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炎(1936-2012),字南山,一字南岭。曾任台湾大学教授暨文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美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国科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国笔会会长、九歌文教基金会董事长、中山文艺奖审议委员会召集人等学术、文化职务。所获奖项有文复会短篇小说金笔奖、总统府保举最优人员奖、新闻局金鼎奖、国家文艺奖、教育部特优教师奖等殊荣,成就多方,学术、艺文、行政兼具。
朱炎在幼年时遭逢战乱,历尽艰辛,只身来台,凭着天赋才资和刻苦力学,终能出人头地,卓然有成。如同他的字「南山」一般,朱炎有着包山包海、兼容并蓄的广阔胸襟,性格豪爽又细腻,待人接物有情有义。在学问与真理的追求上积极热情,作育英才无数,是经师也是人师,为后生晚辈的榜样。学术之外,文学创作亦自成一格,笔下文字皆自人性出发,往往兼具知性和感性,立意真诚,反映伟大胸怀,读者跨越老中青等不同的年龄层。
本书集结其子女、朋党、学棣等多方思念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追忆这位优秀的学人、创作者,并收录多篇佚文,书末附有生平大事年表与着作目录,是认识朱炎、怀想朱炎不可或缺的文集。
本书特色
  ★ 集结朱炎先生的家人、同事、学棣等各方怀念文章。
  ★ 收录朱炎先生未曾出版的佚文九篇,并附有大事年表与着作书目
作者简介
李有成
现任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国立中山大学合聘教授、国立台湾大学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兼任教授,曾任欧美研究所所长、《欧美研究》季刊主编,及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
  近期着作有《文学的多元文化轨迹》、《在理论的年代》、《文学的复音变奏》、《踰越:非裔美国文学与文化批评》、《在甘地铜像前:我的伦敦札记》、《他者》等;另编有《帝国主义与文学生产》、《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合编)、《离散与家国想像》(合编)、《管见之外:影像文化与文学研究》(合编)及《生命书写》(合编)等书。
序
李有成 怀念在热闹中度过的老师
辑一
洪国樑 酒入愁肠总成泪,千古寂寞一朱炎——朱教授南山先生事略
朱晓冈 悼念父亲
朱晓卿 念爸爸
辑二
翁岳生 怀念朱炎
彭  歌 南山不寂寞
蔡文甫 我们都是好人
田维新 大爱不落人后——怀念朱炎教授
陈维昭 高山仰止,典范常在——敬悼朱炎教授
李嗣涔 生于忧患,终于幸福
曾永义 已做典型垂万古
魏良才 视我亦友亦弟,怜君如痴如醉——怀念朱炎教授
陈义芝 虚空无尽:追怀朱炎先生
李瑞腾 朱炎老师的笔下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曾永义等  哀挽诗
辑三
高天恩 流水年华:朱炎恩师与我
李有成 伤悼:追怀朱炎老师
单德兴 百载孤高一南山
李容慧 严肃批评文学,谦虚涵容人生
廖咸浩 在黑暗中寻找悬崖边上的芳草——追念朱炎老师
王安琪 永远的师父
纪元文 典型在夙昔——追忆在朱炎教授门下
冯品佳 追忆长者
陈重仁 茶叶蛋的滋味:怀念朱炎教授
附录
□ 朱炎教授遗着
师道幽微
崇高绵长,实中不枉
恋恋台大
一位国科会主委的做事态度与方法——为庆贺夏公八十华诞而写
最温柔可亲的勇者——何正本大哥
悲欣交集——记《酒入愁肠总成泪》改版
真善的教育,美好的人生——为《人生的探索与选择》说几句话
台大外国文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追求卓越愿景下的省思
□ 朱炎教授写作年表
□ 朱炎教授着作书目
序
怀念在热闹中度过的老师
二○○六年朱炎老师七十岁生日时,我和王安琪邀集学界的同门,出版了一本《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朱炎教授七秩寿庆论文集》,为老师祝寿。书出版后,我对老师说:等您八十岁时,我们再为您编一本八十寿庆论文集。遗憾的是,这个承诺显然已经无法实现了。
老师在世时我们随时可以去看他,往往视为理所当然;在他离去之后,想见他已不可能,大家对他的思念反而日深。这一年来,有时候走在台大校园,经过文学院,到鹿鸣堂用餐,或者在鹿鸣堂旁的丹堤喝咖啡,甚至漫步在原来的舟山路上,我常会不期然想起老师过去的身影。我清楚记得,有一次在师母的陪同下,我和内人从台大学人宿舍推着轮椅上的老师,由原来的舟山路,经罗斯福路、新生南路、金华街,一路推到永康街,在一家台菜餐厅吃饭,回程还在大安森林公园休息了好一阵子,最后沿着辛亥路回到台大宿舍。那一天我们走了大半个大安区,老师心情相当愉悦,那个情景勾起了我三十多年前跟老师到碧潭划船的回忆。还有一次我突发奇想,特意想让老师看看台北市建筑最为怪异的餐厅,就约了几位同门与同事,请老师和师母到内湖的伍角船板用餐。从台大宿舍到内湖,饭后又从内湖到南港重访老师以前服务的中央研究院。那一天我们跑了大半个台北,一路上由纪元文接送老师与师母。后来大家都说,那天老师的心情好得眼睛都亮了起来。
这些回忆彷彿还是昨日,老师却已经辞世快一年了。这一年来我数度梦见老师,奇怪的是,梦境中的他大都是我记忆中壮年的样子。梦醒时我不免会想起答应为他编印八十寿庆论文集的事。
既然无法出版寿庆论文集,我想应该可以换另一种方式怀念老师。有一天在一个文友聚会的场合,我遇到九歌出版社的陈素芬总编辑,就向她探询由九歌出版社出版纪念文集的可能性。我的想法很简单:朱老师后来的着作大都交由九歌出版社出版,他生前并多年担任九歌文教基金会的董事长,如果要出版纪念文集,首选当然是九歌出版社。第二天我收到陈总编辑的电邮表示,蔡文甫先生认为此事义不容辞。我同时跟陈总编辑约定,希望纪念文集能在朱老师逝世週年纪念日之前出版。随后我将这个消息向朱师母报告,师母也欣然同意。
朱老师交游广阔,从庙堂到民间,朋友不计其数;他在教育与学术界数十年,更是桃李满天下。记得二○一二年一月十五日追思礼拜那天下午,除受邀者外,闻讯而来者也不在少数,将整个礼拜堂挤得水洩不通,教会还必须以视讯转播,让晚来者在另一个房间观看整个追思礼拜的过程。在这种情形之下,纪念文集的组稿工作难免颇费思量。我曾就此事请示师母,师母表示由我决定。我另外征询几位同门的意见,最后决定邀稿对象分成两类;一是朱老师过去的同事与友人,另一为老师亲自教过的学生。即使如此,我交游有限,熟知者也只是少数,刚好在组稿期间,我又远赴英国研究,邮电不便,迫不得已,只好委请高天恩与纪元文两位代为邀稿。天恩尤其费心,几位长者的大作其实都是他出面邀来的。这本纪念文集原有预定的页数,因受篇幅所限,邀稿时不免挂一漏万,这一点让我深感不安。另有几位应允撰稿者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如期交稿,纪念文集又印刷在即,无法久等,令人遗憾。
文集共分三辑。第一辑除洪国樑先生所撰朱老师之生平事略外,另收老师儿女晓冈与晓卿的纪念文章。第二辑则收老师生前同事与好友的大作。第三辑的文章则出于不同年代的学生。老师生前着作绝大部分都已出版,另有少数几篇尚未收入他的任何集子,只是数量不足成书,因此经师母同意,纳为纪念文集的附录,以方便后人参阅。另外两篇附录分别为老师的写作年表与着作目录。文集取名《南山不寂寞》,借用的是彭歌先生大作的篇名。老师字南山,当然典出陶潜着名的诗句,屈万里先生也为他取字南岭。老师生前当然也有寂寞的时候,他的寂寞多半缘于家国之思,其他时候他其实并不寂寞。即使到了晚年,老师行动不便,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到处走动,除师母日夜相伴之外,他与许多好友同事仍然时相往来,学生来来去去的也不在少数。他的大半生可以说是在热闹中度过的。
