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主之父:郭雨新评传

台湾民主之父:郭雨新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郭雨新
  • 民主运动
  • 政治人物
  • 传记
  • 台湾政治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政治传记
  • 台湾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郭雨新的一生,在台湾民主运动史上有其崇高地位。

  精神上──

  他亲切平民的风格、坚定不移的立场、洁身自爱的人格,以及珍惜民命的性格,鼓舞一代又一代台湾人,为这块土地而奋斗不懈。

  在实际影响上──

  就宜兰而言,他开创了宜兰民主运动的传统。其后宜兰民主运动承续郭雨新、林义雄这个脉络而日益成长、茁壮,宜兰因而成为民主的圣地,宜兰价值、宜兰人的光荣感由此建立。

  以全台湾岛的角度来看,郭雨新是1960至70年代,台湾民主运动黯淡期的领袖。当时没有组织支撑,全岛的人脉主要靠郭雨新维系。他不仅肩负全岛民主运动的运作,且不断介绍新人加入团队,为1970年代以后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海外台湾人运动而论,1977年郭雨新流亡美国,借由郭雨新在岛内民主运动的声望与王能祥在美国长年打下的基础相互结合,郭雨新迅速在海外发挥巨大的影响力。他传播岛内讯息启蒙海外台人,并且积极游说国会保障台湾安全。

  正所谓「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他作为「台湾民主之父」,其精神却仍不断如慈父一般在抚育初生的婴儿──「台湾民主」长大成人。

作者简介

策划∕王能祥

  1933年出生于台湾高雄一个基督教家庭。小学读到三年级时突然被退学。三年后(1946年)以同等学历考取高雄商业学校,翌年发生228事件,他参与其中,并深深影响他的一生。台大政治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取得堪萨斯州立大学政治研究所,以及德州大学奥斯汀本校会计研究所硕士学位。从大学到赴美进修(1965年),乃至到华府(1972年),他都将台湾前途视为人生的第一顺位。1977年到1985年担任郭雨新先生首席助理,一生致力从事台湾民主运动。其成就包括召开三次国会听证会,协助台湾与柯林顿总统建立沟通管道等。王先生因从事台湾民主运动,导致第一段美满家庭离散。1980年再婚,并自1984年起迄今,于华府开设会计师事务所。膝下育有二子一女。着有《前进D.C.──国会外交的开拓者.王能祥八十回忆暨台湾前途文集》(王能祥、张文隆合着,远景出版公司,2012年出版)。

