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显学,而中外学者的相关着述,随着时间之推移,屡见推陈出新之作,或年谱、或全传、或专书、或论述,孙氏之生平、思想、事功以至中外关系,无一不见学者研究的心力,值得注意者为孙氏倡导革命,乃与广州、香港、澳门(省港澳),此一粤语文化地带,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作者简介
李金强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新亚研究所董事、基督教与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董事会主席、香港孙中山纪念馆及海防博物馆荣誉顾问。
专着包括《圣道东来──近代中国基督教史之研究》《自立与关怀──香港浸信教会百年史1901-2001》、《书生报国──中国近代变革思想之源起》、《区域研究──清代福建史论》、A Brief Report on Conferences on China’s 1911 Revolution: Two Important Issues 1961-1982。合编《我武维扬──近代中国海军史新编》、《近代中国海防──军事与经济》、《中国教会大学历史文献综览》、《王尔敏教授七十华诞暨荣休论文集》等。主编《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集刊》,并发表专题论文五十余篇。
自序
第一章 孙中山与港澳双城
第一节 澳门
第二节 香港
第三节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缘起
第二章 孙中山的大学时代(1887-1892)
第一节 伦敦传道会的医疗传道--雅丽氏纪念医院
第二节 香港首间专上学院--香港西医书院
第三节 孙中山的大学生活
第四节 孙中山的毕业日
第五节 结论
附 录:孙中山在澳门行医考述
第三章 论四大寇:孙中山、尢列、陈少白、杨鹤龄
第一节 四大寇的形象--回忆与制作
第二节 生平与投身革命
第三节 结论--三老楼之会
附 录:四大寇结交考述
第四章 香港辅仁文社(1892)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创立
第三节 成员
第四节 活动
第五节 结论
第五章 香港兴中会总会的成立及其重要性
第一节 兴中会的创立--澳门说
第二节 香港兴中会「总会」的成立
第三节 香港兴中会总会的重要性
第四节 结论
第六章 港澳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第一节 香港同盟会分会的成立
第二节 南方支部及统筹部的成立
第三节 从保皇到革命--澳门革命机关的成立
第四节 结论
第七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港澳基地--以革命军火为例
第一节 粤港澳之革命与军火
第二节 兴中会时期的革命军火
第三节 同盟会时期的革命军火
第四节 结论
第八章 香港模式的武装起义--以三二九黄花冈之役为例
第一节 背景--「香港模式」之武装起义
第二节 起义--槟城、香港、广州
第三节 影响:以福建党人为例
第九章 总结--辛亥革命摇篮在香港
参考资料
推荐文
中山先生与港澳∕许水德
「中华民国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以下简称本会),之所以能于中华民国五十四年(1965)十一月十二日,即 国父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之日顺利成立。系由于当年全国各界纪念 国父百年诞辰筹备委员会之重大决议:由该筹委会一次核拨原始基金新台币六千五百万圆,在台北市向法院申请登记为一全国性之财团法人组织。
依据本会组织及捐助章程第四条规定:「本会以奖助及发扬有关 国父思想之学术及文化事业为宗旨」。其业务推进方针则可分为两方面:一为奖助,一为出版;前提则以研究并阐扬中山先生思想学说暨中国历史文化为范围。本会成立四十七年来,历任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各审议委员会委员暨董事会工作同仁,莫不一本此一宗旨,黾勉辛劳,悉力以赴,故学术及文化界人士对本会历年来所开展之各项业务,多予以肯定与支持。
本会首任董事长为王云五先生,他任职一十四年,奠定了本会宏实稳固的基础。王故董事长曾称许政府在大陆时期利用美国退回庚款所设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及民国五十一年由台湾私人企业所设之「嘉新文化基金会」,然认为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若与前两者相较,其「规模远较庞大」。
第二任董事长为杨亮功先生。杨先生于民国六十八年(1979)至八十一年(1992)间负责主持本会会务,虽由于银行存款利率下降影响会务之进行,多项奖助及出版计划不能不忍痛停办,然最重要之中山学术着作及文艺创作两项奖励,仍能如期办理,规模则略为缩减。
第三任董事长为吾师刘白如(真)先生。他就任之初,正本会财务趋于极为拮据之际,因而「必须採取开源节流办法,徐图本会业务之扩展。」水德于民国八十二年(1993)受聘为董事,九十年(2001)承董事会推选为副董事长,得以亲见刘董事长脚踏实地之宏图伟划,私悃敬佩有加。本年(民国一百零一年,2012)三月,刘董事长以期颐嵩龄驾鹤西归,水德承董事会一致推选继任其职。踵步前贤,责无旁贷,然深惧汲深绠短,惟盼诸先进、友好暨本会同仁不吝匡助,期能对中山先生学说勋业之弘扬暨中华历史文化之传承,与时俱进,永恆常新。
水德深知刘故董事长于诸多鸿猷大计中,以编印「中山丛书」、「中山文库」及先后在中央日报暨台湾新生报所创办之「中山学术论坛」专刊三者,为他所大力倡议且亲身参与推动者;其对当代文化教育界之影响力,最为显着。白如先生曾于诸书「序」文中,说明其构想与期许:
中山学术文化基金董事会自民国五十四年成立以来,即以阐扬中山先生思想及奖励学术研究为主要工作。余承乏董事长一职后,除继续执行各项原定计画外,更邀请海内外学术界人士撰写专着,辑为「中山丛书」及「中山文库」。同时与报社合作,创刊「中山学术论坛」。此外,复就中山先生思想体系中若干易滋疑义之问题,分类条列,悉依中山先生本人之言论予以辨正。务期中山先生思想在国内札根,向国外弘扬,并进而对促成中国和平统一大业能有所贡献。
白如先生前项计划中,「中山丛书」为邀请国内外史学界名家撰写之学术专着,水准甚高,各方风评至佳。此一计划之执行,始终参与其事不辞劳怨而力助其成者,为本会董事兼秘书长陈志先先生。「丛书」自民国八十三年(1994)开始编印,迄今已出版二十种,共二十四册。以内容论,可区分为两类:一为中山先生思想学说学理与实践情况之诠释,含下列各书:
《中山思想与台湾经验》(上下两册)
《中山思想答问》
《中山思想要义》
