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台湾阅读评量(1)台湾的形成

认识台湾阅读评量(1)台湾的形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台湾地理
  • 台湾文化
  • 台湾研究
  • 地理
  • 历史
  • 文化
  • 教材
  • 读本
  • 评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是一个宝岛,四季如春,物产丰饶,器物应有尽有。宝岛上的居民,人人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台湾也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若以历史的时间推断,台湾这一块陆地,它浮在海面上,应该还有一段很长久的时间,任何人不必担忧它会没入海底。

  在学校里,有些小朋友把历史地理看做是枯燥无味的教材。为了博取小朋友的青睐,本书採取说故事的方式,让小朋友在阅读时没有负担。同时,在每个小故事后面附上阅读评量,可以作为参加考试复习之用。怎样来了解台湾?怎样来建设台湾?本书是献给小朋友最好的礼物。小朋友看了这一本书以后,不仅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参加「台湾历史地理」科目的考试,必能应付裕如,获得高分,这也是编者最大的期望。

台湾历史文化探索指南(非《认识台湾阅读评量(1)台湾的形成》内容) 本书聚焦于宏观的台湾历史脉络、多元的族群文化面貌,以及近年来台湾在社会、经济和身份认同上的深刻变迁。它并非一本针对特定教材的评量或习题集,而是一部旨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台湾复杂性的通识性读物。 --- 第一部:台湾的远古足迹与早期接触 第一章:史前时期——南岛语族的摇篮 本章将详尽考察台湾岛上数万年来的史前文化遗址。我们不再局限于文字记载中的历史开端,而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演进。重点阐述了包括长滨文化、圆山文化等在内的考古发现,它们如何揭示了台湾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已是南岛语系(Austronesian)扩散的重要起点。书中将详细介绍这些早期居民的生计模式、社会组织,以及他们与周边海洋的紧密关系。 第二章:大航海时代的初遇——早期外来势力的介入 本章考察在汉人大量移垦之前,欧洲列强与东亚海域的互动。 荷兰与西班牙的短暂殖民(17世纪上半叶): 深入分析荷兰人如何在台南建立热兰遮城,以及他们试图建立的贸易网络与宗教(新教)传播。同时,探讨西班牙在台湾北部(基隆、淡水)的活动,及其与原住民部落的军事与贸易冲突。本书侧重于分析这些早期欧洲势力在台湾留下的制度性影响(如土地丈量雏形),而非仅仅记录其军事行动。 郑氏王朝的建立与治理(1662-1683): 详细梳理郑成功驱逐荷兰后的统治策略。这部分内容聚焦于郑氏如何试图将台湾打造成反清复明的基地,以及他们带来的儒家文化和军事化移民模式对岛上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审视其短暂王朝的财政困境与内部权力斗争。 --- 第二部:清代治理下的社会重构与边陲开拓 第三章:“化外之地”的纳入——从边疆到行省 清朝康熙皇帝对台湾的征服标志着一个重要转折。本章分析了清廷对台湾“寓兵于农”的基本治理方针。 移民与拓垦的冲突: 重点探讨来自福建和广东的汉人移民,如何为了生存和土地而与原住民发生激烈的“番汉界限”冲突。本书将梳理清代著名的民变(如朱一贵事件、林爽文事件),不仅将其视为单纯的叛乱,而是视为特定历史时期下,社会矛盾、族群压力与官僚腐败交织的复杂产物。 台湾的特殊性: 探讨清廷将台湾视为边陲之地,导致其在法令执行、行政效率上的诸多松弛,以及这种“松弛”如何为日后地方绅士阶层的兴起提供了空间。 第四章:近代化的早期尝试与外交冲击 十九世纪中叶,全球贸易体系的扩张将台湾推向了国际舞台的边缘。 开港通商的影响: 分析自咸丰年间起,台湾(如安平、淡水)开放通商口岸后,对本地经济结构的冲击。茶叶、樟脑和蔗糖成为新的出口支柱,催生了新的商业阶层和海关体系。 “自强运动”下的改革: 重点研究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和台湾巡抚刘铭传在清末的“开山抚番”政策。刘铭传推行了铁路建设、电报铺设、设立现代学堂等一系列近代化举措,本书将评估这些举措在清朝统治结束前实际达成的效果与遗留下的基础。 --- 第三部:日治时期——殖民现代化的双重遗产 第五章:从割让到同化——日本殖民统治的初期(1895-1919) 本章详细剖析了马关条约后,台湾如何从一个清朝的边陲省份,被转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第一个殖民试验田。 抗日运动与武力镇压: 考察台湾人民在日军接收初期所展现的抵抗精神,包括“乙未战争”的复杂性。 “理蕃政策”的演变: 分析日本初期对原住民采取的威吓、分化和武力控制手段(如著名的“雾社事件”的背景与后续影响),以及其建立的警察制度如何深入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 第六章:深化治理与皇民化运动(1920年代至1945年) 进入“昭和时代”,殖民政策从单纯的掠夺转向更深层次的社会工程。 经济结构的重塑: 详述日本为满足本土工业需求,如何系统性地将台湾发展为“南进基地”和“米糖供应地”。探讨了土地调查、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以及这种经济模式如何造成了台湾经济对母国的严重依附性。 文化与身份的重塑: 深入分析“皇民化运动”的本质。书中将探讨知识分子阶层(如林献堂、蒋渭水)在殖民高压下,如何进行从“文化协会”到“社会运动”的尝试,争取“内台一体”的地位,直至后期被迫接受“改姓名、说日语”的文化清洗。 --- 第四部:战后至今的转型与身份的再定位 第七章:接收与冲突——从“祖国”到“异乡”(1945-1950年代) 本章聚焦于二战结束后,台湾社会经历的剧烈动荡。 接收初期的治理失当: 分析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因官僚腐败、经济管制不当以及文化隔阂,迅速引发民众不满的社会背景。 