这本纪念文集能够顺利如期出版,要感谢的人很多。各撰稿人在百忙中踊跃赐稿,九歌出版社蔡文甫先生与总编辑陈素芬的大力支持,编辑陈逸华在编务上的协助,以及财团法人语文训练测验中心的同仁费心誊稿,隆情厚谊,至深感激。高天恩、单德兴、廖咸浩、纪元文等同门的建议与协助,谨此表示谢意。我还要谢谢胡贵凤小姐与曾嘉琦小姐帮忙将全书文字制成电子档并仔细校订。当然,朱师母的支持与鼓励更是不可或缺,特此敬表谢意。朱老师在另一个世界看到这么多故旧门人合力完成这本文集来纪念他,我相信他一定会深感欣慰的。是为序。
李有成
《南山不寂寞:怀念朱炎教授》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流,涤荡了我的心扉。它以一种极其真挚的情感,勾勒出了一位令人敬仰的学者形象,让我得以窥见他学术生涯的辉煌,更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师者的温情与智慧。书中关于朱教授在学术上的“探索”和“创新”的描写,令我印象深刻。他并非墨守成规,而是敢于突破传统,勇于提出新的学术观点,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正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朱教授如何指导年轻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段落,感到由衷的钦佩。他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进行批判性分析,如何在这片学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航向。他对待每一个提问都认真思考,即使是最基础的问题,他也给予充分的解答。书中还描绘了朱教授在学术会议上的发言,他言辞恳切,逻辑严谨,总能切中要害,提出令人深思的见解。这种“言简意赅,直击要害”的沟通方式,让我领略到一位成熟学者应有的风范。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寂寞”,并非源于一个人独处的状态,而是源于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知识传播的热情。朱教授的精神,如同南山一样,虽然高耸,却因他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读完此书,我仿佛也沾染了南山之气,对学术之路,充满了向往和信心。
评分《南山不寂寞:怀念朱炎教授》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心灵的盛宴,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感受一位伟大灵魂的光辉。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用最真挚的情感,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朱教授卓越的学术生涯和令人动容的人格魅力。我特别欣赏书中描写的朱教授在学术上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他敢于质疑,敢于挑战,从不人云亦云,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主张。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朱教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片段感到震撼。他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学术兴趣,并鼓励他们在这个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他对待每一个问题都认真细致,从不轻易放过,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学习的。书中还展现了朱教授在生活中的一些点滴,他爱生活,懂情趣,这种“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生活态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可爱的朱教授。“南山不寂寞”,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朱教授个人的一种怀念,更是对他所象征的,那份永恒的学术追求和精神力量的赞颂。读罢此书,我仿佛也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南山的力量,激励我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学术境界。
评分《南山不寂寞:怀念朱炎教授》这本书,以一种饱含深情的方式,将一位杰出的学者,一位令人尊敬的师长,活生生地展现在我面前。它并非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次关于学术精神、师道传承的深刻解读。我特别为书中描绘的朱教授在学术上的“精雕细琢”所打动。他对待每一个学术问题,都抱有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将研究做到极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朱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循循善诱”的描写。他并非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质疑,并在互动中共同探索学术的奥秘。他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是真正的大爱。书中还透露出朱教授对学术研究的“纯粹”追求,他淡泊名利,不慕虚荣,只专注于自己热爱的学术领域。这种“不忘初心”的品质,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我从书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师生情谊,一种对学术的无限热爱,以及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深刻体悟。“南山不寂寞”,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朱教授个人的一种写照,更是对他所代表的,那份永不磨灭的学术精神的赞颂。这本书,让我对“寂寞”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让我对朱教授这位伟大的学者,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评分初次翻开《南山不寂寞:怀念朱炎教授》,便被一种温和而深沉的情感所笼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学者的纪念,更像是与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并非朱教授的直接学生,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他曾经讲授的课堂,听他娓娓道来那些晦涩的理论,他用一种极其生活化的比喻,将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学术概念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我尤其记得其中一段提及他对某个学派的批判,并非意气用事,而是基于严谨的逻辑分析和对历史脉络的深刻洞察,那种对真理的执着和对学术的敬畏之心,跃然纸上,令人心生敬意。