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好玩历史:走!出门看台湾故事

超好玩历史:走!出门看台湾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出去玩也能读历史!
  校长带你一边玩一边探索台湾
  来!现在就出发,
  去发现台湾各地景点、各种特产、特色建筑......
  背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不是人走的桥是什么?
  海边也能生产出水泥?
  「咸菜巷」又是什么巷子?

  台湾许多地方有着独特的故事,要了解这些故事或历史,那就得从其遗留下来的建筑或遗迹去寻找。就让王派仁校长带着大家,进行一场探访与解说的时空旅行。更重要的是在读完这本书后,希望你能够亲自前往现场进行探索。

  如果你是喜欢旅行的人,下次出门前别忘了带着这本书,去现场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如果你是老师、家长,这本书也很适合用作课堂补充教材,边玩边看的历史课超好玩!

本书特色

  介绍台湾有独特故事的地方,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导你去现场发现更多故事,
  一边玩一边探索台湾!
  *附参考答案

作者简介

王派仁

  现职:
  台中市乌日区溪尾国小校长

  学历:
  嘉义大学国教所博士候选人

  经历:
  大学兼任讲师、教育部九年一贯社会领域教科书审查委员

  得奖:
  第十二届大墩文学奖报导文学类首奖(在红砖拱廊下寻找宫原武熊)
  第一届台中县文学奖报导文学类(发现泰安车站)
  第二届台中县文学奖报导文学类(走过大里溪)
  第十二届台中县文学奖报导文学类(乌日故事馆──三民街走一回)
  第十二届磺溪文学奖报导文学类(打开芬园庄役场厅舍大门)
  第十三届磺溪文学奖报导文学类首奖(满坑枫红已远去,盼见白雪覆山头)

  着作:
  过五关学修辞(萤火虫出版社)
  活动作文学习单(萤火虫出版社)
  游戏作文学习单(萤火虫出版社)
  走出教学更多(天卫文化、小鲁优质教学)
  多元描写作文(华祥儿童文教出版社)
  语言可以这样玩:儿童语言发展游戏与活动(心理出版社)
  走着桥:古桥散步与阅读(台湾书房)

  译作:
  肯定多样性:社会政治情境下的多元文化教育(涛石)
  多元文化教育──议题与观点(心理出版社)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站 水利工程
水往高处流
生态工法的老河堤
农业转型的功臣
不是人走的桥

第二站 地方特产
海边生产的古代水泥
米粉炒吃到饱
木业造就的漆器故乡
台中乡土小吃大面羹
酸咸飘香的老社区

第三站 公共建筑
走向现代化的市场
防空洞大观园
侨汇学校的美丽见证
仅存的华侨会馆
中南部自来水的先驱
变身银行的旧台中图书馆

第四站 官方厅舍
日治时期的州厅
日治时期的郡役所
日治时期的乡公所
活化再利用的庄役场

第五站 民俗与生活
传统女性角色的标示
重视功名传统的楼阁
义渡嘉举永存人心
土地公拐的谦卑祈求
敬天畏地海山馆

第六站 街屋与民宅
中西合璧的大宅院
转型艺文之家的医师别墅
布农传统家屋
有烟囱的房子
和你玩看图猜谜的洋楼
樟脑採集繁荣的聚落

第七站 历史桥梁
外型像乌龟的红砖桥
市区古桥的代表
桥名就在栏杆上
用糯米做的桥?
如同积木堆叠的石板桥
原汁原味的水帘桥
仅存的日治时期木桥

第八站 糖业与糖铁
五分车大观园
寻寻觅觅中南线
糖业铁道的黄金路线
糖铁唯一桁架铁桥

第九站 铁道与车站
老车站新设计
走进铁路的旧日时光
花东线仅存的老车站
记载林业铁道的车站
被山包围的车站
距离台湾海崃最近的木造火车站

探索台湾一起去参考答案

图书序言

水往高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的现象,想要让「水往高处流」就得动动脑筋。尤其是在工业技术不发达的农业社会中,没有抽水马达,但是人们却能利用水流的自然动力,达到「水往高处流」的目的。

水圳在以前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举凡日常生活的饮水、人畜盥洗、灌溉用水等,都得仰赖这些水圳。特别是因为水圳提供稳定的灌溉用水,使得台湾的农产收成,不再只能看天吃饭。甚至许多原本缺乏水源的贫嵴土地,更因为水圳引水到位,而成为产量丰富的良田。

当然这些水圳在引水农田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有的水圳必须跨越山谷;有些是农田的位置比水圳还高。所以必须克服这些地形的高低落差,才能从水源处把水流送到农田。也因为这样,我们的老祖先必须发挥他们高度的智慧,发明各种水利工程与技术,其中之一就是水车。

位在新竹县北埔镇的南埔村,是一个还保有早期客家农村面貌的小村子。村内的南埔圳的圳路上,有一座超过百年历史的水车。水车利用水流的推力,带动水车上的叶片,使水车转动。有些人利用水车的转动带动机械,来磨碾谷粒或者是小麦。也可以在水车上加上竹筒盛水,水车转动的过程将圳水带入地势较高的农田,而这也是南埔水车最主要的功用。

水车的每个叶片上,有一角度倾斜的竹筒,当竹筒在水下时会装满水,随着水车的转动来到水车顶端时,竹筒形成往下倾斜,竹筒内的水便会自动倒出来,就达到将圳水引到上层农地或水圳的目的。

这座水车完工于清朝道光年间,到现在已超过一百六十年,由于整座水车还保有使用木材、竹筒等来自大自然的材料,以及石头砌成的基座,更感受到其悠久的历史。当水车转动时还可以听到木材发出的「伊哑、伊哑」声响,而竹筒的水就倒到高处的水圳,不禁令人觉得,在百多年前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先人的聪明才智真让人佩服。

台湾小书房

脚踩水车

为了将低处的水送到高处,还有一种「龙骨水车」。龙骨水车最外部是木头水槽,价在高低落差的农田交接处,内有类似脚踏车的轮轴上与木链条,链条上有板叶,使用的时候,人们扶在木架上踩动踏板并带动轮轴,将木槽内的水往上带动。因为木链很像台湾话中的龙骨(嵴椎的意思),所以就叫做「龙骨水车」。

探索台湾一起去

超级比一比

下图是电动抽水马达,现在的农夫若要将灌溉水源引到上层的农田,几乎都是用电动抽水马达,几乎都不再使用水车,为什么呢?能不能对两者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呢?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