《中山先生行谊》(上中下三册)
《中山先生研究书目》
《中山先生嘉言录》
《中山先生平均地权思想在台湾实践之检讨》
《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正解》
《中山先生民权主义正解》
《中山先生民生主义正解》
《中山先生建国宏规与实践》
另一类为中山先生与世界主要国家关系及外籍友好之介绍,系一新研究领域,包括下开诸书:
《中山先生与莫斯科》
《中山先生与日本》
《中山先生与德国》
《中山先生与法国》
《中山先生与美国》
《中山先生与英国》
《中山先生的世界观》
《中山先生与国际人士》(上下两册)
《中山先生与港澳》
上列诸书,前一部分为多位甚至数十位撰稿学者之集体着作,后一部分多为历史学者个人之精心着作。丛书着作人总数达六十余位,包括教育文化界人士谢东闵、蒋彦士、刘真、陈奇禄、朱汇森、梁尚勇、曾济群、贺凌虚、李建兴、张植珊、伍振鷟、黄光国、郑竹园、周联华、邵宗海、赵玲玲等,政经界知名学者李国鼎、于宗先、侯家驹、马凯、朱坚章、张金锷、葛永光、戴瑞明等,国内外对中山先生学说志业研究有素之近代史学者蒋永敬、李云汉、王尔敏、陈三井、张玉法、李国祁、吕芳上、杨奎松、黄宇和、张家凤、段云章、李金强等,均为学有专精,经验宏富,识见深邃之士。其中,杨奎松、段云章系大陆学者,黄宇和为澳洲雪梨大学资深教授,李金强常年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彼等应邀参与本会着作规划,令人深感钦佩。
水德就职伊始,目前本会财力虽仍感不足,然此一「中山丛书」之编刊计划,必将继续推动;来日财务状况好转,此计划自将随之发扬光大。谨布数言,愿与学术界友好暨基金会同仁共勉焉。
序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显学,而中外学者的相关着述,随着时间之推移,屡见推陈出新之作,或年谱、或全传、或专书、或论述。孙氏之生平、思想、事功以至中外关系,无一不见学者研究的心力,而孙学亦由此形成。而其中值得注意者为孙氏倡导革命,乃与广州、香港、澳门(省港澳)此一粤语文化地带,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其中港澳两地,地处珠江向南出海之口岸地带,原为外人来华贸易之泊口,遂成葡、英两国侵佔之殖民地,由是华洋杂处,促成中西文化之交流,寓居于此之华人,逐渐产生文化觉醒及创新之能力,孙中山之青年时期,即在港、粤两地接受西式教育及习医,毕业后于澳门行医,从而孕育出其革新思想。期间结交师友,渐具人脉,从而为其人生开启出新的航路。其时由于清廷腐败,列国交侵,为求保我华族血脉,孙氏遂起而结交同志,于港、澳组织革命团体,盟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进而策动推翻满清的民族革命,历经十七载之艰辛与血泪交加,最终得以推翻清廷,建立民国。
而港澳之于孙中山之革命,其意义不言而喻。由是引起中外学者之研究,尤以罗香林、吴伦霓霞、陈刘洁贞、霍启昌、黄宇和、施其乐(Carl T. Smith)、陈树荣、何伟杰等出身港澳学者撰着最多,而以黄宇和用力最深,着述最丰。孙中山倡导革命与港澳关系,由是大白于世。
2004年香港特区政府计划创建孙中山纪念馆,借以加强香港华人对于国家的认同,亦为旅游及文化创意之发展。因而受託参与建馆陈设内容之研究,该馆终于2006年成立于港岛卫城道,并就所提研究报告,整理出版《一生难忘──孙中山在香港的求学与革命》一书,缕述孙中山之革命缘起及其革命与香港之关系。此书出版后,承蒙前党史会主任委员李云汉,撰写书评,给予谬许,继而蒙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董事及秘书长陈志先来函,邀请撰写本书。此皆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陈三井推荐之故,至为心感。而本书之得以撰写及出版,即由此而起。在成书之过程中,由于香港市区重建局,决定于前辅仁文社社址,修建百子里纪念公园,被聘为顾问,遂得以研究辅仁文社之社史。而2011年为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先后被邀出席广州、武汉、南京、澳门及香港等地之研讨会及论坛,相继发表论文及讲话,多以香港、澳门与革命之关系为题。由是对于孙中山与港澳关系,认识日增而渐具见解。
本书部份内容乃成于上述之研究及学术活动,故亦可视为孙中山与港澳研究「旧瓶新酒」之作。最后,尚须提及者为本书附录图示,其中孙中山考试答卷,由好友何伟宗医师代译;部份图片由浸会大学图书馆特藏部主任黄淑薇协助提供。而电脑图文处理,乃得力于历史系秘书陈月媚及潘家莹两位。于此可见,本书之成,实赖上述各方人士之关注及相助,故于此特表万二分之谢意,是为序。
李金强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
2012年6月13日
我是一名对历史怀有强烈好奇心的中年读者,一直以来,孙中山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高大而模糊的。最近,我偶然看到了《中山先生与港澳》这本书,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隐约知道孙中山先生与香港、澳门有过联系,但具体细节却知之甚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见证孙中山先生在香港和澳门的活动。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他当时的言行举止,他与当地居民的交流,甚至是他在街头巷尾与革命同志秘密会晤的情景?我尤其想知道,作为一个早期的革命者,他如何巧妙地利用香港和澳门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来开展他的革命活动?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这两个地域的殖民统治背景,是如何影响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策略和思想发展的?例如,他是否会借鉴殖民地现代化的某些经验,又或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孕育出推翻殖民统治、建立共和国的宏大构想?我希望能读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关于他在当时的学堂读书,他在酒馆茶楼与人议事,甚至是他可能遇到的危险和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孙中山先生的形象不再仅仅是课本上的一个符号,而是变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真实个体。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独特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港口,更是革命思想传播和实践的重要阵地。