编着∕张文隆

  1968年生于宜兰。自幼即受同乡前辈郭雨新先生影响,高中时期开始从事学生运动,1993年担任师大校务会议研究生代表,1994年完成不见容于主流学界的硕士论文〈郭雨新与战后台湾党外民主运动〉,从此自绝于学院之外。海军服役期间,再完成《台湾人教师的时代经验》(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6年出版)。1997年起,于三重、芦洲地区的三民高中,透过反思历史、针砭时弊,启蒙众多青年学子。另一方面坚定从事文化重建工作,保留可贵心灵资产。代表着作为《郭雨新先生行谊访谈录》(张文隆、陈仪深、许文堂合着,国史馆,2008年出版)、《前进D.C.──国会外交的开拓者.王能祥八十回忆暨台湾前途文集》(王能祥、张文隆合着,远景出版公司,2012年出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台湾民主进程中另一位重要人物的传记简介,不涉及《台湾民主之父:郭雨新评传》中的具体内容。 --- 书名:岛屿的呐喊:林献堂与台湾文化启蒙的漫长旅程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陈子明]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新史学社] 出版日期: [虚构年份,例如:2023年10月] 定价: 新台币 780 元 / 人民币 188 元 --- 内容简介:岛屿的呐喊:林献堂与台湾文化启蒙的漫长旅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上半叶台湾社会中一位至关重要却常被历史叙事遮蔽的人物——林献堂(1881-1956)。他的一生,是台湾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转型的缩影,更是一场旷日持久、充满妥协与坚韧的文化启蒙运动的生动写照。 林献堂,这位被誉为“台湾文化协会精神领袖”的绅士,并非以激进的政治斗争著称,而是以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审慎的社会观察以及卓越的组织能力,为日治末期乃至战后台湾社会的精神底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故事,远比单一的政治口号复杂,它交织着对“台湾人”身份认同的探寻、对传统士绅阶层的责任,以及在殖民强权与现代化浪潮间的艰难平衡。 第一部:儒风残影与新潮初现(1881-1920) 本书的开篇,将带读者回到林献堂成长的那个时代——清末民初的台湾社会。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我们得以了解出生于鹿港望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林献堂,如何在外部世界剧烈变动(如甲午战争、日本接收)的冲击下,完成了思维的现代化转型。 他并非一夜之间成为“新文化倡导者”。早年的他,首先是一位致力于维护地方秩序与传统价值的乡绅。然而,随着对西方思潮,特别是梁启超“新民说”的接触,以及亲历日本殖民政府的现代化建设,林献堂逐渐认识到,唯有提升“台湾人”的整体素质,方能在世界舞台上立足。本部分详细考察了他在“台湾同化会”初期的角色,以及如何在他与辜显荣等士绅的互动中,逐步厘清“同化”与“自治”之间的界限。 第二部:文化协会的烽火与“台湾人”的觉醒(1921-1937) 1920年代是台湾文化运动的黄金时期,而林献堂正是这场运动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岛屿的呐喊》用大量的篇幅,聚焦于“台湾文化协会”的成立、发展及其内部路线的争论。 我们深入分析了林献堂如何运用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家族声望,资助和推动文化事业。从创办《台湾民报》到组织全岛巡回演讲,从引介西方科学知识到倡导白话文运动,林献堂扮演了一个“文化的桥梁”角色。他巧妙地利用了殖民地政府允许“文化事业”而非“政治抗议”的灰色地带,将启蒙思想如涓涓细流般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 然而,文化运动并非铁板一块。本书细致重构了林献堂与林烈堂、蒋渭水等激进派人士在路线上的分歧,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思潮介入”和“斗争策略”的讨论。林献堂的务实与审慎,使他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下保持相对的行动空间,但也因此招致了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的批评。这种内在的张力,构成了台湾早期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复杂底色。 第三部:皇民化阴影下的坚守与转型(1937-1945)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战争的升级,台湾社会进入了高压的“皇民化”时期。对于像林献堂这样的知识精英而言,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时刻:是全面顺从以求生存,还是以更隐晦的方式守护文化薪火? 本部分着重探讨林献堂在“皇民化”政策下的微妙应对。他并未选择彻底的沉默或逃离,而是通过参与一些表面化的公共事务,保持与知识界的联系,并私下里尽力维护台湾文化记忆的完整性。这段时期的叙述,展现了精英阶层在极权统治下,如何进行策略性的“文化抵抗”。我们检视了他在推动“大东亚共荣圈”口号下的地方事业中的实际作为,揭示其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 第四部:战后迷航与文化遗产的传承(1945-1956) 二战结束,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林献堂的人生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他曾满怀希望地迎接“祖国”的到来,试图以其在日治时期积累的社会资本和文化声望,助力台湾的重建与现代化。 然而,随之而来的政治高压、接收腐败以及文化观念的冲突,让林献堂倍感失落。本书详细记录了他参与“政治协商会议”的经历,以及他对初期政府施政的观察与忧虑。他晚年虽退居幕后,但其对教育和地方文化的支持从未中断。他所倡导的“以文化救台湾”的理念,在此阶段得到了新的诠释:在政治动荡无法掌控之时,坚守文化自主性成为新的堡垒。 结语:不朽的士绅精神 《岛屿的呐喊》超越了简单的政治评价,它试图将林献堂放置在东亚启蒙运动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他代表了台湾传统士绅阶层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所能展现出的最富远见、最具耐心的救赎路径。他的一生,是台湾从“殖民地”身份转向“现代公民”身份过程中,那段漫长而寂寞的文化摸索史。本书不仅是林献堂的传记,更是对那个时代台湾知识分子集体命运的深刻回望。 ---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大量引用林献堂的日记、信函以及未曾公开发表的文稿,力求还原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视角独特: 侧重于文化、教育、社会组织层面的探讨,而非纯粹的政治权谋,展现了“非典型”的抗争模式。 时代纵深: 完整覆盖了从清末到战后初期的关键历史阶段,勾勒出台湾社会结构变迁的清晰脉络。 适合读者: 历史研究者、台湾社会文化研究爱好者、对近代亚洲精英阶层转型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关于郭雨新
郭雨新先生流亡美国期间(1977-1985)的主要贡献 王能祥
我与郭雨新先生的相识 史 明
民主绅士郭雨新忆往 吕秀莲
严冬中焚香育苗的守护者──郭雨新先生 张俊宏
台湾民主史上不能遗忘的一页 陈 菊
台湾人应学习的民主典范──郭雨新先生 罗荣光
永远令人怀念的「欧吉桑」──郭雨新先生 洪三雄
各界人士推荐