二二八事件的深层剖析: 并非简单叙述事件经过,而是深入探讨其政治、经济、族群矛盾的交织。本章将审视该事件对战后台湾社会结构、政治权力分配以及集体记忆产生的持久影响。 第八章:威权统治下的现代化——“台湾奇迹”的代价 考察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台湾如何在冷战背景下,在美国援助和威权体制下实现经济腾飞。 经济政策的转向: 详细分析“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的推行,以及加工出口区(EPZ)的建立如何塑造了台湾的出口制造业基础。 政治高压与民间反抗: 探讨戒严时期的政治环境,以及党外运动、知识分子批评(如《自由中国》杂志)所代表的本土化政治力量的萌芽。 第九章:民主化进程与身份认同的多元化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1980年代后期至今的社会巨变。 解严与政治改革: 梳理从蒋经国晚年的开放,到李登辉时期的宪政改革,再到首次总统直选的艰难历程。分析不同政党(国民党、民进党等)在国家认同、两岸关系上的核心理念差异。 新世代的文化建构: 探讨全球化、本土文化复兴(如台湾文学、电影、音乐)如何共同作用,催生出当代台湾社会对“台湾人”身份的复杂、流动和多重认同。内容将涵盖近年来关于“去中国化”、“文化主权”等议题的社会讨论。 ---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连贯且深入的框架,用以理解台湾如何从一个地理边缘岛屿,通过数个关键的外部力量(荷兰、清朝、日本、战后中国政府)的塑造,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具有独特历史记忆和复杂身份认同的现代社会。本书关注的是历史进程中的结构性变化、社会张力与文化互动,而非对既定教科书内容的重复检验或知识点考核。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1)台湾的形成
(2)台湾和大陆
(3)长滨文化
(4)起起落落的台湾海崃
(5)揭开台湾的面纱
(6)朱宽东渡来台
(7)陈稜征台
(8)唐宋对台湾的接触
(9)元代对台湾的经营
(10)福州鸡鸣,基隆可听
(11)台湾的地理位置(一)
(12)台湾的地理位置(二)
(13)台湾的地理位置(三)
(14)台湾的气候
(15)台湾的地形
(16)台湾的河流
(17)台湾的灾害
(18)台湾名称的来源
(19)传说中的矮黑人
(20)台湾的原住民
(21)平地的平埔族
(22)沈有容劝退荷兰人
(23)荷兰人占领台湾
(24)红毛城的故事
(25)荷兰在台湾的经营
(26)荷兰对原住民的统治
(27)台湾的开山之祖
(28)台湾历史的展开
(29)在台湾定居
(30)开山之祖的逝世
(31)郑芝龙这个人
(32)郑芝龙的发展
(33)郑芝龙的努力
(34)福尔摩沙
(35)西班牙和荷兰的争战
(36)郭怀一英勇抗荷(一)
(37)郭怀一英勇抗荷(二)
(38)郑成功的诞生
(39)郑芝龙投效朝廷
(40)郑成功的童年
(41)郑芝龙的发展
(42)郑芝龙按兵不动
(43)郑成功受赐国姓
(44)郑芝龙降清
(45)郑成功烧毁儒服
(46)郑成功进攻南京
(47)郑成功攻台
(48)登陆鹿耳门
(49)荷兰军投降
(50)郑成功治理台湾
(51)壮志未酬
(52)郑经继位
(53)突破封锁
(54)陈永华展现才能
(55)联外抗清
(56)功败垂成
(57)郑经去世
(58)郑克塽降清
(59)施琅攻台
(60)宁靖王和五妃的殉国
※解答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台湾的形成在我心中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直到我阅读了《认识台湾阅读评量(1)台湾的形成》。这本书用一种极其专业却又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揭开了台湾地质历史的神秘面纱。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火山活动”的阐释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描述了火山的喷发,更是深入探究了台湾火山活动背后的地质成因,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台湾的部分地貌。书中关于“岩浆”的流动和冷却过程,让我对台湾的火成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了解到,台湾的火山地貌,如阳明山等,都是这些古代火山活动的遗迹。作者还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地热”的产生机制,以及它如何在台湾得到广泛的应用。这让我不仅认识到台湾地质的活力,也感受到了它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台湾地质的窗口,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的地理形成有着浓厚的兴趣,直到我读到《认识台湾阅读评量(1)台湾的形成》。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揭示了台湾这片土地是如何在亿万年的地质演变中诞生的。书中对于“造山运动”的详细阐述,令我印象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描述地质现象,而是将这些现象背后的动力学过程解释得清清楚楚。我了解到,台湾的中央山脉是板块挤压形成的典型例子,其高耸的地势和复杂的地层结构,都是地质力量作用的直接证据。作者还通过对比研究,解释了台湾地质与其他区域的不同之处,这让我对台湾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关于“地壳板块”的理论,更是为我打开了认识地球的新视角。我明白了,我们所见的陆地和海洋,都在不断地缓慢移动,而台湾正处于一个极其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地理有了更宏观、更深层次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地形地貌,而是深入到其形成的根源。

