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与Airiti Press共同出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前身--台北高等学校,是李登辉、辜振甫、蔡章麟、戴炎辉、刘阔才、林挺生、邱永汉、张宽敏、黄伯超等人的母校,也是培育日治中期以降与战后台湾知识菁英的摇篮。「帝大-高校」的学历路径,造就少数的菁英分子,学子们奔放不羁的行径,在「自由」与「自治」的校风中,与殖民体制下的台湾社会并存,交织成为这个时代独特的教育氛围,型塑出一所独特的、「殖民地下的自由学园」。
本书以台湾历史研究的主体立场出发,除探讨台北高校设立过程与运作方式,尤其重视知识菁英的塑造、意识与发展历程,论述中突显出殖民地高校的特色,亦对台湾高等教育史、日本旧制高校研究有补遗之功。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校史室、台北高校日本同窗会(蕉叶会)与台北高校校友个人提供之老照片多幅,值得细细品味。
本着作荣获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博硕士论文研究奖助
作者简介
徐圣凯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硕士。
着有:《黄伯超先生传:台湾营养学研究领航人.本土医学教育改革先驱》(前卫)
序(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校长 张国恩)
推荐序(前台大医学院院长 黄伯超、台师大台史所副教授 蔡锦堂)
序 章 殖民地台湾的高等学校与菁英
第一节 弊衣破帽的准大学生
第二节 学制与名词解释
第一章 台北高等学校的诞生
第一节 政友会与高等教育扩张
第二节 设置台湾大学的唿声
第三节 田健治郎与台北高等学校的创立
第二章 校长与教授群的聘用
第一节 校长的任命与人事经纬
第二节 教员的延聘与任用
第三章 殖民地的自由学园
第一节 三泽纠与自由校风的建立
一、三泽纠的思想与经历
二、自由校风的追求与三泽式教育
三、罢课事件与社会适应
第二节 寮生活」与「高校生活论」
一、自治寮的形成
二、高校生活的内涵
第四章 成为准帝大生--入学、教育与学习
第一节 全台升学的最大难关
第二节 通才教育与自主学习
一、课程与教学
二、「极限不知深,没入文之林」
第三节 破帽与军帽--战时的教育与肆应
一、逐步加强管制的学校教育
二、学生对时局的反应
三、台北高校生的军事征召
终 章 知识菁英与近代台湾
第一节 台湾菁英的塑造与发展
第二节 总结
跋
附录一 校长及教员出身略历 (1922-1944)
附录二 校园刊行物与同学会志一览
附录三 历年入学选拔方式、日期与名额
征引文献
日本治台后半期的「奢侈品」——台北高等学校与近代台湾菁英的诞生∕蔡锦堂
序
本校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虽然于二战之后的1946年始成立,但校本部校址在日本统治时期,就已经是培养国家社会菁英的高等学府:台北高等学校。
有关本校在日本时代的历史,长期以来缺乏较完善的整理,而台湾史研究所的蔡锦堂教授,自本人担任副校长期间,开始追踪、调查、访问并整理台北高等学校相关的人、事、物,且在行政体系的支援下,于图书馆八楼建置了「台北高等学校资料室」,成为台北高等学校历史资料的保存与展示中心。本人就任校长之后,也积极推动台北高等学校古蹟的维护工作,重新整修了文荟厅(原台北高等学校生徒控所)的学生活动空间,将文荟厅打造成为全校师生休憩及艺文的场所,同时拟定相关计画,重新定位台北高等学校对于本校的意义,加强师生同仁对于校园历史的认同。
有关台北高等学校的历史学研究,除了蔡锦堂教授之外,他所指导的台湾史研究所学生徐圣凯,于2009年完成有关台北高等学校的硕士学位论文,为本校自日本统治时代以来源远流长的历史,填补了甚是重要却易于为人忽视的一段过去。因此,本校出版中心精心规划,拟将徐同学增补修改后的硕论予以出版,而且这也是本校出版中心,第一批企划出版的学术专书,相当具有纪念及推广的价值。
台北高等学校创立于90年前,培养出许许多多各个领域的领导者,见证了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台北高等学校「自由」与「自治」的学风,对于今日的台湾师范大学而言,同样具有启发与引领的作用,而我们也本着自由开明且自治自信的态度,在菁英养成的任务上继续前进。
今年适逢台北高等学校创校90週年纪念,相关活动在本校图书馆与台湾史研究所等行政、学术单位的合作下陆续展开,而本书的出版正好作为90週年系列活动的暖身。本人自1987年来校担任教职,1990年开始协助本校行政工作,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与台师大朝夕相处,十分乐见本书的出版,并期许本校的学术发展成果以及行政管理绩效,在全体教职员生的努力、合作下,能够更上一层楼。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校长 张国恩
推荐序1
日治时代的后半期,台湾总督府设立了两所以培育高级人才为目的之学府,即是台北帝国大学与台北高等学校。二次大战结束后,台北帝大改名为台湾大学而继续存在,但台北高等学校经战后混乱的一年,改名为台北高级中学,招收三届学生后停办。如今七十岁以下的国人甚少有人知道台北高等学校的存在,更不知该校存在的意义及培养了哪些人才。其实包括李登辉前总统在内,有不少台北高等学校毕业生曾在政府单位担任政务官,有更多毕业生在台湾大学等学府当了教授,对台湾的建设、发展有不少贡献。因此深入了解台北高等学校的各种制度、校风,以及如何养成菁英等问题,对教育界是有意义的事。
由徐圣凯君执笔的《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与菁英养成》将由台湾师范大学出版,本人能为此书写序文觉得很荣幸。徐君为台师大台湾史研究所蔡锦堂教授的高材生。在蔡教授的指导下,徐君广泛蒐集有关台北高校的各种刊物,又访谈多位台北高校的台籍毕业生,甚至远赴日本访问几位具代表性的日籍校友,本人相当佩服其认真研究的态度。徐君利用网路蒐寻资料的能力甚强,找出日治时期台湾的有力报纸,如《台湾日日新报》上刊载的许多篇有关台北高校的报导。徐君分项整理并分析各种资料,写成这一本甚具参考价值的论文,值得推荐给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
书中介绍并讨论的两项重点为:一、由台湾总督府策划的台北高校之成立与运作;二、知识菁英的塑造、意识与发展。徐君以相当大的篇幅介绍台北高校自由校风建立的过程,而有关知识菁英部分则以台湾籍学生为主要对象加以评论。
本人曾在台北高校读六年书(寻常科四年及因大战而缩短为二年的高等科),但本书有不少本人并不知或不清楚其细节的内容,可见着者的研究相当深入。本人相信本书必能使读者获益不少,特为此文,向读者郑重推荐。
台大医学院前院长、台北高校同学会前会长 黄伯超
推荐序2