Chapter 00 导论
Chapter 01 从政前(1908-1950)
Chapter 02 担任省级民意代表前期(1950-1960)
Chapter 03 担任省级民意代表中期(1960-1970)
Chapter 04 担任省级民意代表后期(1970-1973)
Chapter 05 竞选立法委员前后(1973-1977)
Chapter 06 流亡海外时期(1977-1985)
Chapter 07 郭雨新的风格、家庭与事业
Chapter 08 郭雨新领导下的宜兰民主运动传统(1950-1977)
Chapter 09 战后全岛民主运动中的郭雨新(1950-1977)
Chapter 10 郭雨新在海外的余晖(1977-1985) 
Chapter 11 结论

展望未来──继承郭雨新先生的使命 王能祥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郭雨新先生流亡美国期间(1977-1985)的主要贡献

  青年历史学者张文隆先生堪称研究民主导师郭雨新先生的第一号作家。本书《台湾民主之父──郭雨新评传》将郭先生一生的事蹟,包括其丰富精神遗产,以优美的笔调详实呈现给读者。此书不但是研究台湾精神的学者们应该人手一册,亦是大学文学院很好的历史教材。笔者在美国首都华府曾经跟随郭雨新先生八年,对其在海外这一段期间的政治贡献知之甚详。张先生期许笔者为此书的催生担任总策划工作,并为之序,笔者欣然答应。

  2005年,笔者应邀回国,参加「郭雨新逝世二十週年纪念研讨会」。当时笔者在台北听到某位「有识人士」大谈郭雨新晚年,推定郭先生在美国流亡八年实在太久,难免沦落为一个「孤独老人」。这些岛内所谓「有识人士」不加深思,也不予求証,任意猜度郭先生既然离开了他辛苦经营的岛内支持群众,则沦落为一个「孤独老人」,要不然,顶多演几出「唐吉诃德」般的闹剧。听到这种不实的断言,笔者愤慨万分。可惜,研讨会主持人没有给笔者时间提出反驳。事后,在两本由张文隆先生执笔的访谈录里,笔者提出严正的反驳。这两本访谈录分别是《郭雨新先生行谊访谈录》(2008年国史馆出版),以及《前进D.C.──国会外交的开拓者王能祥八十回忆暨台湾前途文集》(2012年远景出版公司出版)。现在笔者要借此篇幅,进一步综合笔者的辩证。

  笔者所以有勇气站出来辩证,因为笔者对郭先生在美国这一期间的其人其事,堪称比任何一人都了解透澈。郭先生来美国(1977年4月)不到两週,就来华府看笔者这个政治上的晚辈。两个月后,他又正式任命笔者担任他个人首席助理以及政治组织的秘书长。自1977年担任助理,以迄他临终(1985年8月2日),郭先生和笔者几乎天天见面,足足八年为台湾的命运操心、伤神、卖力、费时又破财。民主运动领导者郭先生和笔者,我们这两个热情的臭皮匠,笔者自信不输一个诸葛亮。