书中对朱教授治学严谨的描述,那种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的态度,让我反思自己平日里是否过于草率,是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牺牲了深度。尤其是在某个章节,详细描绘了朱教授如何在资料匮乏的年代,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视角,构建起自己学术体系的片段,这对于在信息爆炸时代略感迷茫的我们,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他不仅仅是一位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位灵魂的引导者,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质疑,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这本书以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视角,展现了朱教授的学术风采,更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独特魅力和人格光辉,读来既有学术上的启迪,更有心灵上的慰藉,让我对“寂寞”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的寂寞,或许并非源于孤独,而是源于对某些珍贵事物的深刻怀念和不舍。
评分《南山不寂寞:怀念朱炎教授》这本书,宛如一次灵魂的漫步,在朱教授的精神世界里,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连接。它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学者的风骨,一位师者的温情。我尤其为书中描绘的朱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的“专注”和“投入”所打动。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将学术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我曾读过一些学术传记,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关注了朱教授的学术成就,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作为一位“人”的特质。书中关于朱教授如何与学生进行学术探讨的场景,让我看到了一个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学术环境。他乐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并善于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书中对于朱教授“淡泊名利”的描写,更是令人肃然起敬。他追求的不是外在的荣誉,而是内心的充实和学术的进步。这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足以成为我们在浮躁社会中的一面镜子。“南山不寂寞”,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朱教授个人的怀念,更是对他所代表的,那份对学术的执着、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后辈的无私奉献精神的礼赞。读完此书,我仿佛也感受到了一股来自南山的清风,吹拂着我的心灵。
评分《南山不寂寞:怀念朱炎教授》这本书,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仅是对一位学术巨匠的缅怀,更是一次对知识、对人生、对师道精神的深刻探寻。我并非朱教授的学生,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他充满智慧和温情的世界。书中那些关于朱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的“钻研”和“坚守”,让我深受触动。他对于每一个概念的推敲,对于每一个论证的严谨,都展现了他对学术近乎虔诚的态度。我尤其对其中一段描写,朱教授如何在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发现了重要的学术线索,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学问,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需要的是敏锐的观察力和不懈的求索。这本书还很生动地刻画了朱教授在教学上的独特风格。他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学术兴趣。他的一些教学方式,即使时隔多年,仍然让当年的学生记忆犹新,这足以说明他在学生心中留下的印记之深。书中透露出的,是朱教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他对培养下一代学术人才的责任感。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品格:谦逊、严谨、求真、务实。而“南山不寂寞”,这句话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即使是再孤独的学术之路,因为有朱教授这样执着的身影,因为有他所播下的学术种子,也绝不会孤单寂寞。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学者的精神高度,也让我们看到了,如何通过对卓越品质的传承,让一个人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
评分《南山不寂寞:怀念朱炎教授》这本书,在我阅读的众多纪念性文字中,显得尤为特别。它不像一篇刻板的纪念文章,也没有流于空泛的赞美之词,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将朱教授的学术生涯、人格魅力以及他对后辈的影响,如同电影画面一般,徐徐展开。我特别被书中描写的朱教授在学术研究中的“坚持”和“毅力”所震撼。他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面临质疑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学术信念,不为外界所干扰,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在如今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书中还记录了朱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严谨的态度和深切的关怀。他要求学生们对待学术要一丝不苟,但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他们多读书、多思考,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的人。我尤其对书中描绘的朱教授如何指导学生完成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的细节感到惊叹。他耐心细致地指出论文中的不足,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这种“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足以成为后辈学习的典范。这本书并非只停留在学术层面,它还展现了朱教授在生活中,那种淡泊名利、豁达开朗的胸怀。这种超脱的境界,让我在敬佩他的学术成就的同时,也更加热爱他这个人。读罢此书,我仿佛感受到,南山即便孤高,也因朱教授的智慧和精神,而不显寂寞。