《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与菁英养成》这本书,是作者徐圣凯于2009年向台师大台史所提出的硕士论文修改后的作品。圣凯会写出这本着作是有其缘由的。
2005年本人由淡江大学转到台师大任教后,发现台师大「前身」的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这所曾培育出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行政院副院长徐庆钟、立法院院长刘阔才、司法院院长戴炎辉、副院长洪寿南、监察院副院长周百鍊、考试院副院长林金生等总统、五院院长、副院长,以及实业界如辜振甫、医学界如魏火曜、学术界如张汉裕、文学界如邱永汉的学校,竟然长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人在2007年撰写了一篇初步探讨介绍台北高校的论文〈日本治台后半期的「奢侈品」--台北高等学校与近代台湾菁英的诞生〉,也规划了「台北高等学校85週年纪念展」。在展览筹备过程中,承蒙前台大医院林国信院长夫人陈秀慧老师的介绍,认识了前台大医学院院长、也是当时的台北高校同学会会长黄伯超教授,在他们的引荐之下,从此展开了有关台北高等学校的文物资料蒐集、校友口述访谈、史料分析研究等等一连串无止尽的工作。
圣凯就是在这段期间,开始与本人进行上述的诸项活动,并成为台高活动执行上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此时圣凯在硕士论文原本的主题研究上碰到瓶颈,窒碍难行,本人遂建议他考虑转向尚缺乏体系化深入研究的台北高校课题,因而展开了圣凯与台高的不解之缘。
个子瘦小的圣凯,研究的精力与能量却令人刮目相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的日治时期藏书与期刊杂志的蒐寻、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的总督府档案下载运用当然不用说,圣凯甚至远赴日本东京的国会图书馆、横滨的大仓精神文化研究所以及长野县松本市的旧制高校纪念馆,去找寻与台北高校相关的史料,这些史料的掌握,在他的着作中都能确实的反映出来。而台北高校的毕业校友,如:黄伯超、张宽敏、许武勇、王万居、赖再兴、杨思标、杨照雄、李悌元、吕荣初、柯德三、吕燿枢、蒋松辉……等人的接受访谈,或者提供珍贵照片、资料、文物,更深化了圣凯论文的价值与可读性,也使这部着作得到不错的评价,并获得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台湾学博硕士论文研究奖助」。
今,圣凯硕士论文将由台师大出版中心出版,本人以其指导教授的身分,除了感谢张国恩校长、图书馆陈昭珍馆长、以及台北高校诸位毕业校友们的鼎力协助外,也恭喜圣凯,并期勉圣凯在未来的学术研究领域上,能一直维持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与投入。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史所前所长暨副教授 蔡锦堂
从《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与菁英养成》这个书名,我立刻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度与学术的严谨。台北高等学校,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特定时代的印记,它坐落于那个被日本殖民的台湾,它的存在必然承载着殖民者在此地构建社会秩序和培养管理人才的宏大意图。“菁英养成”更是触及了社会精英阶层的形成机制,这对我来说,是了解一个时代运作方式的关键。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构“菁英养成”这个过程?它是否仅仅停留在课程设置和学术成就的层面,还是会深入到价值观念的灌输、民族认同的塑造,甚至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行为模式的培养?我想象,当时的教育,必然会在有意无意中,将学生导向为殖民统治服务,但同时,在那个思想涌动的年代,这些被视为“菁英”的学生,是否也会在内部产生质疑和独立的思考?这本书会如何呈现这种复杂性?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运用大量的史料,比如当时学校的官方文件、教师的授课笔记、学生的学习成果,甚至是那些被压抑的思想火花——譬如偷偷传阅的禁书,或是私下组织的讨论小组。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当时学校的师资构成是怎样的?这些教师,是忠实的殖民者,还是怀揣复杂情愫的学者?学生又是如何被选拔的?他们的家庭背景、民族构成,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养成”的最终成果,又是怎样的?这些“菁英”在走出校门后,走向了怎样的命运?他们是成为了殖民体系的螺丝钉,还是在暗中播下了变革的种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教育在殖民背景下,是如何成为一把双刃剑,既是工具,也可能孕育反抗。
评分读到《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与菁英养成》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一些历史上的精英教育模式,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日治时期的台湾,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时代,殖民者如何在那里建立一所能够培养“菁英”的学校,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我非常好奇,这所台北高等学校在教育理念上,是完全照搬日本本土的模式,还是在结合台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创新或变通?“菁英养成”这个词,在我看来,意味着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包含了一种内在的品格塑造、领导能力的培养,甚至是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的灌输。这本书会如何去界定和解释“菁英”的标准?在当时的殖民统治下,这种“菁英”的培养,究竟是为了服务于殖民体系的巩固,还是为了在当地社会孕育未来的领导者?我特别想知道,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是否还强调了军事训练、民族精神的熏陶,或是对日本文化的推崇?学生的选拔标准又是什么?是家庭背景、学业成绩,还是其他因素?