  大多数台湾人民,尤其心系台湾民主化、自由化,并决心在台湾这块宝岛上落地生根的这一本土族群,应该庆幸上帝差遣笃信基督的郭雨新先生在台湾最关键的年头,让他顺利流亡到美国。因为这一段期间,岛内政治气氛最黑暗,蒋家政权积极推行「恐共国策」。所谓「恐共国策」者,便是「宁杀无辜一百,也不可漏掉共匪一人。」一切政治异己的肃清,便假借这一国策的贯彻。任何人跟蒋家唱反调,都归类为「共匪」或「共匪的同伙人」,并且一律格杀勿论。在「恐共国策」严格贯彻的日子里,欲留在岛内公开追求自由,提倡民主,所得结果不是被枪毙,就是去绿岛唱小夜曲。郭先生这位有国际威望的领导者,其命运又如何?他曾经志在进入监察院,无奈送他进入监察院的台湾省议会明明有足够支持者,但他也只能饮恨零票落选,换来确保党外在省议会的香火。当郭先生向笔者谈及此事时,仍难掩失望的伤痛。

  为什么蒋家政权这时期竟然如此恐共?

  第一,1971年10月,它被联合国逐出其席位,台湾人民,包括蒋政权忠实支持者在内,对其失去信心,产生一次庞大的移民潮。

  第二,八年后(1979年元月1日),它又被卡特总统片面断交,台湾又产生一次更大的移民潮。

  国府的合法性先是被联合国否定,随后又被它最忠实的老大─美国所遗弃,心中的创伤何以堪?站在国家安全最前哨的驻外使节,一个个偃旗息鼓;外交部沦落为绝交部。这时期,岛内「基督教长老教会总会」接连提出三次政治性唿吁,以国是声明方式苦口婆心地敦促蒋家政权对内实现主权在民的民主政治,对外宣布台湾为一个新的独立国家。三次声明效果多大?见仁见智,很难评估。不过,在仓皇中不知所措的国府则出之更严厉的政治镇压。国是声明的主脑者─高俊明牧师及其教会界的朋友─林文珍长老,不幸和郭雨新先生在岛内的主要追随者,如黄信介、施明德、林义雄、姚嘉文、张俊宏、吕秀莲、陈菊、林弘宣等八人假高雄事件一一被抓,并被判以重刑。

  如果这时候,郭雨新先生滞留岛内,可以想像他也是被抓被判刑的一位。而且因为他位居首脑地位,其刑应不轻。那么,以郭雨新先生的健康状态,他死在狱中的可能性必定不小。好在笃信基督的他,先前被上帝妥善安排,流亡美国,得以坐镇华府进行密集的台湾民间外交。在这世界政治中心的华府里,他充分运用其丰富的政治资本──包括组织的天赋、政治声望、以及政治人脉的本钱,尤其是他个人极高的道德感召,积极发挥领导者的才干。郭先生在海外积极运作,团结海外台湾人,组成团队,借由一切海外台湾人民间力量向蒋政权施压,加紧推动台湾的民主化。

  郭雨新先生来美国不到数月,成立了「台湾多数人政治促进会」(Action for Majority Rule in Taiwan)。一年之后,结合黄彰辉牧师领导的「台湾人自决运动」以及彭明敏教授领导的「台湾人民自救运动」,将原来组织(台湾多数人政治促进会)加以改组,以更庞大、更有号召力的「台湾民主运动海外同盟」(Overseas Alliance for Democratic Rule in Taiwan),从事更有效、更有包容性的政治运作。郭先生被推举担任新组织的主席,黄彰辉牧师担任第一副主席,彭明敏教授担任第二副主席。郭先生随后又和世界上反对势力第一号领袖,前菲律宾外交部长Raul Manglapus,共同成立「民主国际大同盟」(The Democracy International)。在此组织里,他担任顾问。其效果又如何呢?