评分我是一名对近代中国历史,特别是革命史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一直以来,孙中山先生都是我研究的重点,而《中山先生与港澳》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长期以来想要深入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与香港、澳门这两个特殊的地域紧密联系起来的。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详细考证孙中山先生在香港的求学经历,包括他所就读的学校、他的老师、他的同学,以及他在那个时期所接受的思想启蒙。我相信,这些早期的经历,对他后来提出革命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我也迫切想了解,在孙中山先生革命生涯的不同阶段,香港和澳门是如何为他提供庇护、活动基地和经济支持的。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不为人知的史料,例如他如何通过这两个地区组织武装起义,如何与海外的革命党人建立联系,又或者如何在这里进行秘密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解释为什么香港和澳门能够成为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重要支撑点,以及这两个地区在当时特殊的殖民背景下,是如何为中国革命提供独特的条件和机会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见解,让我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实践,以及香港和澳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评分作为一位来自内地的退休教师,我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一直是通过阅读和课堂教学。孙中山先生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而《中山先生与港澳》这个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觉得,要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实践,就不能忽视他在香港和澳门的经历。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所不了解的细节。书中是否会详尽地介绍孙中山先生在香港求学时期的生活,他如何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中汲取知识,又是如何接触到西方先进思想的?我希望能够看到他与同学们、老师们的交往,那些可能对他一生都产生深远影响的对话。同时,我对于孙中山先生在澳门的活动也充满好奇。澳门在当时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其社会环境与香港的英治时期有所不同。书中是否会分析孙中山先生在澳门开展革命活动时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他又是如何在这里与当地的各界人士建立联系,又或者如何在这里筹集革命经费的?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能深入剖析孙中山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思想演变和革命策略的调整。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孙中山先生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香港和澳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们是如何成为革命的摇篮,又如何见证了中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关注中国近代史的书迷,我对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革命历程有着持续的关注。《中山先生与港澳》这本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触及了孙中山先生早期革命活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地理坐标。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孙中山先生与香港、澳门之间那些鲜为人知的联系。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孙中山先生在香港的求学岁月,包括他在圣保罗书院、西医书院的学习经历,以及他与当时香港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我相信,这些经历对于他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我也对孙中山先生在澳门的活动充满好奇。澳门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其政治和文化环境与香港不尽相同。书中是否会分析孙中山先生在澳门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他如何利用澳门的特殊地位来推动革命事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孙中山先生在这些地区进行秘密活动、组织革命团体、筹集革命经费的生动细节。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更能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香港和澳门的社会风貌,以及孙中山先生在其中如何运筹帷幄,如何播撒革命的火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否让我以一种更贴近历史现场的方式,去理解孙中山先生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以及香港和澳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独特地位。