更让我感兴趣的是,那些被培养出来的“菁英”,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否在战后成为了台湾社会各界的中坚力量?他们对这段教育经历持何种态度?这本书会否通过大量的史料,包括学校的档案、学生的日记、信件,甚至是一些口述历史,来还原那个时代“菁英养成”的真实图景?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学校制度的分析,更是对那些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教育在其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宏大叙事和政治变迁的层面,更需要深入到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等微观层面,才能真正触及一个时代的核心脉络。这本书的书名,《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与菁英养成》,恰恰抓住了我最感兴趣的切入点。我想象中的台北高等学校,绝不仅仅是一所简单的学校,它更像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实验室,是殖民者试图在那里塑造其社会秩序和意识形态的实验场。这本书会如何剖析这种“养成”机制?我猜想,它不仅仅是关于学术课程的传授,更包含了价值观、世界观,甚至是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那些被选拔出来的学生,他们是如何被“养成”的?是强制性的灌输,还是更隐晦的文化同化?我特别好奇,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学校在“菁英养成”的同时,是否也暗含了对学生进行身份建构和国家认同的引导?如果学校的目的是培养“殖民地菁英”,那么这种“菁英”的标准又是什么?是学业上的优异,还是对帝国效忠的程度?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当时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的构成及其教学理念,以及学生们在校内的生活细节、人际关系,甚至是被禁止的课外活动和思想交流。我更希望看到,在那个充满压抑和规训的时代,学生们是如何在被“养成”的过程中,保留自己的独立思考,甚至悄悄地形成抵抗的力量。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或是对一些被主流史观所忽略的细节进行深入解读,从而颠覆我对那个时代“菁英”形成的固有认知?我非常期待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深刻的洞见,理解教育在殖民统治下的双重性,以及那些身处其中的个体,如何在被塑造的同时,也塑造着自己的命运。
评分《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与菁英养成》这个书名,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年代的想象。我一直觉得,教育是理解一个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核的重要窗口,而“菁英养成”更是如此,它触及的是社会精英阶层的形成过程,以及他们所秉持的价值观念。我想象,台北高等学校,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塑造思想、培养未来领导者的摇篮。书中会如何描绘这个“养成”的过程?我会不会看到,那些被选拔出来的学生,他们是如何在一个既有殖民者强势推行的意识形态,又有本地文化深刻影响的环境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分析当时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构成。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科目,是专门为了培养“菁英”而设置的?比如,关于帝国历史、民族精神的教育?或者,在学术上,它是否也强调了与日本本土一流学府的对标?更让我感兴趣的是,那些在台北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他们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他们之中,是否包含了各种族裔和阶层的人?他们之间又会产生怎样的互动和碰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史料考证,比如当年的校规、教材、师生之间的书信往来,甚至是一些当时的社会评论,来还原一个立体的“菁英养成”图景。我想了解,在那个被殖民的特殊时期,所谓的“菁英”,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的价值取向是如何被塑造的?他们的出现,又对台湾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探究,更是对教育在社会变迁中复杂作用的深度理解。
评分“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与菁英养成”——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极大的期待。我一直认为,教育是理解一个时代社会结构和文化基因的绝佳切入点,而“菁英养成”更是触及到了社会权力和知识体系的形成。台北高等学校,作为日治时期在台湾设立的一所重要学府,它所扮演的角色,无疑是复杂而多维的。我迫切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描绘这个“养成”的过程。它是如何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融入到教育实践中,从而塑造一代“菁英”?“菁英”的标准在当时是如何被定义的?是学业上的卓越,还是对殖民母国的忠诚?亦或是某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特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学校制度的介绍,而是更深入地挖掘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意识形态灌输,以及可能存在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我想了解,这本书会如何呈现当时的师资构成,他们是否是纯粹的殖民者,还是也带有复杂的立场?学生又是如何被选拔出来的?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会阶层,甚至是民族身份,在这一过程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非常渴望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比如当时的教育政策、学校的课程大纲、师生之间的书信,甚至是一些珍贵的照片,来还原一个鲜活的历史画面。我想了解,那些在台北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菁英”,他们走出校门后,在日治时期乃至战后,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经历,又对台湾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教育在殖民语境下,如何塑造社会结构和个体命运的深刻洞察。