  第一,它逼使蒋经国不得不向反对势力让步。表面上蒋经国走向本土化,公开宣称他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

  第二,大部分倾向本土的「共匪」,如台湾学者陈明忠;或台独份子,如施明德、王幸男、黄华、白雅灿、林树枝、杨金海等民主斗士(当然还很多,谅笔者无法在此一一细数),顶多判上有期徒刑,免于一死。

  将来历史学家将定位郭雨新先生在海外期间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他让美国国会考虑以国内法方式制定保护台湾的法律架构,亦即日后「台湾关系法」(Taiwan Relations Act)的时候,切实尊重并直接纳入占台湾岛上人口85%,即台湾在地人的政治意愿。

  此意愿包括:

  (1)台湾未来的法律定位,依联合国住民自决原则(Principle of Self-Determination of the People through Plebiscite),由全体岛民投票决定。
  (2)尽速摆脱蒋外来政权的殖民。
  (3)不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併吞。

  进一步实现主权在民的民主政治以及公正的自由经济制度,并与世界各国和睦相处等。此举间接扼住台湾外交的崩盘。否则,今日的台湾岛内政治生活以及国际政治交往,必定面目全非。我们政治上的晚辈也无法大谈今日的「民主奇蹟」了。

  郭雨新先生在海外辛勤耕耘的民主运动,于三十年后的今日仍深深影响海外台湾人。蒙郭先生道德感召的后辈,即使郭先生已离开人世多年,他们身在国外,仍然心系母国,产生一股不可忽视的海外保台力量。凡此种种,都是郭雨新先生流亡海外主要的精神遗产,也是正面的贡献,值得台湾历史大大肯定。吾人晚辈应将郭雨新先生的事蹟以历史教材方式,代代留传,延续这位民主导师其倡导的政治热情以及民主香火。这就是笔者即使无薪、无酬,自己又出钱出力,却无悔地接受郭雨新先生领导海外民主运动足足八年,最珍贵的政治收获。愿以此见证和岛内外关心台湾前途的同胞们──包括现在以及将来──共勉之。

王能祥

推荐序

严冬中焚香育苗的守护者——郭雨新先生

  他是一个孤苦的园丁,
  在百花凋残的季节,他挑水播种,
  在风寒苦霜的冬夜,他焚香育苗,
  使东昇的旭日,看到的不再是千里死寂的荒漠!
  他又像一个耐劳的泥匠,在美丽的岛中留下了基石,
  一个期待后人建造殿堂的基石,
  同时也是一个使冥顽者绊倒的磐石。
  如同彼得前书所言:「他们绊倒了,因为不信真道。」
  ──民主的真道!

  草会干枯,花会凋谢,
  世俗一切荣华无一可以倖免。
  虽然,死才得哀还家乡,
  种苗已经茁壮,磐石已经奠基。
  为真理奋斗者,
  必朽的身躯,终将使生命昇华,
  与天地同存,与日月同光!

郭老先生千古 狱中敬悼
晚 张俊宏 敬叩 1985.8.24  于新店明德监狱

  「你选择的是最艰难的路!」

  1972年,蒋经国继承父业,权力已告巩固,应是秋后肃清之时。我的老板陈裕清终于转达上意,要我在党部高职和大学杂志之间做一取舍,而我选择了后者。

  尊重我离开的决定时,这位一直挺我的上司说:「改革,比革命还难!」这是他送我出门对我的临别赠言。

  离开雄据一方、曾以青年改革运动为号召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三十几岁的青年人,也明知其前路艰辛,步上最难,却不知难到何等境地的路。直到有一天到长安东路罗马宾馆,这是平生第二次见到这位长者,略知我的心路和决定后,噼头告诉我:「你得小心,以免成为路边弃尸!」

  这次已不像第一次贤伉俪请我在仁爱路顶级西餐厅吃牛排时的温文儒雅。如果不是从小看尽父亲週遭际遇,并亲眼目睹二二八风声鹤唳的街头惨案,骤然才脱离国民党巅峰统治庇荫下的青年,是不会感受长者这句露骨却严肃的警告。

  四十年后,小蒋当年岂能料到,被其推下悬崖的小鹰,之所以能存活下来,原来是郭先生于谷底张网!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自古集权统治者祭出死亡的绝招,该被吓退的,早已自退;不该被吓退的,在死亡的警惕下,仍能厉声高唿:「死都不怕了,怕啥?!」只会更加深「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