评分作为一个对“故纸堆”情有独钟的读者,孙中山先生的生平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当我在书店看到《中山先生与港澳》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深入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孙中山先生在香港和澳门活动的一些细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他在香港求学时期的生活,例如他如何在这个殖民地城市里学习西方知识,如何与同学们交流思想,以及他在这个时期如何初步接触到革命的思想?我尤其好奇,他是否会在当时的香港街头,或者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与他的同志们秘密策划革命的蓝图。另外,我对孙中山先生在澳门的活动也充满期待。澳门在当时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孙中山先生在澳门的经历与在香港的经历有何不同?书中是否会披露他如何利用澳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来开展革命活动?例如,他是否在这里招募了支持者,筹集了革命经费,或者策划了重要的起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是如何在这种特殊的地域环境中孕育和发展的,以及香港和澳门是如何成为他革命事业的重要基石。
评分我是一位对历史文化充满热情的旅行者,曾经多次到访香港和澳门,感受那里的独特风情。当我看到《中山先生与港澳》这本书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一直对孙中山先生这位近代中国伟人充满敬意,但对于他与我所到访过的这两个城市的具体联系,却知之甚少。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带我“重游”那些充满历史印记的地点,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我希望书中能描绘出孙中山先生当年在香港和澳门的真实生活场景:他是在怎样的街区漫步,在怎样的建筑里思考,与怎样的人们交流?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他在香港求学期间的经历,他如何在这个殖民地城市中接触到先进的思想,又是如何在这里萌生革命的念头?再者,澳门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是否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哪些独特的便利或阻碍?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他在当地秘密会晤、组织活动、甚至是躲避追捕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历史事实,更能展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关怀。它能否让我重新认识香港和澳门,不仅仅是现代化的都市,更是承载着中国近代史重要篇章的土地?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将历史的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更加完整、更加生动的孙中山先生与港澳的历史画卷。
评分作为一名对近代史充满兴趣的学生,我在图书馆偶然翻到了《中山先生与港澳》这本书,仅仅是书名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孙中山先生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抱有深深的敬意,而他与香港、澳门的联系,在我看来,更是研究他思想演变和革命实践的关键。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深入挖掘和呈现这段历史的?它是否能够揭示出孙中山先生在香港和澳门期间,与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互动,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志同道合者,甚至是那些对他的革命事业有过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国友人?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代,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当时处于不同殖民统治下的港澳地区,是如何为孙中山先生提供庇护、资源和思想交流的平台的?书中是否会详细描述孙中山先生在这些地方进行秘密联络、组织革命党人、筹集经费的具体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故事,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道路的艰辛与不易。此外,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分析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例如他的“三民主义”,是如何在香港和澳门的学习、生活以及与当地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决定它能否成为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史学著作,而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介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新的启发,让我对孙中山先生这位历史人物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更深入地理解香港和澳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评分作为一名从小在香港长大,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感情的居民,我一直对孙中山先生与香港的渊源充满好奇。