评分《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与菁英养成》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充满变革与融合的时代,以及教育在这个时代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台北高等学校,一个在日治时期颇具影响力的学府,它的存在本身就承载着殖民者在此地构建社会秩序和培养人才的使命。“菁英养成”更是这个课题的核心,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深入探讨这个过程。我想象,台北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必定是当时日本教育体系与台湾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书中会如何呈现这种结合?是否会详细介绍当时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力量?“菁英”的标准在那个时代是如何被界定的?是学术成就,还是对殖民母国的忠诚,抑或是某种独特的文化素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制度的描述,更能深入到对学生个体经历的挖掘。那些被选拔进这所学校的学生,他们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以及他们的思想变化,将是书中极为吸引人的部分。在那个被殖民的特殊时期,他们如何在接受殖民者灌输的教育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甚至孕育反思的精神?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大量的史料,比如当时的学校档案、学生日记、老师的授课笔记,甚至是一些私人的通信,来为读者构建一个生动而真实的“菁英养成”图景。我想了解,这些被培养出来的“菁英”,他们在日治时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教育经历,又对战后台湾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日治时期台湾社会、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复杂关系的绝佳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与菁英养成》,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浓厚兴趣,特别是教育在这个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台北高等学校,一个听起来就充满了时代感的名字,我想象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机构,更是一个承载着特定时代使命的场所。它如何在日治时期,在那片被殖民的土地上,扮演着“菁英养成”的关键角色?我脑海中闪过无数的疑问:它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是否带有明显的殖民色彩?它如何平衡日本本土的教育模式与台湾当地的实际情况?“菁英养成”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价值观的塑造,抑或是政治思想的灌输?那些被选拔进这所学校的学生,他们的背景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被“养成”的?是成为忠诚的殖民地管理者,还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萌发了独立的思考?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深入挖掘当时的师资力量、学术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会否通过丰富的史料,比如学校的档案、当时的报刊杂志、甚至是校友的口述访谈,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画面?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教育如何影响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以及个体命运的深刻分析。我想了解,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菁英”的定义是什么?他们的养成过程,又是如何服务于殖民者的目标,同时又可能为台湾未来的发展埋下了怎样的伏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日治时期台湾教育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评分《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与菁英养成》这个书名,像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里面隐藏着我对那个时代教育机制和精英形成过程的好奇。台北高等学校,光是名字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坐落于那个被殖民的台湾,它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研究的价值。我最想知道的是,这本书将如何深入剖析“菁英养成”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思维模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塑造。