  往后的生命经历,以及重重难关的渡过,看尽多少长辈能独活下来的,尤以郭先生为甚,几乎也是依此:「勇于面对死亡反而才能存活!」

  回首验证,往后离开国民党卵翼后的几年生命,如果不是由于郭先生勉励晚辈用的警讯,以及其所产出:「使命注入的生命能量」,我是逃不过那个年代死亡的陷阱—如同曼德拉所言:「感谢未知的上帝,赐我无惧的心灵,使我成为灵魂的舵手。当面对死亡的无惧,神蹟已长住于心灵。」

  1973年昔日恐怖时代巅峰期的台北市议员选举,首组党外候选人联合竞选,乃是第一次党团雏型的选举,不止公然挑战硬体的竞技,且直犯蒋家当年所划定必定格杀的底线—「台独」。那一份在台北街头发了四十万份的署名台独选举传单,就是在罗马宾馆(党外总部)和郭先生星夜烛光下噤声运筹而成的。选地方议员,不过是手段!既然恐怖时代事不论大小,皆须付出生命,则何不挑战你国民党政权终极禁忌?!做掉我不见得想要的市议员固然「操之在你」;付出孱弱的一条性命,匹配你恐怖统治的标帜,总可以「操之在我」!

  1975年,不过两年后,由调查局安排了一出「双十节谋杀蒋经国案」的剧本,看似证人证物俱全,只差主角进刑房签下自白,即可推上刑场(高明辉局长事后回忆录《情治档案》已提供部分线索)。不料,调查局的庆功酒宴,临时变成沈之岳局长的送别茶会。只由于案送上级后,安全局认为「事涉名人」非同小可,另交警总调查。恐怖时代居然创造此一罕见调查局罗织罪名破功之特例,附带使警总例外地立下了黑暗时代「人权保障的勋碑」。

  不管如何,活着走过三十岁年代的死劫,四十岁年代持着死亡启示的盾牌,创造了罕有的奇蹟!《大学杂志》被迫易手离开后,「坐而论道」的知识分子,结合「起而行道」的草根斗士,锲而不舍和黄信介、康宁祥,将极少数的国会议席不止发挥到极致,且全力用于为郭先生争取立法委员助选。

  结果虽然不出所料:「必败于国民党推出的财阀!」但仍为郭先生留下经典的选举文宣和选后着名的贿选诉讼。对集权统治非正当性的挑战,绝不下于议场斗争。最令人追忆的是选后孤单的郭先生!每次回乡吃拜拜,总来电邀约我陪他坐那部当时属稀有却极干净的老车,九弯十八拐逐家拜访宜兰仕绅老友。当时我都还没警觉到,他已用这种方式,将他留存的人脉传承后人,宜兰也自此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和黄信介先生一样,每一次为他做事,未待仔细报告,都说:「你尽管去做,必要时就说这是我说的!」碰到这种长辈,以「国仕待我,焉能不以国君奉之」?

  那一段民主运动最凄寒的冬天,《台湾政论》停刊,《新生代》、《这一代》皆查封,难得聘我的世新教职解聘,流落街头为谋生家计,决心实现知识分子亦能引车卖浆维生。郭先生竭尽其人脉募款帮我租下小面摊,就在陈逢源老先生和他的女儿林太太的支持下,我和黄华在西门町卖排骨面、天妇罗,一时生意兴隆,甚且罕见的是新闻和照片还登上《纽约时报》。此后,满堂全是只点一杯果汁的特务,不久他们吃完果汁之后,附带把黄华带走,前后仅维持一年!仍然证明不靠笔桿、粉笔的游士,仍得随黄华之后的日子,赖牢饭煳口。

  五十岁年代活着走过军统死牢,却已不及让提拔我的长者知悉。

  青年时代从胡适、雷震先生对我的指引开始;人生面对叉路中的难关,勇于捡选险阻,迎向艰难的第一把钥匙,来自于我的老板陈裕清;而将使命注入于身躯,将生死置之度外,将生命的价值昇华于永恆,这些能量来源处乃来自于郭先生。当可以向这位长者倾诉衷曲之时,上天居然让我必得用祭文,而在铁窗里追悼对他感念的心。

  多年,一直牢记一管理学家所言:「论定一人之一生成败,『非在其生前、任内』,须在于『卸任及往生之后』,端看『其继任者』,『超越否』?」深信郭先生的「继任人」非必属特定人,乃「使命的传继者」,有为者必若是!承继而超越者,当不止光宗耀祖,当更光耀于往哲远古诸先烈先贤矣!

