:台湾化工教育史》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教育的本质是创新和传承,而化工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与产业的紧密联系。书中关于台湾化工教育如何在不同发展阶段,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的内容,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在早期,重点培养基础的化工技术人才;在中期,则更加注重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而在近年,则将目光投向了绿色化工、生物化工、材料科学等新兴领域。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分析,展示了这种动态调整如何有效地支撑了台湾化工产业的持续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我注意到,书中还探讨了台湾化工教育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例如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联合培养项目,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种开放包容的教育姿态,是台湾化工教育能够不断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
评分《台湾化工史 第五篇:台湾化工教育史》这本著作,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对它寄予了厚望。我一直对台湾的工业发展,特别是化工产业的崛起颇感兴趣,而教育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 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对日治时期台湾化工教育萌芽的细致描绘。从最初的简单技术培训,到逐步引入西方先进的化学知识体系,作者如同考古学家般,从泛黄的文献资料中挖掘出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我特别留意了当时设立的几个初级技术学校,它们在那个时代,虽然条件简陋,却像播下的种子,孕育着未来的化工人才。作者对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得以窥见台湾化工教育的筚路蓝缕。其中,对于早期教育体系如何受到日本殖民政策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力图培养出能够服务于殖民经济,但同时也为台湾本土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的专业人才,作者的论述引人深思。书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经济需求与教育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更揭示了教育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如何通过对零散史料的梳理,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让我对台湾早期化工教育的起源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史学著作,不仅要梳理过去,更要引发对未来的思考。《台湾化工史 第五篇:台湾化工教育史》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关于台湾化工教育在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分析了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对化工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例如如何培养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化工人才,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挑战,以及如何发展可持续的化工技术。书中对台湾高校在这些前沿领域的研究投入、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及与产业界的协同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未来化工教育发展方向的几种可能性的预测,以及对不同路径的优劣势进行的分析。这种前瞻性的思考,让我对台湾化工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阅读《台湾化工史 第五篇:台湾化工教育史》,我越发觉得,知识的传播与传承,其力量是无穷的。书中关于上世纪中后期,台湾经济起飞,化工产业蓬勃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激增的时期,化工教育如何随之而发展壮大,让我看到了教育与产业之间紧密的互动关系。作者重点阐述了当时高校化工系在课程设置上的改革,如何更紧密地贴合产业需求,如何引入更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研究方法,以及如何与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化工技术和管理人才。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几所重要理工院校化工系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化工人才方面的努力,例如鼓励学生出国深造,引进国际知名学者,以及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台湾化工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台湾化工产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作者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通过教育的不断革新,来驱动整个产业的向前发展,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进程。
评分《台湾化工史 第五篇:台湾化工教育史》这本书,让我对“传承”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关于老一辈化工教育家如何将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治学精神,一代代传承给年轻一代的故事,让我倍感温暖。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不同时期,化工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些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引导和精神的塑造。我欣赏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出台湾化工教育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方面的成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化工教育的进步,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升华,这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传承。
评分《台湾化工史 第五篇:台湾化工教育史》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化工教育发展脉络的大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台湾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积极应对全球化浪潮,如何通过教育改革,培养出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化工人才的论述,深感震撼。作者详细介绍了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台湾化工教育如何主动适应变化,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加强对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化工等前沿领域的投入。书中对几所大学如何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博士班教育,如何吸引和留住顶尖科研人才,以及如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创新生态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台湾化工教育在面对全球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和前瞻性。我注意到,作者并非仅仅关注高等教育,还提到了职业教育在化工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多种途径,为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发展机会。这种多元化的教育视角,让我对台湾化工教育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通过阅读《台湾化工史 第五篇:台湾化工教育史》,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书中关于台湾政府如何将发展化工教育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以及如何通过长期、稳定、有远见的教育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让我看到了政府决策对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我注意到,作者在书中不仅关注了高等教育,还对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化工教育进行了探讨,这体现了一种全方位的教育观。书中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以及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等方面的论述,都极具参考价值。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台湾化工教育的整体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翻阅《台湾化工史 第五篇:台湾化工教育史》,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奋斗、创新与传承的故事。特别是关于战后初期,台湾经济的百废待兴,化工教育如何被提上国家发展的重要议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当时政府如何积极引进外来技术与人才,如何重塑高校的化学化工教育体系,以及如何通过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加速台湾化工产业的自主化进程。我非常关注书中对几所早期国立大学化学工程系的建立与发展历程的阐述,包括它们如何从零开始,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化工人才。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口述历史和档案资料,让我们得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书中对当时教育资源稀缺、师资匮乏的艰难环境的描绘,与今天我们所享受的优越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前辈们的智慧与勇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让我对台湾化工教育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