评分《南山不寂寞:怀念朱炎教授》这部作品,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位令人难以忘怀的学者形象。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传记,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珍贵的回忆以及作者深刻的感悟,将朱教授的学术成就、人格魅力以及他对学生们产生的深远影响,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被书中描绘的几个片段所打动:比如在某个艰苦的研究条件下,朱教授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又比如,他如何在他以为最寻常的课堂上,倾注了他所有的热情和智慧,将枯燥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那种深切的怀念和由衷的敬佩,这种情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朱教授长期的观察、学习和体悟之上。书中关于朱教授对学术研究的“慢”与“深”的强调,让我这个习惯于快速消费信息的现代人,感到一丝警醒。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耐心的打磨,容不得半点浮躁。这本书还展现了朱教授在生活中的一些侧面,他并非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情趣,这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巨人,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读完此书,我深刻体会到,怀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去传承他所珍视的价值,去践行他所倡导的精神。
评分《南山不寂寞:怀念朱炎教授》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以一种极其温和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勾勒出了一位令人难以忘怀的学者形象。我并非朱教授的学生,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他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书中关于朱教授在学术上的“创新”和“突破”的描写,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他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动力。我特别被书中描写的朱教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片段所打动。他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进行批判性分析,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他对待每一个学术问题,都抱有极大的热情和耐心,这种“诲人不倦”的师者情怀,令人动容。书中还展现了朱教授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他并非一个不近人情的“学术怪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情趣的人。这种真实的人格魅力,使得他对读者的吸引力更加持久。“南山不寂寞”,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朱教授的精神世界——即便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他所拥有的独立思考和对知识的热爱,便足以让他不感到孤单。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何为真正的学术精神,何为伟大的师者风范。
评分《南山不寂寞:怀念朱炎教授》这本书,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带着淡淡的苦涩,细品之后却能感受到醇厚的余味。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展现了朱教授作为一个“人”的维度。书中并非一味地歌颂他的学术成就,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师生间的互动,以及作者本人细腻的情感流露,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朱教授。我被书中关于朱教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描述深深打动。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并给予他们最恰当的指导和鼓励。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以及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怀,是许多学者难以企及的高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朱教授“不落窠臼”的学术探索精神的描绘。他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是学术进步的源泉。书中对于朱教授如何带领学生们进行学术讨论的场景,也让我印象深刻。他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言,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他也耐心引导,直到学生们自己找到正确的方向。这种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氛围,正是很多学术机构所渴求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朱教授个人的怀念,它更是一种对优秀师德和学术精神的传承。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和灵魂的启迪。读完此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点燃,同时也对那些默默耕耘、奉献学术的师长们,充满了崇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