张俊宏

推荐序

台湾民主史上不能遗忘的一页

  郭雨新先生是我踏上台湾民主道路中最重要的一位导师,1968年,当时还处于戒严时期的台湾,我到郭雨新先生服务处担任秘书,就这样投入民主运动一直到现在。

  在担任郭雨新先生秘书十年时间里,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特别是身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与威权体制对抗的郭雨新先生受到国民党政府高度打压,一有特殊的朋友到访,他总是把收音机开得很大声,后来才知道,他是要防范被当时的情治单位窃听,才想到这个法子。

  甚至后来郭雨新先生参选立法委员,国民党政府公然做票,我当天赶到壮围乡的投开票所查看,从废票中找出五百多张投给郭雨新的票,结果,那次选举宜兰共有八万多张废票。而落选的郭雨新先生仍打起精神谢票,万人空巷场面,令人难忘。郭雨新先生留下的民主典范,使得民主香火得以延续,而他和台湾民主运动不同世代的结合、联系,让台湾反对运动一代一代传承,意义非常重大。

  经过白色恐怖、思想箝制、出版检查、洗脑教育……等戕害,台湾整体的民主人权虽然日益进步、民智也逐渐启蒙,但我们要提醒自己、从历史学习教训。环境对人权的压迫从未中止,压迫只是随着时代演进、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而且压迫的方式越来越巧妙、也越来越不着痕迹,令人难以招架,甚至不知如何抵抗。

  因此,我们不但要继续强调保障人权的重要性,更要提醒社会大众──自由的取得,从来都是透过艰苦的奋斗与努力。具体的行动就是要珍惜得来不易的自由,勇敢地对抗压迫,关心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环境,向一个自由平权、不受压迫的境界努力。

  感谢王能祥长老、罗荣光牧师、张文隆先生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劳,让郭雨新先生为民主奋斗的事蹟能留驻历史,让世代都能看见。愿台湾民主人权常在!

陈菊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台湾民主之父:郭雨新评传》,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郭雨新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无比鲜活和立体。他身上那种不畏强权、追求自由的精神,以及他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都让我深受感染。书中对于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公民,一步步成长为台湾民主运动的核心人物的描写,充满了传奇色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如何巧妙地运用法律武器,为台湾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论述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政治斗争并非只有暴力和冲突,智慧和策略同样重要。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台湾民主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无数像郭雨新先生一样的人,用毕生的心血和努力换来的。

评分

《台湾民主之父:郭雨新评传》这本书,我感觉像是被作者带入了历史的现场,亲身见证了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种种艰难险阻。郭雨新先生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以及他在逆境中依然不改初衷的坚持,着实令人肃然起敬。书中详细阐述了他如何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为台湾人民争取更大的政治空间和自由。我被他对于自由、民主、人权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所深深感染。尤其是在描述他如何利用各种合法途径,包括但不限于立法、游说、以及组织民众运动,来挑战威权体制时,我看到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担当和策略。这本书不仅仅是郭雨新先生个人的故事,它更是一部关于台湾民主斗争的史诗,通过郭雨新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台湾社会变革的脉络和力量。读这本书,让我对“民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来之不易的自由。

评分

《台湾民主之父:郭雨新评传》这本书,我读完后真的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一位伟大的先行者面对面。郭雨新先生身上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从未动摇,这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书中描述他如何面对白色恐怖下的政治高压,依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并积极寻求与台湾社会的对话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勇气。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早期参与地方政治,到后来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远见。书中所呈现的郭雨新,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人物,更是一个有着深厚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他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人民福祉的关切,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真挚的情感。读这本书,让我对台湾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民主的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郭雨新的故事,是对“为理想而奋斗”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解,它激励着每一个读者去思考,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价值,又该如何为心中的正义发声。这本书不只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台湾民主史的缩影,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时代之书。