评分

读《认识台湾阅读评量(1)台湾的形成》,让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我们脚下的土地并非一成不变。书中对台湾岛的“年轻”及其地质活动的持续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着迷于关于“板块漂移”的讲解,它揭示了地球表面是如何像拼图一样,不断地移动和组合。台湾正好处在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处,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不平凡的地质命运。书中对碰撞、挤压、俯冲等地质过程的描述,让我对这些抽象的科学术语有了生动而具体的理解。我了解到,台湾的许多地形特征,例如高耸的山脉和深邃的断层崖,都是这些剧烈地质活动留下的“印记”。作者并没有回避台湾的地震和火山活动,而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解释了其形成原因和规律。这让我对台湾的自然灾害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恐惧,而是理解其背后深层的地质机制。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台湾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地方,它的地质活动不仅塑造了它的形态,也在不断地孕育着新的景观。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地质学的奥秘,更在于它如何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一本关于“形成”的书会显得比较学术化,但《认识台湾阅读评量(1)台湾的形成》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展现在我眼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台湾“年轻”的论述,这让我对它持续的地理活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是一个静止的岛屿,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仍在不断地生长和变化。书中对火山活动的描述,无论是过去的喷发还是现在地热的存在,都让我对台湾的能量之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些曾经炙热的岩浆,如今可能化作了温暖的地热温泉,滋养着这片土地。同时,关于地震的成因和分布,在书中也得到了细致的阐释。我了解到,正是因为板块的不断碰撞和摩擦,才使得台湾成为一个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然而,作者并没有强调其破坏性,而是以一种更为客观和科学的态度,让我们理解这是台湾地质活动的一部分。通过对这些地质现象的深入解读,我开始重新审视台湾的地形地貌。那些高耸的山脉、深邃的峡谷,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地质力量长期作用的结果。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视野的拓展,让我看到了台湾背后更宏大的自然叙事。