《中山先生与港澳》这本书,犹如一把钥匙,让我看到了解这段历史的新希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对孙中山先生在香港求学时期的细致描绘。他当年在哪个角落求学?与哪些同学好友结伴?那些年的经历,是否塑造了他日后坚定的革命信念?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文字,更能勾勒出那个时代香港的街景、人们的生活,以及孙中山先生在这里留下的深刻印记。再者,书中对于孙中山先生与澳门的联系,也同样让我充满期待。澳门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其历史背景与香港的英治时期有所不同,孙中山先生在这里的活动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独特面貌?他是否在此寻求过支持,又或是在此地进行过怎样的秘密活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让我明白,香港和澳门这两个我所熟悉的地方,在中华民族走向独立的伟大征程中,究竟扮演了怎样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回家”的感觉,让我能够更深切地理解我的城市,更深刻地认识我的国家。
评分作为一个在香港生活了多年的居民,我对《中山先生与港澳》这本书的期待是无比复杂而又充满热情的。我一直觉得,孙中山先生与香港、澳门的历史渊源,远比教科书上描绘的要深刻得多,也更加触动人心。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家族根源、城市记忆与国家命运之间紧密联系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这段跨越时空的联系的?孙中山先生在香港和澳门的足迹,究竟留下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他当时的思想萌芽、革命活动,又是如何与这两个殖民地时期的特殊环境相互作用的?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孙中山先生在香港求学时期的经历,那些塑造他革命思想的校园岁月,以及他与当时香港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是否会籍由这本书而更加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再者,澳门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与香港的英治时期在历史背景和管理模式上存在差异,孙中山先生在澳门的活动又会有何不同?他的革命理念是否会受到不同殖民文化的影响,又或是对当时的殖民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冲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细腻的描写,比如当时街景、人物对话、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气味,这些微小的细节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砌,更能勾勒出一个立体、鲜活的孙中山先生形象,一个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播撒革命火种的伟人。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香港和澳门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它们是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孕育与实践的摇篮之一。我期待这本书能填补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也能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所居住的这片土地,重新认识它的历史厚度与文化底蕴。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研究那些塑造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人物和事件。《中山先生与港澳》这本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深知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而香港和澳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港口城市,与他的革命事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阐释这种联系。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述孙中山先生在香港求学时期的经历,包括他对西方思想的学习,以及他在那个时期与革命同志的交往。这些早期的经历,无疑对他的思想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也对孙中山先生在澳门的活动充满好奇。澳门在当时的殖民统治背景下,是如何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提供支持的?书中是否会披露他在此期间组织革命团体、筹集资金、甚至躲避追捕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分析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区,在各自不同的殖民背景下,是如何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提供了不同的平台和机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孙中山先生是如何利用这些特殊的地理和政治环境,来推动中国革命的进程,从而对香港和澳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独特地位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