评分

说实话,在读《台湾民主之父:郭雨新评传》之前,我对郭雨新先生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一些片段,觉得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但具体事迹并不清晰。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细腻和人性化的笔触,勾勒出了郭雨新先生丰富而跌宕的人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他个人情感和家庭生活的描写,这让这个政治人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情的个体。书中提到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家人的深情,以及家人对他的支持,这些细节让整个传记更加立体和动人。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回避郭雨新先生政治生涯中的一些争议或挑战,而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加真实可信。我尤其被他面对政治迫害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所打动,他并没有选择沉默或屈服,而是通过各种方式,为台湾社会的进步和民主转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郭雨新,一个在历史洪流中努力推动时代前进的伟大灵魂。

评分

我最近读了《台湾民主之父:郭雨新评传》,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人物的魅力往往体现在他们如何应对挑战,以及他们所留下的精神遗产。郭雨新先生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书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时,他所表现出的冷静、智慧和坚毅,令人印象深刻。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歌颂,而是深入地剖析了郭雨新先生的政治思想和实践,探讨了他对于台湾民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的一些局限性。这种客观的态度,让这本书更具学术价值和可读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郭雨新先生与其他政治人物互动细节的描写,这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台湾政治舞台的复杂性和各方势力的博弈。这本书让我对郭雨新先生的政治生涯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台湾民主之路的来之不易。

评分

《台湾民主之父:郭雨新评传》这本书,让我对“民主”有了更感性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是无数个体为了争取自由和权利而付出的努力。郭雨新先生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书中对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政治生涯的细致描绘,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他之所以成为“民主之父”的必然性。我被他身上那种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以及为之奋斗的决心所打动。尤其是在书中提到他如何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依然坚守自己政治立场时,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强大力量。这本书不落俗套,它以一种平和而深刻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故事,也讲述了一段台湾民主的奋斗史。

评分

《台湾民主之父:郭雨新评传》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与郭雨新先生一同经历那些重大的历史时刻。我非常赞赏书中对于郭雨新先生政治理念的深入探讨,他对于台湾前途的忧虑,以及他为实现台湾的民主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都让我深受感动。书中描绘了他如何从一个地方政治家成长为台湾民主运动的领袖,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与光明。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他如何团结不同派别、凝聚民心,共同推动民主改革的描写所吸引。他并非孤军奋战,而是懂得借力、懂得合作,这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胸怀和远见,他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政治生涯,更是为了整个台湾社会的未来。

评分

《台湾民主之父:郭雨新评传》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了更深的思考。郭雨新先生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争议,但他对台湾民主进程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书中以一种非常客观的视角,呈现了郭雨新先生的政治思想、实践以及他所面临的挑战。我被书中对他个人品质的描写所打动,他身上那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从未减弱。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政治人物的传记,它更是一部关于台湾民主化历程的深刻剖析。读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过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郭雨新先生的故事,是对“为理想而奋斗”最生动的诠释。

评分

在我阅读《台湾民主之父:郭雨新评传》的过程中,我被郭雨新先生身上那种与时代搏斗的精神所深深吸引。他并非一个被动接受历史安排的人物,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去塑造历史、去改变现实的行动者。书中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和细致的叙述,展现了郭雨新先生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他如何与不同政治力量进行周旋、对话,并最终促成台湾民主转型的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具备的策略性和包容性。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民主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牺牲。郭雨新先生的故事,正是这段艰难而辉煌历史的生动写照。

评分

《台湾民主之父:郭雨新评传》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真正的政治家,他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权力,更是理想和信念。郭雨新先生身上那种对民主、自由、人权的执着追求,以及为之不懈奋斗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如何在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坚持反对专制,争取政治改革,他的每一次行动,都充满了勇气和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他如何巧妙地运用法律和政治手段,来对抗强权,为台湾人民争取权益的描写。这不仅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更是对整个社会制度改革的推动。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台湾的民主之路,是由无数像郭雨新先生这样有远见、有担当的先行者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