评分

刚翻开《认识台湾阅读评量(1)台湾的形成》,我就被书中充满活力的叙述风格所吸引。不同于许多教科书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台湾的诞生故事娓娓道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造山运动”的章节情有独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数据和理论,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台湾岛在地质变迁中的“成长”。书中对褶皱、断层等地质现象的解释,非常直观易懂。我学会了如何通过岩层弯曲和断裂的痕迹,去解读过去的地质事件。这些知识让我对台湾的山脉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不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而是亿万年地质斗争留下的壮丽史诗。作者还巧妙地将台湾的形成过程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比如早期地质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这些形态如何进一步影响了气候的分布。这让我明白,地质的形成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与地球系统的其他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的地理有了更加立体和全面的理解,不再是二维平面上的认知,而是三维空间里的深刻体验。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形成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它如何从地质构造到如今展现出的独特风貌。拿到这本《认识台湾阅读评量(1)台湾的形成》,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台湾在地质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波澜壮阔。从板块构造理论的视角切入,作者循序渐进地为我们描绘了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碰撞、挤压所产生的复杂地质活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造山运动的讲解印象深刻,那些曾经剧烈地隆起、沉降的地质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形象。通过详细的图表和生动的描述,我仿佛能感受到亿万年前,台湾岛在巨石的推挤中一点点“生长”出来的过程。书中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台湾多样的地质构造,例如北部火成岩区的形成,以及中部山区复杂的地层结构,这让我对台湾的地理格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枯燥的地质学原理,而是巧妙地将这些科学知识与台湾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紧密联系起来,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见的台湾,是地质力量塑造的必然结果。这本书不仅在知识层面给予了我巨大的满足,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敬畏之心。我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也为台湾能够在如此复杂的地质环境下孕育出丰富的生命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而感到震撼。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跟随地质变迁的脉络,一步步揭开台湾形成的面纱。

评分

《认识台湾阅读评量(1)台湾的形成》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新颖和引人入胜的方式,解构了台湾这片土地的形成历程。我一直对台湾复杂的地理构造感到好奇,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求知的渴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岛弧”形成的解释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台湾并非凭空出现在海上,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地质作用,从海底逐渐“生长”出来的。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将这些抽象的地质过程形象化,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书中对台湾不同地质区域的划分和描述,也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从北部的火山岩区到中部的砂岩、页岩地层,每一个区域都诉说着不同的地质故事。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为台湾在如此复杂的地质环境下展现出的勃勃生机而感到由衷的赞叹。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台湾自然之美的深度探索,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切的热爱。

评分

《认识台湾阅读评量(1)台湾的形成》这本书,以一种令人振奋的方式,带领我穿越时空,亲历了台湾的诞生过程。我一直对台湾的地质构造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指引了方向。书中关于“褶皱和断层”的讲解,让我对台湾复杂的地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了解到,台湾的山脉并非平缓的山丘,而是由岩层在巨大的地质压力下弯曲和断裂形成的。作者通过详细的图示和生动的描述,让我能够清晰地辨认出这些地质痕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地质年代”的划分,它让我明白了台湾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和演化。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地理有了更宏观的视角,不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而是充满故事的地质画卷。

评分

拿到《认识台湾阅读评量(1)台湾的形成》这本书,我怀揣着对台湾这片土地的好奇心,沉浸其中。书中以一种非常清晰且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揭示了台湾的地理起源。我对于“板块构造”的理解,在这本书的帮助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了解到,台湾正是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动态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台湾的独特面貌。书中对“造山运动”的细致描述,让我对台湾高耸的山脉有了更深的敬畏。我了解到,那些雄伟的山峰并非轻易生成,而是地质力量长期博弈的结晶。作者还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俯冲带”的形成机制,让我对台湾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地理探索之旅,对台湾这片土地的形成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切的理解。

评分

《认识台湾阅读评量(1)台湾的形成》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以来对台湾的地理充满好奇,尤其是它为何拥有如此多样的地形地貌,这本书无疑为我一一解答了这些疑惑。书中关于“板块碰撞”的讲解,让我对台湾的形成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岛屿,而是两个巨大地质板块相互作用的产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挤压”和“俯冲”过程的描绘,它们生动地展现了地质力量的强大与可怕。我了解到,正是由于这种剧烈的地质活动,才使得台湾拥有了今天如此雄伟的山脉和壮观的海岸线。作者还巧妙地将地质学知识与台湾的自然资源联系起来,例如台湾丰富的矿产和温泉,都与地质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让我明白,地质的形成不仅仅是地理景观的塑造,更是资源禀赋的基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的理解又进了一步,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之情也油然而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