书中会如何呈现这种塑造的过程?是通过严格的课程设置、严苛的纪律要求,还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我期待能够看到,这本书能细致地描绘出当时的教学内容,比如,哪些科目被认为是培养“菁英”的关键?是否强调了对日本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或者,在学术上,它是否也追求与世界接轨?更吸引我的是,书中对于学生的描绘。那些被选拔到台北高等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会阶层,甚至是民族构成,是怎样的?他们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中互动?是否会产生身份认同的困惑,或是对殖民统治的微妙反思?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比如当时的学校章程、师生之间的通信、学生的毕业论文,甚至是一些当时的社会评论,来还原那个时代的真实图景。我想了解,所谓的“菁英”,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他们又在日治时期以及之后的台湾社会,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教育在塑造社会结构和个人命运中的深层力量的一种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日治时期。光是书名——《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与菁英养成》——就点燃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台北高等学校,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自带一种精英气息,它是如何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孕育而生的?又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在那片土地上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菁英?我非常想知道,它是否像当时日本本土那些著名的高等学府一样,有着严谨的学术氛围,或是融入了哪些具有殖民地特色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将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可能包含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甚至是在台湾的日本人——纳入同一个体系,并试图在他们身上植入一种共同的“菁英”意识?这种“养成”的过程,是否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融合,还是潜藏着不为人知的社会冲突和身份认同的挣扎?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台北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动态。我想了解,在那个被日本殖民的背景下,这些“菁英”的养成,究竟是为了服务于谁?他们被培养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是成为忠诚的殖民地管理者,还是在暗流涌动中孕育着独立的思想火花?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历史细节、文献引用、甚至当时的珍贵照片都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日治时期台湾社会、文化和教育格局的窗口,让我更立体地理解那段复杂而又充满变革的岁月。
评分《日治时期台北高等学校与菁英养成》这个书名,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对近代以来,亚洲各地在殖民时期教育的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台湾在日治时期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其精英教育的模式,更是我关注的焦点。台北高等学校,一个听起来就带着历史沉淀的名字,它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究竟是如何运作的?“菁英养成”这个概念,更是引人遐想,它意味着什么?是培养忠诚的殖民地管理者,还是为当地社会输送未来的领导者?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深入剖析这个过程。书中会涉及哪些具体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是纯粹的日本教育模式的移植,还是在融合了台湾当地的文化土壤后,产生了独特的形态?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当时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是否存在一些学科,是专门为了塑造“菁英”的特定素质而设计的?比如,对帝国历史和文化的推崇,或是对某些民族精神的强调?更让我好奇的是,被选拔进入台北高等学校的学生,他们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是否存在地域、族裔、阶层上的偏向?在那个复杂的时代,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学校里又会经历怎样的互动和身份认同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显微镜,细致地展现出当时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术氛围,以及学生们的生活细节。我期待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大量的史料,如当时的教育公文、学校年鉴、学生日记、甚至是一些未公开的档案,来呈现一个真实而生动的“菁英养成”图景。我想了解,这些被培养出来的“菁英”,他们最终走向了何方?他们对这段教育经历有着怎样的评价?他们又如何在战后重塑台湾社会?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结构、文化变迁和人才培养机制的绝佳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